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果蝇眼型遗传试验(E.B. Lewis) 列维斯得到果蝇染色体2未端一个位点的两个突变型: o显性星眼突变型(S):杂合体S/+野生型眼稍小; o隐性拟星眼(ast):纯合体 cast/ast眼更小 o基因定位发现两个突变在同一区域,且Sast杂合体眼型 最小。 几种基因型眼型表现为:++>S/+> ast/ast>S/ast;将 四种表现型分别用:A、B、C、D表示。 功能和位置关系表明S和ast是等位基因。 Lews得到一个果蝇品系:S基因两侧具有al和ho两个隐性 突变标记( al s ho),并获得杂种 dal s ho/+ast+
11/95 1. 果蝇眼型遗传试验(E. B. Lewis) 列维斯得到果蝇染色体2末端一个位点的两个突变型: 显性星眼突变型(S):杂合体S/+野生型眼稍小; 隐性拟星眼(ast):纯合体ast/ast眼更小。 基因定位发现两个突变在同一区域,且S/ast杂合体眼型 最小。 几种基因型眼型表现为:+/+ > S/+ > ast/ast > S/ast;将 四种表现型分别用:A、B、C、D表示。 功能和位置关系表明S和ast是等位基因。 Lewis得到一个果蝇品系:S基因两侧具有al和ho两个隐性 突变标记( al S ho ),并获得杂种al S ho//+ ast +
试验结果 al s ho al ast ho t ast al ast ho 预期眼型 S/ ast(D) ast/ast(C) +/ast 野生型(A 实验结果16/57,000正常眼型 12/95
12/95 试验结果
结果分析与拟等位基因( Pseudoallele 野生型的个体是如何产生的? ◎研究发现回复突变频率很低,不能产生如此高频率(万分 之2.8)的野生型; ◎进一步分析发现:16个野生型个体均表现为++ho,表明 在al-ho间发生了交换。 @基于基因不可分性(交换只发生在基因间), Lewis认为 oS和ast是两个紧密连锁基因,而不是一对等位基因; ◎由于它们功能相似,均控制果蝇的眼型,所以称为拟等 位基因( Pseudoallele) 据此Lews认为野生型产生于拟等位基因S和as间交换。 13/95
13/95 结果分析与拟等位基因(Psendoallele) 野生型的个体是如何产生的? 研究发现回复突变频率很低,不能产生如此高频率(万分 之2.8)的野生型; 进一步分析发现:16个野生型个体均表现为+ + ho,表明 在al-ho间发生了交换。 基于基因不可分性(交换只发生在基因间),Lewis认为: S和ast是两个紧密连锁基因,而不是一对等位基因; 由于它们功能相似,均控制果蝇的眼型,所以称为拟等 位基因(Psendoallele)。 据此Lewis认为野生型产生于拟等位基因S和ast间交换
图示与分析 a s+ ho ast Lewis认为突变基因S与拟星眼突变基因ast间是拟等位基 因关系,能解释果蝇眼型遗传试验结果;同时也能解释 其它研究结果,如:果蝇菱形眼突变型遗传 ◎但拟等位基因并不能直接证明,因为即使S与as确是拟 等位基因,也难以分离它们:表型相似、紧密连锁。 14/95
14/95 图示与分析 Lewis认为突变基因S与拟星眼突变基因ast间是拟等位基 因关系,能解释果蝇眼型遗传试验结果;同时也能解释 其它研究结果,如:果蝇菱形眼突变型遗传。 但拟等位基因并不能直接证明,因为即使S与ast确是拟 等位基因,也难以分离它们:表型相似、紧密连锁
3互补实验P59T突变型(rID遗传研究 互补作用: 设有两个独立起源的隐性突变,具有类似的表现型。 判断是属于同一个基因突变,还是属于两个基因突变? 即判断是否属于等位基因? ①.建立双突变杂合二倍体; ②.测定突变间有无互补作用。 15/95
15/95 3.互补实验 P159 T4突变型(rII)遗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