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 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 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希特勒把手伸冋富有的犹太人就 成为必然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徳囯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徳意志民族 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为了蛊惑人心,欺骗徳国广大民众,希特勒对这种种族歧 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包装。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会逻辑,断章取义地摘取前人论述人 问题中的某些词句,拼凑成一个种族优劣的理论,为把犹太人打入劣等人种制造理论依据。二是利 用早就深植于徳国人民心中的反犹意识和宗教情结,大肆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希特勒将此理 论蓄意“嫁接”后,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族歧视了。希特勒利用历史上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 犹太人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这一理论更加具有煽动性。纳粹党还利用当时德国群众痛恨《凡 尔赛和约》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正因为如此,希特勒 上台,便顺利推行了一整套疯狂的反犹灭犹政策,造成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的罕见 浩劫。 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是“德国虚伪的政治家为其侵略战争 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结果″。【摘自《环球时报》1月28日史途/伩文】 三、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 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 什么这样做? 提示: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 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提示:小鸟的力量何其柔弱,突出了我的弱小。] 3.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 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 6
6 6 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 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 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就 成为必然。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 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为了蛊惑人心,欺骗德国广大民众,希特勒对这种种族歧 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包装。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会逻辑,断章取义地摘取前人论述人口 问题中的某些词句,拼凑成一个种族优劣的理论,为把犹太人打入劣等人种制造理论依据。二是利 用早就深植于德国人民心中的反犹意识和宗教情结,大肆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希特勒将此理 论蓄意“嫁接”后,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族歧视了。希特勒利用历史上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 犹太人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这一理论更加具有煽动性。纳粹党还利用当时德国群众痛恨《凡 尔赛和约》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一 上台,便顺利推行了一整套疯狂的反犹灭犹政策,造成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的罕见 浩劫。 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是“德国虚伪的政治家为其侵略战争 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结果”。【摘自《环球时报》1 月 28 日 史途/文】 三、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 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 什么这样做? [提示: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 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提示:小鸟的力量何其柔弱,突出了我的弱小。] 3.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 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 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参考资料: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 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 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 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 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 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 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4.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 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 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资料: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 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 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 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 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 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 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7 7 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 20 世纪 30 年 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参考资料:1929 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 4 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 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 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 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 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 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 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4.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 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 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资料: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 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 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 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 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 的罪责, 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 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 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 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 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 心里其实是善良的。”一一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 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 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 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 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 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提示:《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 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 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 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 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资料: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 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奧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 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 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 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岀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 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
8 8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 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 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 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 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 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 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 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 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 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提示:《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 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 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 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 20 世纪 30 年代 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资料:1929 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 4 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 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 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 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 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 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
(3)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 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提示:“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 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 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四、课外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等有关题目。 4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 3.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3.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 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较法 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七年级下册中的《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进 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情节结构,梳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硏读探究,理解作品的象征意味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9 9 深沉。] (3)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 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提示:“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 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 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四、课外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等有关题目。 4 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 3.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3.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 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较法 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七年级下册中的《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进 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情节结构,梳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研读探究,理解作品的象征意味。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说起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 生经历和拼搏中蕴蓄生命的北方小说。北极地带严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坚强的人们,传递 着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 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 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 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 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 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 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 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 之作。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自传体小说《马 丁伊登》(1909)、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 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 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 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 (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 爱生命》(1906)。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 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16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 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结构,疏解下列字词。 嶝岩(cha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 lang qiang):走路不稳。 辗转( zhan zhua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i):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骸骨(hdi)鲦鱼(tio)窒息(zhi) 2.概括小说情节: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 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 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 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 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 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 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 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 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
10 10 同学们,说起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 生经历和拼搏中蕴蓄生命的北方小说。北极地带严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坚强的人们,传递 着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 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 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 加过 1893 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 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 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 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 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 1900 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 之作。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自传体小说《马 丁伊登》(1909)、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 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 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 19 部长篇小说,150 多篇中短篇小说和 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 (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 爱生命》(1906)。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 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16 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 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结构,疏解下列字词。 嶝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骸骨(hái) 鲦鱼(tiáo) 窒息(zhì) 2.概括小说情节: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 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 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 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 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 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 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 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 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