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三古、七段。具体划分如下 一、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发 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 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四、文学本身发展变化的诸多层面: 1、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6、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11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三古、七段。具体划分如下: 一、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 3 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 3 世纪至 16 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 16 世纪至 20 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发 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 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四、文学本身发展变化的诸多层面: 1、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6、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7、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8、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9、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作业 1、谈谈你对文学本位的认识。 2、试述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编先秦部分 绪论 (2课时) 一、学习提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 古期的第一段。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 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传说时期的文学就是远古的歌谣和神话。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诗歌则是最古老的文学
12 7、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8、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9、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作业: 1、谈谈你对文学本位的认识。 2、试述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编 先 秦 部 分 绪 论 (2 课时) 一、学习提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 古期的第一段。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 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传说时期的文学就是远古的歌谣和神话。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诗歌则是最古老的文学
形式之一。在最初阶段,它是诗乐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第二节:先 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时期的文化呈现出-种综合的形态,表现在文学 上,便是文史哲不分,并且史学和哲学具有相当强的文学性。这个时 期成熟的文学作品已经出现。如《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孟 子》《庄子》《楚辞》等。不过除《楚辞》以外,大部分作品的作者和 时代都难以确定。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经历了一个由 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学嬗变的过程,作为文化承担者的文学作者也经历 了一个由巫到史的变化。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造者。 春秋战国之际,文化知识由贵族转移到土的手中,士的地位的提高形 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兄。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着不同的特点。夏商时 代已有较为完整的诗歌和散文岀现,如《九歌》《尚书》等。从西周开 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周代的文学关注历史、 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春秋的史书其基本精神贯穿了儒家的伦理秩序、 敬德崇礼、尊王攘夷、固本保民,说理散文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 《讼论语》《墨子》《老子》。战国是中国历史上重大变革的时代,百家争 鸣的局面已经形成,文学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特色,庄子的奇思逸 想,孟子的盛气凌人,荀子的比喻铺排,还有屈原的丰富想象,分别 表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本章是学习先秦文学的导论,通过学习了解先秦文学的基本情况 产生对先秦文学的浓厚兴趣。 二、重点: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
13 形式之一。在最初阶段,它是诗乐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第二节:先 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综合的形态,表现在文学 上,便是文史哲不分,并且史学和哲学具有相当强的文学性。这个时 期成熟的文学作品已经出现。如《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孟 子》《庄子》《楚辞》等。不过除《楚辞》以外,大部分作品的作者和 时代都难以确定。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经历了一个由 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学嬗变的过程,作为文化承担者的文学作者也经历 了一个由巫到史的变化。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造者。 春秋战国之际,文化知识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中,士的地位的提高形 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着不同的特点。夏商时 代已有较为完整的诗歌和散文出现,如《九歌》《尚书》等。从西周开 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周代的文学关注历史、 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春秋的史书其基本精神贯穿了儒家的伦理秩序、 敬德崇礼、尊王攘夷、固本保民,说理散文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 《论语》《墨子》《老子》。战国是中国历史上重大变革的时代,百家争 鸣的局面已经形成,文学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特色,庄子的奇思逸 想,孟子的盛气凌人,荀子的比喻铺排,还有屈原的丰富想象,分别 表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本章是学习先秦文学的导论,通过学习了解先秦文学的基本情况, 产生对先秦文学的浓厚兴趣。 二、重点: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
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期 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这些神话传说和 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正所谓虞夏之前,遗文未睹 (《宋书谢灵运》),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也很难说是其原貌 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人类在简单而又繁重的集体劳动过程中, 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而发出的一种有节奏的呼喊声 这就是劳动号子,它孕育着诗歌的胚貽,是构成原始诗歌的重要条件。 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据说是神农时代伊耆氏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是一篇年 终为祷祝丰年而举行祭祀百神活动的祭辞,代表了原始诗歌在内容上 的又一特点,即带有原始宗教意识。(伊耆氏:①远古部落名,据说就是神农氏, 这是一个首先发明农业的氏族的名称。②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开始了经营农业的时代的名称。蜡 是古代一种祭礼名称。周代在十二月举行祭百神之礼,称“蜡礼”,蜡礼上所用祭祷辞,即“蜡 辞。“土,返回你的原地:水,流回你那沟里:昆虫,不要兴起:草木,长到你那沼泽里去!” 内容:泥土坍塌,洪水泛滥,水土流失,昆虫成灾,野草丛生,威胁着人类的生活,于是这首 短歌以明显命令的口吻,责令土、水、昆虫、草木各归其宿。虽以祝词的面貌出现,实则咒语 的作用,希望用咒语去影响神,充分表现了原始人企图控制自然的愿望。)当时人们相信 人和自然之问存在着种看不见的联系影响,可以用某种幻想的手 段如祭祀、巫术、咒语等去驾驭自然界。这篇蜡辞显示了原始人类挥
14 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期 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这些神话传说和 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正所谓“虞夏之前,遗文未睹” (《宋书·谢灵运》),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也很难说是其原貌。 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人类在简单而又繁重的集体劳动过程中, 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而发出的一种有节奏的呼喊声, 这就是劳动号子,它孕育着诗歌的胚胎,是构成原始诗歌的重要条件。 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据说是神农时代伊耆氏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是一篇年 终为祷祝丰年而举行祭祀百神活动的祭辞,代表了原始诗歌在内容上 的又一特点,即带有原始宗教意识。(伊耆氏:①远古部落名,据说就是神农氏, 这是一个首先发明农业的氏族的名称。②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开始了经营农业的时代的名称。蜡: 是古代一种祭礼名称。周代在十二月举行祭百神之礼,称“蜡礼”,蜡礼上所用祭祷辞,即“蜡 辞。“土,返回你的原地;水,流回你那沟里;昆虫,不要兴起;草木,长到你那沼泽里去!” 内容:泥土坍塌,洪水泛滥,水土流失,昆虫成灾,野草丛生,威胁着人类的生活,于是这首 短歌以明显命令的口吻,责令土、水、昆虫、草木各归其宿。虽以祝词的面貌出现,实则咒语 的作用,希望用咒语去影响神,充分表现了原始人企图控制自然的愿望。)当时人们相信 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联系和影响,可以用某种幻想的手 段如祭祀、巫术、咒语等去驾驭自然界。这篇蜡辞显示了原始人类挥
斥自然的宏大气派,表达了他们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理想。 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歌词大意是:我们伴随着太阳起居,伴随着太阳劳作,自食其力,悠然自 得。)《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现在则被 认为是后人伪托的;载于《吴越春秋》的《弹歌》:“断竹,续竹,飞 土,逐穴(古肉字y是一首原始人类的狩猎之歌,寥寥八字,再现了 伐竹、制弓、发丸、逐兽等连续的射猎活动。这说明原始诗歌在内容 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以劳动为主题;在艺术形式上,这两篇 原始诗歌篇幅短小,语句短促,节奏鲜明,诗体为二言一拍或以二言 为主。此外,《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 兮猗”也是较为可信的夏代遗文。(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 土,久不归,女乃唱了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 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才有可能,而这时己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 二字为句,语气词拖长尾音,取得了独特的抒情效果。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统 之先河。)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由于种种 原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逐渐脱离了传说时期。现在所知最古的 文字是甲骨文字(甲骨文:“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晚出的早期文字”等,189年 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得,积有1500片。后刘鹗(《老残游记》作者)得到,增至5000片 编成《铁云藏龟》,这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再后来,孙诒让据此编成《契文举例》, 开了甲骨文研究的先河。随之,“甲骨四堂”即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 堂)、董作宾(彦堂)、于省吾、胡厚宣、陈梦家、唐兰等人也对甲骨文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15 斥自然的宏大气派,表达了他们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理想。 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歌词大意是:我们伴随着太阳起居,伴随着太阳劳作,自食其力,悠然自 得。)、《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现在则被 认为是后人伪托的;载于《吴越春秋》的《弹歌》:“断竹,续竹,飞 土,逐宍(古肉字)”是一首原始人类的狩猎之歌,寥寥八字,再现了 伐竹、制弓、发丸、逐兽等连续的射猎活动。这说明原始诗歌在内容 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以劳动为主题;在艺术形式上,这两篇 原始诗歌篇幅短小,语句短促,节奏鲜明,诗体为二言一拍或以二言 为主。此外,《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 兮猗”也是较为可信的夏代遗文。(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 土,久不归,女乃唱了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 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才有可能,而这时已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 二字为句,语气词拖长尾音,取得了独特的抒情效果。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统 之先河。)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由于种种 原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二、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逐渐脱离了传说时期。现在所知最古的 文字是甲骨文字(甲骨文:“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晚出的早期文字”等,1899 年 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得,积有 1500 片。后刘鹗(《老残游记》作者)得到,增至 5000 片, 编成《铁云藏龟》,这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再后来,孙诒让据此编成《契文举例》, 开了甲骨文研究的先河。随之,“甲骨四堂”即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 堂)、董作宾(彦堂)、于省吾、胡厚宣、陈梦家、唐兰等人也对甲骨文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