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生命的颂歌 1骆驼赋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 的主旨进行探究。 2.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并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秒界的语段。进而挖掘课文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写作时代和个人的经历,以文本为依据,分析文章的主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了解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1.导入 学生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3.教师补充介绍,提问激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组织接力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交流探究: (1)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 (2)文章的情节和结构 (3)文章的主旨 3.选择重点段落精读,进一步分析探究: 1)勘探队的任务是什么?他们遭遇哪些恶劣条件? (2)葛队长、老向导为什么作出舍弃骆驼的决定 (3)如何理解范介民“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并且义无返顾地踏上 寻找骆驼的行动? 第二课时 全班交流探究 1.课文最打动人心的是什么? 2.品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出最形象、生动、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并作简要分析。 、难点疏通
第一单元 生命的颂歌 1 骆驼赋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 的主旨进行探究。 2.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并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秒界的语段。进而挖掘课文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写作时代和个人的经历,以文本为依据,分析文章的主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了解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1.导入 2.学生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3.教师补充介绍,提问激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组织接力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交流探究: (1) 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 (2) 文章的情节和结构 (3) 文章的主旨 3.选择重点段落精读,进一步分析探究: (1) 勘探队的任务是什么?他们遭遇哪些恶劣条件? (2) 葛队长、老向导为什么作出舍弃骆驼的决定? (3) 如何理解范介民“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并且义无返顾地踏上 寻找骆驼的行动?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探究: 1.课文最打动人心的是什么? 2.品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出最形象、生动、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并作简要分析。 二、难点疏通:
1.以物喻人的写法 2.如何看待骆驼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范介民行为的价值) 3.文章为什么要写范介民的上衣兜里“只有五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一个 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的细节? 4.本文为什么以《骆驼赋》为题目? 三、质疑拓展 1.为什么作者“听说了这个故事”,就认为“他足以让我铭记终生”? 2.我们今天如何评价范介民的选择? 2我的四季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解读文章象征意义的规律 2.学习作者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对生命的责任感 3.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解读方法与规律。 2.对关键语句的咀嚼和品味 3.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和意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相关知识和作者背景,走进课文。 1.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 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 呢 [大屏幕:思考: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 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1)张洁:中国当代国家一级作家,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 的作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 来的孩子》,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小说散文集《爱 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
2 2 1.以物喻人的写法: 2.如何看待骆驼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范介民行为的价值) 3.文章为什么要写范介民的上衣兜里“只有五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一个 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的细节? 4.本文为什么以《骆驼赋》为题目? 三、质疑拓展: 1.为什么作者“听说了这个故事”,就认为“他足以让我铭记终生”? 2.我们今天如何评价范介民的选择? 2 我的四季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解读文章象征意义的规律。 2.学习作者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对生命的责任感。 3.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1.象征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解读方法与规律。 2.对关键语句的咀嚼和品味。 3.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和意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相关知识和作者背景,走进课文。 1.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 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 呢? [大屏幕:思考: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 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1)张洁:中国当代国家一级作家,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 的作家。196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1978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 来的孩子》,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小说散文集《爱, 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
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 雅醇美 2)代表作有: 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无字 散文集在那绿地上 (3)张洁散文特点:致力于“爱”与“美”的探索与发现,风格轻松、自然、冷 静、深刻,从朴素的人道主义立场去再现苦难,表现通向理想人生的艰难跋涉和处于生 活困境中左冲右突的沉重感 3.要介绍“象征”的相关知识: a)象征:是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 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b)象征手法的运用,必须通过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根据 事物之间相似、相近的关系,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和体味,委婉、曲折、含 蓄地表现一定的思想和感情。 4.交流预习感受,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作家创作的四季;一是人生(生命)的四季。] 、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家的思想感情 小组交流并讨论预习中的心得感悟和自己仍然存在的困惑,理解题目的比喻含 义(人生一一四季),包括春、夏、秋、冬各自的人生阶段,为什么说生命如四季 四季 人生阶段 经历 少年 播种 春夏秋冬 青年 耕耘,浇灌 中年 收获 老年 品味,反思 2.再读课文,结合作家作品和创作手法重新体会作家的感情和创作意图, 并在小组再次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班级交流学习的体会和感悟,集中解答学生的疑问 如:本文以“我的四季”为题有何深意? 明确:语义双关,表面上是指我在春季里播种,夏季里管理,秋季里收获,冬季里 享乐,实际上喻指人一生的辛苦劳累与收获。 四、结合课后练习二,品味作品中语言的含义和作家的感情
3 3 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 雅醇美。 (2)代表作有: 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 只有一个太阳 无字 散文集 在那绿地上 (3)张洁散文特点:致力于“爱”与“美”的探索与发现,风格轻松、自然、冷 静、深刻,从朴素的人道主义立场去再现苦难,表现通向理想人生的艰难跋涉和处于生 活困境中左冲右突的沉重感。 3.要介绍“象征”的相关知识: a) 象征:是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 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b) 象征手法的运用,必须通过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根据 事物之间相似、相近的关系,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和体味,委婉、曲折、含 蓄地表现一定的思想和感情。 4.交流预习感受,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作家创作的四季;一是人生(生命)的四季。] 二、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家的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并讨论预习中的心得感悟和自己仍然存在的困惑,理解题目的比喻含 义(人生——四季),包括春、夏、秋、冬各自的人生阶段,为什么说生命如四季? 四季 人生阶段 经历 春 少年 播种 夏 青年 耕耘,浇灌 秋 中年 收获 冬 老年 品味,反思 2.再读课文,结合作家作品和创作手法重新体会作家的感情和创作意图, 并在小组再次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三、班级交流学习的体会和感悟,集中解答学生的疑问。 如:本文以“我的四季”为题有何深意? 明确:语义双关,表面上是指我在春季里播种,夏季里管理,秋季里收获,冬季里 享乐,实际上喻指人一生的辛苦劳累与收获。 四、结合课后练习二,品味作品中语言的含义和作家的感情
3安妮日记 教学目的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 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 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 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 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P12)……从介绍中知道, 《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 止,记录了她13到15岁的心路历程。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在德国 纳粹统治时期的非凡阅历与思考。 介绍背景及作者 1.交流资料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 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 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随着盟军捷报 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 们抓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个星期。1947 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 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 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 2.释疑:希特勒为什么迫害犹太人? [资料:犹太人分布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国及犹太王国, 后为罗马帝国所灭。由于不甘被奴役,数十万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四处流浪。在西方文化中,自
4 4 3 安妮日记 [教学目的]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 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 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 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 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 P12)……从介绍中知道, 《安妮日记》从 1942 年安妮 13 岁生日写起到 1944 年 8 月 4 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 止,记录了她 13 到 15 岁的心路历程。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在德国 纳粹统治时期的非凡阅历与思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 1.交流资料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 也被德军占领。从 1942 年 7 月到 1944 年 8 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 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 14 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随着盟军捷报 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 们抓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1947 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所选的 9 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 日记的说明,其余 8 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 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 2.释疑:希特勒为什么迫害犹太人? [资料:犹太人分布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国及犹太王国, 后为罗马帝国所灭。由于不甘被奴役,数十万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四处流浪。在西方文化中,自
古存在着种排犹的情绪,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在中世纪的西 欧,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而犹太人由于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 地,只能到处迁徙靠经商维持生计。他们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 宗教感情衍化成普遍心态 犹太人在西欧遭到仇视还有宗教上的原因。基督教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 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的12门徒之一犹大出卖了耶鲟 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视犹太人。 在欧洲,尤以德国的反犹情绪最为严重。德意志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 感,犹太人自称“上帝的选民”,而德国人则领导了欧洲长达数世纪,德意志国王建立的“神圣罗马 帝国"(962-1806年)的历代皇帝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在普遍信仰基督、反犹的大 环境下,德国统治者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欧洲各君主国反对犹太教的任务。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 逐渐衍化成—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从中世纪到近代,一直在德国恶性蔓延。 公元13至15世纪,德国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 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 异,迫使大批犹太人被赶往东欧及美洲各国。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德国一直“遗传”到现代。 政治目的引发大屠杀 19世纪中叶,德国的反犹开始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德国的政客们发现,面对当时的经济衰退 把犹太人定为罪魁祸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对当政政权的声浪。当时在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 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 太人的仇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受 到严重打击,国力渐衰。当时正在蔓延的经济危机又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
5 5 古存在着一种排犹的情绪,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在中世纪的西 欧,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而犹太人由于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 地,只能到处迁徙靠经商维持生计。他们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 宗教感情衍化成普遍心态 犹太人在西欧遭到仇视还有宗教上的原因。基督教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 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的 12 门徒之一犹大出卖了耶稣, 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视犹太人。 在欧洲,尤以德国的反犹情绪最为严重。德意志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 感,犹太人自称“上帝的选民”,而德国人则领导了欧洲长达数世纪,德意志国王建立的“神圣罗马 帝国”(962—1806 年)的历代皇帝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在普遍信仰基督、反犹的大 环境下,德国统治者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欧洲各君主国反对犹太教的任务。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 逐渐衍化成一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从中世纪到近代,一直在德国恶性蔓延。 公元 13 至 15 世纪,德国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 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 异,迫使大批犹太人被赶往东欧及美洲各国。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德国一直“遗传”到现代。 政治目的引发大屠杀 19 世纪中叶,德国的反犹开始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德国的政客们发现,面对当时的经济衰退, 把犹太人定为罪魁祸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对当政政权的声浪。当时在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 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 太人的仇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受 到严重打击,国力渐衰。当时正在蔓延的经济危机又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