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熟处理与最终热处理 预备热处理一为随后的加工(冷拔、冲压、切削)或 进一步热处理作准备的热处理。 最终热处理一赋予工件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热处理。 7280w18Cr4V钢热处理工艺曲线 200 000 860~880 800~850 800 250EM50060+19|Ms 740~75 00 550-570S50-570 50~570 回火 回火 回火 油 l1) 200 選 火 预备热处理 最终热处理 时间
预备热处理与最终热处理 •预备热处理—为随后的加工(冷拔、冲压、切削)或 进一步热处理作准备的热处理。 •最终热处理—赋予工件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热处理。 预备热处理 最终热处理 W18Cr4V钢热处理工艺曲线 时间
51钢的热处理原理 1、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加热是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加热分 两种:一种是在A1以下加热,不发生相 奥氏体 变;另一种是在临界点以上加热,目的 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奥氏体化。 Ar3 奥氏体 奥氏体 铁素体 渗碳体 临界温度与实际转变温度 铁碳相图中PKGS、E线别用A/x.体平A cm 表示。 实际加热或冷却时存在着过冷或过热 Q C,% 现象,因此将钢加热时的实际转变温度 加热和冷却对临界转变温度的影响 分别用Ac1、Ac3、Accm表示;冷却时的实际转变温度分别用Ar1Ar3、Arcm 表示。 ●由于加热冷却速度直接影响转变温度,因此一般手册中的数据是以30 50c/h的速度加热或冷却时测得的
分别用Ac1、Ac3、Accm表示;冷却时的实际转变温度分别用Ar1、Ar3、Arcm 表示。 ⚫由于加热冷却速度直接影响转变温度,因此一般手册中的数据是以30- 50℃/h 的速度加热或冷却时测得的。 加热是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加热分 两种:一种是在A1以下加热,不发生相 变;另一种是在临界点以上加热,目的 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奥氏体化。 临界温度与实际转变温度: ⚫铁碳相图中PSK、GS、ES线分别用A1、 A3、Acm表示。 ⚫实际加热或冷却时存在着过冷或过热 现象,因此将钢加热时的实际转变温度 5.1 钢的热处理原理 1、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化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分为四步。现以共析钢为 例说明: 第一步奥氏体晶核形成:首先在α与Fe3C相界形核。 第二步奥氏体晶核长大:γ晶核通过碳原子的扩散向α和 Fe3C方向长大。 第三步残余Fe3C溶解:铁素体的成分、结构更接近于奥氏体, 因而先消失。残余的Fe3C随保温时间延长继续溶解直至消失。 第四步奥氏体成分均匀化:Fe3C溶解后,其所在部位碳含量 仍很高,通过长时间保温使奥氏体成分趋于均匀 FeC 未溶Fe 未溶 A (a)奥氏体形核 (b)奥氏体长大(c)剩余FeC溶解(d)奥氏体均匀化
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化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分为四步。现以共析钢为 例说明: 第一步 奥氏体晶核形成:首先在与Fe3C相界形核。 第二步 奥氏体晶核长大: 晶核通过碳原子的扩散向 和 Fe3C方向长大。 第三步 残余Fe3C溶解:铁素体的成分、结构更接近于奥氏体, 因而先消失。残余的Fe3C随保温时间延长继续溶解直至消失。 第四步 奥氏体成分均匀化:Fe3C溶解后,其所在部位碳含量 仍很高,通过长时间保温使奥氏体成分趋于均匀
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 X 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
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
氏体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c A A A 化过程与共析钢基本相同。但由 奥氏体4 类氏体 t+铁体 渗碳体 于先共析或二次Fe3C的存在, T 要获得全部奥氏体组织,必须相31·渗体A在 应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 化过程与共析钢基本相同。但由 于先共析 或二次Fe3C的存在, 要获得全部奥氏体组织,必须相 应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