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代中国,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 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 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性,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 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 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 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 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种 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 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 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 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 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 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 也有滨海的方士,笼统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 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代中国,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 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 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性,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 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 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 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 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 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 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 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 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 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 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 也有滨海的方士,笼统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 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
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 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 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而痛心疾首,终生为憾。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 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 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 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 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 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 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 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 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 独占了这个荣耀 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 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 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
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 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 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而痛心疾首,终生为憾。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 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 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 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 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 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 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 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 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 独占了这个荣耀。 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 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 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
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摘编自 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 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 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 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 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 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 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 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 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 思想体系。”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 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作一大幸事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 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摘编自 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 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 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 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 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 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 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 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 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 思想体系。”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 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作一大幸事。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 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 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理而民不病。累 转副吏、参政,仍故官。七年,哈刺慎部长汘烧饼者,拥众窥桃林口,春督守将 擒三人。烧饼叩关愿受罚,春等责数之,誓不敢叛。崇祯元年,兵部尚书王在晋 惑浮言,劾春嗜杀。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 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 兵备参议。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 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 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 蒞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以无援于朝也。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 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 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 战。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春命纵火,风顺, 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土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 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诸人见太宗文皇帝皆 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日:“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令剃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 死 (节选自《明史-张春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 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理而民不病。累 转副吏、参政,仍故官。七年,哈刺慎部长汪烧饼者,拥众窥桃林口,春督守将 擒三人。烧饼叩关愿受罚,春等责数之,誓不敢叛。崇祯元年,兵部尚书王在晋 惑浮言,劾春嗜杀。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 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 兵备参议。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 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 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 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以无援于朝也。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 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 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 战。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春命纵火,风顺, 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 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诸人见太宗文皇帝皆 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令剃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 死。 (节选自《明史-张春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事理而民不病 病:困苦。 B.春等责数之 数:屡次 C.春具揭辩 D.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 逆: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张春守职尽忠的一组是( )(3分) ①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②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 ③既入对,帝数称善 ④仍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⑤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 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春才能出众,常常临危受命。永平失守,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曾向皇帝 面陈方略:大凌河之战,他奉命监军奔驰救援,竭忠尽智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治理筹划,兵火之后永平街巷 破败,他尽心安抚百姓,所以被弹劾时,百姓都为他诉冤 张春报效国家,不计荣辱。担任兵备道,他政绩很好但无大的升迁,曾被诬 下狱又获释起用,无论境遇如何,都对国事尽心尽力。 D.张春忠于国家,守志不屈。大凌河之战中,军营被冲,诸军溃败,张春率领 剩余兵众立营再战;被俘后不下跪不剃发,最终守节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 (2)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A.事理而民不病 病:困苦。 B.春等责数之 数:屡次。 C.春具揭辩 具:写。 D.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 战 逆: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张春守职尽忠的一组是( )(3 分) ①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 ②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 ③既入对,帝数称善 ④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⑤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 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春才能出众,常常临危受命。永平失守,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曾向皇帝 面陈方略;大凌河之战,他奉命监军奔驰救援,竭忠尽智。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治理筹划,兵火之后永平街巷 破败,他尽心安抚百姓,所以被弹劾时,百姓都为他诉冤。 C.张春报效国家,不计荣辱。担任兵备道,他政绩很好但无大的升迁,曾被诬 下狱又获释起用,无论境遇如何,都对国事尽心尽力。 D.张春忠于国家,守志不屈。大凌河之战中,军营被冲,诸军溃败,张春率领 剩余兵众立营再战;被俘后不下跪不剃发,最终守节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 (2)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