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晶作用 以矿物晶体粗大为特征,形成温度400-700%,形成 深度约3-8km。一般分为岩浆伟晶作用和变质伟晶作用 几乎所有的侵入岩都有自己相应的伟晶岩,如花岗伟晶岩、 碱性伟晶岩、基性超基性伟晶岩等。其中分布最广、最有 工业价值的是花岗伟晶岩,其次是碱性伟晶岩。 伟晶岩中挥发份大量聚集,富含碱质和稀有、放射性 元素(Nb,Ta,TR,U,Sn,Li,Rb,cs等) 主要矿物有长石、石英、云母、锂辉石、锆石、铌钽 铁矿、褐钇铌矿、磷铈镧矿等 伟晶岩还可形成许多宝石矿物,如绿柱石、电气石、黄 玉、水晶等
6 伟晶作用 ➢ 以矿物晶体粗大为特征,形成温度400-700℃,形成 深度约3-8km。一般分为岩浆伟晶作用和变质伟晶作用 ➢ 几乎所有的侵入岩都有自己相应的伟晶岩,如花岗伟晶岩、 碱性伟晶岩、基性超基性伟晶岩等。其中分布最广、最有 工业价值的是花岗伟晶岩,其次是碱性伟晶岩。 ➢ 伟晶岩中挥发份大量聚集,富含碱质和稀有、放射性 元素(Nb, Ta, TR, U, Sn, Li, Rb, Cs等) ➢ 主要矿物有长石、石英、云母、锂辉石、锆石、铌钽 铁矿、褐钇铌矿、磷铈镧矿等。 ➢ 伟晶岩还可形成许多宝石矿物,如绿柱石、电气石、黄 玉、水晶等
热液作用 温热液形成温度约在500-300C之间 W-SnMo-BiBe-Fe的矿物组合及相应的矿床 矿物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磁黄铁矿、毒砂 非金属矿物石英、云母、黄玉、电气石、绿柱石 温热液形成温度在300200°C之间 Cu-Pb-Zn的矿物组合和相应的矿床 金属矿物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自然金等 金属矿物石英、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重晶石等 温热液形成于200-50°C之间 岩浆期后热液/变质热液/地下水热液 As-Sb-Hg-Ag的矿物组合及相应的矿床 金属矿物雄黄、雌黄、辉锑矿、辰砂、自然银等 非金属矿物石英、方解石、蛋白石、重晶石等
7 高温热液 形成温度约在500-300℃之间 W-Sn-Mo-Bi-Be-Fe的矿物组合及相应的矿床 金属矿物 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磁黄铁矿、毒砂 非金属矿物 石英、云母、黄玉、电气石、绿柱石 中温热液 形成温度在300-200℃之间 Cu-Pb-Zn的矿物组合和相应的矿床 金属矿物 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自然金等 非金属矿物 石英、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重晶石等 低温热液 形成于200-50℃之间 As-Sb-Hg-Ag的矿物组合及相应的矿床 金属矿物 雄黄、雌黄、辉锑矿、辰砂、自然银等 非金属矿物 石英、方解石、蛋白石、重晶石等 热液作用 岩 浆 期 后 热 液 / 变 质 热 液 / 地 下 水 热 液
风化作用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过程。原生矿物 经风化后发生分解和破坏,形成在新的条件下稳定的矿物和 岩石。不同矿物抗风化的能力是不同的:硫化物、碳酸盐最 易风化,硅酸盐、氧化物较稳定;自然元素最稳定 在风化作用下,易溶解矿物的部 分组分如K,NaCa等形成真溶 坡积物 氧化带矿石 液,被地表水带走,留下残余空 洞;部分难溶组分如SiA,Fe Mn等则残留在地表,生成氧化 物、氢氧化物,如褐铁矿、硬锰石灰岩 矿、锰土(在较大面积上分布时 则称“帽”,如“铁帽”,“锰 原生矿石 帽”等),铝土矿、高岭石等次 生矿物 硫化物矿体氧化带露头
8 风化作用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过程。原生矿物 经风化后发生分解和破坏,形成在新的条件下稳定的矿物和 岩石。不同矿物抗风化的能力是不同的:硫化物、碳酸盐最 易风化,硅酸盐、氧化物较稳定;自然元素最稳定 在风化作用下,易溶解矿物的部 分组分如K, Na, Ca等形成真溶 液,被地表水带走,留下残余空 洞;部分难溶组分如Si, Al, Fe, Mn等则残留在地表,生成氧化 物、氢氧化物,如褐铁矿、硬锰 矿、锰土(在较大面积上分布时, 则称“帽”,如“铁帽” , “锰 帽”等),铝土矿、高岭石等次 生矿物
属硫化物矿床易遭受风化,在良好的风化作用条件下,可以 呈现垂直分带,即从地表向地下深部分为氧化带、次生硫化物 带和原生硫化物带。它们的发育程度与地下水有关,其特 为: 氧化带分布在地表至潜水面之间,大致相当于地下水渗透带。该部位水 解作用和氧化作用非常强烈,硫化物在氧化过程中大部分金属形成可溶性 盐类而被淋滤;一些铁和锰的硫化物很容易被氧化,形成氧化物和氢氧化 物,构成铁(锰)帽 生富集带分布地下水流动带。从氧化带淋 氧化带 濾出来的某些金属硫酸盐溶液滲透到潜水面以 渗透带 下,在还原条件下,与原生硫化物或与化学性河流/通气带影 质活泼的围岩(如石灰岩)发生化学反应,生 次生 成次生硫化物,从而增加了原生矿石中某些金 富集带 属的含量,使有用金属富集,故称之为次生富[潜水面地下水流动带 滞留水带原生带 原生带分布在大致相当于滞留水带。原生硫 化物没有遭受风化 化物矿体次生变化与 下水循环关系示意图
9 金属硫化物矿床易遭受风化,在良好的风化作用条件下,可以 呈现垂直分带,即从地表向地下深部分为氧化带、次生硫化物 富集带和原生硫化物带。它们的发育程度与地下水有关,其特 点为: 次生富集带 分布地下水流动带。从氧化带淋 滤出来的某些金属硫酸盐溶液渗透到潜水面以 下,在还原条件下,与原生硫化物或与化学性 质活泼的围岩(如石灰岩)发生化学反应,生 成次生硫化物,从而增加了原生矿石中某些金 属的含量,使有用金属富集,故称之为次生富 集带。 原生带 分布在大致相当于滞留水带。原生硫 化物没有遭受风化。 氧化带 分布在地表至潜水面之间,大致相当于地下水渗透带。该部位水 解作用和氧化作用非常强烈,硫化物在氧化过程中大部分金属形成可溶性 盐类而被淋滤;一些铁和锰的硫化物很容易被氧化,形成氧化物和氢氧化 物,构成铁(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