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表面处理:硅藻土含有硅醇基(一SiOH)、AI2O3、F等,也就是说,它具 有活性而不完全化学惰性,需进行化学处理。 其处理过程如下: 方法 处理过程 说明 酸洗 3-6MHC1浸煮过滤,水、 除去Al和F铁等的氧化物。用于分析有机酯和 甲醇淋洗、烘干 酸。一些拖尾,可加H3PO4或KOH添加剂解决。 碱洗 5-10%NaOH甲醇液回流, 除A2O3酸性作用点。用于胺类等碱性物质。 水、甲醇淋洗、烘干 硅烷化 加入DMCS或HMDS等硅 除去表面氢键活性中心。适于分析易生成氢键的组 烷化试剂,使与-SiOH反应 分,如水、醇和胺。 2%N12C03浸泡担体,过滤 表面形成釉层:屏蔽、惰化表面活性中心,并堵塞 釉化 得滤液再水稀3倍,用稀滤 一些微孔,其孔隙更均匀,可减小峰形拖尾,提高 液淋洗担体,烘干后再高温 柱效。 处理 11
11 载体表面处理:硅藻土含有硅醇基(—SiOH)、Al2O3、Fe等,也就是说,它具 有活性而不完全化学惰性,需进行化学处理。 其处理过程如下: 方法 处理过程 说明 酸洗 3-6M HCl 浸煮过滤,水、 甲醇淋洗、烘干 除去 Al 和 Fe 铁等的氧化物。用于分析有机酯和 酸。一些拖尾,可加 H3PO4或 KOH 添加剂解决。 碱洗 5-10%NaOH 甲醇液回流, 水、甲醇淋洗、烘干 除 Al2O3 酸性作用点。用于胺类等碱性物质。 硅烷化 加入 DMCS 或 HMDS 等硅 烷化试剂,使与-SiOH 反应 除去表面氢键活性中心。适于分析易生成氢键的组 分,如水、醇和胺。 釉化 2%Na2CO3 浸泡担体,过滤 得滤液再水稀 3 倍,用稀滤 液淋洗担体,烘干后再高温 处理 表面形成釉层:屏蔽、惰化表面活性中心,并堵塞 一些微孔,其孔隙更均匀,可减小峰形拖尾,提高 柱效
2. 固定液及其选择 时固定液的要求: )热稳定性好、蒸汽压低—流失少; b) 化学稳定性好—不与其它物质反应; ©对试样各组分有合适的溶解能力(分配系数K适当); d) 对各组分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固定液与组分的作用力: 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之间(瞬时偶极之间静电吸引); 五诱导力一极性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偶极与瞬时偶极之间静电吸引); c) 取向力—极性与极性分子之间(偶极与偶极之间静电吸引) d 氢键力一强度介于化学键力和范德华力之间的静电吸引,亦属取向力。 前三种统属范德华力,后者属特殊范德华力。 12
12 2. 固定液及其选择 对固定液的要求: a) 热稳定性好、蒸汽压低——流失少; b) 化学稳定性好——不与其它物质反应; c) 对试样各组分有合适的溶解能力(分配系数K适当); d) 对各组分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固定液与组分的作用力: a) 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之间(瞬时偶极之间静电吸引); b) 诱导力——极性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偶极与瞬时偶极之间静电吸引); c) 取向力——极性与极性分子之间(偶极与偶极之间静电吸引) d) 氢键力——强度介于化学键力和范德华力之间的静电吸引,亦属取向力。 前三种统属范德华力,后者属特殊范德华力
固定液的选择 固定液的特性是指其极性和选择性。 极性的表示方法 )相对极性P:规定非极性固定液角鲨烷的极性为0,强极性固定液B,B氧二丙 腈的极性为100,以物质对正丁烷-丁二烯或环已烷-苯在角鲨烷、BB-氧二丙腈 及待测固定液上分离得到相对保留值,并取对数: q=1g t,(丁二) t,(正已烷) 从下列公式求得待测固定液的相对极性P: P.=100- 100(q2-4x) q2-92 其中qq4分别表示物质对在角鲨烷、BB氧二丙腈和待测固定液的相对保留值。P在 0100之间,每20单位为一级,即将极性分为5级:0,+1(非极性):+1,+2弱极性)方+3(中 等极性;+4,+5(强极性) )固定液特性常数:包括罗氏常数麦氏常数。此处介绍略 13
13 3. 固定液的选择 固定液的特性是指其极性和选择性。 极性的表示方法 (i) 相对极性P:规定非极性固定液角鲨烷的极性为0,强极性固定液,-氧二丙 腈的极性为100,以物质对正丁烷-丁二烯或环已烷-苯在角鲨烷、,-氧二丙腈 及待测固定液上分离得到相对保留值,并取对数: 从下列公式求得待测固定液的相对极性Px: 其中q1 , q2 , qx分别表示物质对在角鲨烷、,-氧二丙腈和待测固定液的相对保留值。Px在 0~100之间,每20单位为一级,即将极性分为5级:0, +1(非极性);+1, +2(弱极性);+3(中 等极性;+4,+5(强极性) (ii) 固定液特性常数I:包括罗氏常数麦氏常数。此处介绍略 t ( ) t ( ) q lg ' r ' r 正已烷 丁二烯 = 2 2 2 x x q q 100( q q ) P 100 − − = −
固定液分类及选择: 固定液类型 极性 例子 分离对象 烃类 非极性 角鲨烷、石蜡烷 非极性物质分离 弱极性 甲基硅氧烷、苯基硅 硅氧烷类 中极性 氧烷、氟基硅氧烷 不同极性物质分离 强极性 氰基硅氧烷 醇和醚类 强极性 聚乙二醇 强极性物质 酯和聚脂类 中强极性 苯甲酸二壬酯 各类物质 腈和腈醚类 强极性 氧二丙腈 极性物质 有机皂土 弱极性 芳香异构体 固定液选择:按“相似相溶”原理选择固定液。 非极性组分—非极性固定液—沸点低的物质先流出; 极性物质—极性固定液—极性小的物质先流出; 各类极性混合物—极性固定液—极性小的物质先流出; 氢键型物质 氢键型固定液一 不易形成氢键的物质先流出; 复杂混合物—两种或以上混合固定液 14
14 固定液类型 极性 例子 分离对象 烃类 非极性 角鲨烷、石蜡烷 非极性物质分离 弱极性 甲基硅氧烷、苯基硅 硅氧烷类 中极性 氧烷、氟基硅氧烷 强极性 氰基硅氧烷 不同极性物质分离 醇和醚类 强极性 聚乙二醇 强极性物质 酯和聚脂类 中强极性 苯甲酸二壬酯 各类物质 腈和腈醚类 强极性 氧二丙腈 极性物质 有机皂土 弱极性 芳香异构体 固定液分类及选择: 固定液选择:按“相似相溶”原理选择固定液。 非极性组分——非极性固定液——沸点低的物质先流出; 极性物质——极性固定液——极性小的物质先流出; 各类极性混合物——极性固定液——极性小的物质先流出; 氢键型物质——氢键型固定液——不易形成氢键的物质先流出; 复杂混合物——两种或以上混合固定液
第三节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11.3.1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术语 1基线:在实验条件下, 色谱柱后仅有纯流动相进 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称 为基线,SN大的、稳定 进样 空气峰 的基线为水平直线。 0 2峰高:色谱峰顶点与基 0 0 的距离。 色谱流出曲线 3保留值(Retention value,R) a.死时间Dead time,t):不与固定相作用的物质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时 的时间,它与色谱柱的空隙体积成正比。由于该物质不与固定相作用,因此, 其流速与流动相的流速相近。据,可求出流动相平均流速 柱长L u= 死时间t。 15
15 1基线:在实验条件下, 色谱柱后仅有纯流动相进 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称 为基线,S/N大的、稳定 的基线为水平直线。 2峰高:色谱峰顶点与基 线的距离。 u 0 t L u = = 死时间 柱长 3保留值(Retention value, R) a. 死时间(Dead time, t0 ) :不与固定相作用的物质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时 的时间,它与色谱柱的空隙体积成正比。由于该物质不与固定相作用,因此, 其流速与流动相的流速相近。据t0可求出流动相平均流速 第三节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11.3.1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