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ε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 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 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 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 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 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一一杂草丛生,野花 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 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双調]折桂令 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卬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 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ε“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淸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露” 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 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 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 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秦桑”写为“低绿”,引起 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 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柴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 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 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 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 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 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 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 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双调]折桂令 中 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 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露” “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 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 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 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秦桑”写为“低绿”,引起 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 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 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 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村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 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 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 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 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 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 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一一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 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 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 一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 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 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 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 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 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 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 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 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 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 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 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 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 ——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 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 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
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 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一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仁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 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 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 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 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 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 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 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 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 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髙远辽阔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 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 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一一谁知可爱信如今 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 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 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 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 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 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 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 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 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 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 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 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 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 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 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 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 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 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 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 [诗歌集苯] 李白(701—-762)字太白,凉武昭王九世孙,蜀人。天才奇特,游长安,贺知章见其文 曰:“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论当世事,诏供奉翰林,眷遇甚优。因忤杨贵妃,放还 永王迫致之府,起兵,白逃回。坐永王府僚当诛。先是尝救郭子仪,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 诏长放夜郎,赦还。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其诗纵横变化, 凌云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 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 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 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 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 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 一筹。 [诗歌集萃] 李白(701—762)字太白,凉武昭王九世孙,蜀人。天才奇特,游长安,贺知章见其文 曰:“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论当世事,诏供奉翰林,眷遇甚优。因忤杨贵妃,放还。 永王迫致之府,起兵,白逃回。坐永王府僚当诛。先是尝救郭子仪,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 诏长放夜郎,赦还。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其诗纵横变化, 凌云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东面博望山,西南梁山,两山夹峙长江如门,形 势险要。总名天门。②楚江:长江流经春秋时楚国疆域的一段。③“两岸”二句:可以看出 诗人是在舟中行进时望天门山,描写景物极富动态。“日边”,指水天相接处。 [鉴赏提示]李白的《天门山》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可能是他出蜀漫游时的 作品。开头两句,诗人以自己奇异的感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尾两句 则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全诗意境开阔,层次 清晰,形象生动。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塞下曲:唐代乐府曲名。②天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③折柳:即《折杨 柳》,古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这两句意思说,只是听到了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 就使人想到杨柳轻扬的春天;但在寒冷的天山脚下,却看不到春天的景色。④金鼓:以金为 饰的战鼓。⑤直:径自,一往直前的意思。楼兰:汉西域部族名,所居故地在今新疆鄯善县 东南一带。汉武帝时,派遣使者通西域,楼兰王勾结匈奴单于,杀汉使者多人。元凤四年(前 77)汉昭帝派平乐监傅介子用计杀死楼兰王,威慑西域。唐代诗歌中,常以“破楼兰”代指 平定边患。这里指用这个典故,描写边防战士杀敌立功的愿望 [鉴赏提示]这首诗从描写艰苦的边塞生活中,显示边防将士不畏艰苦、勇敢共敌的英雄 气概,歌颂他们忠勇为国的高尚品质,实际也是诗人以身许国政治豪情的反映。前四句极写 边地的苦寒,以同季节的内地景物相对照。五六句抒写战斗生活的紧张,洋溢着乐观的情绪。 最后两句,才把边地将士的意志直接表达出来,所向无敌,激昂慷慨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洛阳附近的巩县,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约从二十岁起,开始了将近十年的漫游生活,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结识了不少同时 代的著名诗人。天宝五年(746),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到长安,但 进取无门,生活贫困,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叛军陷长安时,诗 人在逃亡途中被俘,脱险后到达肃宗驻地灵武,授官左拾遗,不久即被贬弃官。此后转辗到 达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其间一度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参谋,阶官是检校工部员外 郎。永泰元年(765)诗人离蜀东归,又因四川兵乱留滞夔州,大历三年(768)始出峡,漂 泊于今湖南、湖北一带,不幸客死郴州途中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他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在颠沛流离 的生活中逐渐接近下层人民群众。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写出了时代的呼声、人民 的要求,以及祖国河山的壮丽,因而为后世称为“诗史”、“图经”。杜诗以沉郁顿挫著 称,诗人自己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他的创作除了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外 还有深厚的学习基础。诗人绝大部分的作品在艺术上千锤百炼,精工周密,创作态度异 常严谨,堪为后代诗人楷模。杜甫和李白齐名,也称“李杜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注]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东面博望山,西南梁山,两山夹峙长江如门,形 势险要。总名天门。②楚江:长江流经春秋时楚国疆域的一段。③“两岸”二句:可以看出 诗人是在舟中行进时望天门山,描写景物极富动态。“日边”,指水天相接处。 [鉴赏提示]李白的《天门山》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可能是他出蜀漫游时的 作品。开头两句,诗人以自己奇异的感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尾两句 则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全诗意境开阔,层次 清晰,形象生动。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塞下曲:唐代乐府曲名。②天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③折柳:即《折杨 柳》,古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这两句意思说,只是听到了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 就使人想到杨柳轻扬的春天;但在寒冷的天山脚下,却看不到春天的景色。④金鼓:以金为 饰的战鼓。⑤直:径自,一往直前的意思。楼兰:汉西域部族名,所居故地在今新疆鄯善县 东南一带。汉武帝时,派遣使者通西域,楼兰王勾结匈奴单于,杀汉使者多人。元凤四年(前 77)汉昭帝派平乐监傅介子用计杀死楼兰王,威慑西域。唐代诗歌中,常以“破楼兰”代指 平定边患。这里指用这个典故,描写边防战士杀敌立功的愿望。 [鉴赏提示]这首诗从描写艰苦的边塞生活中,显示边防将士不畏艰苦、勇敢共敌的英雄 气概,歌颂他们忠勇为国的高尚品质,实际也是诗人以身许国政治豪情的反映。前四句极写 边地的苦寒,以同季节的内地景物相对照。五六句抒写战斗生活的紧张,洋溢着乐观的情绪。 最后两句,才把边地将士的意志直接表达出来,所向无敌,激昂慷慨。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洛阳附近的巩县,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约从二十岁起,开始了将近十年的漫游生活,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结识了不少同时 代的著名诗人。天宝五年(746),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到长安,但 进取无门,生活贫困,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叛军陷长安时,诗 人在逃亡途中被俘,脱险后到达肃宗驻地灵武,授官左拾遗,不久即被贬弃官。此后转辗到 达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其间一度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参谋,阶官是检校工部员外 郎。永泰元年(765)诗人离蜀东归,又因四川兵乱留滞夔州,大历三年(768)始出峡,漂 泊于今湖南、湖北一带,不幸客死郴州途中。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他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在颠沛流离 的生活中逐渐接近下层人民群众。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写出了时代的呼声、人民 的要求,以及祖国河山的壮丽,因而为后世称为“诗史”、“图经”。杜诗以沉郁顿挫著 称,诗人自己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他的创作除了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外, 还有深厚的学习基础。诗人绝大部分的作品在艺术上千锤百炼,精工周密,创作态度异 常严谨,堪为后代诗人楷模。杜甫和李白齐名,也称“李杜”。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