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杨部中学三年级语文组 整理人:李大明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复习题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习题 阅读《子鱼论战》,完成练习 223 阅读下面《曹》与《子》两个文段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练习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练习。 阅读《李将军列传》,完成练习 《咏月诗两首》 2008-12-21 QQ:858569960 Email:dami197671.163.com
通城县杨部中学三年级语文组 整理人:李大明 2008-12-21 QQ:858569960 Email:dami197671.163.com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复习题集........................................................................................................2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习题。 .........................................................................................................2 阅读《子鱼论战》,完成练习。 .........................................................................................................3 阅读下面《曹》与《子》两个文段,.................................................................................................4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练习。 ..................................................................................................5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练习。...............................................................................................8 阅读《李将军列传》,完成练习 .......................................................................................................10 《咏月诗两首》.............................................................................................................................. 11
通城县杨部中学三年级语文组 整理人:李大明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复习题集 整理时间:2008-12-21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习题。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2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同“遍”,普遍 (2)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①又何间焉 间:参与 ③神弗福也 福:保佑④牺牲玉帛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这是对百姓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竭尽了。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Φ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②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 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①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②既克,公问其故。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2008-12-21 QQ:858569960 Email:dami197671.163.com
通城县杨部中学三年级语文组 整理人:李大明 2008-12-21 QQ:858569960 Email:dami197671.163.com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复习题集 整理时间:2008-12-21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习题。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2 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小惠未徧 徧: 同“遍”,普遍 (2)彼竭我盈 盈: 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①又何间.焉 间:参与 ③神弗福.也 福:保佑 ④牺牲..玉帛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 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这是对百姓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竭尽了。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B 】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1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 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 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 分) 答:○1 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2 既克,公问其故。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 分) 曹 刿: 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 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通城县杨部中学三年级语文组 整理人:李大明 阅读《子鱼论战》,完成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鼓不成列。(进攻) B,三军以利用。(凭借 C,爱其二毛,则如服焉。(爱护) D,寡人虽亡国之余。(虽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声盛致志,鼓儳可也。鼓声宏大以鼓士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②,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 ③,君未知战。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君王不懂得作战啊。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 不能成列,这是上天在赞助我们。 3,文章中的宋襄公以为哪些人不属于攻击的范围? 受伤的敌人年纪老的人没排成阵列的敌人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第一段的意思。 叙述泓水战争经过及宋公惨败的结局。 5,“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作者对宋襄公持怎样的态度?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没有抓住有利战机,没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坐失良机。批评详写子鱼的反驳宋公:不重伤, 不禽二毛。驳:且今……服不以阴隘,不鼓不成列。驳:敌之人……三军以… 6、课外延伸 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 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 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蔡桓公能听取扁鹊的劝诫,又何至于 落个病入膏肓的下场。(1)?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 如果如果齐桓公不听邹忌之谏,又哪能战胜他国于朝廷。(2)?综上所论,不难看出只有善听,才能事 成(3)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鹊 宋襄公-子鱼 鲁庄公-曹刿齐威王邹忌 唐太宗-魏征 7.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9,选出下面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C) A,忠之属也 B夫战,勇气也。C,何有于二毛? D夫大国,难测也。 10,长勺之战与泓水之战的形势和结果有什么异同? l1,子鱼和宋襄公在作战策略上的分歧是什么?子鱼是怎样批驳宋襄公的观点的?他对宋襄公的态度是怎 样的,你怎样看出来的? 12:分析: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 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13,下列加点的字的用法与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 A,楚人伐宋以救郑 金鼓以声气也。 2008-12-21 QQ:858569960 Email:dami197671.163.com
通城县杨部中学三年级语文组 整理人:李大明 2008-12-21 QQ:858569960 Email:dami197671.163.com 阅读《子鱼论战》,完成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鼓.不成列。(进攻) B,三军以.利用。(凭借) C,爱.其二毛,则如服焉。(爱护) D,寡人虽.亡国之余。(虽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 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鼓声宏大以鼓士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2 ,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 ○3 , 君未知战。 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君王不懂得作战啊。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 不能成列,这是上天在赞助我们。 3,文章中的宋襄公以为哪些人不属于攻击的范围? 受伤的敌人 年纪老的人 没排成阵列的敌人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第一段的意思。 叙述泓水战争经过及宋公惨败的结局。 5,“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作者对宋襄公持怎样的态度?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没有抓住有利战机,没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坐失良机。 批评 详写子鱼的反驳 宋公:不重伤, 不禽二毛。驳:且今……服 不以阴隘,不鼓不成列。驳: 敌之人……三军以…… 6、课外延伸: . 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 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 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 蔡桓公能听取扁鹊的劝诫,又何至于 落个病入膏肓的下场。(1)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 如果如果齐桓公不听邹忌之谏,又哪能战胜他国于朝廷。(2) ?综上所论,不难看出 只有善听,才能事 成(3) 。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鹊 宋襄公-子鱼 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 唐太宗-魏征 7.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9,选出下面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 C ) A,忠之属也。 B,夫战,勇气也。 C,何有于二毛? D,夫大国,难测也。 10,长勺之战与泓水之战的形势和结果有什么异同? 11,子鱼和宋襄公在作战策略上的分歧是什么?子鱼是怎样批驳宋襄公的观点的?他对宋襄公的态度是怎 样的,你怎样看出来的? 12:分析: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 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13,下列加点的字的用法与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 A,楚人伐宋以.救郑。 金鼓以.声气也
通城县杨部中学三年级语文组 整理人:李大明 B,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 敌之人,隘而不列 C,既济而未成列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D,及楚人战于泓。 何有于二毛 14,下列句子都反映了子鱼军事思想的一组是(A) A,声盛致志,鼓可也。B,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C,既陈而后击之。D,古 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E,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ABE b BD CDE dacd 15,同样选择了后发制人的战术,长勺之战与宋楚泓水之战的结果完全不同,这对你的学习、生活有怎样 的启发? 1.学习生活中,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就会让我们的学习、事业错过发展的机会,有时会让人抱憾终生。 故而我们无论办什么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 阅读下面《曹》与《子》两个文段,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日:“彼 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 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击鼓(击鼓进军))(2)宋人既成列(已经) 15.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6.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 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齐人三鼓。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 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既济而未成列 2008-12-21 QQ:858569960 Email:dami197671.163.com
通城县杨部中学三年级语文组 整理人:李大明 2008-12-21 QQ:858569960 Email:dami197671.163.com B,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 敌之人,隘.而不列。 C,既济而.未成列。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D,及楚人战于.泓。 何有于.二毛。 14,下列句子都反映了子鱼军事思想的一组是( A ) A,声盛致志,鼓 可也。 B,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C,既陈而后击之。 D,古 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E,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a,ABE b,BD c,CDE d,ACD 15,同样选择了后发制人的战术,长勺之战与宋楚泓水之战的结果完全不同,这对你的学习、生活有怎样 的启发? 1. 学习生活中,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就会让我们的学习、事业错过发展的机会,有时会让人抱憾终生。 故而我们无论办什么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 阅读下面《曹》与《子》两个文段,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 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 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公将鼓.之 (击鼓(击鼓进军)) (2)宋人既.成列(已经) 15.翻译下面的句子。(5 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6.用原文语句答题。(3 分) 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齐人三鼓。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 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既济而未成列
通城县杨部中学三年级语文组 整理人:李大明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放松直至抄完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获得了学识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也就觉得吃的 穿的不如他人了 3.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寓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2分) 吃穿 4、作者在文中没有泛泛讲道理,而是联系自己学习生活的实际,向马生叙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 从中我们体会作者以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据此,请以“读书”、“学习”为中间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 对偶句,表达一下你读完此文后的收获。 上联:发奋读书勤为径 下联 努力学习苦作舟 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 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 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只要想学习,时间总会有的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照应。 不是,他这是自谦之辞 7,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求教: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 合实际,谈谈当代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苦乐观? 当代中学生已无宋濂读书时的苦,条件优越多了,但外界的诱惑和自身的毅力方面,也可算是当代中学 生学习当中遇到的苦,当代中学生也应有宋濂的刻苦精神。 8,《送东阳马生序》从得书困难、叩问困难、从师艰难、生活困顿等四个方面,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 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9,请你从积累的诗文和名言中,写出两句有关“勤学”的句子。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教师面前是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 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嗜学,从书中找寻乐趣,值得提倡。尊师是必要的,然“不敢出一言以复”却大可不必,学生需要提 问、质疑,否则,怎能有创新呢?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录毕,走送之(跑(赶快))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待) ③媵人持汤沃灌(浸泡)④左佩刀,右备容臭(气味香气) 2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 (2分) A、既加冠 宋既成列 2008-12-21 QQ:858569960 Email:dami197671.163.com
通城县杨部中学三年级语文组 整理人:李大明 2008-12-21 QQ:858569960 Email:dami197671.163.com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 分) (1)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放松直至抄完。 (2)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获得了学识。 (3)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也就觉得吃的 穿的不如他人了。 3.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寓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2 分) 吃 穿 4、作者在文中没有泛泛讲道理,而是联系自己学习生活的实际,向马生叙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 从中我们体会作者以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据此,请以“读书”、“学习”为中间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 对偶句,表达一下你读完此文后的收获。 上联:发奋读书勤为径; 下联: 努力学习苦作舟。 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 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 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只要想学习,时间总会有的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照应。 不是,他这是 自谦之辞 7,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求教;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 合实际,谈谈当代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苦乐观? 当代中学生已无宋濂读书时的苦,条件优越多了,但外界的诱惑和自身的毅力方面,也可算是当代中学 生学习当中遇到的苦,当代中学生也应有宋濂的刻苦精神。 8,《送东阳马生序》从得书困难、叩问困难、从师艰难、生活困顿等四个方面,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 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9,请你从积累的诗文和名言中,写出两句有关“勤学”的句子。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教师面前是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 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嗜学,从书中找寻乐趣,值得提倡。 尊师是必要的,然“不敢出一言以复”却大可不必,学生需要提 问、质疑,否则,怎能有创新呢?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 分) ①录毕,走送之( 跑(赶快))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待) ③媵人持汤沃灌( 浸泡)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气味 香气) 2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 】 (2 分) A、既加冠 宋既成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