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 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 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首联)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颔联)句 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运用了 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 而绝不冷傲孤僻。五、六(颈联)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 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尾联)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 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考预测】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 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 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句不扣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 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答:丛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 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釆用仕么修辞手法(如对偶 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ν斜ˆ)等赏析。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 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这 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ˆ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 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 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岀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 形象地描画 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ˆ两句流露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了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 4诗评家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ˆ,也就是说孟浩然的诗表面平淡 却韵味悠长。请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ˆ两句为例,简析一下孟浩然的是诗 “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答:诗句就像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 即来,简单而随便。正是这平淡的文字写出了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交往形式 13.《题破山寺后禅院》(七上)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 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 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 愈加沉静。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 寺幽深、清寂的景色。“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 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 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一、二(首联)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颔联)句 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运用了 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 而绝不冷傲孤僻。五、六(颈联)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 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尾联)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 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考预测】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 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 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 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答: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 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 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赏析。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 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 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 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 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 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两句流露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了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 4.诗评家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也就是说孟浩然的诗表面平淡 却韵味悠长。请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两句为例,简析一下孟浩然的是诗 “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答:诗句就像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 即来,简单而随便。正是这平淡的文字写出了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交往形式。 13.《题破山寺后禅院》(七上)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 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 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 愈加沉静。 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 寺幽深、清寂的景色。“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
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 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 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 含蓄隽永。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 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ˆ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 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 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中考预测】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 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 词曲34首全解读》第59页) 15.《夜雨寄北》(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34首全解读》 第64页) 16.《泊秦淮》(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34首全解读》 第64页) 17.《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 词曲34首全解读》第65页) 1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七上) 【原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赏析】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 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 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莫言下岭便无难”,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 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莫言”二字,像是自诫, 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 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 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 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 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 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 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 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 中体现出来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 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 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 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 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 含蓄隽永。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 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 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 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中考预测】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 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 词曲 34 首全解读》第 59 页) 15.《夜雨寄北》(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 34 首全解读》 第 64 页) 16.《泊秦淮》(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 34 首全解读》 第 64 页) 17.《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 词曲 34 首全解读》第 65 页) 1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七上) 【原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赏析】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 “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 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莫言下岭便无难”,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 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 “莫言”二字,像是自诫, 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 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 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 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 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 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 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 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 中体现出来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 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 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中考预测】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中的¨赚”字运用最精巧,请作简要分析 答:“赚”字明显带有一种白嘲和调侃的喜剧色彩,富有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 下岭的容易, 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 象骗了,诗人在此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2试赏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二句。 答: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到 个山头时的沮丧;但也也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 过程。其中“放”、“拦”两个字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 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行人从意外、惊诧,到恍然大悟的 心理,也都在这一“放”、一“拦”中透露出来,诗人如实的反映了自己在面对错觉 时的可贵思考,绝没有因此而沮丧不振。 1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七上) 【原诗】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 滩鸥鹭。 【赏析】 常记ˆ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 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 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 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 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 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 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 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 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 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 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中考预测】 1.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20.《观书有感》(七上) 【原诗】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中考预测】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中的“赚”字运用最精巧,请作简要分析。 答:“赚”字明显带有一种白嘲和调侃的喜剧色彩,富有幽黙的风趣。行人心目中 下岭的容易, 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 象骗了,诗人在此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2.试赏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二句。 答: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到 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但也也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 过程。其中 “放”、“拦”两个字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 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行人从意外、惊诧,到恍然大悟的 心理,也都在这一“放”、一“拦”中透露出来,诗人如实的反映了自己在面对错觉 时的可贵思考,绝没有因此而沮丧不振。 1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七上) 【原诗】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 一滩鸥鹭。 【赏析】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 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 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 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 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 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 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 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 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 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 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 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中考预测】 1. 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20.《观书有感》(七上) 【原诗】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 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鉴”ˆ的“鉴”,就是“镜”,照人 的镜子,“镜ˆ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ˆ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ˆ 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ˆ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 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 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 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 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 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 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 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 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 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 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 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 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 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 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 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中考预测】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而镜孑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凊楚藯地在 “镜子中荡漾。(说明:语言要生动、形象)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 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21.《山中杂诗》(七下) 【原诗】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 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 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 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 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 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 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 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 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 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 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 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 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 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 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 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 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 “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 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 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 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 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 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 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 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中考预测】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地在 “镜子”中荡漾。(说明:语言要生动、形象)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 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21.《山中杂诗》(七下) 【原诗】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 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 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 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 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 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 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
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 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 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中考预测】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 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牛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 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岀窗里,牛动描 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岀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 “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22.《春夜洛城闻笛》(七下) 原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首句“谁家玉笛 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 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 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 “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 处不闻。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晩,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 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 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 审美趣味。 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 “折柳”运用了典故。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 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总之,“折柳” 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 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点染了诗人浓浓的客愁乡思。末句“何人 不起故园情”就自然而然了,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 游子思乡之苦
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 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 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中考预测】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 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 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 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 “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22.《春夜洛城闻笛》(七下) 【原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首句“谁家玉笛 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 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 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 “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 处不闻。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 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 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 审美趣味。 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 “折柳”运用了典故。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 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总之,“折柳” 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 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点染了诗人浓浓的客愁乡思。末句“何人 不起故园情”就自然而然了,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 游子思乡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