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甲骨文残片已有15万片,单字4500多个,但可以破解的仅有100字左右。)和青铜 器铭文(今文、彝器铭文、钟鼎文,如西周的大盂鼎、大克鼎、史墙盘和毛公鼎等,后者 字数多,达到497字)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 意义,文学方面,它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也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 的萌芽。 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 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个重要特征。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昔葛天氏之乐”的记载(教材24页); 再如《尚书·益稷》篇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教材25页)等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 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形态。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 品其实是史学或哲学著作,真正自觉的文学创作要到魏晋时期。当然 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也富有文学意味,二者是联结在一起密不可 分的。 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上古巫史不分,他们是文化的主要承担者。至周宣王时,随着生产 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重人事,轻鬼神”的观念逐斩取代了商“国之大 事,在祀与戎”等天命观念,巫史也开始分化,史官的地位日益突出。 春秋战国时,中国文化学术思想进入到一个空前活跃的历史时期,就
16 目前甲骨文残片已有 15 万片,单字 4500 多个,但可以破解的仅有 1000 字左右。)和青铜 器铭文(今文、彝器铭文、钟鼎文,如西周的大盂鼎、大克鼎、史墙盘和毛公鼎等,后者 字数多,达到 497 字)。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 意义,文学方面,它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也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 的萌芽。 三、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 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昔葛天氏之乐”的记载(教材 24 页); 再如《尚书·益稷》篇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教材 25 页)等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形态。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 品其实是史学或哲学著作,真正自觉的文学创作要到魏晋时期。当然 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也富有文学意味,二者是联结在一起密不可 分的。 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上古巫史不分,他们是文化的主要承担者。至周宣王时,随着生产 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重人事,轻鬼神”的观念逐渐取代了商“国之大 事,在祀与戎”等天命观念,巫史也开始分化,史官的地位日益突出。 春秋战国时,中国文化学术思想进入到一个空前活跃的历史时期,就
在这一时期,先秦说理散文和叙事散文逐渐成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景响。 先秦诗歌则经历了—个由宗教颂赞祷祝诗到政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 言志抒情诗这样—个过程。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 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文等;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部分、小雅的小 部分以及颂等;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 南方楚地的独特文化背景孕育出了“楚辞”,它与《诗经》一起, 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 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造成的原因很多, 其中,由于流传中师学与后学之说的混杂、增删;由于秦火之后汉人 对典籍的重新编订等等,这些都模糊了先秦文学的本来面目。先秦文 学的这种特征,使之存在许多聚讼纷纭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 同于后代作品的地方。例如《尚书》的今古文之争、真伪之辨。(见文 史哲要备课笔记)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由巫到史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 而不断变化
17 在这一时期,先秦说理散文和叙事散文逐渐成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诗歌则经历了一个由宗教颂赞祷祝诗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 言志抒情诗这样一个过程。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 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文等;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部分、小雅的小 部分以及颂等;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 南方楚地的独特文化背景孕育出了“楚辞”,它与《诗经》一起, 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 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造成的原因很多, 其中,由于流传中师学与后学之说的混杂、增删;由于秦火之后汉人 对典籍的重新编订等等,这些都模糊了先秦文学的本来面目。先秦文 学的这种特征,使之存在许多聚讼纷纭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 同于后代作品的地方。例如《尚书》的今古文之争、真伪之辨。(见文 史哲要备课笔记)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一、由巫到史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 而不断变化
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 巫觋(xt,“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国语·楚策》)),他们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今存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就是因占卜行为而作。巫觋都善于歌舞 音乐,在夏商或周初,处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应是当 时主要的文学作品。巫觋作为文学的作者,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衰亡。 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也是宗教性的。一般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 动外,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随着商周 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解脱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 代表。他们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 达到了一个高潮,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其中鲁国的《春秋》留存至 今。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左氏传》,把史家 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二、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淅。他们掌握了知识文化 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西也有许多民问歌谣,这些 歌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 土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和庶民地 位的上升。在贵族和庶民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文化知识也由贵族 转移到土的手里。他们聚众讲学,影响渐大,成为统治洽阶级招徕的对 象,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议论时政,阐述哲理,形成“百家 争鸣”的感况。如孔子相传在鲁国讲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
18 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 巫觋(xí,“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国语·楚策》)),他们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今存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就是因占卜行为而作。巫觋都善于歌舞 音乐,在夏商或周初,处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应是当 时主要的文学作品。巫觋作为文学的作者,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衰亡。 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也是宗教性的。一般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 动外,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随着商周 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解脱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 代表。他们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 达到了一个高潮,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其中鲁国的《春秋》留存至 今。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左氏传》,把史家 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二、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他们掌握了知识文化, 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西周也有许多民间歌谣,这些 歌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 三、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和庶民地 位的上升。在贵族和庶民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文化知识也由贵族 转移到士的手里。他们聚众讲学,影响渐大,成为统治阶级招徕的对 象,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议论时政,阐述哲理,形成“百家 争鸣”的盛况。如孔子相传在鲁国讲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
七十有二”《史记孔子世家》;再如战国时的墨家学派也盛极一时。由 于士阶层地位的迅速提高,一方面在社会上形成了“礼贤下士”的风 尚(战国四公子养士:赵,平原君:齐,孟尝君: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秦国,吕不韦 等);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 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 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紛呈的特性。 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化 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 学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和夏孔甲的《磷斧 歌》可看出夏商时代已有完整的诗歌出现。商代诗歌《诗经商颂》五 篇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是用于祭祀。《周易》中的某些卦爻辞也与 巫文化有关。巫史文化的昌盛,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所录《禹 贡》和《甘誓》据说是夏代的遗文,《禹贡》列有九州岛,这种地理观 念夏人是不可能有的,可推断是周人补充进去的。《甘誓》亦是后人追 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化 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殷商时期的 浓厚的巫术色彩渐减,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因此周代的
19 七十有二”《史记·孔子世家》;再如战国时的墨家学派也盛极一时。由 于士阶层地位的迅速提高,一方面在社会上形成了“礼贤下士”的风 尚(战国四公子养士:赵,平原君;齐,孟尝君;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秦国,吕不韦 等);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 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 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化 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 学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和夏孔甲的《破斧 歌》可看出夏商时代已有完整的诗歌出现。商代诗歌《诗经·商颂》五 篇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是用于祭祀。《周易》中的某些卦爻辞也与 巫文化有关。巫史文化的昌盛,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所录《禹 贡》和《甘誓》据说是夏代的遗文,《禹贡》列有九州岛,这种地理观 念夏人是不可能有的,可推断是周人补充进去的。《甘誓》亦是后人追 记。 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化 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殷商时期的 浓厚的巫术色彩渐减,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因此周代的
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 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的肩负起对现实的责任,所谓的史官文化 也因此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因此取得了长足发展。周代文学在 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化 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批评时政, 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 神。反映到为文学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四、楚地文化与楚辞 楚国的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 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 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作业: 1、试述先秦文学的形态 2、简述巫史在先秦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20 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 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的肩负起对现实的责任,所谓的史官文化 也因此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因此取得了长足发展。周代文学在 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化 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批评时政, 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 神。反映到为文学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四、楚地文化与楚辞 楚国的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 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 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作业: 1、试述先秦文学的形态 2、简述巫史在先秦文学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