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复习指导与练习 教学目标:感受命题类型,体会解题思路 教学步骤 例题感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 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章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 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 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 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 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 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分) 示例:“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体现了儒家“有 为”的思想;(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则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 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两者合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 (2分) (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 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 以探究。(5分) 示例: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 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 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知识储备 了解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已出现的思想概念。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规范答题,探究题题型的答题方法。 三、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辨,强调辨明“义”与“利”的关系。下面是 先秦儒家有关“义利观”的几段文字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 语·里仁》) 孔子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 传?成公二年》) 孟子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孟 万章上》) 荀子曰:“义与利也,人之所两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 者为乱世。”(《荀子·大略》)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复习指导与练习 教学目标:感受命题类型,体会解题思路 教学步骤: 一、例题感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 分) 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 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章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 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 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 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 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 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分) 示例:“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体现了儒家“有 为”的思想;(2 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则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 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两者合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 (2 分) (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 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 以探究。(5 分) 示例: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 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 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知识储备 了解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已出现的思想概念。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规范答题,探究题题型的答题方法。 三、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 分) 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辨,强调辨明“义”与“利”的关系。下面是 先秦儒家有关“义利观”的几段文字: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 语·里仁》) 孔子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 传?成公二年》) 孟子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孟子? 万章上》) 荀子曰:“义与利也,人之所两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 者为乱世。”(《荀子·大略》)
(1)结合选段,请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先秦儒家所认为的“义”与“利”的关 系 (3分)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探究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150 字左右)(6分) 答:(1)义利兼顾(义利并重、义利并举)义以生利以义为上(以义制利、 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2)示例:当今社会,儒家“义利观”对我们弘扬社会道义、合理利用自然 尊重经济规律和法治精神等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 业理应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唯利是图。利润的获得,必须受到社会道德 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等“乂”的约束。而三鹿奶粉事件、郑州双汇猪肉事件等, 都是企业见利忘义自毁前程的典型例证。 2、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 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 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 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 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 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委上》)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孔子和孟子认为应该怎样侍奉父母?(4分) 答: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 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 (2)请结合孟子的观点谈谈应该怎样修身?(5分 答:修身的根本是守护好自身。守护自身而不使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这 就能侍奉好父母,反之就不能侍奉发父母。侍奉父母是所有服侍工作的根本。守 护自己而使自己归于仁义礼智,就能治国平天下。因此守护自己是人一切操守的 根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呢 请你谈谈对材料中所讲的“自省”问题的理解。 答:此处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 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 的自觉性。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②;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1)结合选段,请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先秦儒家所认为的“义”与“利”的关 系: 、 、 。 (3 分)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探究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150 字左右)(6 分) 答:(1)义利兼顾(义利并重、义利并举)义以生利 以义为上(以义制利、 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2)示例:当今社会,儒家“义利观”对我们弘扬社会道义、合理利用自然、 尊重经济规律和法治精神等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 业理应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唯利是图。利润的获得,必须受到社会道德 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等“义”的约束。而三鹿奶粉事件、郑州双汇猪肉事件等, 都是企业见利忘义自毁前程的典型例证。 2、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 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 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 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 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 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委上》)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 孔子和孟子认为应该怎样侍奉父母?(4 分) 答: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 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 (2) 请结合孟子的观点谈谈应该怎样修身? (5 分) 答:修身的根本是守护好自身。守护自身而不使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这 就能侍奉好父母,反之就不能侍奉发父母。侍奉父母是所有服侍工作的根本。守 护自己而使自己归于仁义礼智,就能治国平天下。因此守护自己是人一切操守的 根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呢?” 请你谈谈对材料中所讲的“自省”问题的理解。 答:此处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 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 的自觉性。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②;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①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②致其身:致,献出, 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答:体现了孔子教育以德为先的观点。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 成理想人格。子夏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及其学问的好坏, 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是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思想 之具体体现。 4、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9分) 《孟子·告子上》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 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 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 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 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 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理解? 答:认为人性本善,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孟子以水为喻,认为人 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而人之所以不善,是 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或是被私欲所蒙蔽,所以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也可从“性恶论”、“人本性无所谓善恶”等角度来谈)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 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 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 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 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 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 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 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 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4分) 答:①在朱熹看来,人求“饮食”、男女结为“夫妻”,是人与社会发 展的正常需要,并不违反“天理”。但如果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求,一味地去要求 “美味”和“三妻四妾”,就是过分之求,属于“人欲”之列了,就应该加以否 定。他认为“天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 而“人欲”则是道德败坏的标志,是只顾一己之私欲的思想行 为 ②在朱熹看来,一个人的心中,只要保存着“天理”,“人欲”就会消 亡;相反,“人欲”如果旺盛,那么“天理”就会消亡。“天理”和“人欲”是 不可能混杂在一处的。为此,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认为只有彻 底消灭“人欲”,才能恢复“天理”在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导作用
【注】①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②致其身:致,献出, 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答:体现了孔子教育以德为先的观点。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 成理想人格。子夏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及其学问的好坏, 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是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思想 之具体体现。 4、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9 分) 《孟子·告子上》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 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 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 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 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 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理解? 答:认为人性本善,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孟子以水为喻,认为人 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而人之所以不善,是 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或是被私欲所蒙蔽,所以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也可从“性恶论”、“人本性无所谓善恶”等角度来谈)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 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 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 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 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 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 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 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 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 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4 分) 答:①在朱熹看来,人求“饮食”、男女结为“夫妻”,是人与社会发 展的正常需要,并不违反“天理”。但如果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求,一味地去要求 “美味”和“三妻四妾”,就是过分之求,属于“人欲”之列了,就应该加以否 定。他认为“天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 而“人欲”则是道德败坏的标志,是只顾一己之私欲的思想行 为。 ②在朱熹看来,一个人的心中,只要保存着“天理”,“人欲”就会消 亡;相反,“人欲”如果旺盛,那么“天理”就会消亡。“天理”和“人欲”是 不可能混杂在一处的。为此,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认为只有彻 底消灭“人欲”,才能恢复“天理”在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导作用
(2)请试举一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 系。(5分) 答: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 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 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 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 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 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 杰出代表,下面选择了几段相关文字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 文集》卷四《与人书》) “(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炎 武《日知录?著书之难》)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阢塞,即呼老 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 《神道表》) 当明末年,(顾炎武)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 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潘 耒《日知录序》) (1)结合选段,可见“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新学风,主张治学 须 分) (2)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 传统有一致性。结合选段,请举出你熟知的一位湖湘名人的具体事例对两者的 致性加以探究。(6分) 答:(1)示例:关心国事致力创新有用于世志向远大勤勉 严谨重考察求证(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答:(2)示例:“经世致用”,强调务“当世之务”,关注“民生国命” 合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传统;“经世致用”,致力创新,强调“有所自 树”,合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4分)如魏源一心为国,对强国御 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率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分,举谭嗣同 毛泽东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练习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 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 “言必信,行必果,砼砼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 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2)请试举一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 系。(5 分) 答: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 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 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 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 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 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 分)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 杰出代表,下面选择了几段相关文字: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 文集》卷四《与人书》) “(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炎 武《日知录?著书之难》)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 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 《神道表》) “当明末年,(顾炎武)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 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潘 耒《日知录序》) (1)结合选段,可见“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新学风,主张治学 须 、 、 。(3 分) (2)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 传统有一致性。结合选段,请举出你熟知的一位湖湘名人的具体事例对两者的一 致性加以探究。(6 分) 答:(1)示例:关心国事 致力创新 有用于世 志向远大 勤勉 严谨 重考察求证(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答:(2)示例:“经世致用”,强调务“当世之务”,关注“民生国命”, 合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传统;“经世致用”,致力创新,强调“有所自 树”,合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4 分)如魏源一心为国,对强国御 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率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 分,举谭嗣同、 毛泽东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练习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 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 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①砼砼(keng):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 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孔子认为,真正的“土”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之人,请你 解释其含义 答:(1)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动,出使各国时,能不辱君王使命的人。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 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答:((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说要 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参考译文】(1)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 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 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 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 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 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2)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 诸侯出。自诸侯出,差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礼”的本质内容是什么?(10字左右) 答:(1)等级制度(或尊卑秩序) (2)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所言“礼”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请用简明的 语言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2)正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无可置疑的巨大价 值。因为“礼”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普遍遵从的社会规范。有了“礼” 大家才能各安其职,各乐其业,才能使种种竞争处于有序状态。假如社会无 礼”,人人各行其是,生活秩序就无从保障,社会的稳定基础将被动摇。由此 可见,“礼”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 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 反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已丧失其基本价值。因为“礼”的核心观念 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秩序和等级制度。这一观念完全违背了现代社会的民 主、法制思想。假如我们还处处以“礼”来制约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实践, 那势必会限制自己的个性发展,僵化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礼应该是现代社会 扬弃的对象 中性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译文】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 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 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注】①硁硁(kēnɡ):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 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之人,请你 解释其含义。 答:(1)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动,出使各国时,能不辱君王使命的人。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 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答:((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说要 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参考译文】(1)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 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 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 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 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 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2)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 诸侯出。自诸侯出,差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礼”的本质内容是什么?(10 字左右) 答:(1)等级制度(或尊卑秩序) (2)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所言“礼”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请用简明的 语言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2)正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无可置疑的巨大价 值。因为“礼”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普遍遵从的社会规范。有了“礼” 大家才能各安其职,各乐其业,才能使种种竞争处于有序状态。假如社会无 “礼”,人人各行其是,生活秩序就无从保障,社会的稳定基础将被动摇。由此 可见,“礼”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 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 反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已丧失其基本价值。因为“礼”的核心观念 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秩序和等级制度。这一观念完全违背了现代社会的民 主、法制思想。假如我们还处处以“礼”来制约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实践, 那势必会限制自己的个性发展,僵化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礼应该是现代社会 扬弃的对象。 中性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译文】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 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 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