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 方法点拨 沭阳县外国语实验学校晏景超
中考诗歌鉴赏 —方法点拨 沭阳县外国语实验学校 晏景超
鉴赏技巧 1、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 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 作用。 2、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 于景、托物言志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6、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 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 旨远等。 小结:诗词赏析时,同学们首先要辨识诗词采用了什么样的 修辞,什么样的表达手法,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赏析。其格式为: 修辞(表达手法)+抽象作用+结合诗词具体分析
1、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 了(意 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 作用。 2、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 于景、托物言志等。 5、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6、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 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 旨远等。 小结:诗词赏析时,同学们首先要辨识诗词采用了什么样的 修辞,什么样的表达手法,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赏析。其格式为: 修辞(表达手法)+抽象作用+结合诗词具体分析。 鉴赏技巧
(2008江苏泰州中考题)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完成下列题。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宜城太守时所建, 是宜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 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 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 (2)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2分) 【简析及备考】这一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题是对写景句的理解,这 一题相对较为简单;第二题是对思想感情的领悟,解题时就可以结合注释①提供的写 作背景,联系前面的写景句和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所蕴含的情感,揣 摩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对内容的理解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因此需要同学们掌握一定的 方法,多练习,多思考。 【参考答案】(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2)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 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本题2分,答“苦闷”、“愁闷”、“郁闷”或“寂 寞”、“孤寂”、“寂寥”给1分,答“寄情山水,缅怀古人,复杂的情感无人理 解”或“无人理解其思想情感”再给1分。)
(2008江苏泰州中考题)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完成下列题。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 而去,政治失意, 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 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2分) 【简析及备考】这一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题是对写景句的理解,这 一题相对较为简单;第二题是对思想感情的领悟,解题时就可以结合注释①提供的写 作背景,联系前面的写景句和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所蕴含的情感,揣 摩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对内容的理解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因此需要同学们掌握一定的 方法,多练习,多思考。 【参考答案】(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2)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 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本题2分,答“苦闷” 、 “愁闷” 、 “郁闷”或“寂 寞” 、 “孤寂” 、 “寂寥”给1分,答“寄情山水,缅怀古人,复杂的情感无人理 解”或“无人理解其思想情感”再给l分。)
(2008浙江宁波中考题)古诗文阅读 (一)从军行李白 百战沙场铁以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1.诗中哪些词语反映了眼前这场战事的严酷?(2分) 2.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3 分 【简析及备考】宁波题主要从词语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对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虽然是 个别词语,但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的高下。除此之外,中考题中一般是要求同学对 名句进行合理的赏析,说出名句的内涵,品出语言的精彩,并常常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参考答案】1.“数重围”、“残兵千骑”“独(领)” 2.碎”、“独”两字刻画了一位身经百 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
(2008浙江宁波中考题)古诗文阅读 (一)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铁以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 注释】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1.诗中哪些词语反映了眼前这场战事的严酷?( 2 分) 2.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3 分) 【简析及备考】宁波题主要从词语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对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虽然是 个别词语,但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的高下。除此之外,中考题中一般是要求同学对 名句进行合理的赏析,说出名句的内涵,品出语言的精彩,并常常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参考答案】1.“数重围” 、 “残兵千骑” “独(领)” 2.“碎” 、 “独” 两字刻画了-位身经百 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
(2008山东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an)!竹席。②觉(jao):睡醒。 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简析及备考】考题主要是对“反衬”手法进行定点赏析,因为这首诗是一首写景 诗,考生只要抓住写景的特点,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与意境就可以了。中考题很 多时候都是没有直接指出采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在分析时,一定要先明确采用了 何种修辞、手法,然后抽象地说出相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要结合诗词本身 的内容和主旨赏析。 【参考答案】 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 幽(1分),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 (1分);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1分),营造了 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1分)。(4分)
(2008山东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iào):睡醒。 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简析及备考】考题主要是对“反衬”手法进行定点赏析,因为这首诗是一首写景 诗,考生只要抓住写景的特点,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与意境就可以了。中考题很 多时候都是没有直接指出采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在分析时,一定要先明确采用了 何种修辞、手法,然后抽象地说出相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要结合诗词本身 的内容和主旨赏析。 【参考答案】 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 幽(1分),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 (1分);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1分),营造了一 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1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