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 《金融学》课程设计大纲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 二0一三年
安徽大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 《金融学》课程设计大纲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 二 O 一三年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课程英文译名:Finance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对橡:2011级经济学院卓越应用经济人才班 开课学期:第2学期 学分学时:3学分;总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 教材: 【1】《金融学》,李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金融学》,曹龙骐主编,高等教有出版社,2010年版。 参考书目: 【1】《货币金融学》,米什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货币银行学》,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货币银行学教程》,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货币银行学》,易纲、吴有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货币理论》,R哈里斯著,梁小民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6】《货币银行学》,齐美东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课程英文译名:Finance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对象:2011 级经济学院卓越应用经济人才班 开课学期:第 2 学期 学分学时: 3 学分;总学时:54 学时。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 教材: 【1】《金融学》,李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 【2】《金融学》,曹龙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参考书目: 【1】《货币金融学》,米什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2】《货币银行学》, 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货币银行学教程》,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货币银行学》,易纲、吴有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货币理论》,R.哈里斯著,梁小民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6】《货币银行学》,齐美东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年 12 月版
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借助金融的形式来完成。金融是货币流 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目标,并体现政 府宏观调控需要的重要杠杆。 《金融学》,或称为“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各自运行规律及三者 间内在联系以及政府如何运用金融工具调节经济的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证券业、 保险业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在银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货币与银行无论从历史 上还是逻辑上都是金融业的源头和基础,因此学习《金融学》是研究金融问题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资金融通的应用经济理论课程,在学科体系中起到了深化经济 理论和联系实践应用的作用:一方面主要探究宏观层面上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 面上的公司投资理论,另一方面起到了衔接和升华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四 大学术专业走向实践的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大力发展,《金融学》一直是经济学领域 不可或缺的核心理论课程,也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金融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课程特点 《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主要以货币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并与之密切联 系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以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为核心内容,并把深化金融改 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研究金融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培养学生掌握金融基本 知识、理论和技能,并能运用金融理论与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客观经济问题而设置的。 《金融学》课程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各章之间既相互联系,由浅及深形成呈“T”字 形知识体系:又相对独立,组成相互独立的“模块”,自成体系。 三、设置本课程的目的 随者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 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更应该理解并掌握金融学知识。 设置金融学课程的目的在于使金融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健全合理,理论和实践 应用能够更好的契合,在领悟金融学基本理论和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文件检索
前 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借助金融的形式来完成。金融是货币流 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目标,并体现政 府宏观调控需要的重要杠杆。 《金融学》,或称为“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各自运行规律及三者 间内在联系以及政府如何运用金融工具调节经济的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证券业、 保险业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在银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货币与银行无论从历史 上还是逻辑上都是金融业的源头和基础,因此学习《金融学》是研究金融问题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资金融通的应用经济理论课程,在学科体系中起到了深化经济 理论和联系实践应用的作用:一方面主要探究宏观层面上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 面上的公司投资理论,另一方面起到了衔接和升华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四 大学术专业走向实践的作用。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大力发展,《金融学》一直是经济学领域 不可或缺的核心理论课程,也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金融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课程特点 《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主要以货币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并与之密切联 系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以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为核心内容,并把深化金融改 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研究金融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培养学生掌握金融基本 知识、理论和技能,并能运用金融理论与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客观经济问题而设置的。 《金融学》课程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各章之间既相互联系,由浅及深形成呈“T”字 形知识体系;又相对独立,组成相互独立的“模块”,自成体系。 三、设置本课程的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 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更应该理解并掌握金融学知识。 设置金融学课程的目的在于使金融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健全合理,理论和实践 应用能够更好的契合,在领悟金融学基本理论和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文件检索
资料查询以及金融统计的基本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了解国内外金融热点、 前沿问题,掌握分析解决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学会从金融学的视角,解决现实生活中 的宏微观问题。加深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情况的认识和把握,提高学生在社会 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银行、保险、证券等实际工作中。 因此,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与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 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要求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与分 析。 (2)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入“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培养学 生独立解决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注重运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 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应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带到实践中,建立教 学实践基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并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案 例分析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3)学生应系统扎实地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观察和分析国内 外重大金融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学习金融学的过程中,要主动探究金融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 前景,树立崇尚学术的自觉性,具备金融业务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金融学专业科学研究 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具体业务问题。 (5)学生应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金融分析统计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 由于《金融学》理论实践联系紧密,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货币政 策又是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 教学方法,注入现实的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案例来进行实践教学。本课程在理论教学中 采用“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采用板书、PPT演示、实践教学等 形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创新考核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1)“基于问题”的研讨教学。“问题”设计,包括选择“问题”、系统制作、知识 点划分、关联性教学等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将研究、讨论贯穿于教
资料查询以及金融统计的基本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了解国内外金融热点、 前沿问题,掌握分析解决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学会从金融学的视角,解决现实生活中 的宏微观问题。加深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情况的认识和把握,提高学生在社会 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银行、保险、证券等实际工作中。 因此,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与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 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要求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与分 析。 (2)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入“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培养学 生独立解决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注重运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 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应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带到实践中,建立教 学实践基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并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案 例分析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3)学生应系统扎实地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观察和分析国内 外重大金融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学习金融学的过程中,要主动探究金融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 前景,树立崇尚学术的自觉性,具备金融业务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金融学专业科学研究 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具体业务问题。 (5)学生应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金融分析统计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 由于《金融学》理论实践联系紧密,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货币政 策又是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 教学方法,注入现实的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案例来进行实践教学。本课程在理论教学中 采用“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采用板书、PPT 演示、实践教学等 形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创新考核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1)“基于问题”的研讨教学。“问题”设计,包括选择“问题”、系统制作、知识 点划分、关联性教学等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将研究、讨论贯穿于教
学中,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加 强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实施步骤:先根据全班人数进行分组,教师根据课程进度,综合考虑资料可得性及 章节内容重要性等方面,确定选题,由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 开小组讨论,做成PPT课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授,本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说明, 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质疑并要求该小组成员解答。 (2)案例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根据教学目 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尝试在分析具体 问题时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 实施步骤:根据教学目的精选案例,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并提出问题,当堂讨论,教 师总结。案例教学其优点在于改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 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个人观点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 开展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过程后,学生可以接触到若干真实的实际问题,教 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比较,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 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的方式应因此而有所改变。 (1)平时成绩考察出勤、发言情况等。 (2)理论成绩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理论成绩采用考试方式。 (3)研讨成绩考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者重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4)课程的总成绩为“平时成绩(20%)+理论成绩(50%)+研讨成绩(30%)”。 这样,有利于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使课程的考核与金融学创新型人才 的培养真正相关。 七、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1)依据课程内容进度,完成课后习题: (2)根据实际课程进度安排小组专题讨论: (3)结合金融时事进行补充案例分析。 八、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开展后,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最重要的一条
学中,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加 强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实施步骤:先根据全班人数进行分组,教师根据课程进度,综合考虑资料可得性及 章节内容重要性等方面,确定选题,由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 开小组讨论,做成 PPT 课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授,本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说明, 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质疑并要求该小组成员解答。 (2)案例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根据教学目 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尝试在分析具体 问题时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 实施步骤:根据教学目的精选案例,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并提出问题,当堂讨论,教 师总结。案例教学其优点在于改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 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个人观点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 开展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过程后,学生可以接触到若干真实的实际问题,教 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比较,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 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的方式应因此而有所改变。 (1)平时成绩考察出勤、发言情况等。 (2)理论成绩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理论成绩采用考试方式。 (3)研讨成绩考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着重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4) 课程的总成绩为“平时成绩(20%)+理论成绩(50%)+研讨成绩(30%)”。 这样,有利于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使课程的考核与金融学创新型人才 的培养真正相关。 七、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1)依据课程内容进度,完成课后习题; (2)根据实际课程进度安排小组专题讨论; (3)结合金融时事进行补充案例分析。 八、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开展后,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最重要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