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88362002 管与热泵 4.1.2按 教使气顿分为 气候环境最高温度 ccc 4.2基本参数 4.2.1机组的电源为额定电压220V单相或380V三相交流电,额定频率50H 4.2.2机组正常工作环境温度见表 表1正常工作环境温度 单位为 气候类型 空调机型式 T2 风冷冷风型 10~35 气源热泵型 风冷冷风电热型 风冷冷风热水盘管型 风羚冷风加电加热器与热水盘管装置型 热泵辅助电热型 热梨辅助热水盘臂型 热泵辅助电加热器与热水盘管装置型 4.3型号编制 空调机的型号编制方法见附录A 5技术要求 求 5.1.1空调机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5.1.2空调机的黑色金属制件表面应进行防锈蚀处理 5.1.3电镀件表面应光滑、色泽均匀,不得有剥落、露底、针孔,不应有明显的花斑和划伤等缺陷 5.1.4涂漆件表面应平整、涂布均匀、色泽一致,不应有明昱的气泡、流痕、漏涂、底漆外露及不应有的 皱纹和其他损伤 5.1.5装饰性塑料件表面应平整、色泽均匀,不得有裂痕、气泡和明显缩孔等缺陷,塑料件应耐老化。 5.1.6空调机各零部件的安装应牢固可靠,管路与零部作不应有相互摩擦和碰撞 5.1.7热泵型空调机的电磁换向阀动作应灵敏,可靠,保证空调机正常工作 5.1.8空调机的隔热层应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并且无毒、无异味且有自熄性能。在正常工作时表面不应 5.1.9空调机制冷系统零部件的材料应能在制冷剂、润滑油及其混合物的作用下,不产生劣化且保证 整机正常工作 5.1.10空调机的压缩机应有防振动的措施或在固定时应装有防振弹性墊圈 5.1.11电镀件耐盐雾性 按7.3.22方法试验后,金属镀层上的每个锈点锈迹面积不应超过1mm2;每100cm2试件键层不 超过2个锈点、锈迹;小于100cm2,不应有锈点和锈迹
GB/T 18836-2002 管与热泵一起使用的装置。 4.1.2 按使用气候环境分为 类型 气候环境最高温度 TI 43'C T2 35C T3 52 C 4.2 基本 参数 4.2.1 机组的电源为额定电压 220 V单相或380 V三相交流电。额定频率 50 Hz. 4.2.2 机组正常工作环境温度见表 to 表 1 正 常工作环境 温度 单位 为 〔 空 调 机 型 式 气 候 类 型 T 1 T2 T 3 风 冷 冷 风 型 18"-43 10- 35 21^ 52 空气源热泵型 一 7 -43 一 7- 35 一7~ 52 风冷冷风电热型 ~ 43 ~ 35 - 52 风冷冷风热水盘管型 风冷冷风加电加热器与热水盘管装置型 热泵辅助电热型 热泵辅助热水盘管型 热泵辅助电加热器与热水盘管装置型 4.3 型号编制 空调机的型号编制方法见附录 Ae 技 术要 求 5门 一般要 求 5门.1 空调机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5.1.2 空调机的黑色金属制件表面应进行防锈蚀处理 5.1.3 电镀件表面应光滑、色泽均匀,不得有剥落、露底、针孔,不应有明显的花斑和划伤等缺陷 5.1.4 涂漆件表面应平整、涂布均匀、色泽一致,不应有明显的气泡、流痕、漏涂、底漆外露及不应有的 皱纹和其他损伤。 51.5 装饰性塑料件表面应平整、色泽均匀,不得有裂痕、气泡和明显缩孔等缺陷,塑料件应耐老化。 5.1.6 空调机各零部件的安装应牢固可靠,管路与零部件不应有相互摩擦和碰撞。 5门.7 热泵型空调机的电磁换向阀动作应灵敏、可靠,保证空调机正常工作。 5门.8 空调机的隔热层应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并且无毒、无异味且有自熄性能 在正常工作时表面不应 有凝露现象 5门.9 空调机制冷系统零部件的材料应能在制冷剂、润滑油及其混合物的作用下,不产生劣化且保证 整机正常工作。 5. 1.10 空调机的压缩机应有防振动的措施或在固定时应装有防振弹性垫圈。 5门,11 电镀件耐盐雾性 按 7. 3. 22方法试验后,金属镀层上的每个锈点锈迹面积不应超过 1 mm,;每 100 cm“试件镀层不 超过 2个锈点 、锈迹 ;小于 100 cm,,不应有锈点和锈迹
GB/T18836-2002 1.12涂漆件涂层附着力 按7.3.23方法试验后,漆膜脱落格数不超过15% 51.13空调机所有零、部件和材料应分别符合各有关标准的规定,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并保证安全 5.1.14空调机的电气系统一般应具有电机过载保护、缺相保护(三相电源),当空调机名义制冷量大于 4500W时,其制冷系统应具备高压、低压保护等必要的保护功能或器件,必要时,还应包括逆相保护功 能或器件 5.1.15空调机的电器元件的选择以及电器安装、布线应符合GB4706,32-1996和GB/T5226.1 1996要求, 5.2性能要求 5.2.1制冷系统密封性能 按7.3.1方法试验时,制冷系统各部分不应有制冷剂泄漏 5.2.2远 按7.3.2方法试验,所检测项目应符合设计要求 5.2.3制冷量 按7.3.3方法试验时,空调机实测制冷量不应小于名义制冷量的95% 5.2.4制冷消耗功率 按7.3.4方法试验时,空调机的实测制冷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名义制冷消耗功率的110% 2.5热泵制热量 按7.3.5方法试验时,热泵的实测制热量不应小于热泵名义制热量的95% 热泵型空调机的热泵名义制热量不应低于其名义制冷最 5.2.6热泵制热消耗功率 按7.3.6方法试验时,热泵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热泵名义制热消耗功率的110 5.2.7电加热器制热消耗功率 按7,3.7方法试验,对空调机的电加热器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要求为:每种电加热器的消耗功率允 差为名义值的-10%~+5% 5.2.8热水盘管风量 按7.3.8方法试验,热水盘管的实测风量不应小于名义风量的95% 5.2.9热水盘管供热量 按7.3,9方法试验,热水盘管的实测供热量不应小于名义供热量的95% 5.1.10热水盘管水阻 按7.3.10方法试验,热水盘管水阻力不应大于名义水阻力的110% 5.2.11最大负荷制冷运行 a)按7.3.11方法试验时,空调机各部件不应损坏,并应能正常运行 b)空调机在第1h连续运行期间,应能正常运行 c)当空调机停机3min后,再启动连续运行1h,但在启动运行的最初5min内允许过载保护器 跳开,其后不允许动作;在运行的最初5min内过载保护器不复位时,在停机不超过30min内 复位的,应连续运行1h; d)对于手动复位的过载保护器,在最初5min内跳开的,并应在跳开10min后使其强行复位,应 能够再连续运行1h 5.2.12最小负荷制冷运行 按7.3.12方法试验时,空调机在10min的启动期间后4h运行中安全装置不应跳开,蒸发器室内 侧的迎风表面凝结的冰霜面积不应大于蒸发器迎风面积的50% 52.13热泵最大负荷制热运行
GB/T 18836- 2002 5.1门2 涂漆件涂层附着力 按 7. 3. 23方法试验后,漆膜脱落格数不超过 15%. 5.1门3 空调机所有零、部件和材料应分别符合各有关标准的规定,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并保证安全。 5.1.14 空调机的电气系统一般应具有电机过载保护、缺相保护(三相电源),当空调机名义制冷量大于 4500W 时,其制冷系统应具备高压、低压保护等必要的保护功能或器件。必要时,还应包括逆相保护功 能或器件 。 5.1.15 空调机的电器元件的选择以及电器安装、布线应符合GB 4706. 32-1996和GB/丁5226.1- 1996要求。 5.2 性能要求 5.2.1 制冷系统密封性能 按 7. 3.1方法试验时,制冷系统各部分不应有制冷剂泄漏。 5.2.2 运转 按 7. 3. 2方法试验,所检测项目应符合设计要求。 5.2.3 制冷量 按 7. 3. 3方法试验时,空调机实测制冷量不应小于名义制冷量的 95000 5.2.4 制冷消耗功率 按 7. 3. 4方法试验时,空调机的实测制冷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名义制冷消耗功率的 11000, 5.2. 5 热泵制热f 按 7. 3. 5方法试验时,热泵的实测制热量不应小于热泵名义制热量的 95%. 热泵型空调机的热泵名义制热量不应低于其名义制冷量 5.2.6 热泵制热消耗功率 按 7. 3. 6方法试验时,热泵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热泵名义制热消耗功率的 110000 5.2.了 电加热器制热消耗功率 按 7. 3. 7方法试验,对空调机的电加热器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要求为:每种电加热器的消耗功率允 差为名义值的一1000^ +5% 5.2.8 热水盘管风t 按 7. 3. 8方法试验,热水盘管的实测风量不应小于名义风量的95000 5.2.9 热水盘管供热里 按 7. 3. 9方法试验,热水盘管的实测供热量不应小于名义供热量的 95000 5.1.10 热水盘管水阻力 按 7.3.10方法试验,热水盘管水阻力不应大于名义水阻力的 11000, 5.2.11 最大负荷制冷运行 a) 按 7. 3. 11方法试验时,空调机各部件不应损坏,并应能正常运行; b) 空调机在第 1h连续运行期间,应能正常运行; c) 当空调机停机 3 min后,再启动连续运行 1h,但在启动运行的最初 5 min内允许过载保护器 跳开,其后不允许动作;在运行的最初 5 min内过载保护器不复位时,在停机不超过 30 min内 复位的,应连续运行 1 h; d) 对于手动复位的过载保护器,在最初 5 min内跳开的,并应在跳开 10 min后使其强行复位,应 能够再连续运行 1 ho 5.2.12 最小 负荷制冷运行 按 7.3.12方法试验时,空调机在 10 min的启动期间后 4h运行中安全装置不应跳开,蒸发器室内 侧的迎风表面凝结的冰霜面积不应大于蒸发器迎风面积的50% o 5.2.13 热泵最大负荷制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