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具有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规范化。日本庭园对世界造园活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到 明治维新以后才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开始有了新的转折,增添了西式造园形式和技艺。 二、古埃及与西亚园林 埃及与西亚邻近,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同为人类文 明的两个发源地,园林出现也很早。 (一)、古埃及基园、园圃 埃及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跨入了奴隶制社会,到公元前28~前23世纪,形成法老政体 的中央集权制。法老(即埃及国王)死后都兴建金字塔作王陵,并建慕园。金字塔浩大、宏 伟、壮观,反映出当时埃及科学与工程技术己很发达。金字塔四周布置规则对称的林木,中 轴为笔直的祭道,控制两侧均衡,塔前留有广场,与正门对应,造成庄严、肃穆的气氛。 古埃及奴隶主们为了坐享奴隶们创造的劳动果实,一味追求荒诞的享乐方式,大肆营造 私园也是其一。尼罗河谷的园艺一向是很发达的,树木园、葡萄园、蔬菜园等遍布谷地,到 公元前16世纪时已演变成为祭司重臣之类所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私园。这些私园周围有垣, 其中除种植有果树、蔬菜之外,还有各种观赏树木和花草,甚至还养殖动物。这种形式和内 容已铝出了实用价值,具有观赏和游稳的性质。奴隶主的私园把绿阴和湿润的小、气候作为追 求的主要目标,把树木和水池作为主要内容。他们在园中栽植许多树木或藤本棚架植物,搭 配鲜花美草,又在园中挖有池塘渠道,特别还利用机械工具桔槔进行人工灌溉。这种私园大 部分设在奴隶主私宅的附近或者就在私宅的周围,其面积延伸很大,私宅附近还有特意进行 艺术加工的庭园(图2一7)。 (二)、西亚地区的花园 位于亚洲西端的叙利亚和伊拉克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 贯境内向南注入波斯湾,两河流域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大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在公元前3500年 时,已经出现了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形成了许多城市国家,实行奴隶制。奴隶主为了追求 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在私宅附近建造各式花园,作为游憩观赏的乐园,奴求主的私宅和花园, 般都建在幼发拉底河沿岸的谷地平原上,引水注园,花园内筑有水池或水渠,道路纵横方 直,花草树木充满其间,布置非常整齐美观。基督教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被称为“天国乐园”, 就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城的附近。在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亚述或大马士革等西亚广大 地区有许多美丽的花园。尤其距今3000年前新巴比伦王国宏大的都城中有五组宫殿,不仅异 常华丽壮观,而且尼布甲尼撒国王为王妃在宫殿上建造了“空中花园”。据说王妃生于山区, 为解思乡之情,特在宫殿屋项之上建造花园,以象征山林之胜。这是利用屋顶错落的平台, 加土植树种花草,又将水管引向屋上浇灌花木。远看该园悬于空中,近赏可人游,如同仙境 (图2一8),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三)、波斯天堂园及水法 波斯在公元前6世纪时兴起于伊朗西部高原,建立波斯奴隶制帝因,逐渐强大之后,占 领了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及叙利亚广大地区,都城波斯波利斯是当时世界上有名的大城市。 波斯文化非常发达,影响十分深远。古波斯帝国的奴求主们常以祖先们经历过的狩猎生活为
格具有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规范化。日本庭园对世界造园活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到 明治维新以后才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开始有了新的转折,增添了西式造园形式和技艺。 二、古埃及与西亚园林: 埃及与西亚邻近,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同为人类文 明的两个发源地,园林出现也很早。 (一)、古埃及墓园、园圃 埃及早在公元前 4000 年就跨入了奴隶制社会,到公元前 28~前 23 世纪,形成法老政体 的中央集权制。法老(即埃及国王)死后都兴建金字塔作王陵,并建墓园。金字塔浩大、宏 伟、壮观,反映出当时埃及科学与工程技术已很发达。金字塔四周布置规则对称的林木,中 轴为笔直的祭道,控制两侧均衡,塔前留有广场,与正门对应,造成庄严、肃穆的气氛。 古埃及奴隶主们为了坐享奴隶们创造的劳动果实,一味追求荒诞的享乐方式,大肆营造 私园也是其一。尼罗河谷的园艺一向是很发达的,树木园、葡萄园、蔬菜园等遍布谷地,到 公元前 16 世纪时已演变成为祭司重臣之类所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私园。这些私园周围有垣, 其中除种植有果树、蔬菜之外,还有各种观赏树木和花草,甚至还养殖动物。这种形式和内 容已超出了实用价值,具有观赏和游憩的性质。奴隶主的私园把绿阴和湿润的小气候作为追 求的主要目标,把树木和水池作为主要内容。他们在园中栽植许多树木或藤本棚架植物,搭 配鲜花美草,又在园中挖有池塘渠道,特别还利用机械工具桔槔进行人工灌溉。这种私园大 部分设在奴隶主私宅的附近或者就在私宅的周围,其面积延伸很大,私宅附近还有特意进行 艺术加工的庭园(图 2—7)。 (二)、西亚地区的花园 位于亚洲西端的叙利亚和伊拉克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 贯境内向南注入波斯湾,两河流域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大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在公元前 3500 年 时,已经出现了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形成了许多城市国家,实行奴隶制。奴隶主为了追求 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在私宅附近建造各式花园,作为游憩观赏的乐园,奴隶主的私宅和花园, 一般都建在幼发拉底河沿岸的谷地平原上,引水注园,花园内筑有水池或水渠,道路纵横方 直,花草树木充满其间,布置非常整齐美观。基督教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被称为“天国乐园”, 就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城的附近。在公元前 2000 年的巴比伦、亚述或大马士革等西亚广大 地区有许多美丽的花园。尤其距今 3000 年前新巴比伦王国宏大的都城中有五组宫殿,不仅异 常华丽壮观,而且尼布甲尼撒国王为王妃在宫殿上建造了“空中花园”。据说王妃生于山区, 为解思乡之情,特在宫殿屋顶之上建造花园,以象征山林之胜。这是利用屋顶错落的平台, 加土植树种花草,又将水管引向屋上浇灌花木。远看该园悬于空中,近赏可人游,如同仙境 (图 2—8),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三)、波斯天堂园及水法 波斯在公元前 6 世纪时兴起于伊朗西部高原,建立波斯奴隶制帝国,逐渐强大之后,占 领了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及叙利亚广大地区,都城波斯波利斯是当时世界上有名的大城市。 波斯文化非常发达,影响十分深远。古波斯帝国的奴隶主们常以祖先们经历过的狩猎生活为
其提乐方式,后来又洗地浩囿,圈养许多动物作为游供园囿,以后增强了观赏功能,在园周 的基础上发展成游乐性质的园。波斯地区一向名花异卉资源丰富,人们繁育应用也较早,在 游乐园里除树木外,尽量种植花草。“天堂园”是其代表,园四面有围墙,其内开出纵横“十 字形的道路构成轴线,分割出四块绿地栽种花草树木。道路交叉点修筑中心水池,象征天堂, 所以称之为“天堂园”。波斯地区多为高原,雨水稀少,高温干早,因此水被看成是庭园的生 命,所以西亚一带造园必有水。在园中对水的利用更加着意进行艺术加工,因此各式的水法 创作也就应运而生(图2一9)。 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征服波斯之后,也继承了波斯的造园艺术:干早少雨,多沙漠, 加之阿拉伯多为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园中把水看的非常神圣。 三、欧洲古代园林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的建筑、园林开欧洲建筑、园林之先河,直接影响 着古罗马、意大利及法国、英国等国的建筑、园林风格。后来英国吸收了中国山水园的意境, 融入造园之中,对欧洲造园也有很大影响。 (一)、古希腊、古罗马、意大利、西班牙园林: 这里包括古希腊的庭园、柱廊园:古罗马庄园:意大利庄园:西班牙红堡园、园丁园。 我们主要介绍一下意大利庄园。 16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中世纪封建教会统治的黑暗时期, 意大利的造园出现了以庄园为主的新面貌。其发展分为文艺复兴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各阶段所造庄园有不同的特色。 1.文艺复兴初期的庄园(台地园)意大利佛罗伦萨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国家。富裕的 阶层醉心于豪华的生活享受,享受的主要方式是追求华丽的庄园别墅,因此营造庄园或别墅 在佛罗伦萨甚至意大利的广大地区逐渐展开。这一时期,阿尔勃提建筑师著有《建筑学》,在 这本书里着重论述了庄园或别墅的设计内容,并提出了一些优美的设计方案,更加推动了庄 园的发展。 文艺复兴初期庄园的形式和内容大致如下:依据地势高低开辟台地,各层次自然连接: 主体建筑在最上层台地上,保留城堡式传统:分区简洁,有树坛、树畦、盆树,并借景于园 外喷水池在一个局部的中心,池中有雕塑。 2.文艺复兴中期的庄园公元15世纪,佛罗伦萨被法国查理八世所侵占。美提契家族覆 灭,佛罗伦萨文化解体,意大利的商业中心随之转移到了罗马,同时,罗马也成为意大利的 文化中心。15世纪时司歇圣教皇控制了局势,各地的学者或名家又向罗马聚集,到16世纪 时,罗马教皇集中全国建筑大师兴建巴斯丁大教堂。佛罗伦萨的富户和技术专家们也纷纷来 到罗马营建庄园,一时罗马地区山庄兴盛起来。 红衣主教邱里握的别墅建于马里屋山上,马里屋山上水源丰富,附近有河流和大道通过, 邱里握别墅由圣高罗和拉斐尔二人设计。先在半山中开辟出台地,每层台地之中都有大的喷 水池和大的雕像,中轴明显,两侧对称有树坛。主建筑的前后有规则的花坛和整齐的树畦。 台地层次、外形尽求规整,连接各层台地设有蹬道,而且阶梯有直、有折、有弧旋等多种变
其娱乐方式,后来又选地造囿,圈养许多动物作为游猎园囿,以后增强了观赏功能,在园囿 的基础上发展成游乐性质的园。波斯地区一向名花异卉资源丰富,人们繁育应用也较早,在 游乐园里除树木外,尽量种植花草。“天堂园”是其代表,园四面有围墙,其内开出纵横“十’’ 字形的道路构成轴线,分割出四块绿地栽种花草树木。道路交叉点修筑中心水池,象征天堂, 所以称之为“天堂园”。波斯地区多为高原,雨水稀少,高温干旱,因此水被看成是庭园的生 命,所以西亚一带造园必有水。在园中对水的利用更加着意进行艺术加工,因此各式的水法 创作也就应运而生(图 2—9)。 公元 8 世纪,阿拉伯帝国征服波斯之后,也继承了波斯的造园艺术;干旱少雨,多沙漠, 加之阿拉伯多为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园中把水看的非常神圣。 三、欧洲古代园林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的建筑、园林开欧洲建筑、园林之先河,直接影响 着古罗马、意大利及法国、英国等国的建筑、园林风格。后来英国吸收了中国山水园的意境, 融入造园之中,对欧洲造园也有很大影响。 (一)、古希腊、古罗马、意大利、西班牙园林: 这里包括古希腊的庭园、柱廊园;古罗马庄园;意大利庄园;西班牙红堡园、园丁园。 我们主要介绍一下意大利庄园。 16 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中世纪封建教会统治的黑暗时期, 意大利的造园出现了以庄园为主的新面貌。其发展分为文艺复兴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各阶段所造庄园有不同的特色。 1.文艺复兴初期的庄园(台地园) 意大利佛罗伦萨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国家。富裕的 阶层醉心于豪华的生活享受,享受的主要方式是追求华丽的庄园别墅,因此营造庄园或别墅 在佛罗伦萨甚至意大利的广大地区逐渐展开。这一时期,阿尔勃提建筑师著有《建筑学》,在 这本书里着重论述了庄园或别墅的设计内容,并提出了一些优美的设计方案,更加推动了庄 园的发展。 文艺复兴初期庄园的形式和内容大致如下:依据地势高低开辟台地,各层次自然连接; 主体建筑在最上层台地上,保留城堡式传统;分区简洁,有树坛、树畦、盆树,并借景于园 外;喷水池在一个局部的中心,池中有雕塑。 2.文艺复兴中期的庄园 公元 15 世纪,佛罗伦萨被法国查理八世所侵占。美提契家族覆 灭,佛罗伦萨文化解体,意大利的商业中心随之转移到了罗马,同时,罗马也成为意大利的 文化中心。15 世纪时司歇圣教皇控制了局势,各地的学者或名家又向罗马聚集,到 16 世纪 时,罗马教皇集中全国建筑大师兴建巴斯丁大教堂。佛罗伦萨的富户和技术专家们也纷纷来 到罗马营建庄园,一时罗马地区山庄兴盛起来。 红衣主教邱里握的别墅建于马里屋山上,马里屋山上水源丰富,附近有河流和大道通过, 邱里握别墅由圣高罗和拉斐尔二人设计。先在半山中开辟出台地,每层台地之中都有大的喷 水池和大的雕像,中轴明显,两侧对称有树坛。主建筑的前后有规则的花坛和整齐的树畦。 台地层次、外形尽求规整,连接各层台地设有蹬道,而且阶梯有直、有折、有弧旋等多种变
化,水池在纵横道的交点上,植坛规则布置 这一时期在欧洲还出现了最早的植物园。威尼斯城市国家的伯图阿大学,在1545年时由 彭纳番德教授设计的植物园首次建立起来,成为后来各地植物园的范例。 公元16世纪中后期,在罗马出现了被称为巴洛克式的庄园。巴洛克(barogue)本来是 一种建筑式名词,意思是奇异古怪。巴洛克式庄园则认为是不求刻板,追求自由奔放,并富于色彩和装饰 变化,形成了一种新风格。 3,文艺复兴后期的庄园 公元17世纪开始,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已成定法,人们反对墨守成规的古典主义艺术,而 要求艺术吏加自由奔放,富于生动活泼的造型、装饰和色彩。这一时期的庄园受到巴洛克浪 漫风格的很大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新的变化。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罗马城市发展 得很快,住房拥挤,街道狭窄,环境卫生也很恶劣。意大利人长期在这种难堪的环境中生活 己感厌倦,一些权贵富户们不能再忍受,纷纷追求自由舒适的“第二个家”,以便远离繁杂的 闹市去享受园圃生活,在古罗马的郊区多斯加尼一带兴起了洗址造园的风尚,一时庄园端布。 这时的庄园,在规划设计上比中期埃斯特庄园更为新鲜和奔放,建筑或庄园刻意追求技巧或 致力于精美的装饰、强烈的色彩,如布拉地尼等几十处新庄园,明快如画。 这时的庄园,注意了境界的创造,极力追求主题的表现,造成美妙的意境。常对一些局 部单独塑造,以体现各具特色的优美效果,对园内的主要部位或大门、台阶、壁龛等作为视 景焦点而极力加工处理,在构图上运用对称、几何图案或模纹花坛。但是,有些庄园过分雕 琢,对四周照顾不够,格局上欠缺和谐。 (二)、法兰西、英国园林: 公元15~16世纪,法国和意大利曾发生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对 法国影响较大。文艺复兴之后中国园林传入英国,改变了法国园林的特色。(肯特、布郎、钱 伯斯1757、1772《中国建筑设计》《东方园林造园泛论》)。 A、法兰西园林 1.城堡园: 16世纪:法兰西贵族和封建领主都有自己的领土,中间建有封建领主的城堡,佃户经营 周围的土地。领主不仅收租税,还掌管司法治安等地方政权,实际上是小独立王国。城堡如 同小宫廷,城堡建筑和庄园结合在一起,周围多是森林式栽植,并且尽量利用河流或湖泊造 成宽阔的水景。从意大利传人的造园形式仅仅反映在城堡墙边的方形地段上布置少量绿丛植 坛,并未和建筑联系成统一的构图内容。法兰西贵族或领主具有狩猎游玩的传统,又多广阔 的平原地带,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狩猎地常常开出直线道路,有纵横或放射状组成的道路 系统,这样既方便游猎也成为良好的透景线。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法兰西庄园是城堡式的, 在地形、理水或植树等方面都比意大利简朴得多(图2一13)。 16世纪以后,法兰西宫廷建筑中心由劳来河沿岸迁移到巴黎附近。巴黎附近地区一时出现 了很多新的官邸和庄园,贵族们更加追求穷欢极乐的生活方式,而古典式的城堡建筑就无太
化,水池在纵横道的交点上,植坛规则布置。 这一时期在欧洲还出现了最早的植物园。威尼斯城市国家的伯图阿大学,在 1545 年时由 彭纳番德教授设计的植物园首次建立起来,成为后来各地植物园的范例。 公元 16 世纪中后期,在罗马出现了被称为巴洛克式的庄园。巴洛克(barogue)本来是 一种建筑式名词,意思是奇异古怪。巴洛克式庄园则认为是不求刻板,追求自由奔放,并富于色彩和装饰 变化,形成了一种新风格。 3,文艺复兴后期的庄园 公元 17 世纪开始,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已成定法,人们反对墨守成规的古典主义艺术,而 要求艺术更加自由奔放,富于生动活泼的造型、装饰和色彩。这一时期的庄园受到巴洛克浪 漫风格的很大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新的变化。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初,罗马城市发展 得很快,住房拥挤,街道狭窄,环境卫生也很恶劣。意大利人长期在这种难堪的环境中生活 已感厌倦,一些权贵富户们不能再忍受,纷纷追求自由舒适的“第二个家”,以便远离繁杂的 闹市去享受园圃生活,在古罗马的郊区多斯加尼一带兴起了选址造园的风尚,一时庄园遍布。 这时的庄园,在规划设计上比中期埃斯特庄园更为新鲜和奔放,建筑或庄园刻意追求技巧或 致力于精美的装饰、强烈的色彩,如布拉地尼等几十处新庄园,明快如画。 这时的庄园,注意了境界的创造,极力追求主题的表现,造成美妙的意境。常对一些局 部单独塑造,以体现各具特色的优美效果,对园内的主要部位或大门、台阶、壁龛等作为视 景焦点而极力加工处理,在构图上运用对称、几何图案或模纹花坛。但是,有些庄园过分雕 琢,对四周照顾不够,格局上欠缺和谐。 (二)、法兰西、英国园林: 公元 15~16 世纪,法国和意大利曾发生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对 法国影响较大。文艺复兴之后中国园林传入英国,改变了法国园林的特色。(肯特、布郎、钱 伯斯 1757、1772《中国建筑设计》《东方园林造园泛论》)。 A、法兰西园林 1.城堡园: 16 世纪;法兰西贵族和封建领主都有自己的领土,中间建有封建领主的城堡,佃户经营 周围的土地。领主不仅收租税,还掌管司法治安等地方政权,实际上是小独立王国。城堡如 同小宫廷,城堡建筑和庄园结合在一起,周围多是森林式栽植,并且尽量利用河流或湖泊造 成宽阔的水景。从意大利传人的造园形式仅仅反映在城堡墙边的方形地段上布置少量绿丛植 坛,并未和建筑联系成统一的构图内容。法兰西贵族或领主具有狩猎游玩的传统,又多广阔 的平原地带,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狩猎地常常开出直线道路,有纵横或放射状组成的道路 系统,这样既方便游猎也成为良好的透景线。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法兰西庄园是城堡式的, 在地形、理水或植树等方面都比意大利简朴得多(图 2—13)。 16 世纪以后,法兰西宫廷建筑中心由劳来河沿岸迁移到巴黎附近。巴黎附近地区一时出现 了很多新的官邸和庄园,贵族们更加追求穷欢极乐的生活方式,而古典式的城堡建筑就无太
大必要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庄园被接受过来,形成平地几何式庄园。 2、凡尔赛宫苑 17世纪后半叶,法王路易十三战胜各个封建诸侯统一了法兰西全国,并且远征欧洲大陆 到路易十四时(1661一1715)夺取将近100块领土,建立起君主专治的联邦国家。法国成了 生产和贸易大国,开始有了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能力,此时法兰西帝国处于极盛时期。 路易十四为了表示他至尊无上的权威,建立了凡尔赛宫苑。凡尔赛宫苑是西方造园史上最为 光辉的成就,由勒诺特大师设计建造,勒诺特是一位富有广泛绘画和园林艺术知识的建筑师。 凡尔赛原是路易十三的狩猎场,只有一座三合院式砖砌猎庄,在巴黎西南。1661年路易 十四决定在此建宫苑,历经不断规划设计、改建、增建,至1756年路易十五时期才最后完成, 共历时90余年。主要设计师有法国著名造园家勒诺特、建筑师勒沃、学院派古典主义建筑代 表孟萨等。路易十四有意保留原三合院式猎庄作为全宫区的中心,将墙面改为大理石,称“大 理石院”,勒沃在其南、西、北广律,征长南北两翼,成为御院,御院前律铺助房、铁册,为 前院,前院之前建为扇形练兵广场,广场上筑三条放射形大道。1678一1688年,孟萨设计凡 尔赛宫南北两翼,总长度达402m。南翼为王子、亲王住处,北翼为中央政府办公处、教堂 脚院等。宫内有联列厅,很宽阔,有大理石大楼梯、壁与各种雕像。中央西南为宫中主大 厅(称镜廊),宫西为勒诺特设计、建造的花园,面积约6.7k2,园分南、北、中三部分 南、北两部分都为绣花式花坛,再南为橘园、人工湖:北面花坛由密林包围,景色幽推,有 一条林阴路向北穿过密林,尽头为大水池、海神喷泉,园中央开一对水池。3k的中轴向西 穿过林园,达小林园、大林园(合称十二从林)。穿小林园的称王家大道,中央设草地,两侧 排雕刻。道东为池,池内立阿波罗母亲塑像:道西端池内立阿波罗驾车冲出水面的塑像,两 组塑像象征路易十四“太阳王”与表明王家大道歌颂太阳神的主题。中轴线进入大林园后与 大运河相接,大运河为“十”字形,两条水渠成十字相交构成,纵长1500m,横长1013m 宽为120m,使空间具有更为开阔的意境。大运河南端为动物园,北端为特里阿农殿。因由勒 诺特设计、建造,故称此园为勒诺特园林艺术,为欧洲造园的典范, 一些国家竞相模仿(图 2-14) 1670年,路易十四在大运河横臂北端为其贵妇蒙泰斯潘建一中国茶室,小巧别致,室内 装饰、陈设均按中国传统样式布置,开外国引进中式建筑风格之先例。 凡尔赛宫苑是法国古典建筑与山水、丛林相结合的规模宏大的一座园,在欧洲影响很大, 一些国家纷纷效法,但多为生搬硬套,反成了庸俗怪异、华而不实的不伦不类的东西。幸好 此风为时不长即销声诺迹。可见艺术的借鉴是必要的,而模仿是无出路的,借鉴只是为了创 造、出新。 B、英国园林 英国是海洋包围的岛国,气候潮湿,国士基本平坦或缓丘地带。古代英国长期受意大利 政治、文化的影响,受罗马教皇的严格控制。但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民族传统观念较稳固, 有其自己的审美传统与兴趣、观念,尤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形成了英国独特的园林风 格。17世纪之前,英国造园主要模仿意大利的别墅、庄园,园林的规划设计为封闭的环境, 多构成古典城堡式的官邸,以防御功能为主。14世纪起,英国所建庄园转向了追求大自然风
大必要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庄园被接受过来,形成平地几何式庄园。 2、凡尔赛宫苑 17 世纪后半叶,法王路易十三战胜各个封建诸侯统一了法兰西全国,并且远征欧洲大陆。 到路易十四时(1661—1715)夺取将近 100 块领土,建立起君主专治的联邦国家。法国成了 生 产和贸易大国,开始有了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能力,此时法兰西帝国处于极盛时期。 路易十四为了表示他至尊无上的权威,建立了凡尔赛宫苑。凡尔赛宫苑是西方造园史上最为 光辉的成就,由勒诺特大师设计建造,勒诺特是一位富有广泛绘画和园林艺术知识的建筑师。 凡尔赛原是路易十三的狩猎场,只有一座三合院式砖砌猎庄,在巴黎西南。1661 年路易 十四决定在此建宫苑,历经不断规划设计、改建、增建,至 1756 年路易十五时期才最后完成, 共历时 90 余年。主要设计师有法国著名造园家勒诺特、建筑师勒沃、学院派古典主义建筑代 表孟萨等。路易十四有意保留原三合院式猎庄作为全宫区的中心,将墙面改为大理石,称“大 理石院”,勒沃在其南、西、北扩建,延长南北两翼,成为御院,御院前建辅助房、铁栅,为 前院,前院之前建为扇形练兵广场,广场上筑三条放射形大道。1678—1688 年,孟萨设计凡 尔赛宫南北两翼,总长度达 402m。南翼为王子、亲王住处,北翼为中央政府办公处、教堂、 剧院等。宫内有联列厅,很宽阔,有大理石大楼梯、壁画与各种雕像。中央西南为宫中主大 厅(称镜廊),宫西为勒诺特设计、建造的花园,面积约 6.7km2,园分南、北、中三部分。 南、北两部分都为绣花式花坛,再南为橘园、人工湖;北面花坛由密林包围,景色幽雅,有 一条林阴路向北穿过密林,尽头为大水池、海神喷泉,园中央开一对水池。3km 的中轴向西 穿过林园,达小林园、大林园(合称十二丛林)。穿小林园的称王家大道,中央设草地,两侧 排雕刻。道东为池,池内立阿波罗母亲塑像;道西端池内立阿波罗驾车冲出水面的塑像,两 组塑像象征路易十四“太阳王”与表明王家大道歌颂太阳神的主题。中轴线进入大林园后与 大运河相接,大运河为“十”字形,两条水渠成十字相交构成,纵长 1 500m,横长 1 013m, 宽为 120m,使空间具有更为开阔的意境。大运河南端为动物园,北端为特里阿农殿。因由勒 诺特设计、建造,故称此园为勒诺特园林艺术,为欧洲造园的典范,一些国家竞相模仿(图 2—14)。 1670 年,路易十四在大运河横臂北端为其贵妇蒙泰斯潘建一中国茶室,小巧别致,室内 装饰、陈设均按中国传统样式布置,开外国引进中式建筑风格之先例。 凡尔赛宫苑是法国古典建筑与山水、丛林相结合的规模宏大的一座园,在欧洲影响很大, 一些国家纷纷效法,但多为生搬硬套,反成了庸俗怪异、华而不实的不伦不类的东西。幸好 此风为时不长即销声匿迹。可见艺术的借鉴是必要的,而模仿是无出路的,借鉴只是为了创 造、出新。 B、英国园林 英国是海洋包围的岛国,气候潮湿,国土基本平坦或缓丘地带。古代英国长期受意大利 政治、文化的影响,受罗马教皇的严格控制。但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民族传统观念较稳固, 有其自己的审美传统与兴趣、观念,尤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形成了英国独特的园林风 格。17 世纪之前,英国造园主要模仿意大利的别墅、庄园,园林的规划设计为封闭的环境, 多构成古典城堡式的官邸,以防御功能为主。14 世纪起,英国所建庄园转向了追求大自然风
景的自然形式。 17世纪,英国模仿法国凡尔赛宫苑,将官邸庄园改建为法国园林模式的整形苑园,一时 成为其上流社会的风尚。18世纪,英国工业与商业发达,成为世界强国,其造园吸取中国园 林、绘画与欧洲风景画的特色,探求本国的新园林形式,出现了自然风景园。 1、英国传统庄园 英国从14世纪开始,改变了古典城堡式庄园而成与自然结合的新庄园,对其后园林传统 影响深远。新庄园基本上分布在两处:一是庄园主的领地内丘阜南坡之上,一是城市近郊。 前者称“杜特式”庄园,利用丘阜起伏的地形与稀疏的树林、绿茵草地,以及河流或湖沼, 构成秀丽、开阔的自然景观,在显朗处布置建筑群或组,使其处于疏林、草地之中。这类庄 园,一般称为“疏林草地风光”,概括其自然风景的特色。庄园的细部处理,也极尽自然格调。 如用有皮木材或树枝作棚架、栅篱或凉亭,周围设木柱栏杆等。城市近郊庄园,外围设隔离 高墙,但高度以利借景为宜。园中央或轴线上筑一土山,称“台丘”,台丘上或建亭,或不建 亭。一般台丘为多层,设台阶,盘曲蹬道相通。园中也常模仿意大利、法国的绿丛植坛、花 坛,而建方形或长方形植坛,以黄杨等作植篱,组成几何图案,或修剪成各种样式。 2、英国整形园 17世纪60年代起,英国模仿法国凡尔赛宫苑,刻意追求几何整齐植坛,而使造园出现 了明显的人工雕饰,破坏了自然景观,丧失了自己优秀的传统,如伊丽莎白阜家宫苑、汉营 顿园和却特斯园等。这些园一律将树木、灌丛修剪成建筑物形状、鸟兽物像和模纹花坛,园 内各处布置奇形怪状,而原有的乔木、树从、绿地,却曾亚重破坏。培根在其《论园苑》中 指出:这些园充满了人为意味,只可供孩子们玩赏。1685年,外交官W,坦普尔在《论伊壁 鸠鲁式的园林》一文中说:完全不规则的中国园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园林更美。18世纪初, 作家J.艾迪生也指出:“我们英国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喜欢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 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英国的教训,实为后世之鉴,也为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但是,其整形园后世也并未绝迹,在英国影向久远。 3、英国的自然风景园 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使其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大国,国貌大为改观,人们更为重视自然 保护,热爱自然。当时英国生物学家也大力提倡造林,文学家、画家发表了较多颂扬自然树 林的作品,并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而且庄园主对刻板的整形园也感厌倦,加上受中国园林 等的启迪,英国园林师注意了从自然风景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了自然风景园的新风格。 园林师W,肯特在园林设计中大量运用自然手法,改造了白金汉郡的斯托乌府邸园。园中有 形状自然的河流、湖泊,起伏的草地,自然生长的树木,弯曲的小径。继其后,他的助手L.布 朗又加以彻底改造,除去一切规则式痕迹,全园呈现出牧歌式的自然景色。此园一成,人们 为之耳目一新,争相效法,形成了“自然风景学派”,自然风景园相继出现 18世纪末,布朗的继承者雷普顿改进了风景园的设计。他将原有庄园的林阴路、台地保 留下来,高耸建筑物前布置整形的树冠,如圆形、扁圆形树冠,使建筑线条与树形相互映衬。 运用花坛、棚架、栅栏、台阶作为建筑物向自然环境的过渡,把自然风景作为各种装饰性布 置的壮丽背景。这样做迎合厂一些庄园主对传统庄园的怀念,而且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整形景
景的自然形式。 17 世纪,英国模仿法国凡尔赛宫苑,将官邸庄园改建为法国园林模式的整形苑园,一时 成为其上流社会的风尚。18 世纪,英国工业与商业发达,成为世界强国,其造园吸取中国园 林、绘画与欧洲风景画的特色,探求本国的新园林形式,出现了自然风景园。 1、英国传统庄园 英国从 14 世纪开始,改变了古典城堡式庄园而成与自然结合的新庄园,对其后园林传统 影响深远。新庄园基本上分布在两处:一是庄园主的领地内丘阜南坡之上,一是城市近郊。 前者称“杜特式”庄园,利用丘阜起伏的地形与稀疏的树林、绿茵草地,以及河流或湖沼, 构成秀丽、开阔的自然景观,在显朗处布置建筑群或组,使其处于疏林、草地之中。这类庄 园,一般称为“疏林草地风光”,概括其自然风景的特色。庄园的细部处理,也极尽自然格调。 如用有皮木材或树枝作棚架、栅篱或凉亭,周围设木柱栏杆等。城市近郊庄园,外围设隔离 高墙,但高度以利借景为宜。园中央或轴线上筑一土山,称“台丘”,台丘上或建亭,或不建 亭。一般台丘为多层,设台阶,盘曲蹬道相通。园中也常模仿意大利、法国的绿丛植坛、花 坛,而建方形或长方形植坛,以黄杨等作植篱,组成几何图案,或修剪成各种样式。 2、英国整形园 17 世纪 60 年代起,英国模仿法国凡尔赛宫苑,刻意追求几何整齐植坛,而使造园出现 了明显的人工雕饰,破坏了自然景观,丧失了自己优秀的传统,如伊丽莎白皇家宫苑、汉普 顿园和却特斯园等。这些园一律将树木、灌丛修剪成建筑物形状、鸟兽物像和模纹花坛,园 内各处布置奇形怪状,而原有的乔木、树丛、绿地,却遭严重破坏。培根在其《论园苑》中 指出:这些园充满了人为意味,只可供孩子们玩赏。1685 年,外交官 W.坦普尔在《论伊壁 鸠鲁式的园林》一文中说:完全不规则的中国园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园林更美。18 世纪初, 作家 J.艾迪生也指出:“我们英国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喜欢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 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英国的教训,实为后世之鉴,也为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但是,其整形园后世也并未绝迹,在英国影响久远。 3、英国的自然风景园 8 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使其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大国,国貌大为改观,人们更为重视自然 保护,热爱自然。当时英国生物学家也大力提倡造林,文学家、画家发表了较多颂扬自然树 林的作品,并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而且庄园主对刻板的整形园也感厌倦,加上受中国园林 等的启迪,英国园林师注意了从自然风景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了自然风景园的新风格。 园林师 W.肯特在园林设计中大量运用自然手法,改造了白金汉郡的斯托乌府邸园。园中有 形状自然的河流、湖泊,起伏的草地,自然生长的树木,弯曲的小径。继其后,他的助手 L.布 朗又加以彻底改造,除去一切规则式痕迹,全园呈现出牧歌式的自然景色。此园一成,人们 为之耳目一新,争相效法,形成了“自然风景学派”,自然风景园相继出现。 18 世纪末,布朗的继承者雷普顿改进了风景园的设计。他将原有庄园的林阴路、台地保 留下来,高耸建筑物前布置整形的树冠,如圆形、扁圆形树冠,使建筑线条与树形相互映衬。 运用花坛、棚架、栅栏、台阶作为建筑物向自然环境的过渡,把自然风景作为各种装饰性布 置的壮丽背景。这样做迎合厂一些庄园主对传统庄园的怀念,而且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整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