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写作等级突破 【2010高考考纲解读】 《2010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E,即表 达运用。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写作等级】 、基础等级 考点1:符合题意 【考点解说】“符合题意”,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示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准确、全 面地理解其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考生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 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 的每一项内容,无一遗漏,确保对命题意图要求的理解没有偏差。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 题意行文,才能符合命题的限制要求 因此符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 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 调审题时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二是文章和题目相符。话题作文内容很 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角度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应该体现 在文章的内容上 考点2:符合文体要求 【考点解说】“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能 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所命试题,或者是指定写某种文体, 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回信”等;或者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 戏剧”等。如果是指定文体,考生就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诗歌外,其 他文体不限”,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很多,即使写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也可看成是记 叙文的扩大和延伸。近几年高考多为“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使得考生在文体选择上 有更大的自由。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设定的文体要求,文体一经选定,就要按所选定的文 体要求去写。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 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如果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什么都有,平
专题 16:写作等级突破 【2010 高考考纲解读】 《2010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E,即表 达运用。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每一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写作等级】 一、基础等级 考点 1:符合题意 【考点解说】“符合题意”,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示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准确、全 面地理解其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考生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 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 的每一项内容,无一遗漏,确保对命题意图要求的理解没有偏差。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 题意行文,才能符合命题的限制要求。 因此符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 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 调审题时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二是文章和题目相符。话题作文内容很 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角度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应该体现 在文章的内容上。 考点 2:符合文体要求 【考点解说】“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能 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所命试题,或者是指定写某种文体, 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回信”等;或者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 戏剧”等。如果是指定文体,考生就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诗歌外,其 他文体不限”,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很多,即使写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也可看成是记 叙文的扩大和延伸。近几年高考多为“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使得考生在文体选择上 有更大的自由。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设定的文体要求,文体一经选定,就要按所选定的文 体要求去写。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 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如果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什么都有,平
均使用笔墨,写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即使全文能扣题,评分也只能在切入分以下。 考点3:感情真赖思想健康 【考点解说】叶圣陶曾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 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作文报》题词)教育前辈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诲更 是家喻户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鲁迅先生在《作文的秘诀》一 文中也毫不留情地指斥所谓的“作文秘诀”,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作文若真有秘诀的话, 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纵观三位大师的话,无不昭示着这样 个道理,那就是:作文就是做人,既要做到“感情真挚”,又要做到“思想健康”一这 里的“真”,不是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而是生活的艺术加工,是健康人生的文本体现。这 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一定要讲清讲透,因为生活的美源于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明辨是否的 审美观念,爱憎分明的价值趋向。因此,我们要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关心时代、关心 社会、关心人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辩正思维能力,彻底抛弃胡编滥造、虚 情假意、无病呻吟等不良文风,切不可因特殊情况或一己之见而一叶障目、标新立异、消极 颓废 考点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A:内容充实 从根本上说,内容充实体现于材料的充实。这里所指的材料,就记叙而言, 体现为揭示中心的人、景、事、物:就议论而言,体现为论证论点的事实和理论 (论据);就说明而言,体现为对说明对象相关特点的介绍翔实具体;若是写成 小小说,则要求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丰满;若是写成诗歌,则要求意象选择典型、 充分。不同文体对“内容充实”的具体要求各有各的特点 B:中心明确 从理论上讲,中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理性 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但考场作文有其特殊的功利色彩,高考阅 卷时间的限制性,决定了考场作文在含蓄、深沉方面要掌握好“度”;因为弄得 不好,就成了晦涩。一般来说,要让阅卷人一眼便知你的观点态度才好,也就是 说,观点要鲜明,中心要明确 中心明确的前提是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含义及题目对写作的要求尤其是 隐性要求”,才可能在行文时围绕中心选材、谋篇,决定详略取舍,才可能真 正地凸现中心。比如写《生活改变了我》这个题目,做到中心明确,必须注意以 下几点:“改变”的是什么,怎样表现“我”的改变,通过写“我”的“改变” 要表达对生活的怎样的感悟和认识等。这些问题清楚了,“中心明确”是水到渠 成的事。 考点5:语句通顺结构完整 【考点解说】“语言通顺”,指的是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得体,包括“通”和“顺” 两个层面的要求。通,指文句表达要合乎规范,合乎所写的内容,不出现明显的语病:顺, 指句子连贯,符合所写事物的自然流程,符合一般的思维规律。用词不当,造句不规范,文 句之间不贯通,是若干语言基本功不过关的考生的通病。要使自己在高考作文时顺利地通过 “语言通顺”关,平时就要在语言使用的规范、准确、连贯与得体这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结构完整”,就是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层次分明,条理淸楚,段落的划 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没有残缺不全、颠三倒四、 主次不分的毛病。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包括语言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 作为文章思路外观的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只有安排好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文章
均使用笔墨,写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即使全文能扣题,评分也只能在切入分以下。 考点 3:感情真挚 思想健康 【考点解说】叶圣陶曾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 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作文报》题词)教育前辈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诲更 是家喻户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鲁迅先生在《作文的秘诀》一 文中也毫不留情地指斥所谓的“作文秘诀”,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作文若真有秘诀的话, 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纵观三位大师的话,无不昭示着这样一 个道理,那就是:作文就是做人,既要做到“感情真挚”,又要做到“思想健康”------这 里的“真”,不是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而是生活的艺术加工,是健康人生的文本体现。这一 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一定要讲清讲透,因为生活的美源于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明辨是否的 审美观念,爱憎分明的价值趋向。因此,我们要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关心时代、关心 社会、关心人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辩正思维能力,彻底抛弃胡编滥造、虚 情假意、无病呻吟等不良文风,切不可因特殊情况或一己之见而一叶障目、标新立异、消极 颓废。 考点 4:内容充实 中心明确 A:内容充实 从根本上说,内容充实体现于材料的充实。这里所指的材料,就记叙而言, 体现为揭示中心的人、景、事、物;就议论而言,体现为论证论点的事实和理论 (论据);就说明而言,体现为对说明对象相关特点的介绍翔实具体;若是写成 小小说,则要求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丰满;若是写成诗歌,则要求意象选择典型、 充分。不同文体对“内容充实”的具体要求各有各的特点。 B:中心明确 从理论上讲,中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理性 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但考场作文有其特殊的功利色彩,高考阅 卷时间的限制性,决定了考场作文在含蓄、深沉方面要掌握好“度”;因为弄得 不好,就成了晦涩。一般来说,要让阅卷人一眼便知你的观点态度才好,也就是 说,观点要鲜明,中心要明确。 中心明确的前提是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含义及题目对写作的要求尤其是 “隐性要求”,才可能在行文时围绕中心选材、谋篇,决定详略取舍,才可能真 正地凸现中心。比如写《生活改变了我》这个题目,做到中心明确,必须注意以 下几点:“改变”的是什么,怎样表现“我”的改变,通过写“我”的“改变” 要表达对生活的怎样的感悟和认识等。这些问题清楚了,“中心明确”是水到渠 成的事。 考点 5:语句通顺 结构完整 【考点解说】“语言通顺”,指的是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得体,包括“通”和“顺” 两个层面的要求。通,指文句表达要合乎规范,合乎所写的内容,不出现明显的语病;顺, 指句子连贯,符合所写事物的自然流程,符合一般的思维规律。用词不当,造句不规范,文 句之间不贯通,是若干语言基本功不过关的考生的通病。要使自己在高考作文时顺利地通过 “语言通顺”关,平时就要在语言使用的规范、准确、连贯与得体这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结构完整”,就是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段落的划 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没有残缺不全、颠三倒四、 主次不分的毛病。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包括语言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 作为文章思路外观的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只有安排好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文章
的观点和材料,情节和场面等串联、编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主题的 表现 考点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考点解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实际上属于文章的文面问题,是文章的直观显 现,是文章内容的视觉化。“文面”,也就是文章的“门面”,指的是一篇文章在读者视觉印 象上所显现出来的总体面貌,包括文字书写、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修改符号、字数控制等 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写字规范、正确,不写错别字,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繁体字;不漏用、错 用标点符号:其次是字体美观端正,清晰易辨识:再次是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修改要 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不随意涂沫 发展等级 考点1:深刻 考点解说】《考试大纲》关于作文发展等级的首要要求是“深刻“,可见地位之重要。 “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深刻”包 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看待客观事物不只是停留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上,而是能 找出事物内在的实质性的根本属性。纷繁芜杂的事物无不具有各自外部的表象和内在的本 质。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 过程就是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有了若干这样的过程,才能达于事物的本质。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 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 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 要受其特定的条件(原因)支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果关系 是客观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事物发展的一定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结果,而某种特 定的结果的产生,必然基于一定的原因。进一步细分,原因又有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 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而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又是复 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异因同果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 写作时,要学会由果溯因,即学会“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 (3)观点具有启发性 “观点具有启发性”要求考生多关注现实生活,通过社会现象深入本质,探讨具有规律 性的思想观点;多关注史例事实,通过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展示个人见解;多关注辩证的 发展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背景材料的理解,概括出具有哲理性的共性认识。一般说来,具有 启发性的观点,往往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作者阐述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观 点,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才会收到奖善惩恶、激浊扬清的效果,才会达到鼓舞人民 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目的。其次,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必须揭示“三理”,即 揭示哲理、揭示伦理与揭示艺理。揭示哲理,如寓含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个别与一般、 内因与外因、形式与内容、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哲学观点,能 引起读者理性的思考;揭示伦理,如反映高尚的亲情、友情、爱情,能为读者的人生导航; 揭示艺理,能给读者以艺术上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的观点和材料,情节和场面等串联、编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主题的 表现。 考点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考点解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实际上属于文章的文面问题,是文章的直观显 现,是文章内容的视觉化。“文面”,也就是文章的“门面”,指的是一篇文章在读者视觉印 象上所显现出来的总体面貌,包括文字书写、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修改符号、字数控制等 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写字规范、正确,不写错别字,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繁体字;不漏用、错 用标点符号;其次是字体美观端正,清晰易辨识;再次是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修改要 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不随意涂沫。 二、发展等级 考点 1:深刻 【考点解说】《考试大纲》关于作文发展等级的首要要求是“深刻“,可见地位之重要。 “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深刻”包 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⑴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看待客观事物不只是停留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上,而是能 找出事物内在的实质性的根本属性。纷繁芜杂的事物无不具有各自外部的表象和内在的本 质。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 过程就是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有了若干这样的过程,才能达于事物的本质。 ⑵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 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 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 要受其特定的条件(原因)支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果关系 是客观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事物发展的一定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结果,而某种特 定的结果的产生,必然基于一定的原因。进一步细分,原因又有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 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而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又是复 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异因同果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 写作时,要学会由果溯因,即学会“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 彻。 ⑶观点具有启发性 “观点具有启发性”要求考生多关注现实生活,通过社会现象深入本质,探讨具有规律 性的思想观点;多关注史例事实,通过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展示个人见解;多关注辩证的 发展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背景材料的理解,概括出具有哲理性的共性认识。一般说来,具有 启发性的观点,往往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作者阐述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观 点,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才会收到奖善惩恶、激浊扬清的效果,才会达到鼓舞人民、 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目的。其次,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必须揭示“三理”,即 揭示哲理、揭示伦理与揭示艺理。揭示哲理,如寓含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个别与一般、 内因与外因、形式与内容、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哲学观点,能 引起读者理性的思考;揭示伦理,如反映高尚的亲情、友情、爱情,能为读者的人生导航; 揭示艺理,能给读者以艺术上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讲“深刻”,一般指议论文字而言。使文章深刻,当然不止这三方面,但主要是这三方 面。追求深刻,不是用大话、套话所能奏效的。我们应该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运用实践认识、内因外因、量变 质变、发展变化、局部整体等基本的哲学原理去看世界、辨事理。 考点2:丰富 【考点解说】《考试大纲》对作文发展层级中“丰富”的解说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 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侧重于实用类文章,内容要具体、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适合于 文学类文章,“形象丰满”是就写人叙事类文章而言,写环境绘声绘色如临其境,写人物个 性鲜明栩栩如生,“意境深远”是就写景抒情类文章而言,要创造深远的意境,就需要我们 有写景状物的本领,做到寓情于景,寓理于形。具体来讲: 1.材料丰富 “材料丰富”,是指内容丰富,这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评价 标准,这是针对各种文体的所有文章的要求。文章的材料,内容的充实,需要丰富的材料来 支撑。就记叙性文章而言,它体现为揭示中心的人、事、景、物、情等:就议论性文章而言, 它体现为旁征博引,理论引证、事实例证等;就说明性文章而言,它体现为事实例子、数字 资料等。这些,都要求比较多而确切有力。但要注意,材料丰富,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 而是典型精当、新鲜活泼,能足以表现中心。 2.形象丰满 所谓“形象”,指的是记叙类文字所表现创造出来的生活图景,既指包括自我在内的人 物形象,也指写景状物所描绘的景物意象。通常指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中人物的精神面貌 性格特征,情景的画面感、形象感。所谓“丰满”,就是生动完整、具体可感,能浮现于读 者的眼前,能激发读者的情感 “形象丰满”,主要是就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而言的,或者是人物 形象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者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 曲折有致:或者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如此,写人则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有 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状物则栩栩如生,有层次感,有立体感,有丰富的内涵。 3.意境深远 “意境”,是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涵的或者体现出的含义隽永的境界,简言之,就 是文章中那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包含有情境性、情感性、典型性与 具体性等几个要素。当我们的眼睛接触到文字时,由文字传达的抽象信息便在脑海里化作了 具体形象,这种具体形象的产生是作品与读者互动的结果。从文章评价的角度来说,越能给 读者带来丰富的想像的作品一—即越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景、形象和人物的情 感的作品,就越有意境,这就是“意境深远”的含义。 “意境深远”,主要是针对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而言的,是对形象更髙的要求 所谓“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者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 或者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者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 总之,刻画一个人物,描摹一种情状,如果只是表面的形似,只求其生动逼真,而不能 揭示生活哲理,不能表现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深思,那么就难说这 样的形象是真正的生动的形象,其“意境”也就很难说“深远”了。写景状物可以通过象征、 暗示等含蓄的手法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写人叙事可以 虚实相间,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这都靠的是平时的功夫。 考点3:有文采 【考点解说】2009年《考试大纲》对“有文采”这一发展等级要求是:词语生动,句
讲“深刻”,一般指议论文字而言。使文章深刻,当然不止这三方面,但主要是这三方 面。追求深刻,不是用大话、套话所能奏效的。我们应该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运用实践认识、内因外因、量变 质变、发展变化、局部整体等基本的哲学原理去看世界、辨事理。 考点 2:丰富 【考点解说】《考试大纲》对作文发展层级中“丰富”的解说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 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侧重于实用类文章,内容要具体、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适合于 文学类文章,“形象丰满”是就写人叙事类文章而言,写环境绘声绘色如临其境,写人物个 性鲜明栩栩如生,“意境深远”是就写景抒情类文章而言,要创造深远的意境,就需要我们 有写景状物的本领,做到寓情于景,寓理于形。具体来讲: 1.材料丰富 “材料丰富”,是指内容丰富,这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评价 标准,这是针对各种文体的所有文章的要求。文章的材料,内容的充实,需要丰富的材料来 支撑。就记叙性文章而言,它体现为揭示中心的人、事、景、物、情等;就议论性文章而言, 它体现为旁征博引,理论引证、事实例证等;就说明性文章而言,它体现为事实例子、数字 资料等。这些,都要求比较多而确切有力。但要注意,材料丰富,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 而是典型精当、新鲜活泼,能足以表现中心。 2.形象丰满 所谓“形象”,指的是记叙类文字所表现创造出来的生活图景,既指包括自我在内的人 物形象,也指写景状物所描绘的景物意象。通常指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中人物的精神面貌、 性格特征,情景的画面感、形象感。所谓“丰满”,就是生动完整、具体可感,能浮现于读 者的眼前,能激发读者的情感。 “形象丰满”,主要是就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而言的,或者是人物 形象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者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 曲折有致;或者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如此,写人则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有 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状物则栩栩如生,有层次感,有立体感,有丰富的内涵。 3.意境深远 “意境”,是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涵的或者体现出的含义隽永的境界,简言之,就 是文章中那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包含有情境性、情感性、典型性与 具体性等几个要素。当我们的眼睛接触到文字时,由文字传达的抽象信息便在脑海里化作了 具体形象,这种具体形象的产生是作品与读者互动的结果。从文章评价的角度来说,越能给 读者带来丰富的想像的作品——即越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景、形象和人物的情 感的作品,就越有意境,这就是“意境深远”的含义。 “意境深远”,主要是针对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而言的,是对形象更高的要求。 所谓“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者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 或者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者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 总之,刻画一个人物,描摹一种情状,如果只是表面的形似,只求其生动逼真,而不能 揭示生活哲理,不能表现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深思,那么就难说这 样的形象是真正的生动的形象,其“意境”也就很难说“深远”了。写景状物可以通过象征、 暗示等含蓄的手法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写人叙事可以 虚实相间,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这都靠的是平时的功夫。 考点 3:有文采 【考点解说】2009 年《考试大纲》对“有文采”这一发展等级要求是:词语生动,句
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保留了原有的“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两项要求,而把“用词贴切”改为“词语生动”,把“文句有表现力”改为“文句有意蕴 词语生动”较“词语贴切”凸显了考纲对考生作文文采的明确要求。“文句有有意蕴”则 不仅仅是“有表现力”,更是在语言“通顺”“规范”“准确”、“连贯”、“得体”基础上提出 的更高一层的标准,也是基础等级层面上对“深刻”的更高要求。大纲的修改说明,考生在 运用语言方面,只要有某一点闪光耀彩的地方,或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或句式灵活善于 传递情感,或运用多种修辞表情达意文采飞扬,就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以使他们在通顺 的基础上所展示的各种语言风采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具体说来: (1)词语生动 作文除了要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细节生动,意境深远外,还必须有生动流畅的文学 语言以增强艺术感染力。用词贴切、生动、准确、简洁是对作文的起码要求。 首先,我们要选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 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把所阐发的事理表 达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彻,以增强说服力。 其次,应该以有丰富的词语作为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是很难写出富有文采的 文章来的。当然,光有丰富的词语还不够,还要善于运用,否则词语再丰富也是没有用武之 地的。 再次,同一个意思选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形成一种语势,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令人耳 目一新。 最后,文章所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最多,表现力强,信息量大,语言的意蕴也就更为丰 (2)句式灵活 “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常见的句式有:①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 句;②肯定句和否定句;③主动句和被劫句;④长句和短句:⑤整句和散句;⑥常式句和变 式句。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句式 来表达。句式不同,语气情调也就随之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 如整句(四字格等)使文句整齐,散句使文意流动;巧用口语,文章定显活泼之趣:缀以文言, 文章自有古雅之风 “句式灵活”,就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目的的需要,在不改 变愿意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让句式呈多样性,做到在整齐中求变 化,在常式中求变式,在重复中求省略,在和谐中求变化,以使行文错落参差、活泼自由与 和谐流畅,从而达到文采飞扬最佳效果。 (3)普于运用修辞手法 语法、修辞与逻辑,是与写作关系十分密切的三大语文知识。就语言表达而言,语法是 解决通与不通的问题,逻辑是解决对与不对的问题,而修辞则是解决好与不好的问题。广义 的修辞包括了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表达的简明、连贯与得体以及辞格的综合运用等诸 多方面的问题;狭义的修辞则是专指修辞格的运用。《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格 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与反问八种(参见本书“修辞”专题)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就是指善于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善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来表情达意。怎样运用修辞手法才算“善于”呢?可从两大方面理解:从量上看,整篇作文 是否多次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质上看,这些修辞手法是否恰到好处(该用则用),是否 灵活多样(手法多变运用自如),是否富有创意(新颖不落窠臼)。如果全文仅使用一次精彩 修辞,那算不上“善于使用”,因为每个人都有灵感突现的时候:同样,如果各种修辞手法 贯穿始终,但大多庸俗、无聊、蹩脚,那更不属于“善于使用”。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
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保留了原有的“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两项要求,而把 “用词贴切”改为“词语生动”,把“文句有表现力”改为“文句有意蕴”。 “词语生动”较“词语贴切”凸显了考纲对考生作文文采的明确要求。“文句有有意蕴”则 不仅仅是“有表现力”,更是在语言“通顺”“规范”“准确”、“连贯”、“得体”基础上提出 的更高一层的标准,也是基础等级层面上对“深刻”的更高要求。大纲的修改说明,考生在 运用语言方面,只要有某一点闪光耀彩的地方,或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或句式灵活善于 传递情感,或运用多种修辞表情达意文采飞扬,就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以使他们在通顺 的基础上所展示的各种语言风采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具体说来: ⑴词语生动 作文除了要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细节生动,意境深远外,还必须有生动流畅的文学 语言以增强艺术感染力。用词贴切、生动、准确、简洁是对作文的起码要求。 首先,我们要选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 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把所阐发的事理表 达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彻,以增强说服力。 其次,应该以有丰富的词语作为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是很难写出富有文采的 文章来的。当然,光有丰富的词语还不够,还要善于运用,否则词语再丰富也是没有用武之 地的。 再次,同一个意思选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形成一种语势,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令人耳 目一新。 最后,文章所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最多,表现力强,信息量大,语言的意蕴也就更为丰 富。 ⑵句式灵活 “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常见的句式有:①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 句;②肯定句和否定句;③主动句和被劫句;④长句和短句;⑤整句和散句;⑥常式句和变 式句。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句式 来表达。句式不同,语气情调也就随之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 如整句(四字格等)使文句整齐,散句使文意流动;巧用口语,文章定显活泼之趣;缀以文言, 文章自有古雅之风。 “句式灵活”,就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目的的需要,在不改 变愿意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让句式呈多样性,做到在整齐中求变 化,在常式中求变式,在重复中求省略,在和谐中求变化,以使行文错落参差、活泼自由与 和谐流畅,从而达到文采飞扬最佳效果。 ⑶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语法、修辞与逻辑,是与写作关系十分密切的三大语文知识。就语言表达而言,语法是 解决通与不通的问题,逻辑是解决对与不对的问题,而修辞则是解决好与不好的问题。广义 的修辞包括了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表达的简明、连贯与得体以及辞格的综合运用等诸 多方面的问题;狭义的修辞则是专指修辞格的运用。《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格 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与反问八种(参见本书“修辞”专题)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就是指善于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善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来表情达意。怎样运用修辞手法才算“善于”呢?可从两大方面理解:从量上看,整篇作文 是否多次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质上看,这些修辞手法是否恰到好处(该用则用),是否 灵活多样(手法多变运用自如),是否富有创意(新颖不落窠臼)。如果全文仅使用一次精彩 修辞,那算不上“善于使用”,因为每个人都有灵感突现的时候;同样,如果各种修辞手法 贯穿始终,但大多庸俗、无聊、蹩脚,那更不属于“善于使用”。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