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汉书·艺文志 象形 象事 象意 象声 转注 假借 郑众 象形 会意 转注 处事 假借 谐声 许慎 指事 象形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刘歆《七略》 师徒 师徒 郑兴 贾徽 父 父 郑众 贾逵 师徒 许慎 班固《汉书艺文志》
刘歆《七略》 郑兴 贾徽 郑众 贾逵 许慎 班固《汉书·艺文志》 师徒 师徒 父 子 父 子 师 徒
“六书”是最早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汉代学者创 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一千多年 来,“六书”说一直在汉字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绝不 是偶然的,作为六书名称的象形、会意、假借、形声等 术语直到今天大家仍在使用。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字 形基础之上的,对小篆的以上的古汉字也是适用的。虽 然这些条例还不够完善,许慎对它们所下的定义也不够 准确,界说也不够清楚,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汉字的构造, 它是可以说明的。分析古汉字的形体结构,从而说明古 人的造字意图,使用“六书”的造字条例,还是比较方 便的。有些字难以归类或者不好解说,那是由于条例还 不够周密和完善,或者字形讹变,不能得其本义,或者 资料不足,无法确定本义。我们研究古汉语,研究古文
• “六书”是最早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汉代学者创 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一千多年 来,“六书”说一直在汉字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绝不 是偶然的,作为六书名称的象形、会意、假借、形声等 术语直到今天大家仍在使用。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字 形基础之上的,对小篆的以上的古汉字也是适用的。虽 然这些条例还不够完善,许慎对它们所下的定义也不够 准确,界说也不够清楚,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汉字的构造, 它是可以说明的。分析古汉字的形体结构,从而说明古 人的造字意图,使用“六书”的造字条例,还是比较方 便的。有些字难以归类或者不好解说,那是由于条例还 不够周密和完善,或者字形讹变,不能得其本义,或者 资料不足,无法确定本义。我们研究古汉语,研究古文 字,必须了掌握传统的“六书”条例
关于“转注》的争议 《说文解字·叙》云“转注者,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定义不明确,后人对其中的“类”和 “首”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因而它 成了六书中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自唐代 以来,对转注这个定义的理解,不下几十 种,迄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 主要有三种意见
关于“转注”的争议 • 《说文解字·叙》云“转注者,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 由于定义不明确,后人对其中的“类”和 “首”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因而它 成了六书中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自唐代 以来,对转注这个定义的理解,不下几十 种,迄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 • 主要有三种意见
·⑦i形说。元代文字学家戴侗(《六书 故》)、周伯琦(《六书正讹》)认为, 转换字形的方向以造字即为转注,如侧 山”为“阜”,反“正”为“乏”。清 人饶炯(《文字存真》)认为,在已有文 字的基础上加形旁或声旁而产生新字(即 所谓累增字或分别文)为转注
• ①主形说。元代文字学家戴侗(《六书 故》)、周伯琦(《六书正讹》)认为, 转换字形的方向以造字即为转注,如侧 “山”为“阜”,反“正”为“乏”。清 人饶炯(《文字存真》)认为,在已有文 字的基础上加形旁或声旁而产生新字(即 所谓累增字或分别文)为转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