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授课教案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 【课程设计思路】按照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交织发展的历史逻辑,讨论中国 选择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然后,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剖析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的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形成的原因:最后,探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以及中国构 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实施班级】卓越应用经济人才班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演进历程,理 解中国建立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掌握中国计划经济与国有企业形成的经济理 论根源,了解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教学设计的关键点】中国计划经济与国有企业形成的经济理论根源。 【教学内容和方法】本章主要教授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理论与实践、中国实行传统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经济根源等。为了体现启发式、发现式、研讨式、探究式 卓越应用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本章采取教师讲授、师生探讨和写作学术小论 文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教学效果与讨论】经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生的理论认识水 平和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得到有益的锻炼和提升。 【改革与提高的设想】为了增强学生对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作用认识的客观性,此 章应加大学生对相关论文专著、历史文献和经济数据的搜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 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利弊写作小论文。 启发式教学问题: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如何发展的?中国为何要选择传统社会主义 模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形成的根源是什么?传 统社会主义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一、社会主义的理想、愿景和实验 (1)空想社会主义。1832年,圣西门的拥护者皮埃尔·勒鲁首创社会主 义”,接着被罗伯特·欧文采纳,诞生了”空想社会主义”。对现实社会经济状况 的不满和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新社会实验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授课教案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 【课程设计思路】按照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交织发展的历史逻辑,讨论中国 选择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然后,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剖析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的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形成的原因;最后,探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以及中国构 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实施班级】卓越应用经济人才班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演进历程,理 解中国建立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掌握中国计划经济与国有企业形成的经济理 论根源,了解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教学设计的关键点】中国计划经济与国有企业形成的经济理论根源。 【教学内容和方法】本章主要教授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理论与实践、中国实行传统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经济根源等。为了体现启发式、发现式、研讨式、探究式 卓越应用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本章采取教师讲授、师生探讨和写作学术小论 文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教学效果与讨论】经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生的理论认识水 平和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得到有益的锻炼和提升。 【改革与提高的设想】为了增强学生对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作用认识的客观性,此 章应加大学生对相关论文专著、历史文献和经济数据的搜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 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利弊写作小论文。 启发式教学问题: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如何发展的?中国为何要选择传统社会主义 模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形成的根源是什么?传 统社会主义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一、社会主义的理想、愿景和实验 (1)空想社会主义。1832年,圣西门的拥护者皮埃尔·勒鲁首创"社会主 义",接着被罗伯特·欧文采纳,诞生了"空想社会主义"。对现实社会经济状况 的不满和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新社会实验
(2)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在社会化大生 产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必然性与自觉 性。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社会主义的列宁模式。《国家与革命》:列宁在革命前的构想:新经济政 策:列宁在实践后的理性反思。 (2)社会主义核算理论大论战。A.纽拉特研究了战时经济,证明“集中管制、中央 计划是可行的”,而且这样的体制在战后”因对公正的关切”也要求继续延续;国家 可以像管理一家巨型公司一样管理国民经济(1919):米塞斯的反驳:没有价格 指引私人和企业,就不可能有经济核算,资源就得不到有效利用(1919);迪金 森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完成经济核算,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理论上等价, 核算等式的”市场解"同样可以由计划当局解决(1933);兰格认为,中央计划人 员可以像市场主体一样,通过试错法,通过调控价格,得到正确的核算价格;由 于国家人员比市场中人拥有更多的知识,所以他们做得会比市场好(1938):哈 耶克在“经济学与知识”对此提出批评。他认为标准的经济学均衡模型误导了人 们,市场本来是一个过程,用以处理无法集中利用的发散的信息与知识 (1940)。 (3)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1928年,斯大林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转 向全盘公有化的中央计划体制;1928-1940年代的经济增长引人瞩目;苏联成为 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对西方国家及知识界产生重大影 冷 三、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中国实践 (1)欧美和日本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没有走通。比较之中,”十月革命一 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2)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一 大体用18年时间;进城后的建设方略的分歧:是”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还是加 快过渡、转向社会主义?刘少奇天津讲话:刘少奇批”农业社会主义”和山西互助 组、合作社;薄一波1953年财经会议挨批(”公私平等纳税”);农业合作化高潮 中的”小脚女人”。 国家第一次全面介入社会经济,成为改造所有权、经济组织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决 定力量
(2)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在社会化大生 产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必然性与自觉 性。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社会主义的列宁模式。《国家与革命》:列宁在革命前的构想;新经济政 策:列宁在实践后的理性反思。 (2)社会主义核算理论大论战。A.纽拉特研究了战时经济,证明"集中管制、中央 计划是可行的",而且这样的体制在战后"因对公正的关切"也要求继续延续;国家 可以像管理一家巨型公司一样管理国民经济(1919);米塞斯的反驳:没有价格 指引私人和企业,就不可能有经济核算,资源就得不到有效利用(1919);迪金 森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完成经济核算,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理论上等价, 核算等式的"市场解"同样可以由计划当局解决(1933);兰格认为,中央计划人 员可以像市场主体一样,通过试错法,通过调控价格,得到正确的核算价格;由 于国家人员比市场中人拥有更多的知识,所以他们做得会比市场好(1938);哈 耶克在"经济学与知识"对此提出批评。他认为标准的经济学均衡模型误导了人 们,市场本来是一个过程,用以处理无法集中利用的发散的信息与知识 (1940)。 (3)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1928年,斯大林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转 向全盘公有化的中央计划体制;1928-1940年代的经济增长引人瞩目;苏联成为 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对西方国家及知识界产生重大影 响。 三、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中国实践 (1)欧美和日本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没有走通。比较之中,"十月革命一 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2)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大体用18年时间;进城后的建设方略的分歧:是"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还是加 快过渡、转向社会主义?刘少奇天津讲话;刘少奇批"农业社会主义"和山西互助 组、合作社;薄一波1953年财经会议挨批("公私平等纳税");农业合作化高潮 中的"小脚女人"。 国家第一次全面介入社会经济,成为改造所有权、经济组织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决 定力量
第二节中国选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逻辑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国内国际环境决定 (1)国内环境。从短期看,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经济。我国在建国初期,经 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1949年国民收入358亿元,人均66元。国民收入中工业比 重仅占12.6%,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重只占26.4%;而当时发达国家工业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50%左右。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品的产量来 看,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而1950年美国的钢产量达8785万吨,英国 为1615万吨。从现象上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业,尤其在重工业 上:从长期看,我国需要建立独立经济体系。20世纪中叶,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中,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与维护民族独立性的 双重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只有走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建立自己完备 的工业体系,才能在经济上不依附于西方。 (2)国际环境。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满于 新中国的成立,实行一系列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措施,使我国缺乏良好的 外部经济联系,并且面临着战争的威胁。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更加使我国领导 人认识到:能否迅速地建立起工业体系,尤其是为军事服务的重工业体系,是关 系到国家和政权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我国建国初期面临的 国内国际问题与上世纪20年代苏联非常相似。1928年,苏联由于粮食收购危机引 发了斯大林和布哈林的论战,最后斯大林模式确立,苏联进入了一个重工业优先 发展的时期。通过”一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一农业国;”二五”已经成为 一个世界工业强国。而当时西方却处在大危机中。这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对我国选 择发展战略施加了较大的影响。 (3)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必须以更 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来体现其优越性,(封建社会大约花费了200年证明了自 己比奴隶社会优越,资本主义用了100年通过快速发展证明比封建经济制度 优越。)这种思想对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形成和推行也起了一定作 用。 二、计划经济与国有企业内生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 (1)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的三个特点。重工业建设周期长:重工业建设所需资本 品技术含量高,大多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重工业发展需要资本投入多,甚至在短期 内要投入大量资本。 (2)当时我国国情的四个特点。资本存量少,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很高, 不利于资本密集的重工业发展:出口少,可用的外汇资源少,外汇短缺、昂
第二节 中国选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逻辑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国内国际环境决定 (1)国内环境。从短期看,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经济。我国在建国初期,经 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1949年国民收入358亿元,人均66元。国民收入中工业比 重仅占12.6%,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重只占26.4%; 而当时发达国家工业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50%左右。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品的产量来 看,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而1950年美国的钢产量达8785万吨,英国 为1615万吨。从现象上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业,尤其在重工业 上;从长期看,我国需要建立独立经济体系。20世纪中叶,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中,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与维护民族独立性的 双重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只有走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建立自己完备 的工业体系,才能在经济上不依附于西方。 (2)国际环境。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满于 新中国的成立,实行一系列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措施,使我国缺乏良好的 外部经济联系,并且面临着战争的威胁。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更加使我国领导 人认识到:能否迅速地建立起工业体系,尤其是为军事服务的重工业体系,是关 系到国家和政权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我国建国初期面临的 国内国际问题与上世纪20年代苏联非常相似。1928年,苏联由于粮食收购危机引 发了斯大林和布哈林的论战,最后斯大林模式确立,苏联进入了一个重工业优先 发展的时期。通过"一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二五"已经成为 一个世界工业强国。而当时西方却处在大危机中。这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对我国选 择发展战略施加了较大的影响。 (3)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必须以更 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来体现其优越性,(封建社会大约花费了200年证明了自 己比奴隶社会优越,资本主义用了100年通过快速发展证明比封建经济制度 优越。)这种思想对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形成和推行也起了一定作 用。 二、计划经济与国有企业内生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 (1)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的三个特点。重工业建设周期长;重工业建设所需资本 品技术含量高,大多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重工业发展需要资本投入多,甚至在短期 内要投入大量资本。 (2)当时我国国情的四个特点。资本存量少,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很高, 不利于资本密集的重工业发展;出口少,可用的外汇资源少,外汇短缺、昂
贵,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高:经济中剩余主要来自农业,非常分散, 集中、动员这些分散的资本也非常困难;劳动力相对充裕。 (3)重工业优先发展与当时我国国情的矛盾。 矛盾的实质:我国建国初期的资本 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资源禀赋结构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的矛盾:矛 盾的表现:按照新古典理论,通过竞争决定价格、由价格配置资源的市场体制发挥主 导作用,在我国当时资本相对稀缺的情况下, 市场均衡的利率水平、 外币价格都 较高,投资重工业的成本比较高。按照比较优势理论, 国应该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 势的产业。具体到我国,劳动力相对充裕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符合我国 的比较优势,而资本短缺而且昂贵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 (4)优先发展重工业客观上要求政符利用行改手段卡低各种价格。人为压低利 率、汇率来降低重工业发展的门槛: 用降低工业投入要素价格, 即能源、原材料价格 以及工资水平的方式,将经济中的剩余从农业和矿业等第一产业集中到重工业部门 来,为重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工资压低,生活必需品价格也必须压低,以保证工人 的最低生活水平。 三、计划经济与国有企业是必然选择 (1)计划经济一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的必然选择。当全面压低利率、汇率、 资、物价 市场均衡价格时, 会抑制供给 刺激需求 出现全面的短缺:为 了保证紧缺的资源配置到重工业,而不是流入到投资少,建设周期短,因短缺而回报 率高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部门,政府形成了计划型的资源配置机制:金融、外贸外 汇、物资流通、农产品购销制度,都体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特征。 (2)国有(营)企业一防止道德风险的必然选择。因为在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 下,企业盈亏不反映其经营状况:如果企业 经营自 权 业必然有积极性把由政 府价格扭曲所创造的超额利润用于职工福利、在职消费和其他与重工业发展无关的活 动上:为了防止道德风险,保证国家的产业发展意图不至于被企业经理人员和职工的 自利行为所影响,必须剥夺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企业的任何决策, 都必须体现国 家的产业发展意图。企业的职能仅在于实施上级下达的生产、投资计划。这样,传统 的国有企业就产生了。 第三节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一、苏东巨变与中国政治风波的经济思考: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弊端 (1)微观弊端: 激励不相容 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 (2)宏观弊端: 计划配置资源的滞后效应导致总供给和总需求难以平衡。 行政配置资源的地方保护导致”放-乱、收-死”的怪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见第二章 本章小结】社会主义制母是作为浴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替代出即的,户经历了从 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首先在落后的苏联一国率 先得以实践,苏联模式分为列宁模式和斯大林模式两个阶段。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能否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在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和新自由主义者之间展开了理解的争 论。苏联革命和经济模式成功经验影响了中国革命道路和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经济制度
贵,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高;经济中剩余主要来自农业,非常分散, 集中、动员这些分散的资本也非常困难;劳动力相对充裕。 (3)重工业优先发展与当时我国国情的矛盾。矛盾的实质:我国建国初期的资本 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资源禀赋结构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的矛盾;矛 盾的表现:按照新古典理论,通过竞争决定价格、由价格配置资源的市场体制发挥主 导作用,在我国当时资本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市场均衡的利率水平、外币价格都会比 较高,投资重工业的成本比较高。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该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 势的产业。具体到我国,劳动力相对充裕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符合我国 的比较优势,而资本短缺而且昂贵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 (4)优先发展重工业客观上要求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各种价格。人为压低利 率、汇率来降低重工业发展的门槛;用降低工业投入要素价格,即能源、原材料价格 以及工资水平的方式,将经济中的剩余从农业和矿业等第一产业集中到重工业部门 来,为重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工资压低,生活必需品价格也必须压低,以保证工人 的最低生活水平。 三、计划经济与国有企业是必然选择 (1)计划经济-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的必然选择。当全面压低利率、汇率、工 资、物价,使其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会抑制供给,刺激需求,出现全面的短缺;为 了保证紧缺的资源配置到重工业,而不是流入到投资少,建设周期短,因短缺而回报 率高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部门,政府形成了计划型的资源配置机制;金融、外贸外 汇、物资流通、农产品购销制度,都体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特征。 (2)国有(营)企业-防止道德风险的必然选择。因为在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 下,企业盈亏不反映其经营状况;如果企业有经营自主权,企业必然有积极性把由政 府价格扭曲所创造的超额利润用于职工福利、在职消费和其他与重工业发展无关的活 动上;为了防止道德风险,保证国家的产业发展意图不至于被企业经理人员和职工的 自利行为所影响,必须剥夺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的任何决策,都必须体现国 家的产业发展意图。企业的职能仅在于实施上级下达的生产、投资计划。这样,传统 的国有企业就产生了。 第三节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一、苏东巨变与中国政治风波的经济思考: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弊端 (1)微观弊端: 激励不相容。 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 (2)宏观弊端: 计划配置资源的滞后效应导致总供给和总需求难以平衡。 行政配置资源的地方保护导致"放-乱、收-死"的怪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见第二章 【本章小结】社会主义制度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替代出现的,它经历了从空 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首先在落后的苏联一国率 先得以实践,苏联模式分为列宁模式和斯大林模式两个阶段。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能否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在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和新自由主义者之间展开了理解的争 论。苏联革命和经济模式成功经验影响了中国革命道路和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经济制度
模式。同样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中国,赶超型战略必然导致了经济运 行机制层面的计划经济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的国有制。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存在 着先天的缺陷,即微观层面的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宏观层面的资 源计划配置和行政配置导致的宏观经济难以实现平衡,而这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传统 模式让位于能更好解决上述两问题的市场经济模式, 【思考题】 、名词解释 列宁模式 十划经济漠式 平龆型我路 二、简答题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否能很好的组织资源配置问题? (2)列宁模式和斯大林模式的差异有哪些? 一、论术题 (1)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算大论战? (2)赶超型战略为何必然导致计划经济和国有制? (3)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存在哪些弊端?改革开放后,我 国为何要实行市场导向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参考阅读书日】 1.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5 2. (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 列宁:国家与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5、兰格: 第草社会王义市物经济的新进测度 【课程设计思路】从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必要性入手,先从理论层面层层 深入,讲授过渡的历程、特征、内在动力和基本经验:然后,引导学生探讨在当前形 势下,渐进式改革的思路是否需要调整,改革是否到了顶层整体设计阶段:最后,邀 请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讲述地方政府在推进渐进式改革进程中功能, 增强学生 对村理论的惑性认识。 【实施班级】卓越应用经济人才班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过渡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国 过渡经济的特征和两种改革方式的不同点,掌握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内 在动力和基本经验。 【教学设计的关键点】要让学生理解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优点、内在动力、以及可能的 不足。 【教学内容和方法】本章主要教授过渡经济理论、中国渐进式过渡经济的特征、过渡 方式、内在动力、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和未来方向等。为了体现启发式、发现式、研 讨式、案例式、探究式卓越应用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本章采取教师讲授、实 践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教学效果与讨论】经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生的理论认识水 平和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得到有益的锻炼和提升
模式。同样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中国,赶超型战略必然导致了经济运 行机制层面的计划经济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的国有制。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存在 着先天的缺陷,即微观层面的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宏观层面的资 源计划配置和行政配置导致的宏观经济难以实现平衡,而这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传统 模式让位于能更好解决上述两问题的市场经济模式。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列宁模式 计划经济模式 赶超型战略 二、简答题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否能很好的组织资源配置问题? (2)列宁模式和斯大林模式的差异有哪些? 三、论述题 (1)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算大论战? (2)赶超型战略为何必然导致计划经济和国有制? (3)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存在哪些弊端?改革开放后, 我 国为何要实行市场导向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参考阅读书目】 1.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5。 2.(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 列宁:国家与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5、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 【课程设计思路】从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必要性入手,先从理论层面层层 深入,讲授过渡的历程、特征、内在动力和基本经验;然后,引导学生探讨在当前形 势下,渐进式改革的思路是否需要调整,改革是否到了顶层整体设计阶段;最后,邀 请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讲述地方政府在推进渐进式改革进程中功能,增强学生 对理论的感性认识。 【实施班级】卓越应用经济人才班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过渡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国 过渡经济的特征和两种改革方式的不同点,掌握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内 在动力和基本经验。 【教学设计的关键点】要让学生理解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优点、内在动力、以及可能的 不足。 【教学内容和方法】本章主要教授过渡经济理论、中国渐进式过渡经济的特征、过渡 方式、内在动力、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和未来方向等。为了体现启发式、发现式、研 讨式、案例式、探究式卓越应用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本章采取教师讲授、实 践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教学效果与讨论】经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生的理论认识水 平和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得到有益的锻炼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