(二)能值的测定见p17图3-2 经测定,三种有机物的平均能值为: 碳水化合物17.35KJ/g(4.15KCa/g) 蛋白质 23.64KJ/g(5.65Kcal/g) 脂肪 39.54KJ/g(945Kcal/g) 但值得注意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与用热量计测定值 基本相等。而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被完全氧化,随氨基的排出使部分能量损失,所以体内氧化 产热低于热量计测定值。据测定,每1g蛋白质在体内氧化时由尿损失的能量平均为 54KJ(29KCl),即蛋白质体内氧化产热量为2364-54=1824KJ/g(4.36Kcl/g),与碳水化 合物相近。 第二节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 动物采食饲料后,伴随着饲料中营养物质在消化、代谢过程中进行的极其复杂的生理与 化学转化,也进行着十分复杂的能量代谢过程 有机物是能量的载体。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也是饲料有机物被动物采食、 消化、代谢及沉积的过程。二者是不同表述方式的同一过程 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变其它形式时,其 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见p18图3-3。 总能(GE) 粪能(FE) 消化能(DE) 尿能(UE) 甲烷能(AM) 代谢能(ME) 热增耗(HI) 争能(NE) 生产净能(NEp) 主持净能(NEm) 生长肥育 基础代谢 繁殖产奶 随意活动 产蛋产毛 维持体温恒定 劳役 图3-3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总能 饲料的能值即为饲料总能,也成为粗能。是动物摄入饲料中三大有机物质所含能量的总 和。 饲料总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含脂肪的高低 总能不能反映和区别饲料的真实营养价值。如玉米18.87M/kg,燕麦秸18.70MJ/kg 食入饲料总能(IGE)=饲料能值×食入饲料量
(二)能值的测定 见 p17 图 3-2 经测定,三种有机物的平均能值为: 碳水化合物 17.35KJ/g(4.15KCal/g) 蛋白质 23.64KJ/g(5.65Kcal/g) 脂肪 39.54KJ/g(9.45Kcal/g) 但值得注意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与用热量计测定值 基本相等。而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被完全氧化,随氨基的排出使部分能量损失,所以体内氧化 产热低于热量计测定值。据测定,每 1g 蛋白质在体内氧化时由尿损失的能量平均为 5.4KJ(1.29KCal),即蛋白质体内氧化产热量为 23.64-5.4=18.24KJ/g(4.36Kcal/g),与碳水化 合物相近。 第二节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 动物采食饲料后,伴随着饲料中营养物质在消化、代谢过程中进行的极其复杂的生理与 化学转化,也进行着十分复杂的能量代谢过程。 有机物是能量的载体。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也是饲料有机物被动物采食、 消化、代谢及沉积的过程。二者是不同表述方式的同一过程。 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变其它形式时,其 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见 p18 图 3-3。 总能(GE) 消化能(DE) 代谢能(ME) 净能(NE) 生产净能(NEp) 维持净能(NEm) 生长 肥育 基础代谢 繁殖 产奶 随意活动 产蛋 产毛 维持体温恒定 劳役 图 3-3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一、总能 饲料的能值即为饲料总能,也成为粗能。是动物摄入饲料中三大有机物质所含能量的总 和。 饲料总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含脂肪的高低。 总能不能反映和区别饲料的真实营养价值。如玉米 18.87MJ/kg,燕麦秸 18.70MJ/kg 食入饲料总能(IGE)=饲料能值×食入饲料量 粪能(FE) 尿能(UE) 甲烷能(AM) 热增耗(HI)
二、消化能(DE)一是被动物消化吸收的养分所含的能量。 粪能(FE):粪中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即饲料被动物采食以后,其中一部分有机物(养 分)未被动物消化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这部分有机物(养分)所含的能量就称为粪能 由于动物粪便中除含有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残渣外,还含有来自动物体内的分解产物, 如消化道脱落细胞、进入消化道的机体分泌物和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产物等。这些物质也含有 定能量,称之为代谢粪能(FME)。代谢粪能常与未消化饲料所含的能量一起被测定而作 为粪能。由此得岀的消化能称为表观消化能(ADE)。通常所说的消化能指的是表观消化能。 真实消化能(TDE)是将FE中的FME扣除。计算公式为: IGE(M)-FE(M) ADE(M/kg)=饲料进食量(kg) TDE(M /kg)= IGE(M)-(FE-FMEXM 饲料进食量(kg) 粪能损失量与动物的种类和饲料性质有关。见pl8 虽然吸收的能量在动物体内可能被利用的程度仍有差异,但已排出了影响最大的消化损 失的影响,故消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饲料对动物的营养价值。 三、代谢能(ME) 饲料总能减去粪能、尿能和消化道甲烷气体能(AM)损失后,即为代谢能。它是指可 被动物利用的饲料养分所含的能量,所以又称之为生理有用能 尿能(UE)是指被吸收的饲料养分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能被机体利用的副产物 主要是尿素、尿酸等含氮物质所含的能量。同样,尿中也含有动物体的分解代谢的尾产物 这部分物质所含的能量称为尿代谢能(UME)。 甲烷气体能主要对草食动物而言。饲料在消化过程中产生而随嗳气或粪便排出体外的含 有化学潜能的气体主要是甲烷气,这些甲烷燃烧后所放出的能量称为甲烷气体能 对于非草食动物消化道甲烷气产量很少,可忽略不计 IGE-FE-UE-AM AME 饲料进食量 TME= IGE-(FE- FME)-(UE-UME)-AM 饲料进食量 由于蛋白质在体内不完全氧化产物从尿排出,同一种饲料的代谢能的测定结果,受试验 时氮平衡状况的影响。当氮平衡为负值时,测出的代谢能值较高:相反,氮平衡为正值时测 值较低。可对代谢能值进行氮沉积校正,使之成为氮沉积为零的代谢能值,称之为氮校正代 谢能(AMEn) 四、净能(NE) 1.热增耗(HⅠ)饲料能量在机体代谢过程中,其中部分能量可因代谢强度增大而以 热的形式由体表散失,这部分热除在气候寒冷条件下可供作机体维持体温以外,在一般情况 下却成为能量的额外损耗,故常将其称为热增耗。 简言之,热增耗就是动物食入饲料后伴随发生的体产热増加的现象,又称为食后体增热 (或特殊动力作用)。热增耗包括发酵热(HF)和营养代谢热(HNM两部分。 (1)发酵热(田F)食入饲料在被消化过程中由消化道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热。主要针对 草食动物。反刍动物的发酵热约为食入总能的5-10%,对于非草食动物的发酵热一般则忽 略不计。 (2)营养代谢热动物采食饲料后由于体内代谢活动加强而增加的产热量。主要产生于被 吸收养分的代谢过程:此外,消化道肌肉活动、呼吸加快,以及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机 能加强,都会引起体热增加。 影响热增耗的因素有动物种类、饲喂水平、饲料种类、日粮全价性等。其变幅在10 40%之间 2.净能(NE)代谢能减去热增耗即为净能。它是动物真正被吸收利用的那部分饲料 所含的能量。又可分为维持净能和生产净能两部分。 (1)维持净能用于基础代谢、维持体温恒定和随意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从生产效益考虑
二、消化能(DE)—是被动物消化吸收的养分所含的能量。 粪能(FE):粪中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即饲料被动物采食以后,其中一部分有机物(养 分)未被动物消化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这部分有机物(养分)所含的能量就称为粪能。 由于动物粪便中除含有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残渣外,还含有来自动物体内的分解产物, 如消化道脱落细胞、进入消化道的机体分泌物和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产物等。这些物质也含有 一定能量,称之为代谢粪能(FME)。代谢粪能常与未消化饲料所含的能量一起被测定而作 为粪能。由此得出的消化能称为表观消化能(ADE)。通常所说的消化能指的是表观消化能。 真实消化能(TDE)是将 FE 中的 FME 扣除。计算公式为: 饲料进食量(kg) IGE MJ FE MJ ADE MJ kg ( ) ( ) ( / ) − = 饲料进食量(k g) IGE MJ FE FME MJ TDE MJ k g ( ) ( )( ) ( / ) − − = 粪能损失量与动物的种类和饲料性质有关。见 p18。 虽然吸收的能量在动物体内可能被利用的程度仍有差异,但已排出了影响最大的消化损 失的影响,故消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饲料对动物的营养价值。 三、代谢能(ME) 饲料总能减去粪能、尿能和消化道甲烷气体能(AM)损失后,即为代谢能。它是指可 被动物利用的饲料养分所含的能量,所以又称之为生理有用能。 尿能(UE)是指被吸收的饲料养分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能被机体利用的副产物, 主要是尿素、尿酸等含氮物质所含的能量。同样,尿中也含有动物体的分解代谢的尾产物, 这部分物质所含的能量称为尿代谢能(UME)。 甲烷气体能主要对草食动物而言。饲料在消化过程中产生而随嗳气或粪便排出体外的含 有化学潜能的气体主要是甲烷气,这些甲烷燃烧后所放出的能量称为甲烷气体能。 对于非草食动物消化道甲烷气产量很少,可忽略不计。 饲料进食量 IGE FE UE AM AME − − − = 饲料进食量 IGE FE FME UE UME AM TME − − − − − = ( ) ( ) 由于蛋白质在体内不完全氧化产物从尿排出,同一种饲料的代谢能的测定结果,受试验 时氮平衡状况的影响。当氮平衡为负值时,测出的代谢能值较高;相反,氮平衡为正值时测 值较低。可对代谢能值进行氮沉积校正,使之成为氮沉积为零的代谢能值,称之为氮校正代 谢能(AMEn)。 四、净能(NE) 1.热增耗(HI) 饲料能量在机体代谢过程中,其中部分能量可因代谢强度增大而以 热的形式由体表散失,这部分热除在气候寒冷条件下可供作机体维持体温以外,在一般情况 下却成为能量的额外损耗,故常将其称为热增耗。 简言之,热增耗就是动物食入饲料后伴随发生的体产热增加的现象,又称为食后体增热 (或特殊动力作用)。热增耗包括发酵热(HF)和营养代谢热(HNM)两部分。 ⑴发酵热(HF) 食入饲料在被消化过程中由消化道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热。主要针对 草食动物。反刍动物的发酵热约为食入总能的 5—10%,对于非草食动物的发酵热一般则忽 略不计。 ⑵营养代谢热 动物采食饲料后由于体内代谢活动加强而增加的产热量。主要产生于被 吸收养分的代谢过程;此外,消化道肌肉活动、呼吸加快,以及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机 能加强,都会引起体热增加。 影响热增耗的因素有动物种类、饲喂水平、饲料种类、日粮全价性等。其变幅在 10— 40%之间。 2.净能(NE) 代谢能减去热增耗即为净能。它是动物真正被吸收利用的那部分饲料 所含的能量。又可分为维持净能和生产净能两部分。 ⑴维持净能 用于基础代谢、维持体温恒定和随意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从生产效益考虑
维持净能也是一种无偿消耗,其最终转化为热能形式散失,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如车)。 (2)生产净能用于形成各种动物产品或做功的能量。如增重、繁殖、产奶、产毛、产蛋、 劳役等 与消化能、代谢能相对应,净能也分为表观净能和真实浄能。但常用的是表观浄能。其 计算式见P21 前面讲了饲料的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总能以外,同 种饲料饲喂不同种类的动物,其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值均不同:日粮组成不同、饲养水 平不同,消化能、代谢能、净能值也不同。其原因是不同动物的消化代谢生理差异较大 第三节饲料的能量利用率 饲料能量的转化效率 1.1.饲料能量的转化效率 概念:指动物生产的产品所含能量占食入饲料总能的百分比 产品能 饲料能量的转化效率(%) 100 食入饲料总能 不同动物生产不同产品或类似产品时能量的转化效率不同(差异较大),如猪肉17% 鸡肉12%、鸡蛋7%、牛乳15%、牛肉4%、兔肉9% 由于能量用于维持和生产时的效率并不一致,而且饲料总能难以反应饲料的真实价值, 所以饲料能量的利用率又常用总效率和纯效率来表示。 饲料能量的总效率 概念:动物生产的产品所含能量占食入有效能的百分比。 饲料能量的总效率(%)= 产品能 ×100 ×100 食入饲料有效能 ME(或DE) 3.饲料能量的纯效率 概念:动物生产的产品所含能量占食入饲料用于形成产品的有效能的百分比。 饲料能量的纯效96=食入饲料有效能一维持用有效能×100 100 ME(或DE)-MEm(或DEm) 4.饲料报酬 概念:指生产单位动物产品(如增重、产蛋、产奶等)所用去的饲料量 饲料报酬=饲料量/品量 饲料报酬的缺陷:当饲料能量浓度不同时难于比较两种饲料养分或能量的利用率:不能反应 动物增重的实质 饲料报酬的优点:便于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核算,方便实用。 如:现市场活猪销售价格为5元/千克(批发价),肥育猪配合料销售价为1.50元/千克, 按料肉比35:1计算,则每千克活猪的饲料成本为3.5千克×150元/千克=525元。就当时 市场行情仅饲料成本就高于活猪的销售成本,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句消化能、代谢能及净能的转化效率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中,各种能量之间的比值关系较为复杂,但在同一种动 物、同一生产目的时所测得的比值大致有一定范围。通常猪的代谢能大约是消化能的96% 高蛋白饲料略微偏低;浄能约为消化能的66-72%,多按70%折算。反刍动物代谢能约为 消化能的76-86%多按82%折算:净能约为代谢能的30~65%。禽类净能约为代谢能的 75~80%,营养平衡时可达82%。 不同生产目的有效能的转化效率不同,其转化效率顺序是:维持〉产奶〉生长、肥育 妊娠、产毛
维持净能也是一种无偿消耗,其最终转化为热能形式散失,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如车)。 ⑵生产净能 用于形成各种动物产品或做功的能量。如增重、繁殖、产奶、产毛、产蛋、 劳役等。 与消化能、代谢能相对应,净能也分为表观净能和真实净能。但常用的是表观净能。其 计算式见 P21。 前面讲了饲料的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总能以外,同 一种饲料饲喂不同种类的动物,其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值均不同;日粮组成不同、饲养水 平不同,消化能、代谢能、净能值也不同。其原因是不同动物的消化代谢生理差异较大。 第三节 饲料的能量利用率 一、饲料能量的转化效率 1. 1. 饲料能量的转化效率 概念:指动物生产的产品所含能量占食入饲料总能的百分比。 产品能 饲料能量的转化效率(%)=----------------------×100 食入饲料总能 不同动物生产不同产品或类似产品时能量的转化效率不同(差异较大),如猪肉 17%、 鸡肉 12%、鸡蛋 7%、牛乳 15%、牛肉 4%、兔肉 9%。 由于能量用于维持和生产时的效率并不一致,而且饲料总能难以反应饲料的真实价值, 所以饲料能量的利用率又常用总效率和纯效率来表示。 2. 2. 饲料能量的总效率 概念:动物生产的产品所含能量占食入有效能的百分比。 % = 100 = 100 食入饲料有效能 (或 ) 产品能 饲料能量的总效率( ) ME DE NEp 3.饲料能量的纯效率 概念:动物生产的产品所含能量占食入饲料用于形成产品的有效能的百分比。 100 ) 饲料能量的纯效率(%(%) 100 − = − = ME DE MEm DEm NEp (或 ) (或 食入饲料有效能 维持用有效能 产品能 4.饲料报酬 概念:指生产单位动物产品(如增重、产蛋、产奶等)所用去的饲料量。 饲料报酬=饲料量/产品量 饲料报酬的缺陷:当饲料能量浓度不同时难于比较两种饲料养分或能量的利用率;不能反应 动物增重的实质。 饲料报酬的优点:便于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核算,方便实用。 如:现市场活猪销售价格为 5 元/千克(批发价),肥育猪配合料销售价为 1.50 元/千克, 按料肉比 3.5:1 计算,则每千克活猪的饲料成本为 3.5 千克×1.50 元/千克=5.25 元。就当时 市场行情仅饲料成本就高于活猪的销售成本,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二、消化能、代谢能及净能的转化效率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中,各种能量之间的比值关系较为复杂,但在同一种动 物、同一生产目的时所测得的比值大致有一定范围。通常猪的代谢能大约是消化能的 96%, 高蛋白饲料略微偏低;净能约为消化能的 66—72%,多按 70%折算。反刍动物代谢能约为 消化能的 76~86%,多按 82%折算;净能约为代谢能的 30~65%。禽类净能约为代谢能的 75~80%,营养平衡时可达 82%。 不同生产目的有效能的转化效率不同,其转化效率顺序是:维持〉产奶〉生长、肥育〉 妊娠、产毛
第四节日粮能量水平 能量水平与营养物质的关系 日粮能量水平(日粮能量浓度)一一指日粮所含可利用能量的高低 可利用能量是指消化能、代谢能、净能。 第四章蛋白质与动物营养 第一节蛋白质概念与功能 、蛋白质功能 (一)体组织的结构物质 (二)体组织的更新物质 组织蛋白质的每天更新量约为025-0.30%,据此推算,大约一年时间全部组织蛋白 质则可更新一次。 三)机体的调节物质酶、激素、免疫蛋白等。 生命的一切基本现象都必须通过蛋白质这一“活性”物质来实现 (四)机体的能源物质 当食入蛋白质过量、品质不佳、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缺乏时蛋白质可氧化供能, 二、基本概念 (一)粗蛋白质:饲料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称。包括真蛋白+NPN。 NPN又包括游离氨基酸、肽、硝酸盐、铵盐(如硫酸铵)、酰胺、生物碱、有机碱、含 氮糖苷、氨、尿素、尿酸等。 真蛋白除含有碳、氢、氧元素外,还含有氮元素,而且是唯一含有大量氮元素的物质(包 括NPN),有的蛋白质还含有硫、磷、铁、铜等元素。不同蛋白质的平均含氮量略有不同 (149-18.87%),但差异不大,平均含氮量为16%。 (二)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位 NH2 R一 CH-COOH 氨基酸可看成是羧酸分子中a-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NH2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其 分子组成中既有氨基(碱性基团),又有羧基(酸性基团)。因此,其具有酸碱两性性质。即 羧基能与碱生成盐,氨基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分子内的羧基和氨基反应生成内盐 天然存在的氨基酸有200多种,但参与动植物体蛋白质构成的氨基酸只有20余种。其 酸碱性质取决于氨基和羧基的比例。由此引出酸性氨基酸、中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 中性氨基酸(1:1):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苏氨酸 等; 碱性氨基酸(2:1):赖氨酸、精氨酸等: 酸性氨基酸(1:2):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 如按结构对其分类,可分为脂肪族氨基酸、芳香组氨基酸和杂环族氨基酸 组成蛋白质的各种α-氨基酸,除甘氨酸外,α-碳原子均为不对称型,故有D型和L 型两种构型。它们虽然在结构上差异不大,但生理功能却明显不同。由于动物体内的酶多半 只能促进L-型氨基酸的代谢,故D型和DL型氨基酸利用率很低或者完全不能被动物利用 (D型蛋氨酸例外)。 (三)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
第四节 日粮能量水平 一、能量水平与营养物质的关系 日粮能量水平(日粮能量浓度)——指日粮所含可利用能量的高低。 可利用能量是指消化能、代谢能、净能。 第四章 蛋白质与动物营养 第一节 蛋白质概念与功能 一、蛋白质功能 (一)体组织的结构物质 (二)体组织的更新物质 组织蛋白质的每天更新量约为 0.25-0.30%,据此推算,大约一年时间全部组织蛋白 质则可更新一次。 (三)机体的调节物质 酶、激素、免疫蛋白等。 生命的一切基本现象都必须通过蛋白质这一“活性”物质来实现。 (四)机体的能源物质 当食入蛋白质过量、品质不佳、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缺乏时蛋白质可氧化供能。 二、基本概念 (一)粗蛋白质:饲料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称。包括真蛋白+NPN。 NPN 又包括游离氨基酸、肽、硝酸盐、铵盐(如硫酸铵)、酰胺、生物碱、有机碱、含 氮糖苷、氨、尿素、尿酸等。 真蛋白除含有碳、氢、氧元素外,还含有氮元素,而且是唯一含有大量氮元素的物质(包 括 NPN),有的蛋白质还含有硫、磷、铁、铜等元素。不同蛋白质的平均含氮量略有不同 (14.9-18.87%),但差异不大,平均含氮量为 16%。 (二)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位。 氨基酸可看成是羧酸分子中α-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NH2 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其 分子组成中既有氨基(碱性基团),又有羧基(酸性基团)。因此,其具有酸碱两性性质。即 羧基能与碱生成盐,氨基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分子内的羧基和氨基反应生成内盐。 天然存在的氨基酸有 200 多种,但参与动植物体蛋白质构成的氨基酸只有 20 余种。其 酸碱性质取决于氨基和羧基的比例。由此引出酸性氨基酸、中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 中性氨基酸(1:1):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苏氨酸 等; 碱性氨基酸(2:1):赖氨酸、精氨酸等; 酸性氨基酸(1:2):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 如按结构对其分类,可分为脂肪族氨基酸、芳香组氨基酸和杂环族氨基酸。 组成蛋白质的各种α-氨基酸,除甘氨酸外,α-碳原子均为不对称型,故有 D 型和 L 型两种构型。它们虽然在结构上差异不大,但生理功能却明显不同。由于动物体内的酶多半 只能促进 L-型氨基酸的代谢,故 D 型和 DL 型氨基酸利用率很低或者完全不能被动物利用 (D 型蛋氨酸例外)。 (三)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
植物性饲料中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约占总含氮化合物的20~30%,但其中最多的是氨基 酸,其次是胺类、酰胺类、尿素、硝酸盐、生物碱等, 1.胺类A由氨基酸脱掉羧基后形成,如 组氨酸→脱羧→组胺(具有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 色氨酸→脱羧→色胺(神经递素) 酪氨酸→脱羧→酪胺(神经递素) B在动物体内由其它物质转化而来。如 甜菜碱→三甲胺(具鱼腥味) 胺类物质由于具有极强的生理作用,因此在体内蓄积过多就会引起中毒 2.酰胺类某些酰胺类物质具有氨基酸的性质,因此可将其划为氨基酸。如天门冬酰 胺和谷胺酰胺。但有些酰胺类物质不具有氨基酸的性质,如尿素 3.尿酸是禽类氮代谢尾产物。灵长类嘌呤的代谢尾产物也是尿酸 4.硝酸盐处于生长期的植物含量较高,它本身无毒,但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还原为亚 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毒性较强的物质,可引起动物中毒。 5.生物碱含氮生物碱仅存在于特定植物组织中。大多数生物碱都有毒性。如龙葵素 (洋芋)、蓖麻碱等 (四)理想蛋白 指各种氨基酸之间(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间)具有最佳平 衡的蛋白质,即各种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所需比例完全吻合。显然,理想蛋白的利用率已达 到最大程度,不可能通过向其加入任何氨基酸或改变其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得到进一步 提高。 理想蛋白中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理想氨基酸模式。ARC(1981)首先引入了生 长猪的理想氨基酸模式(表4-1-1)。 Fuller等(1983)发现ARC(l981)的理想蛋白中 蛋氨酸及苏氨酸的比例偏低,他们通过研究得出了可消化理想氨基酸模式 表4-1-1生长猪的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模式 氨基酸 ARC(1981)a Fuller (1990b 占蛋白质%占赖氨酸%占蛋白质%占赖氨酸% 赖氨酸 7.0 蛋氨酸+胱氨酸 3.5 苏氨酸 4.2 色氨酸 1.0 1.2 异亮氨酸 3.8 3.9 亮氨酸 7.0 7.2 110 组氨酸 2.3 33 苯丙氨酸+酪氨酸|67 7.8 缬氨酸 精氨酸 必需氨基酸 40.4 非必需氨基酸 a.为总氨基酸模式;b.为可消化氨基酸模式。引自李德发《中国饲料大全》 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时,某些氨基酸(含硫氨基酸、苏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的维持 需要占总需要量的比例不同,这些氨基酸(除精氨酸外)与赖氨酸的比值随着动物生长而增 大。因此,不同生长阶段的理想氨基酸模式不同(表4—1-2和表4-1-3)。虽然不同生 长阶段动物的理想氨基酸模式不同,但性别和基因型对理想氨基酸模式无影响 理想氨基酸模式具有以下优点:α在确定氨基酸需要时,只要知道赖氨酸的需要量,就
植物性饲料中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约占总含氮化合物的 20~30%,但其中最多的是氨基 酸,其次是胺类、酰胺类、尿素、硝酸盐、生物碱等。 1.胺类 A 由氨基酸脱掉羧基后形成,如 组氨酸→脱羧→组胺(具有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 色氨酸→脱羧→色胺(神经递素) 酪氨酸→脱羧→酪胺(神经递素) B 在动物体内由其它物质转化而来。如 甜菜碱→三甲胺(具鱼腥味) 胺类物质由于具有极强的生理作用,因此在体内蓄积过多就会引起中毒。 2.酰胺类 某些酰胺类物质具有氨基酸的性质,因此可将其划为氨基酸。如天门冬酰 胺和谷胺酰胺。但有些酰胺类物质不具有氨基酸的性质,如尿素。 3.尿酸 是禽类氮代谢尾产物。灵长类嘌呤的代谢尾产物也是尿酸。 4.硝酸盐 处于生长期的植物含量较高,它本身无毒,但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还原为亚 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毒性较强的物质,可引起动物中毒。 5.生物碱 含氮生物碱仅存在于特定植物组织中。大多数生物碱都有毒性。如龙葵素 (洋芋)、蓖麻碱等。 (四)理想蛋白 指各种氨基酸之间(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间)具有最佳平 衡的蛋白质,即各种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所需比例完全吻合。显然,理想蛋白的利用率已达 到最大程度,不可能通过向其加入任何氨基酸或改变其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得到进一步 提高。 理想蛋白中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理想氨基酸模式。ARC(1981)首先引入了生 长猪的理想氨基酸模式(表 4—1—1)。Fuller 等(1983)发现 ARC(1981)的理想蛋白中 蛋氨酸及苏氨酸的比例偏低,他们通过研究得出了可消化理想氨基酸模式。 表 4-1-1 生长猪的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模式 氨基酸 ARC(1981)a Fuller 等 (1990)b 占蛋白质% 占赖氨酸% 占蛋白质% 占赖氨酸% 赖氨酸 7.0 100 6.5 100 蛋氨酸+胱氨酸 3.5 50 4.1 63 苏氨酸 4.2 60 4.7 72 色氨酸 1.0 15 1.2 18 异亮氨酸 3.8 55 3.9 60 亮氨酸 7.0 100 7.2 110 组氨酸 2.3 33 — — 苯丙氨酸+酪氨酸 6.7 96 7.8 120 缬氨酸 4.9 70 4.9 75 精氨酸 — — — — 必需氨基酸 40.4 >50 非必需氨基酸 59.6 <50 a.为总氨基酸模式;b.为可消化氨基酸模式。 引自李德发《中国饲料大全》 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时,某些氨基酸(含硫氨基酸、苏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的维持 需要占总需要量的比例不同,这些氨基酸(除精氨酸外)与赖氨酸的比值随着动物生长而增 大。因此,不同生长阶段的理想氨基酸模式不同(表 4—1—2 和表 4—1—3)。虽然不同生 长阶段动物的理想氨基酸模式不同,但性别和基因型对理想氨基酸模式无影响。 理想氨基酸模式具有以下优点:a.在确定氨基酸需要时,只要知道赖氨酸的需要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