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前言1第一版前言动物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分支学科,它于本世纪20至40年代才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科学。美国的阿利(Allee)等编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Principles of Animal Ecology,1949),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它的问世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成熟。50年代以后,生态学发展迅速,奥德姆(Odum)所著的连续出了三版的《生态学基础》(FundamentalsofEcology,1953,1959,1971),无论从内容还是体系上,都对这门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70年代以后,由于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社会问题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生态学的发展;由于新系统论、近代计算技术和微量物质分析方法的渗透和应用,更使生态学的内容和方法为之一新。与40到60年代的生态学教材相比较,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的教材的特点非常明显。如克雷布斯的《生态学:分布与密度的实验分析》(Ecology:Anexperimental analysisofdistributionandabun-dance,1972,1978,1985)、史密斯的《生态学与野外生物学》(EcologyandFieldBiology,1974,1980)、莱默特的《生态学》(Ecology,1980)等,都具有精确的数量化和若干重大社会问题相结合的特点。我国最早的生态学教材是费鸿年编著的《动物生态学纲要》(1937)。在解放后的一二十年中;国内主要使用翻译过来的苏联教材,如纳乌莫夫的《动物生态学》(1958)和库加金的《动物生态学》(1959)。后来,由于种群生态学、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上述教材已不能适应近代生态学的要求。本书作者于60年代初期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讲授动物生态学,并编著了《动物生态学讲义》,以供本校教学和校际交流之用。十年动乱期间,虽然教学工作陷于停顿,但我们仍十分关注动物生态学的发展和国外一些新教材的动态。1977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高等院校生物教材会议闭幕后,作者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合编的《动物生态学》高校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此后连续八九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地钻研教材,总结经验,并对国外各种生态学教材的将点进行比较,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编写了这本《动物生态学原理》。此书作为我校教材,并供兄弟院校生物系教学使用。全书除绪论外,分为环境分析(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和生态系统、应用生态学,共四篇十二章。在第一篇环境分析中,我们主要介绍各种非生物因素的生态作用,而把生物因子放在以后的两篇中讨论。为避免单纯地堆积资料,我们把重点放在介绍典型实例,阐明基本规律上,并力求做到内容新颖。许多生态学家认为,个体生态学的基本内容是生理生态学,作者同意这一观点。在本篇中,我们力求以生理生态学为主线,尽量把描述性资料换成对适应机理的阐明。第二篇是种群生态学,主要介绍种群参数、数量变动、种群增长、种间关系、种群行为和种群调节等理论。和四校合编的教材一样,我们在本篇中继续强调种群动态的分析和种群增长的模型以及调节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好,引导他们理解对种群的数学分析方法和模型研究并不十分困难。但是,由于对自然种群动态的客观现实了解得不够,他们对模型研究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理论上。为此,我们在教材中增加了动物的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特征一章。对我们来说,编写行为
2第一版前言生态学一章是初次尝试。第三篇是群落和生态系统。在群落生态学中,着重介绍群落结构分析以及在近代广为应用的一些关连余数、多样性指数和排序等数学生态学方法。在生态系统一章中,我们比在编写四校合编教材时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余统等方面的内容。第四篇为应用生态学。本篇主要介绍资源管理、有害生物防治和人口控制三方面的生态学知识。至于有关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的知识,由于国内已有较多的参考书和资料,在此就不一一赞述了。全书最后以系统生态学简介作为附加章节而结束。为便于教师选择和学生自学,我们在编写此教材时力争做到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并尽可能指出有关参考书目。当然,要在半年内完成此教材的教学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教师可根据学校和专业的性质、条件,选择某些章节作为讲授重点,而其他部分则让学生自学。在编写参考文献时,我们尽量把书中引用的都列出来,但为了避免篇幅过多,50年代以前的文献就从略了(特别重要的除外)。读者如对此有兴趣,可从阿利的《动物生态学原理》(1949)和奥德姆的《生态学基础》(1971)之参考文献中查阅。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我的学生林特溪和马永胜的大力协作。林特溪同志不仅警写了全部的手稿,对全书作了文字加工,还对其中一些内容提出宝责的修正意见。马永胜同志绘制了全部插图,在插图的编排和设计上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作者在此一并致以谢意!由于动物生态学的内容极其广泛,又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与若干社会问题紧密结合。限于作者的水平,不当之处乃至错误之处必定存在,放希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作者1986年6月
目录1目录第一章绪论(1)一、生态学与人类生存的环境(3)二、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5)三、生态学的发展史(8)四、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3)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4)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一)(19).第一节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21)一、环境(21)二、生态因子及其分类...(21)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22)四、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23)五、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25)...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27)七、适应组合(28)八、生态位(29)第二节温度及其生态作用(30)一、地球上环境温度的分布及其变化(31)二、动物对低温和高温的耐受极限.(35)三、温度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40)四、动物热能代谢的类型和体温调节的特点(46)五、动物对低温环境和高温环境的适应.....(51)六、个体大小与尺度问题(60)七、温度与动物的行为(62)八、温度与动物的地理分布(65)九、温度与动物的数量变动(68)十、热污染….... (69)第三节水分的生态作用(70)一、陆地环境中水的分布(70)..二、水对陆生动物的影响(72)三、水生动物的水盐代谢和渗透压调节.....(81)第三章有机体与环境(二)(89)第节光和辐射(91)一、光、辐射的一般意义.....(91)二、光照周期与动物的季节节律(93)三、光与动物的蛋夜节律(95)..四、月周期或潮汐周期...(99)第二节大气和水环境(99)
泵2目一、气体代谢与大气、水环境中的氧(99)二、水中溶解的其他气体..…·(103)三、pH值及其在水生动物生活中的作用......(103)四、水的物理性质对水生动物生活的意义·(104)五、水体的基底性质和对底栖动物的影响….(105)六、空气的流动风(106)七、水流·(108)八、火的生态作用…….(109)第三节土壤和基底在动物生活中的作用..(110).一土境的一般意义.(110)二、土壤的化学性质对于土栖动物的意义...... (111)三、土壤的结构及其机械组成对土壤动物的影响.…(112)四、土琅的湿度及通气性对土壤动物的意义….(113)..第四节气候对动物的综合影响……·.(114)一、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共同作用(114)二、大气候和小气候.….…·(117)5三、物候学与生态学..(118)...第四章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121)第一节种群的基本概念(123)一、生物因子的特点…·(123)...二、种群的定义…(124)三、种群生物学和种群生态学(124)四、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126)五、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126)第二节种群的数量统计(127)绝对密度测定·.(128)二、相对密度测定..(137)..第三节种群统计学.·(139)一、种群的基本参数…...(139)种群的年龄分布和性比.(141)三、生命表..(146)四、内票增长能力…(156)第四节种群的空间格局·(161)一、种群的空问分布型.(161).二、空间尺度和种群的空间结构.(164)三、空间异质性与集合种群……(167)四、空间生态学….(169)第五章种群增长(171)...第一节#种群增长模型(173)一、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差分方程)(174)二、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微分方程)(178)三、实验种群和野外种群的证据·(185)
目录3四、具时滞的种群增长模型(190)五、具年龄结构的种群增长模型(Leslie矩阵)(193)六、种群增长的随机模型(198)七、植物种群模型…(199)第二节自然种群数量变动...(200)一、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200)二、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和周期性波动…(202)三、种群的衰落和灭亡.(212)四、生态入侵…·(213)第三节种群调节(214)一、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214)...二、气候因素(215)三、种间因素…(217)四、食物因素……(218)五、种内调节,(219)六、种群调节理论的新进展……·(224)第六章种群遗传与进化生态学(229)第节种群的遗传和进化概述(232)一、基因库和基因频率..:(232)二、变异和遗传漂变….(232)三、自然选择模型.(233)四、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236)五、自然选择的类型·(237)六、物种形成.(237)第二节影响自然选择的生态因素…(239)引起选择压力变化的空间因素*(240)二、引起选择压力变化的时间因素·(241)0三、密度制约性与自然选择·(242)四、r-选择和k-选择.....(243)五、具有年龄结构种群的进化…….(245).六、协同进化(246)...第七章行为生态学…(247)第一节行为生态学概况(249)行为生态学的发展(249)二、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内容....(249)..三、行为生态学研究方法(250).四、行为生态学思想(252)第二节觅食行为和栖息地选择....(259)一、最佳食谱的选择…(260)二、营养对动物宽食的制约….(260)三、食物运输中的“经济学”(261)四、对食物的处理….(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