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探讨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草原的美?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第2段写夏季的草原,风情万种。 第3段写草原的林,弥足珍贵。 第4段写草原的歌,音质浑厚,不疾不徐 第5段写草原的酒,纯美壮烈。 第6段写草原的花,既耀眼,又聪明。 2、3、6三段写草原的自然之美,4、5段写草原的人文之美 2.第二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对生命、文明、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触摸和体悟 3.这样的草原使作者对生命产生了哪些感悟? ①在自然面前,个人永远是渺小的,只有善于“抓住美丽的瞬间”,才能使生命 更加绚烂; ②生命的意义在于勇往直前,奋勇拼搏 ③草原人的剽悍与勇气、张力与活力,深深植根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4.对于草原,作者进行了哪些深层次的思考? ①草原与中原,在历史上既有血与火的碰撞,也有水与乳的交融。草原文明与 中原文明,在这碰撞与交融中排斥、借鉴、融合 草原与中原,同属泱泱中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②现实中,民族隔阂已不复存在。有了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5.怎样理解“托起草原”? ①“青青的草原”。 ②一种向上的力量,催人不懈的为社会、为人类、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不止! 6.为什么要“托起草原”?怎样才能使草原文化永葆青春? ①因为草原有绮丽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草原上的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 和现实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②必须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 化的优点,不断创新。 四、品味、总结 1.品味文章语言。 提示:①学生找出例句,如:排比句、叠词句。 ②诵读,自由赏析。 ③教师点拨,总结。 2.总结文章主旨。 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作者不仅 讴歌大草原的美丽和壮阔,也赞美了草原各个民族的勇敢、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 合在中华民族中,为中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广 阔的包容性。 五、作业。 自选角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借鉴《托起草原》的艺术特色。 我们的风景 16
16 16 三、分析、探讨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草原的美?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第 2 段写夏季的草原,风情万种。 第 3 段写草原的林,弥足珍贵。 第 4 段写草原的歌,音质浑厚,不疾不徐。 第 5 段写草原的酒,纯美壮烈。 第 6 段写草原的花,既耀眼,又聪明。 2、3、6 三段写草原的自然之美,4、5 段写草原的人文之美。 2.第二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对生命、文明、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触摸和体悟。 3.这样的草原使作者对生命产生了哪些感悟? ①在自然面前,个人永远是渺小的,只有善于“抓住美丽的瞬间”,才能使生命 更加绚烂; ②生命的意义在于勇往直前,奋勇拼搏; ③草原人的剽悍与勇气、张力与活力,深深植根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4.对于草原,作者进行了哪些深层次的思考? ①草原与中原,在历史上既有血与火的碰撞,也有水与乳的交融。草原文明与 中原文明,在这碰撞与交融中排斥、借鉴、融合。 草原与中原,同属泱泱中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②现实中,民族隔阂已不复存在。有了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5.怎样理解“托起草原”? ①“青青的草原”。 ②一种向上的力量,催人不懈的为社会、为人类、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不止! 6.为什么要“托起草原”?怎样才能使草原文化永葆青春? ①因为草原有绮丽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草原上的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 和现实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②必须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 化的优点,不断创新。 四、品味、总结 1.品味文章语言。 提示:①学生找出例句,如:排比句、叠词句。 ②诵读,自由赏析。 ③教师点拨,总结。 2.总结文章主旨。 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作者不仅 讴歌大草原的美丽和壮阔,也赞美了草原各个民族的勇敢、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 合在中华民族中,为中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广 阔的包容性。 五、作业。 自选角度,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文章,借鉴《托起草原》的艺术特色。 8 我们的风景
[教学目标] 1.在理清散文思路、理解“风景”的基础上,能美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排比表现手法。 3.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排比表现手法。 2.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欣赏东山魁夷的一组山脉画,提问:“这些画面画的是什么季节? 引入:介绍东山魁夷,可用多媒体打出相关资料。 东山魁夷:1908年7月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 校。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 《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获 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其代表作有1968年创作的《京洛一四季组画》,及1975-1981 年创作的《唐招提寺障壁画》等。他还长于散文写作,著有《东山魁夷文集》1卷。据 说其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 、初读课文体会美。 在以东山魁夷的风景画为背景的屏幕及森林音乐的伴奏下,老师和四个小组各读 部分课文,而其中每一部分的“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作为主旋律,全班齐读。 、研读课文感悟美。 学生自由的朗读全文,再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带领大家游览全文。其语言可以当作 风景片简介,也可以看作是导游词 四、重点研读发现美。 重点感悟本文的语言特色。 由学生共同合作讨论:为什么你喜欢这个句子或这个部分,能否联系上下文想像出 几幅明丽的画面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些画面 讨论结束后,分别请不同答案的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并让学生自由背诵自己 喜欢的段落。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五、深层次探究课文 课文的题目很吸引人,不说“山巅的路“或”山路上的风景“,而说”我们的风景 你认为好在哪里? 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给一些东山魁夷关于风景理解的资料,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 可以,不要求统一答案。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六、作业。 课后査找并阅读东山魁夷散文《听泉》,体会其创作风格。 第三单元忧患与责任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正确、鲜明)
17 17 [教学目标] 1.在理清散文思路、理解“风景”的基础上,能美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排比表现手法。 3.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排比表现手法。 2.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东山魁夷的一组山脉画,提问:“这些画面画的是什么季节? 引入:介绍东山魁夷,可用多媒体打出相关资料。 东山魁夷:1908 年 7 月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1931 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 校。1934 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 《光昏》分别获得 1939 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 1956 年日本艺术院奖。1969 年获 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其代表作有 1968 年创作的《京洛一四季组画》,及 1975-1981 年创作的《唐招提寺障壁画》等。他还长于散文写作,著有《东山魁夷文集》11 卷。据 说其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 二、初读课文体会美。 在以东山魁夷的风景画为背景的屏幕及森林音乐的伴奏下,老师和四个小组各读一 部分课文,而其中每一部分的“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作为主旋律,全班齐读。 三、研读课文感悟美。 学生自由的朗读全文,再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带领大家游览全文。其语言可以当作 风景片简介,也可以看作是导游词。 四、重点研读发现美。 重点感悟本文的语言特色。 由学生共同合作讨论:为什么你喜欢这个句子或这个部分,能否联系上下文想像出 几幅明丽的画面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些画面。 讨论结束后,分别请不同答案的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并让学生自由背诵自己 喜欢的段落。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五、深层次探究课文。 课文的题目很吸引人,不说“山巅的路“或”山路上的风景“,而说”我们的风景 “,你认为好在哪里? 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给一些东山魁夷关于风景理解的资料,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 可以,不要求统一答案。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六、作业。 课后查找并阅读东山魁夷散文《听泉》,体会其创作风格。 第三单元 忧患与责任 [议论文阅读] 一、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正确、鲜明)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 论证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关于论点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 论点的。 2.找准论点:论点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有些 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中心论点在中间提出,有的文章 中心论点在篇末,也有文章对论点表述不集中,需要自己去概括 论据: 论据的种类 ①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②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四、关于论证: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用有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经典、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来证明。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③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对比,在对比中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 给人印象深刻 ④比喻论证:用比喻来证明论点。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⑤因果论证 五、关于论证结构: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2.常见结构:总分式、层进式 3.理清层次的方法:先了解各段内容,归纳段意:然后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 并;最后弄清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六、关于论证方式 议论文按议论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①立论:在论证中逐步树立自己的论点 ②驳论:在论证中以反驳对方观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 七、关于驳论文: 批驳对方的①直接驳论点 个突破口 ②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 ③通过驳倒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八、议论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概括性强。 9事事关心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阐明观点的思路。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论述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实际,领会作者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18 18 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 论证 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二、关于论点: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 论点的。 2.找准论点:论点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有些 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中心论点在中间提出,有的文章 中心论点在篇末,也有文章对论点表述不集中,需要自己去概括。 三、论据: 论据的种类 ①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②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四、关于论证: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用有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经典、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来证明。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③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对比,在对比中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 给人印象深刻 ④比喻论证:用比喻来证明论点。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⑤因果论证: 五、关于论证结构: 1.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 常见结构:总分式、层进式 3. 理清层次的方法:先了解各段内容,归纳段意;然后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 并;最后弄清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六、关于论证方式: 议论文按议论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①立论:在论证中逐步树立自己的论点。 ②驳论:在论证中以反驳对方观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 七、 关于驳论文: 批驳对方的 ①直接驳论点。 三个突破口 ②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 ③通过驳倒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八、议论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概括性强。 9 事事关心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阐明观点的思路。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论述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实际,领会作者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阐明观点的思路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论述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二.理清思路,把握论点 1.学生自读课文,将不理解的词,句或感到困惑的问题在文中作标注,可以自己查 阅辞典和资料,也可向老师请教。 2.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时思考以下问题,理清全文的思路。 (1)作者是怎样阐述对联的含义和意义的? 在分析上下联的意思中引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 心政治,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2)作者是怎样阐述对联的作者(或东林党人)的读书和讲学的? 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它的正反两个方面。 进步性:一面致力读书,一面关心政治,强于那些只知道读死书和追求功名 利禄的人 局限性:东林党人仍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而且他们只知道用“君子” 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没有反封建的因素。 (3)作者为什么要重提这副对联和对联的作者? 提出古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只读书,他们也有政治抱负,引出观点:一面 致力读书,一面关心政治。 重提对联并客观评价东林党人主要是强调对联的现实意义。 (4)作者是如何提出并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分析东林党人“关心政治”的内涵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读书” 和“关心政治”不可偏废,最后提出观点。 (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 三.合作探究 1.作者评述东林党人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辨证的思维方式 2.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谈谈对“努力读书”与“关心政治”二者关系的认识。 3.我们今天所说的“关心政治”有什么新的内涵,从古人,从作者身上我们应 继承哪些优秀传统?这对我们这些青少年的成长有何现实意义? 今天所说的政治应该是时事政治。从古人身上我们学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 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四.体会语言 诵读对联和倒数第2自然段,感受对联所提供的情景和氛围,体会倒数第2自然段 严谨的论述语言和规整的句式,琅琅上口的韵律节奏。 五.总结全文
19 19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阐明观点的思路。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论述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理清思路,把握论点。 1.学生自读课文,将不理解的词,句或感到困惑的问题在文中作标注,可以自己查 阅辞典和资料,也可向老师请教。 2.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时思考以下问题,理清全文的思路。 (1) 作者是怎样阐述对联的含义和意义的? 在分析上下联的意思中引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 心政治,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2) 作者是怎样阐述对联的作者(或东林党人)的读书和讲学的? 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它的正反两个方面。 进步性:一面致力读书,一面关心政治,强于那些只知道读死书和追求功名 利禄的人。 局限性:东林党人仍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而且他们只知道用“君子” 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没有反封建的 因素。 (3) 作者为什么要重提这副对联和对联的作者? 提出古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只读书,他们也有政治抱负,引出观点:一面 致力读书,一面关心政治。 重提对联并客观评价东林党人主要是强调对联的现实意义。 (4) 作者是如何提出并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分析东林党人“关心政治”的内涵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读书” 和“关心政治”不可偏废,最后提出观点。 (5)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 三.合作探究 1.作者评述东林党人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辨证的思维方式 2.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谈谈对“努力读书”与“关心政治”二者关系的认识。 3.我们今天所说的“关心政治”有什么新的内涵,从古人,从作者身上我们应 继承哪些优秀传统?这对我们这些青少年的成长有何现实意义? 今天所说的政治应该是时事政治。从古人身上我们学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 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四.体会语言 诵读对联和倒数第 2 自然段,感受对联所提供的情景和氛围,体会倒数第 2 自然段 严谨的论述语言和规整的句式,琅琅上口的韵律节奏。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0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的]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 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一,二。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奧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 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 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 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一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 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 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 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 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 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一一“中国人”和事 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 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 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疏通课文 1.弄清字词障碍 搽(ch)玄虚(xun)省悟(xing)自欺欺人 渺茫(mido)脊梁(ji)诓騙( kuang)怀古伤今为民请命 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
20 20 六.作业 10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的]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 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一,二。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一. 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 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 WTO,国足出线等等,喜 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 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 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 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 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 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 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 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 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 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 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 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 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 疏通课文 1. 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ǐng)自欺欺人 渺茫(miǎo) 脊梁( jǐ ) 诓骗( kuāng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2. 朗读全文。 3. 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