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019高考解读 GAO KAO JIE DU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2017·全国卷I, 40)(2017·全国卷Ⅲ, 39)(2017·北京卷,41)(2017·天 本讲试题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1.传统文 津卷,7) 的传承,重点考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 化的表现、特 (2016·全国卷 值、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 点和影响 2对待19)(206·全国卷Ⅲ,39) 措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题 (2016·北京卷, 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且非选 统文化的正确 25)(2016·天津卷,11) 择题多与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 态度 (2016·天津卷 觉和文化自信相关联。 3.影响文 14)(2016·江苏卷,22) 在备考过程中,要结合影响较大 化发展的主要 (2016·江苏卷 的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的 因素 24)(2016·海南卷,17) 具体事例、政策,重点把握传统文化 4.文化继 (2016·海南卷 的意义和所持态度;结合科技创新成 承与发展的关 25)(2015·天津卷,14) 果说明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2015·北京卷 26)(2015·江苏卷,20) 分值:4~16分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板块一考点清单·课前查竭 知识梳理 1.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
1 。 。 。 。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第 33 讲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传统文 化的表现、特 点和影响 2.对待传 统文化的正确 态度 3.影响文 化发展的主要 因素 4.文化继 承与发展的关 系 (2017·全国卷Ⅰ, 40)(2017·全国卷Ⅲ, 39)(2017·北京卷,41)(2017·天 津卷,7) (2016·全国卷Ⅱ, 19)(2016·全国卷Ⅲ,39) (2016·北京卷, 25)(2016·天津卷,11) (2016·天津卷, 14)(2016·江苏卷,22) (2016·江苏卷, 24)(2016·海南卷,17) (2016·海南卷, 25)(2015·天津卷,14) (2015·北京卷, 26)(2015·江苏卷,20) 本讲试题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承,重点考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 值、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 措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题 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且非选 择题多与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 觉和文化自信相关联。 在备考过程中,要结合影响较大 的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的 具体事例、政策,重点把握传统文化 的意义和所持态度;结合科技创新成 果说明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等。 分值:4~16 分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 相对稳定
性的文化。 (2)特点 ①文化的继承性: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 想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 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 ①积极:传统文化如果能⑩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囗积极作用。 ②消极: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团消极作用, 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易错自查 1.(江苏卷)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北京卷)必须按照原有的含义理解传统美德。(×) 解析传统美德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3.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我国注重对古村落的活态保护,是因为古村落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解析我国注重对古村落的活态保护,是因为古村落的文化价值。 5.对待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解析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 (北京卷)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解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其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板块二/考法拓展·题型解码 考法精讲 考 认识传统文化
2 性的文化。 (2)特点 ①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 传统思 想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 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 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 涵又能够 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精神纽带。 (3)影响 ①积极:传统文化如果能□10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11积极作用。 ②消极: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12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13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14消极作用, 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15去其糟粕”,批判继承,□16古为今用。 1.(江苏卷)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 解析 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北京卷)必须按照原有的含义理解传统美德。( × ) 解析 传统美德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3.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 解析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我国注重对古村落的活态保护,是因为古村落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 ) 解析 我国注重对古村落的活态保护,是因为古村落的文化价值。 5.对待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 ) 解析 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 6.(北京卷)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 ) 解析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其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一 认识传统文化
形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式 在一定社会群 包括在长期历 文学艺术,被 含体中约定俗成、世建筑,被称为 史积淀中形成的理 称为民族精神的火 义代相传的风尚、礼凝固的艺术 论观点、学术思想 节和习惯 和道德观念等 对今天中国人 对人们的物质 在世界建筑史 具有悠久的历 生活和精神生活产上写下了光辉的一史,蕴藏着丰富的 的价值观念、生活 方式和中国的社会 生持久的影响 文化内涵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是中华民族灿 已经成为中华 地 是传统文化的 是展现中国传 烂文化的重要组成文化中一个非常重 位|基本形式之 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部分 要的组成部分 元宵节看花 有宫廷、民居、 京剧、武术、 大同”世界 例 灯,端午节吃粽子,桥梁、园林、城市|诗歌、散文、书法|和“天下为公”的 中秋节赏月等 建筑等 社会理想等 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系 [例1]“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 舟下水喜洋洋。”这首童谣描述的习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 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这材料说明(A) ①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 性特征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④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 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B.②③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一端午节。本题材料中“习俗活动经过千年 传承……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既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也 说明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①②当选:文字是文化 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④错误;传统习俗属于传统文化,传 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辩证地看待,③错误。故选A项 考法 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
3 形 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 义 在一定社会群 体中约定俗成、世 代相传的风尚、礼 节和习惯 建筑,被称为 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被 称为民族精神的火 炬 包括在长期历 史积淀中形成的理 论观点、学术思想 和道德观念等 影 响 对人们的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产 生持久的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 上写下了光辉的一 页 具有悠久的历 史,蕴藏着丰富的 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 的价值观念、生活 方式和中国的社会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地 位 是传统文化的 基本形式之一 是展现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民族灿 烂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已经成为中华 文化中一个非常重 要的组成部分 例 子 元宵节看花 灯,端午节吃粽子, 中秋节赏月等 有宫廷、民居、 桥梁、园林、城市 建筑等 京剧、武术、 诗歌、散文、书法 等 “大同”世界 和“天下为公”的 社会理想等 联 系 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例 1]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 舟下水喜洋洋。”这首童谣描述的习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 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这材料说明( A ) ①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 性特征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 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本题材料中“习俗活动经过千年 传承……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既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也 说明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①②当选;文字是文化 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④错误;传统习俗属于传统文化,传 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辩证地看待,③错误。故选 A 项。 二 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
特点 内涵 要求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继承性 生活中 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 稳定性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新、革故鼎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 民/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 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为主、为我所用 精神纽带 [例2](2017·天津卷)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 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 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 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B)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③文化对人们交往 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C.①③ D.③④ 解析“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现了汉族特 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②正确:“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 制”,体现了④;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而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①不 选;③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B项 考法三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重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 性|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从社会发展看: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 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传承传统文 现实价值 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③对民族、国家来说,只有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从个人成长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
4 特点 内涵 要求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 生活中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 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 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 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 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 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精神纽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 为主、为我所用 [例 2] (2017·天津卷)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 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 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 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B )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 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现了汉族特 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②正确;“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 制”,体现了④;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而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①不 选;③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 B 项。 三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影响 双 重 性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 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现 实 价 值 从社会发展看: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 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传承传统文 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③对民族、国家来说,只有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从个人成长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
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 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 [例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并覆盖教育各个学段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是精神的 故乡。可是,近些年,某些低营养低价值的网络文化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和行动,促使一部 分青少年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潜移默化地将 其内化在青少年的灵魂深处,以发挥文化立人、立国的作用。 目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 意见》中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 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说明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依据。 2)结合材料,请你为校园内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两条建议 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优秀传 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重大支撑,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激发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②优秀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 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青少年的教化与培育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示例: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量的积累;尊重学生记忆规律:坚持适度原则;立足 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递进题组 1.(2016·江苏卷)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 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B)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解析材料表明“礼”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体现了传 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故选B项。 2.(2016·北京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 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幅古旧的画 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
5 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 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 [例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 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并覆盖教育各个学段。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是精神的 故乡。可是,近些年,某些低营养低价值的网络文化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和行动,促使一部 分青少年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潜移默化地将 其内化在青少年的灵魂深处,以发挥文化立人、立国的作用。 目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 意见》中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 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说明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依据。 (2)结合材料,请你为校园内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两条建议。 答案 (1)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优秀传 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重大支撑,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激发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②优秀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 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青少年的教化与培育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示例: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量的积累;尊重学生记忆规律;坚持适度原则;立足 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2016·江苏卷)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 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B )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解析 材料表明“礼”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体现了传 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故选 B 项。 2.(2016·北京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 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幅古旧的画 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