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局部组织释放Lewis因子可使疼痛加重 E.不会发生牵涉痛 112.内脏感觉主要是 A.触-压觉 B.本体感觉 C.冷觉 D.热觉 E.痛觉 113.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是 A.尖锐的刺痛 B.潜伏期和持续时间长 C.定位不明确 D.伴有情绪和心血管反应 E.对牵拉性刺激不敏感 114.牵涉痛是指 A.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相邻的内脏疼痛 B.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远隔的内脏疼痛 C.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邻近体腔壁骨骼肌痉挛和疼痛 D.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疼痛 E.患病体表部位本身疼痛并引起的远隔的内脏疼痛 115.关于牵涉痛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患病内脏周边区的痛觉过敏 B.体腔壁痛是牵涉痛的一种表现 C.牵涉痛的放射部位具有确定性 D.所有内脏痛都有牵涉痛的表现 E.牵涉痛是疾病预后不良的征兆 116.以会聚学说和易化学说解释牵涉痛的主要依据是 A.病区与放射部位源于相同胚胎节段和皮节 B.体表局部麻醉不能取消剧烈的牵涉痛 C.体表局部麻醉可消除轻微的牵涉痛 D.脊髓后角存在调控痛觉传入的“闸门” E.感觉传入通路中存在辐散式和聚合式联系 117.下列关于视觉通路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右眼颢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至左枕叶皮层 B.左眼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至右枕叶皮层 C.视网膜上半部的传入纤维投射到距状裂下缘 D.视网膜下半部的传入纤维投射到距状裂上缘 E.视网膜中央黄斑区的传入纤维投射到距状裂前部 118.听觉通路的特点是 236
236 D. 局部组织释放 Lewis 因子可使疼痛加重 E. 不会发生牵涉痛 112. 内脏感觉主要是 A. 触-压觉 B. 本体感觉 C. 冷觉 D. 热觉 E. 痛觉 113. 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是 A. 尖锐的刺痛 B. 潜伏期和持续时间长 C. 定位不明确 D. 伴有情绪和心血管反应 E. 对牵拉性刺激不敏感 114. 牵涉痛是指 A. 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相邻的内脏疼痛 B. 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远隔的内脏疼痛 C. 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邻近体腔壁骨骼肌痉挛和疼痛 D. 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疼痛 E. 患病体表部位本身疼痛并引起的远隔的内脏疼痛 115. 关于牵涉痛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为患病内脏周边区的痛觉过敏 B. 体腔壁痛是牵涉痛的一种表现 C. 牵涉痛的放射部位具有确定性 D. 所有内脏痛都有牵涉痛的表现 E. 牵涉痛是疾病预后不良的征兆 116. 以会聚学说和易化学说解释牵涉痛的主要依据是 A. 病区与放射部位源于相同胚胎节段和皮节 B. 体表局部麻醉不能取消剧烈的牵涉痛 C. 体表局部麻醉可消除轻微的牵涉痛 D. 脊髓后角存在调控痛觉传入的“闸门” E. 感觉传入通路中存在辐散式和聚合式联系 117. 下列关于视觉通路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右眼颞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至左枕叶皮层 B. 左眼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至右枕叶皮层 C. 视网膜上半部的传入纤维投射到距状裂下缘 D. 视网膜下半部的传入纤维投射到距状裂上缘 E. 视网膜中央黄斑区的传入纤维投射到距状裂前部 118. 听觉通路的特点是
A.全部传入纤维为交叉性投射 B.全部传入纤维为双侧性投射 C.耳蜗神经核换元后为双侧性投射 D.上橄榄核以上为双侧性投射 E.内侧膝状体上为双侧性投射 119.下列关于脊髓0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躯体骨骼肌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B.大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大的运动单位 C.小0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小的运动单位 D.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谷氨酸 E.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 120.下列关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 A.支配骨骼肌梭外肌纤维 B.轴突末梢释放甘氨酸递质 C.兴奋性较α运动神经元低 D.活动随α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而减弱 E.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121.y运动神经元发出的y传出纤维属于 A.A类纤维B.A类纤维 C.A类纤维D.A类纤维 E.C类纤维 122.Y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甘氨酸D.谷氨酸 E.5-羟色胺 123.下列关于脊休克的描述,正确的是 A.脊休克现象由切断损伤的刺激所引起 B.脊休克现象只发生在切断水平以下的部分 C.所有脊休克症状均可完全恢复 D.动物进化程度越高,恢复速度越快 E.恢复后再次横断脊髓可重现脊休克现象 124.在第五颈段横断动物脊髓时,下列对其表现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全身骨骼肌张力降低 B.全身感觉障碍 C.动脉血压下降 D.排便、排尿失禁 E.躯干四肢发汗亢进 125.脊髓高位离断的病人,在脊休克过去后的表现为 A.离断面下伸肌反射增强 B.离断面下屈肌反射减弱 237
237 A. 全部传入纤维为交叉性投射 B. 全部传入纤维为双侧性投射 C. 耳蜗神经核换元后为双侧性投射 D. 上橄榄核以上为双侧性投射 E. 内侧膝状体上为双侧性投射 119. 下列关于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是躯体骨骼肌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B. 大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大的运动单位 C. 小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小的运动单位 D. 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谷氨酸 E. 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 120. 下列关于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支配骨骼肌梭外肌纤维 B. 轴突末梢释放甘氨酸递质 C. 兴奋性较α运动神经元低 D. 活动随α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而减弱 E. 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121. γ运动神经元发出的γ传出纤维属于 A. Aα类纤维 B. Aβ类纤维 C. Aγ类纤维 D. Aδ类纤维 E. C 类纤维 122. γ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甘氨酸 D. 谷氨酸 E. 5-羟色胺 123. 下列关于脊休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脊休克现象由切断损伤的刺激所引起 B. 脊休克现象只发生在切断水平以下的部分 C. 所有脊休克症状均可完全恢复 D.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恢复速度越快 E. 恢复后再次横断脊髓可重现脊休克现象 124. 在第五颈段横断动物脊髓时,下列对其表现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全身骨骼肌张力降低 B. 全身感觉障碍 C. 动脉血压下降 D. 排便、排尿失禁 E. 躯干四肢发汗亢进 125. 脊髓高位离断的病人,在脊休克过去后的表现为 A. 离断面下伸肌反射增强 B. 离断面下屈肌反射减弱
C.离断面下感觉和随意运动能力永久丧失 D.排便、排尿能力恢复正常 E.血压回升至正常水平并保持稳定 126.脊休克现象的产生和恢复,说明 A.脊髓具有完成各种感觉、运动和反射活动的完备能力 B.脊髓本身无任何功能,仅为中枢传出的最后公路 C.切断时脊髓功能全部丧失,以后的恢复由高位中枢代偿所致 D.脊髓可完成某些简单反射,但正常时受高位中枢调控 E.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活动有易化作用,而无抑制作用 127.下列关于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感受器是腱器官 B.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C.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D.为多突触反射 E.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 128.下列关于肌紧张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由快速牵拉肌腱而引起 B.感受器是肌梭 C.人类以屈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 D.为单突触反射 E.反射持久进行时易疲劳 129.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 A.腱反射B.肌紧张 C.屈肌反射 D.对侧伸肌反射 E.节间反射 130.当y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 A.直接引起梭外肌收缩 B.直接引起梭内肌舒张 C.使肌梭感受装置敏感性增加 D.使Ia类纤维传入冲动减少 E.使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 131.下列关于肌梭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 B.适宜刺激是骨骼肌张力的变化 C.接受运动神经元的支配 D.传入纤维有Ia和Ib两类纤维 E.感受并传入有关肌肉活动状态的信息 132.下列关于腱器官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与梭外肌纤维呈并联关系 B.与梭内肌纤维呈串联关系 C.是一种长度感受器 D.传入纤维是Ⅱ类纤维 E.作用意义在于避免肌肉拉伤 133.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将会出现 238
238 C. 离断面下感觉和随意运动能力永久丧失 D. 排便、排尿能力恢复正常 E. 血压回升至正常水平并保持稳定 126. 脊休克现象的产生和恢复,说明 A. 脊髓具有完成各种感觉、运动和反射活动的完备能力 B. 脊髓本身无任何功能,仅为中枢传出的最后公路 C. 切断时脊髓功能全部丧失,以后的恢复由高位中枢代偿所致 D. 脊髓可完成某些简单反射,但正常时受高位中枢调控 E. 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活动有易化作用,而无抑制作用 127. 下列关于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感受器是腱器官 B. 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C. 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D. 为多突触反射 E. 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 128. 下列关于肌紧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由快速牵拉肌腱而引起 B. 感受器是肌梭 C. 人类以屈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 D. 为单突触反射 E. 反射持久进行时易疲劳 129. 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 A. 腱反射 B. 肌紧张 C. 屈肌反射 D. 对侧伸肌反射 E. 节间反射 130. 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 A. 直接引起梭外肌收缩 B. 直接引起梭内肌舒张 C. 使肌梭感受装置敏感性增加 D. 使Ⅰa 类纤维传入冲动减少 E. 使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 131. 下列关于肌梭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 B. 适宜刺激是骨骼肌张力的变化 C. 接受α运动神经元的支配 D. 传入纤维有Ⅰa 和Ⅰb 两类纤维 E. 感受并传入有关肌肉活动状态的信息 132. 下列关于腱器官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与梭外肌纤维呈并联关系 B. 与梭内肌纤维呈串联关系 C. 是一种长度感受器 D. 传入纤维是Ⅱ类纤维 E. 作用意义在于避免肌肉拉伤 133. 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将会出现
A.脊休克 B.去大脑僵直 C.昏睡不醒 D.站立不稳 E.运动共济失调 134.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是由于 A.切除了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B.切除了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C.切断了网状结构和皮层运动区及纹状体之间的联系 D.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小脑之间的联系 E.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前庭核之间的联系 135.随意运动的设想起源于 A.中央前回 B.运动前区 C.皮层联络区 D.基底神经节 E.皮层小脑 136.下列关于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位于中央后回 B.躯体骨骼肌运动为交叉性支配 C.头面部肌肉运动均为双侧性支配 D.躯体和头面部内部均为倒置性安排 E.肢体远端代表区在前,而近端代表区在后 137.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中来自中央前回的纤维约占其总数的 A.30% B.50% C.70% D.90% E.100% 138.下列关于巴宾斯基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检查时以钝物划足跖外侧 B.阳性体征为足母趾背屈而其他四趾扇形散开 C.婴儿正常时可出现阳性体征 D.成人在深睡或麻醉状态下多为阴性体征 E.临床上用以检查皮层脊髓束功能是否正常 139.下列关于中型多棘神经元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新纹状体内主要的信息整合和传出神经元 B.接受来自皮层的兴奋性纤维投射 C.接受新纹状体内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纤维投射 D.接受来自黑质的多巴胺能纤维投射 239
239 A. 脊休克 B. 去大脑僵直 C. 昏睡不醒 D. 站立不稳 E. 运动共济失调 134. 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是由于 A. 切除了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B. 切除了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C. 切断了网状结构和皮层运动区及纹状体之间的联系 D. 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小脑之间的联系 E. 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前庭核之间的联系 135. 随意运动的设想起源于 A. 中央前回 B. 运动前区 C. 皮层联络区 D. 基底神经节 E. 皮层小脑 136. 下列关于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人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位于中央后回 B. 躯体骨骼肌运动为交叉性支配 C. 头面部肌肉运动均为双侧性支配 D. 躯体和头面部内部均为倒置性安排 E. 肢体远端代表区在前,而近端代表区在后 137. 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中来自中央前回的纤维约占其总数的 A. 30% B. 50% C. 70% D. 90% E. 100% 138. 下列关于巴宾斯基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检查时以钝物划足跖外侧 B. 阳性体征为足母趾背屈而其他四趾扇形散开 C. 婴儿正常时可出现阳性体征 D. 成人在深睡或麻醉状态下多为阴性体征 E. 临床上用以检查皮层脊髓束功能是否正常 139. 下列关于中型多棘神经元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是新纹状体内主要的信息整合和传出神经元 B. 接受来自皮层的兴奋性纤维投射 C. 接受新纹状体内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纤维投射 D. 接受来自黑质的多巴胺能纤维投射
E.其传出纤维为抑制性的,主要投射到苍白球 140.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与基底神经节之间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A.直接通路能减弱大脑皮层的活动 B.间接通路能增强大脑皮层的活动 C.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能抑制直接通路的传出效应 D.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能增强间接通路的传出效应 E.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中都存在去抑制现象 141.下列哪一神经通路受损可导致帕金森病? 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 B.纹状体内胆碱能通路 C.纹状体-黑质-氨基丁酸能通路 D.结节-漏斗多巴胺能通路 E.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 142.与运动调节有关的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B.多巴胺C.5-羟色胺 D.甘氨酸 E.Y-氨基丁酸 143.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无明显疗效的症状是 A.肌肉强直 B.随意运动减少 C.动作缓慢 D.面部表情呆板E.静止性震颤 144.下列哪一部位或神经元受损可导致舞蹈病? A.大脑皮层内胆碱能能神经元 B.大脑皮层新纹状体谷氨酸能投射神经元 C.新纹状体内y-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 D.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投射神经元 E.弓状核-正中隆起y氨基丁酸能投射神经元 145.下列关于小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前庭小脑主要调节肌紧张 B.脊髓小脑主要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C.皮层小脑主要协调随意运动 D.脊髓小脑接受大量本体感觉冲动 E.皮层小脑接受外周感觉传入信息 146.切除猴小脑绒球小节叶后,将出现 A.站立不稳 B.四肢乏力 C.运动不协调 D.静止性震颤 E.意向性震颤 147.下列关于小脑对肌紧张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240
240 E. 其传出纤维为抑制性的,主要投射到苍白球 140. 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与基底神经节之间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直接通路能减弱大脑皮层的活动 B. 间接通路能增强大脑皮层的活动 C.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能抑制直接通路的传出效应 D.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能增强间接通路的传出效应 E. 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中都存在去抑制现象 141. 下列哪一神经通路受损可导致帕金森病? A.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 B. 纹状体内胆碱能通路 C. 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能通路 D. 结节-漏斗多巴胺能通路 E. 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 142. 与运动调节有关的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多巴胺 C. 5-羟色胺 D. 甘氨酸 E. γ-氨基丁酸 143. 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无.明显疗效的症状是 A. 肌肉强直 B. 随意运动减少 C. 动作缓慢 D. 面部表情呆板 E. 静止性震颤 144. 下列哪一部位或神经元受损可导致舞蹈病? A. 大脑皮层内胆碱能能神经元 B. 大脑皮层-新纹状体谷氨酸能投射神经元 C. 新纹状体内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 D.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投射神经元 E. 弓状核-正中隆起γ-氨基丁酸能投射神经元 145. 下列关于小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前庭小脑主要调节肌紧张 B. 脊髓小脑主要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C. 皮层小脑主要协调随意运动 D. 脊髓小脑接受大量本体感觉冲动 E. 皮层小脑接受外周感觉传入信息 146. 切除猴小脑绒球小节叶后,将出现 A. 站立不稳 B. 四肢乏力 C. 运动不协调 D. 静止性震颤 E. 意向性震颤 147. 下列关于小脑对肌紧张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