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教学设计 北京市三帆中学陈立雪 一、教学內容解析 1.本章的内容和地位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二次函数》的课程内容 做出了以下五点要求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3)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并能 由此得到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图象的对称轴,并能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5)*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从内容上看,学生在八年级时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两章内容, 《二次函数》一章编排于九年级下册,此后,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1》的课程中,学生将继续学习和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 从方法上看,在研究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时,教材侧重于通过观察函数图 象来直观了解函数的性质.而进入高中后,教材则侧重于通过分析解析式来研究 函数性质.因此,在《二次函数》一章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研究方法从图象 逐步向解析式转移,让学生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同时,初步经历代数说理的过 程,也为下一学段的学习做好过渡 2.本课的内容和地位 在教学中,本章内容共安排了13个课时,其中第26.1节“二次函数及其图 象”包含了7个课时.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学生的认知需求, 在本章起始课上,我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自己定义出一类可称为“二 次函数”的新函数,并探讨对这类函数的进一步研究设想.结合一次函数的研究 经验,依据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部分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研究思路: y=ax2+c(a≠0) y=ax2(a40) y=ax2+bx+c(a≠0) y=ax2+bx(a≠0) 为顺应学生的研究思路,我尝试对第26.1节的内容做了调整,安排如下: 北京市三帆中学陈立雪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教学设计 1 北京市三帆中学 陈立雪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教学设计 北京市三帆中学 陈立雪 一、教学内容解析 1. 本章的内容和地位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二次函数》的课程内容 做出了以下五点要求: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3)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 y=a(x-h) 2+k 的形式,并能 由此得到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图象的对称轴,并能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5)*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从内容上看,学生在八年级时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两章内容, 《二次函数》一章编排于九年级下册,此后,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必修 1》的课程中,学生将继续学习和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 从方法上看,在研究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时,教材侧重于通过观察函数图 象来直观了解函数的性质. 而进入高中后,教材则侧重于通过分析解析式来研究 函数性质. 因此,在《二次函数》一章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研究方法从图象 逐步向解析式转移,让学生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同时,初步经历代数说理的过 程,也为下一学段的学习做好过渡. 2. 本课的内容和地位 在教学中,本章内容共安排了 13 个课时,其中第 26.1 节“二次函数及其图 象”包含了 7 个课时. 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学生的认知需求, 在本章起始课上,我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自己定义出一类可称为“二 次函数”的新函数,并探讨对这类函数的进一步研究设想. 结合一次函数的研究 经验,依据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部分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研究思路: 为顺应学生的研究思路,我尝试对第 26.1 节的内容做了调整,安排如下: y=ax2 (a≠0) y=ax2+c(a≠0) y=ax2+bx(a≠0) y=ax2+bx+c(a≠0)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教学设计 我调整后的内容安排 课时 原来的教学安排 (本课是第5课时) 1课时261.1二次函数 26.1.1二次函数 26.1.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 第2课时2612二次函数=2的图象的解析式(1)—利用三点求二 次函数的解析式 2613二次函数y=a(x-h)2+k的 26.1.3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第3课时图象(1)—形如y=ax2+c(a40) 形如y=ax2(a0)的二次函数 的二次函数 2613二次函数y=a(x-h)2+k的 26.1.3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第4课时|图象(2)—形如y=a(x2(a0) 形如y=ax2+c(a40)的二次函数 的二次函数 26.1.3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 2613二次函数y=a(x-h)2+k的 第5课时图象(3) 形如 y=ax2+bx(a40)和 y=ax2+bx+c(a≠0)的二次函数(数字 y=ax-h)2+k(a0)的二次函数 系数) 26.1.3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4) 第6课时|2614二次函数y=an2+bx+c的 图象 次函数y=ax2+bx+c(a+0)的 般规律 第7课时+2615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2614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 的解析式(2)—利用顶点坐标 数的解析式 或对称轴求解析式 原教学安排以抛物线的平移作为主线,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先从特殊到 一般地研究形如y=a(x-h2+k(a0)的二次函数,最后提出形如y=ax2+bx+c(a≠0)的 次函数,学生自然就能想到将后者配方变形为已学过的形式,这样的设计便于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而我尝试对内容作调整则是立足于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保护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此外,我校学生程度较好,具备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也乐于探究问题. 因此,我结合学生学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对教学情境、问题设计、代 数说理等方面的内容和难度进行了反复推敲,进行这节课的尝试从学生的课后 反馈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的学生程度较好,基础扎实,思维灵活,具备一定的探索数学问题 北京市三帆中学陈立雪
2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教学设计 北京市三帆中学 陈立雪 课时 原来的教学安排 我调整后的内容安排 (本课是第 5 课时) 第 1 课时 26.1.1 二次函数 26.1.1 二次函数 第 2 课时 26.1.2 二次函数 y=ax2 的图象 26.1.2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 的解析式(1)——利用三点求二 次函数的解析式 第 3 课时 26.1.3 二次函数 y=a(x-h) 2+k 的 图象(1)——形如 y=ax2+c(a≠0) 的二次函数 26.1.3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形如 y=ax2 (a≠0)的二次函数 第 4 课时 26.1.3 二次函数 y=a(x-h) 2+k 的 图象(2)——形如 y=a(x-h) 2 (a≠0) 的二次函数 26.1.3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形如 y=ax2+c(a≠0)的二次函数 第 5 课时 26.1.3 二次函数 y=a(x-h) 2+k 的 图象( 3 ) —— 形 如 y=a(x-h) 2+k(a≠0)的二次函数 26.1.3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 —— 形 如 y=ax2+bx(a≠0) 和 y=ax2+bx+c(a≠0)的二次函数(数字 系数) 第 6 课时 26.1.4 二次函数 y=ax2+bx+c 的 图象 26.1.3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4) ——二次函数 y=ax2+bx+c (a≠0)的 一般规律 第 7 课时 *26.1.5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 数的解析式 26.1.4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 的解析式(2)——利用顶点坐标 或对称轴求解析式 原教学安排以抛物线的平移作为主线,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先从特殊到 一般地研究形如 y=a(x-h) 2+k(a≠0)的二次函数,最后提出形如 y=ax2+bx+c(a≠0)的 二次函数,学生自然就能想到将后者配方变形为已学过的形式,这样的设计便于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而我尝试对内容作调整则是立足于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保护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 此外,我校学生程度较好,具备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也乐于探究问题. 因此,我结合学生学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对教学情境、问题设计、代 数说理等方面的内容和难度进行了反复推敲,进行这节课的尝试. 从学生的课后 反馈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的学生程度较好,基础扎实,思维灵活,具备一定的探索数学问题
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教学设计 的能力,并乐于探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八年级时学习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会用描点法 绘制函数图象,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能够借助函数图象描述出函数的 简单性质,能够理解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二次函数》一章前几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二次函数的图象是 抛物线,会用不共线的三点坐标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掌握了形如y=ax2+c(a≠0) 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从解析式上对函数的最值、对称性、增减性等特 征进行说明 在研究能力方面,学生在七年级时参加了我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具备 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学生经历过自己提出问题、设计 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在学了正比例函数y=kx后,研究一次函数y=kx+b 时,学生就提出想要研究“b对函数图象的影响”这样的问题,为解决问题,部 分学生针对性地设计出函数组(如y=2x+1,y=2x+2,y=2x-1;或=x+1,y=2x+1, y=x+1等),还有一些学生从解析式中猜想出了直线的上下平移关系,最终从不 同解法中总结出“b的几何意义” 因此,学生们不仅能够适应本课教学内容的调整,还能够从中表现出更强的 自主性,获得更高的能力提升空间 、教学目标设置 1.教学目标 1)会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y=a(x-h)2+k(a:0)的形式,并确定其 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体会数与形的内在联系; (3)能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推测函数的性质,并利用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对 其图象特征进行解释和判断 (4)感受数学的直观性、抽象性、严谨性,在方法迁移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 验 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形如y=ax2+bx(a≠0)的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难点:从解析式的角度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进行说理论证 四、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面临的问题 对本课而言,学生要掌握用配方的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化为 北京市三帆中学陈立雪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教学设计 3 北京市三帆中学 陈立雪 的能力,并乐于探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八年级时学习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会用描点法 绘制函数图象,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能够借助函数图象描述出函数的 简单性质,能够理解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二次函数》一章前几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二次函数的图象是 抛物线,会用不共线的三点坐标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掌握了形如y=ax2+c(a≠0) 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从解析式上对函数的最值、对称性、增减性等特 征进行说明. 在研究能力方面,学生在七年级时参加了我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具备 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学生经历过自己提出问题、设计 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比如,在学了正比例函数 y=kx 后,研究一次函数 y=kx+b 时,学生就提出想要研究“b 对函数图象的影响”这样的问题,为解决问题,部 分学生针对性地设计出函数组(如 y=2x+1,y=2x+2,y=2x-1;或 y=x+1,y=2x+1, y=-x+1 等),还有一些学生从解析式中猜想出了直线的上下平移关系,最终从不 同解法中总结出“b 的几何意义”. 因此,学生们不仅能够适应本课教学内容的调整,还能够从中表现出更强的 自主性,获得更高的能力提升空间. 三、教学目标设置 1. 教学目标 (1)会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 y=a(x-h) 2+k(a≠0)的形式,并确定其 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体会数与形的内在联系; (3)能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推测函数的性质,并利用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对 其图象特征进行解释和判断; (4)感受数学的直观性、抽象性、严谨性,在方法迁移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 验. 2.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形如 y=ax2+bx(a≠0)的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难点:从解析式的角度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进行说理论证. 四、教学策略分析 1. 教学面临的问题 对本课而言,学生要掌握用配方的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化为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教学设计 y=a(xh)2+k(a≠0)的形式,这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在学生提出的研究思路中,y=ax2+bx(a40)和y=ax2+bx+c(a0)两种形式 的二次函数所使用的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应当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关系, 使知识融合为一体 (2)在研究以上两种形式的二次函数时,如果直接面对解析式,学生可能 在绘制图象时已经遇到障碍,根据描出的有限几个点确定不出顶点或对称轴的位 置,让代数变形的探究缺乏支撑 (3)由于本课所研究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所以问题 情境的设计要尽量新颖、浅显,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课主要采用了教师启发讲授和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的启发讲 授、提问、演示,以及学生的练习、展示、讨论等过程 3.教学情境的设计 为了让课堂更丰富,同时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我将所研究的几个二次函数 用一个桥拱的情境串联起来,从图形入手,由浅入深地实现问题的引入、探究 推广和提升 如图是一座桥的抛物线形桥拱.当水面在BC时, 拱顶离水面的距离AD=2m,水面宽BC=2m. 问题1:请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指出抛物线的 顶点坐标和对称轴,并求出此时拋物线的解析式(单B1D-C 位:m) 问题2:某同学算出桥拱的解析式是y=2x2+4x-2.你知道他是怎么建 立坐标系的吗? 问题3:在拱桥的问题中, (1)你发现y、卫、乃、y4的图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2)如果以C为原点,直线BC为x轴,你能直接写出桥拱所在抛 物线的解析式吗? (3)在(2)的条件下,桥拱在水中的倒影y也是抛物线,你能直接 写出它的解析式吗?想一想,你的依据是什么 在问题1中,根据学生建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别得到几类不同形式的二次 函数,这样就把几节课的知识巧妙地串联起来了.同时能够很快得出新形式的 次函数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为后面的探究确定了目标、 问题2在背景上看似问题1的延续,实则在思维上与问题1互逆,在方法上 北京市三帆中学陈立雪
4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教学设计 北京市三帆中学 陈立雪 y=a(x-h) 2+k(a≠0)的形式,这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在学生提出的研究思路中,y=ax2+bx(a≠0)和 y=ax2+bx+c(a≠0)两种形式 的二次函数所使用的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应当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关系, 使知识融合为一体; (2)在研究以上两种形式的二次函数时,如果直接面对解析式,学生可能 在绘制图象时已经遇到障碍,根据描出的有限几个点确定不出顶点或对称轴的位 置,让代数变形的探究缺乏支撑; (3)由于本课所研究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所以问题 情境的设计要尽量新颖、浅显,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2. 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课主要采用了教师启发讲授和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的启发讲 授、提问、演示,以及学生的练习、展示、讨论等过程. 3. 教学情境的设计 为了让课堂更丰富,同时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我将所研究的几个二次函数 用一个桥拱的情境串联起来,从图形入手,由浅入深地实现问题的引入、探究、 推广和提升. 如图是一座桥的抛物线形桥拱. 当水面在 BC 时, 拱顶离水面的距离 AD=2m,水面宽 BC=2m. 问题 1:请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指出抛物线的 顶点坐标和对称轴,并求出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 (单 位:m) 问题 2:某同学算出桥拱的解析式是 y4=-2x 2+4x-2. 你知道他是怎么建 立坐标系的吗? 问题 3:在拱桥的问题中, (1)你发现 y1、y2、y3、y4 的图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2)如果以 C 为原点,直线 BC 为 x 轴,你能直接写出桥拱所在抛 物线的解析式吗? (3)在(2)的条件下,桥拱在水中的倒影 y′也是抛物线,你能直接 写出它的解析式吗?想一想,你的依据是什么. 在问题 1 中,根据学生建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别得到几类不同形式的二次 函数,这样就把几节课的知识巧妙地串联起来了. 同时能够很快得出新形式的二 次函数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为后面的探究确定了目标. 问题 2 在背景上看似问题 1 的延续,实则在思维上与问题 1 互逆,在方法上 2m 2m B D C A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教学设计 又是问题1的推广,让研究的对象过渡为形如y=ax2+bx+c(a0)的二次函数,这 两种二次函数在形式上有差异,但知识间是有联系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样的 问题3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下探究,希望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到抛 物线位置和开口方向的决定因素,理解同一条抛物线在不同坐标系下所对应的不 同解析式之间的联系,其实这种联系是双向的:通过y的平移可以得出y、υ3 y的图象;从更高层面理解,y、、的性质本质上就是由y的性质得到的.随 着理解的深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如果去掉桥拱的问题背景,学生实际要研究的是以下三个二次函数: =-2x2+4x→ -2x2+4 →|y=2x2-3x 这三个二次函数在形式和方法上由易到难 函数υ3是由图象得解析式,便于探究规律,形成方法.函数y容易配方, 也较容易绘制出图象还可以由前一个函数y图象的平移得到这个函数的性质, 可以让学生在方法迁移的过程中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 通过研究函数y=2x2-3x-1,巩固本课所学方法,并梳理研究二次函数的方法和过 4.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本课教学中涉及到新方法的引入,研究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思维难题,因此, 针对教学中的某些环节,我通过设计启发性或阶梯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突破难 (1)引入配方方法的三步引导 【环节2】探究求解 ①对y3=2x2+4x,求证:当x=1时ymax=2 在环节2中证明函数最值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解析式进行配方变形.由于本 章前几课时的研究中均没有出现配方,学生不容想到,所以需要给学生适当的引 导.在这里,我设计了三步引导来完成证明过程 第1步:联想y=ax2+c(a≠0)的情形 当a<0时顶点(0,C)是最高点,这是因为ax2<0,从而y=ax2+cc, 且当x=0时函数有最大值c,所以(0,c)是图象的最高点,这是利用了 x2的非负性,来确定函数的最值和取得最值的条件,同时确定图象的 最高或最低点 第2步:确定解析式的变形目标 若能够将解析式y3=2x2+4x也变形成y=aMP+N的形式,其中M 北京市三帆中学陈立雪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教学设计 5 北京市三帆中学 陈立雪 又是问题 1 的推广,让研究的对象过渡为形如 y=ax2+bx+c(a≠0)的二次函数,这 两种二次函数在形式上有差异,但知识间是有联系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 样的. 问题 3 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下探究,希望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到抛 物线位置和开口方向的决定因素,理解同一条抛物线在不同坐标系下所对应的不 同解析式之间的联系,其实这种联系是双向的:通过 y1 的平移可以得出 y2、y3、 y4 的图象;从更高层面理解,y2、y3、y4 的性质本质上就是由 y1 的性质得到的. 随 着理解的深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如果去掉桥拱的问题背景,学生实际要研究的是以下三个二次函数: y 2x 4x 2 3 = − + → 2 4 2 2 y4 = − x + x − → 2 3 1 2 y = x − x − 这三个二次函数在形式和方法上由易到难. 函数 y3 是由图象得解析式,便于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函数 y4 容易配方, 也较容易绘制出图象,还可以由前一个函数 y3 图象的平移得到这个函数的性质, 可以让学生在方法迁移的过程中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后 通过研究函数 y=2x 2 -3x-1,巩固本课所学方法,并梳理研究二次函数的方法和过 程. 4. 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本课教学中涉及到新方法的引入,研究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思维难题,因此, 针对教学中的某些环节,我通过设计启发性或阶梯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突破难 点. (1)引入配方方法的三步引导 【环节 2】探究求解 ①对 y3=-2x 2+4x,求证:当 x=1 时 ymax=2. 在环节 2 中证明函数最值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解析式进行配方变形. 由于本 章前几课时的研究中均没有出现配方,学生不容想到,所以需要给学生适当的引 导. 在这里,我设计了三步引导来完成证明过程: 第 1 步:联想 y=ax2+c(a≠0)的情形 当 a<0 时顶点(0,c)是最高点,这是因为 ax2≤0,从而 y=ax2+c≤c, 且当 x=0 时函数有最大值 c,所以(0,c)是图象的最高点. 这是利用了 x 2 的非负性,来确定函数的最值和取得最值的条件,同时确定图象的 最高或最低点. 第 2 步:确定解析式的变形目标 若能够将解析式 y3=-2x 2+4x 也变形成 y=aM2+N 的形式,其中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