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语言积累与运用(1-5题24分)。 、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农人是教晦世人的导师,是深谙()自然的智者。春的细雨中,扶犁而歌:夏的娇阳 下,挥镰而舞;秋的暮色中,荷()锄而归;冬的雪夜里,围炉而话……为一年四季 谱写了一首最美的诗 (1)将划线句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内。(2分)【试题来源】原创题。 (2)给加点字注音。(2分) 荷()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书写、认读拼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以及识记常用 字的能力。题中涉及的汉字均为常用字,难度不大。以此题开首,希望稳定学生的心情, 使学生树立答题的信心;语言材料文字优美,贴近学生,对学生有一定的感染激励作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试题来源】原创题 A.“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的事迹现已家喻户晓。 B.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得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 C.全国推选文艺新人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D.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使用成语的能力 3、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项是(2分)()【试题来源】原创题。 A.是否学以致用,是一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B.欢快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C.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五岁左右 D.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一面与两面不照应、词语搭配不当以及重复啰嗦等 病句的能力。 4、默写古诗文。(10分)【试题来源】原创 (1)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足蒸暑土气, (白居易《观刈麦》
1 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5 题 24 分)。 1、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6 分) 农人是教晦世人的导师,是深谙.( )自然的智者。春的细雨中,扶犁而歌;夏的娇阳 下,挥镰而舞;秋的暮色中,荷.( )锄而归;冬的雪夜里,围炉而话……为一年四季 谱写了一首最美的诗。 (1) 将划线句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内。(2 分) 【试题来源】原创题。 (2) 给加点字注音。(2 分) 谙. ( ) 荷.( )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 分) ① 改为 ② 改为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书写、认读拼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以及识记常用 字的能力。题中涉及的汉字均为常用字,难度不大。以此题开首,希望稳定学生的心情, 使学生树立答题的信心;语言材料文字优美,贴近学生,对学生有一定的感染激励作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2 分) 【试题来源】原创题。 A.“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的事迹现已家喻户晓。 ..... B.她讲得娓娓动听 ....,妹仔听得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 C.全国推选文艺新人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 ....地进行。 D.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 ....,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使用成语的能力。 3、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项是(2 分) ( ) 【试题来源】原创题。 A.是否学以致用,是一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B.欢快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C.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五岁左右。 D.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一面与两面不照应、词语搭配不当以及重复啰嗦等 病句的能力。 4、默写古诗文。(10 分) 【试题来源】原创 (1)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 (2)足蒸暑土气, 。 (白居易《观刈麦》)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5)蒹葭苍苍 (《诗经·蒹葭》)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7)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 句子是 【命题意图】这几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默写能力、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5、名著导读。(4分) 根据提供的相关事件,在横线上填入人物姓名。 大闹野猪林 (2) 大战红孩儿 (3) 二进大观园 (4) 病死五丈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重要情节的记忆和把握,很好的传承古 典文化。【试题来源】选编。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6-9题,共10分)【试题来源】网上收集改编。 6、你正在为校运动会设计会标,欲请擅长书法的张艺同学帮忙书写标语,该怎么说? 2分)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口语交际中礼貌用语的运用,语言表达要委婉、连贯、 简明。 7、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命脉。面对当前土地荒芜、耕地被占的 现实,我们不得不呼吁:请珍惜土地!故而你班开展“脚踏一方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完成: (1)题写活动标语:请为活动的开展写一鲜明的主题标语。(2分) (2)策划板报宣传:为了活动开展的深入,请办一期板报。请根据已设计的栏目,再补充 两个。 栏目一:介绍土地改革;栏目二:讲述土地故事;栏目三 栏目四 (2分)【命题意图】设计板报栏目是近几年中考的典型题目。 8、进行材料探究:阅读下列材料,请探究出一个深刻的结论。(2分) 材料一:日夜兼程、疲饿交加的重耳,向田间一位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
2 (3)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4)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5)蒹葭苍苍, 。 (《诗经·蒹葭》) (6)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7)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 ,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 句子是: , 。 【命题意图】这几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默写能力、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5、名著导读。(4 分) 根据提供的相关事件,在横线上填入人物姓名。 (1) 大闹野猪林; (2) 大战红孩儿; (3) 二进大观园; (4) 病死五丈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重要情节的记忆和把握,很好的传承古 典文化。【试题来源】选编。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6—9 题,共 10 分)【试题来源】网上收集改编。 6、你正在为校运动会设计会标,欲请擅长书法的张艺同学帮忙书写标语,该怎么说? (2 分)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口语交际中礼貌用语的运用,语言表达要委婉、连贯、 简明。 7、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命脉。面对当前土地荒芜、耕地被占的 现实,我们不得不呼吁:请珍惜土地!故而你班开展“脚踏一方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完成: ⑴题写活动标语:请为活动的开展写一鲜明的主题标语。(2 分) ⑵策划板报宣传:为了活动开展的深入,请办一期板报。请根据已设计的栏目,再补充 两个。 栏目一:介绍土地改革;栏目二:讲述土地故事;栏目三: ;栏目四: 。 (2 分)【命题意图】设计板报栏目是近几年中考的典型题目。 8、进行材料探究:阅读下列材料,请探究出一个深刻的结论。(2 分) 材料一:日夜兼程、疲饿交加的重耳,向田间一位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
把泥土递给他,一言不发。重耳正要发怒,却被随从劝阻,并耳语了几句。重耳突然 跪倒在地,叩头感谢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一把土,放到车上,继续逃亡 材料二: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 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 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 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 出一切。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分析总结材料的能力。 9、提出主张建议:每当看到荒芜的耕地,我心痛:每当看到耕地被蚕食,我心痛。请 根据耕地面临的危机,向政府官员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以及提出建议的能力 、阅读理解及分析(10-25题,共36分)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0-13题。(共10分)【试题来源】原创。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 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 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 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 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记忆、理解和迁移。 11、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 一把泥土递给他,一言不发。重耳正要发怒,却被随从劝阻,并耳语了几句。重耳突然 跪倒在地,叩头感谢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一把土,放到车上,继续逃亡…… 材料二: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 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 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 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 出一切。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分析总结材料的能力。 9、提出主张建议:每当看到荒芜的耕地,我心痛;每当看到耕地被蚕食,我心痛。请 根据耕地面临的危机,向政府官员提出合理化建议。(2 分)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以及提出建议的能力。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10—25 题,共 36 分)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 10—13 题。(共 10 分)【试题来源】原创。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 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 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 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 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 分) 辟. 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记忆、理解和迁移。 11、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12、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论证了 的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 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考查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13、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 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 持这种“义”的必要。(2分) 【命题意图】《考试说明》强调了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还包括对人物及事理进行简单评价, 本题正体现了这一命题原则,也体现了比较阅读的特点,看学生是否有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4-17题。(共8分)【试题来源】网上收集改编 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①去年,在德国出现了一件新鲜事儿:一辆由氢气作为燃料驱动的电池汽车,行驶在慕 尼黑的大街上。这种汽车的设计理念是“零排污,高标准”。这种新型汽车用氢气作为 燃料,氢气燃烧后排出的是水,不会污染环境。而且其性能更为优越,舒适度完全合乎 德国制造的顶尖汽车的标准。 ②德国这辆车的行驶成功,标志着人类开发的汽车,将要进入一个以氢气为动力能源的 新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变革,伟大的进步。 ③实际上,国际一些知名汽车公司早已在这个领域内着手研究。2000年,戴姆斯—克 莱斯勒公司宣布,他们已开发出以甲醇为燃料的电池汽车;福特公司展出了以压缩氢气 燃料的电池样车;日产汽车公司也开发了一种配备高压氧气瓶、以纯氢气为燃料的汽 车 ④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主要是迫于环境污染的压力。现有的汽车大都是以汽油、柴油为 燃料的,因此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同时,现在世界上石化燃料的日渐短缺和紧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燃料电池在汽车上应 用 ⑤因此,正是迫于环境污染的压力和石化燃料的日渐短缺和紧张,才促使人类去开发燃 料电池汽车,并争取它的早日问世。 ⑥燃料电池种类繁多,但对汽车来说,目前国外的电动汽车一般还以氢气做燃料。氢的 储量极为丰富。可以这样说,地球上平均每100个原子中,竟有17个氢原子,因此它 的来源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氢燃烧只生成水,不产生任何污染;氢弹的放热效率高
4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12、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论证了 的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 了 舍生取义的观点。(2 分)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考查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13、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 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 持这种“义”的必要。(2 分) 【命题意图】《考试说明》强调了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还包括对人物及事理进行简单评价, 本题正体现了这一命题原则,也体现了比较阅读的特点,看学生是否有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 14—17 题。(共 8 分)【试题来源】网上收集改编 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①去年,在德国出现了一件新鲜事儿:一辆由氢气作为燃料驱动的电池汽车,行驶在慕 尼黑的大街上。这种汽车的设计理念是“零排污,高标准”。这种新型汽车用氢气作为 燃料,氢气燃烧后排出的是水,不会污染环境。而且其性能更为优越,舒适度完全合乎 德国制造的顶尖汽车的标准。 ②德国这辆车的行驶成功,标志着人类开发的汽车,将要进入一个以氢气为动力能源的 新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变革,伟大的进步。 ③实际上,国际一些知名汽车公司早已在这个领域内着手研究。2000 年,戴姆斯—克 莱斯勒公司宣布,他们已开发出以甲醇为燃料的电池汽车;福特公司展出了以压缩氢气 燃料的电池样车;日产汽车公司也开发了一种配备高压氧气瓶、以纯氢气为燃料的汽 车…… ④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主要是迫于环境污染的压力。现有的汽车大都是以汽油、柴油为 燃料的,因此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同时,现在世界上石化燃料的日渐短缺和紧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燃料电池在汽车上应 用。 ⑤因此,正是迫于环境污染的压力和石化燃料的日渐短缺和紧张,才促使人类去开发燃 料电池汽车,并争取它的早日问世。 ⑥燃料电池种类繁多,但对汽车来说,目前国外的电动汽车一般还以氢气做燃料。氢的 储量极为丰富。可以这样说,地球上平均每 100 个原子中,竟有 17 个氢原子,因此它 的来源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氢燃烧只生成水,不产生任何污染;氢弹的放热效率高
1克氢燃烧可以放出14万焦耳的热量,约为1克汽油燃烧放出热量的3倍;氢的用途 极为广泛,不仅聚变时放出原子能,而且燃烧时产生化学能。 ⑦人们在氢燃烧研究应用领域中不断取得的成果,描绘出人类不久将迈进无污染可循环 能源——氢能源时代的美景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2分)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对全文说明对象的把握理解。 本题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需要先通读全文并还段加以概括,最后再加以归纳。 15、第①节中“零排污”、“高标准”指什么?(2分) 【命题意图】结合原文理解短语的具体含义。 16、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现有的汽车大都是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17、文中说“氢的用途极为广泛”,请你根据氢的特点,设想一下它除了作为汽车燃料、 制造氢弹外,还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至少两点,多写一点加1分)2分)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想象的能力。 (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8-21题。(共9分)【试题来源】网上收集改编 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查一路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 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 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一位外国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天在中国的 恩格贝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同胞有7300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下树木 300多万棵,染绿黄沙30万亩。一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 洲一一这就是影响力。 ③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 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去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了A城和B城。在A城,他 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大婶的一个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 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这个细节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
5 1 克氢燃烧可以放出 14 万焦耳的热量,约为 1 克汽油燃烧放出热量的 3 倍;氢的用途 极为广泛,不仅聚变时放出原子能,而且燃烧时产生化学能。 ⑦人们在氢燃烧研究应用领域中不断取得的成果,描绘出人类不久将迈进无污染可循环 能源——氢能源时代的美景。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2 分)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对全文说明对象的把握理解。 本题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需要先通读全文并逐段加以概括,最后再加以归纳。 15、第①节中“零排污”、“高标准”指什么?(2 分) 【命题意图】结合原文理解短语的具体含义。 16、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 分) 现有的汽车大都..是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17、文中说“氢的用途极为广泛”,请你根据氢的特点,设想一下它除了作为汽车燃料、 制造氢弹外,还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至少两点,多写一点加 1 分)(2 分)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想象的能力。 (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 18—21 题。(共 9 分)【试题来源】网上收集改编 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查一路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 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 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一位外国农学博士 20 世纪 80 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 97 岁,每天在中国的 恩格贝种树 10 小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同胞有 7300 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下树木 300 多万棵,染绿黄沙 30 万亩。一个人,20 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 洲——这就是影响力。 ③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 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去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了 A 城和 B 城。在 A 城,他 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大婶的一个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一 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这个细节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