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论语》注本举例 《论语集解》 魏何晏撰。晏为玄学名家,是书集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王肃、周生烈 等名家汉魏古注,间下己意。由于所引名家古注皆已亡佚,故本书遂成为今存完整 的最古《论语》注本。北宋邢昺作《论语注疏》、清刘宝楠等著《论语正义》,均 采何注。 邢书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校点本;刘书有中华书局《清人十三经 新疏》校点本。 二.《论语集注》 宋朱熹撰。熹为理学大师,以多年心血为《大学》、《中庸》作章句,为《论 语》《孟子》作集注,是为《四书章句集注》。其中《论语集注》撮取程颐、程颢 张载、范祖禹、吕大临、谢良佐等诸家之说,以己意折衷补充之,考据与义理并重, 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论语》注本 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岳麓书社、凤凰出版社等均有校点本 三.《论语正义》 清刘宝楠撰,其子恭冕述。辑汉人旧说,并益以宋人长义,打破汉宋门户之见, 详考词义与典制。详博之至,既不背古意,又不乏新见,要皆有根有据,多可信从, 为清代最完备的《论语》注本。 中华书局有校点本,收入清人十三经新疏丛书。 四.《论语集解》 近人程树德撰。本书为《论语》释义的集大成之作,广征相关文献680余种, 将诸家之说分类采辑,归为十项 (一)考异,考经文之异同; (二)音读,注字音,正句读; (三)考证,考证名物制度 (四)集解,采何晏《集解》,附邢疏胜义; (五)唐以前古注,采皇侃《义疏》等唐以前古注数十家 (六)集注,采朱注及宋以来相关注说 (七)别解,采朱注以外之新说 八)余论,录载清儒阐发义理之说 (九)发明,采陆、王一派义理之说; (十)按语,为撰者之己见。 内容浩博,体例周备,为研究《论语》必不可缺的要籍。 中华书局校点本,收入新编诸子集成丛书。 五.《论语疏证》
6 第五讲 《论语》注本举例 一.《论语集解》 魏何晏撰。晏为玄学名家,是书集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王肃、周生烈 等名家汉魏古注,间下己意。由于所引名家古注皆已亡佚,故本书遂成为今存完整 的最古《论语》注本。北宋邢昺作《论语注疏》、清刘宝楠等著《论语正义》,均 采何注。 邢书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校点本;刘书有中华书局《清人十三经 新疏》校点本。 二.《论语集注》 宋朱熹撰。熹为理学大师,以多年心血为《大学》、《中庸》作章句,为《论 语》《孟子》作集注,是为《四书章句集注》。其中《论语集注》撮取程颐、程颢、 张载、范祖禹、吕大临、谢良佐等诸家之说,以己意折衷补充之,考据与义理并重, 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论语》注本。 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岳麓书社、凤凰出版社等均有校点本。 三.《论语正义》 清刘宝楠撰,其子恭冕述。辑汉人旧说,并益以宋人长义,打破汉宋门户之见, 详考词义与典制。详博之至,既不背古意,又不乏新见,要皆有根有据,多可信从, 为清代最完备的《论语》注本。 中华书局有校点本,收入清人十三经新疏丛书。 四.《论语集解》 近人程树德撰。本书为《论语》释义的集大成之作,广征相关文献 680 余种, 将诸家之说分类采辑,归为十项: (一)考异,考经文之异同; (二)音读,注字音,正句读; (三)考证,考证名物制度; (四)集解,采何晏《集解》,附邢疏胜义; (五)唐以前古注,采皇侃《义疏》等唐以前古注数十家; (六)集注,采朱注及宋以来相关注说; (七)别解,采朱注以外之新说; (八)余论,录载清儒阐发义理之说; (九)发明,采陆、王一派义理之说; (十)按语,为撰者之己见。 内容浩博,体例周备,为研究《论语》必不可缺的要籍。 中华书局校点本,收入新编诸子集成丛书。 五.《论语疏证》
近人杨树达撰。以经、史、子为证,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和《论语》 相关的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疑难处则间下己意为断。作者为文献与小学大 师,征引广,裁断精,本书有为其他各书不能取代的特点与价值。 上海古籍出版社《杨树达文集》本 六.今人译注举例 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穆《论语新解》 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 潘重规《论语新注》
7 近人杨树达撰。以经、史、子为证,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和《论语》 相关的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疑难处则间下己意为断。作者为文献与小学大 师,征引广,裁断精,本书有为其他各书不能取代的特点与价值。 上海古籍出版社《杨树达文集》本。 六.今人译注举例 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 穆《论语新解》 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 潘重规《论语新注》
第六讲相关工具书举例 .《孔子大辞典》 张岱年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撰稿者有钟肇鹏、方立天、余敦康 周贵钿等。全书分生平事迹、历史背景、思想体系、典籍文献、弟子后学、先秦评 孔、汉唐评孔、宋清评孔、近代以来评孔、台港海外评孔等部分,选收词目3172 条,后附孔子年表、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孔子世系表、评孔大事年表。内容广泛, 释义明晰,可在阅读《论语》时査阅参考。 二.《论语》词典 李运益主编,喻遂生等编。全书词目按笔划排列。作者为古汉语专业人员 故“释义参伍比较古今名家之说,择善而从”,而“后出新说,如无确凿证据,宁 袭古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三.《论语》《孟子》词典 王世舜等编。全书词目按音序排列,《论语》《孟子》分别编排。释义主 要参考《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疏 证》、《论语译注》等,酌采今人新说。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四.《论语辞典》 安作璋主编。除单字、复词外,与上二种不同的,一是还收录的部分词组 短句以及“源出本书的语源词目”:二是释义则广采众说,多引旧注。好处是在 定程度上起到了编者希望的“为深入研究《论语》提供了资料和线索”的目的;缺 点是《辞典》不适汇注汇考,有时殊嫌辞费,如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条目下引 康有为《论语注》:“夫子不言己所欲,推以与人,而言不欲勿施者,盖顺以推恩 己所易为;逆施所不欲,人所难受,不受,则不能行。为仁言,则欲立立人为先 为行计,则不欲勿施为要。道本相同,而义多有宜也。”康说不为无见,然抄入辞 典释义中,终觉不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8 第六讲 相关工具书举例 一.《孔子大辞典》 张岱年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3 年版,撰稿者有钟肇鹏、方立天、余敦康、 周贵钿等。全书分生平事迹、历史背景、思想体系、典籍文献、弟子后学、先秦评 孔、汉唐评孔、宋清评孔、近代以来评孔、台港海外评孔等部分,选收词目 3172 条,后附孔子年表、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孔子世系表、评孔大事年表。内容广泛, 释义明晰,可在阅读《论语》时查阅参考。 二.《论语》词典 李运益主编,喻遂生等编。全书词目按笔划排列。作者为古汉语专业人员, 故“释义参伍比较古今名家之说,择善而从”,而“后出新说,如无确凿证据,宁 袭古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出版。 三.《论语》《孟子》词典 王世舜等编。全书词目按音序排列,《论语》《孟子》分别编排。释义主 要参考《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疏 证》、《论语译注》等,酌采今人新说。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四.《论语辞典》 安作璋主编。除单字、复词外,与上二种不同的,一是还收录的部分词组、 短句以及“源出本书的语源词目”;二是释义则广采众说,多引旧注。好处是在一 定程度上起到了编者希望的“为深入研究《论语》提供了资料和线索”的目的;缺 点是《辞典》不适汇注汇考,有时殊嫌辞费,如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条目下引 康有为《论语注》:“夫子不言己所欲,推以与人,而言不欲勿施者,盖顺以推恩, 己所易为;逆施所不欲,人所难受,不受,则不能行。为仁言,则欲立立人为先; 为行计,则不欲勿施为要。道本相同,而义多有宜也。”康说不为无见,然抄入辞 典释义中,终觉不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第七讲《学而》、《为政》选讲 学而篇第 为政篇第二 常用典故与成语举例 基本观念举例: 《学而》、《为政》是《论语》的第一、第二章,孔子的许多基本观念在这两 章中已有所呈现,以致有学者称《学而》章为《论语》全书的总纲。本讲将对以下 章节做释义与分析。 学而篇第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 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 可 宗 也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 好 也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 礼
9 第七讲 《学而》、《为政》选讲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常用典故与成语举例 基本观念举例: 《学而》、《为政》是《论语》的第一、第二章,孔子的许多基本观念在这两 章中已有所呈现,以致有学者称《学而》章为《论语》全书的总纲。本讲将对以下 章节做释义与分析。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 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 可宗也。”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 好 学 也 已 。 ”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2.1」子曰 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子曰:“诗三百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 格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 愚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2.1l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子曰:“君子不器。”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 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 诸直,则民不服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輓,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 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常用典故与成语举例: 犯上作乱 言而有信 慎终追远 言以蔽之 温故知新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 耳顺之年 见义勇为(由“见义不为无勇也”变化而来)
10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 2.1 』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 愚。”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子曰:“君子不器。” 『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 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 诸直,则民不服。”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 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常用典故与成语举例: 犯上作乱 言而有信 慎终追远 一言以蔽之 温故知新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 耳顺之年 见义勇为(由“见义不为无勇也”变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