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旧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条条框框以符合实际的情况,而是用旧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条条框框以纠正 当时他所认为是不正常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他所谓“正名”。(2)“正名’就是“复礼”:孔子将周礼 的根本归纳为正名,孔子就是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这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 孔子这种用名以正实的唯心主义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评价:(1)涉及到在先秦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名实问题。孔丘的“正名”的理论所注意的,并 不是认识论的问题,也不是逻辑的问题,在春秋末年,认识论和逻辑的问题还没有有意识地提到哲 学的日程上来,但是在客观上,“正名”牵涉到“名”与“实”的关系的问题。“君君”、“臣臣”,头 个“君”一个“臣”字,是指事实上为君或为臣的具体的人,就是“实”。第二个“君”“臣 代表“君”、“臣”的“道”,是一般的名。孔子的办法,是用一般的“名”以校正具体的“实”。在 “名一实”的关系这个问题上,这是唯心主义的理论。后荀况(所为有名)、董仲舒(深察名号)继 承发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2)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名教。名教问题在魏晋南北 朝成为哲学的重要问题之 个人格总是个人的人格。但在这个人格中,包涵有社会的组织,社会的制度,社会的秩序,个人 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等等。 (1)礼的含义:首先,礼是君主治国的措施。所谓“周礼”,就是的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 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即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他一生的梦想就是 要复兴这个“周礼”,这就是他所说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 其次,礼是个人行为(修身)的基本准则: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孔子对颜回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利勿动。”但礼只能约束人的行为,不能 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所以,他又提出仁的思想。这些都是一个完全的人格所要牵涉到的。用当时 的话说,这些都叫“礼”。所以关于“仁”的反思,必须同时也是对于“礼”的反思。“复礼”就是 回归于“礼”。当时“礼坏乐崩”,人们都不照周礼行事。不仅社会下层的人不照“礼”行事而“犯 上作乱”;即使社会上层的人也不照礼行事 2.孔子对周礼的损益: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因为完全因袭已不再能充分地发 挥周礼的作用了,所以,他对周札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孔子对 周礼有四点补充和发展: 第一点就是上面所说的,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这样,就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 确、也更理论化了。 第二点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兔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这也就是加强人们对自身行为的道德感和人的自觉行为,反对专以政 今、刑罚治国。孔子提出的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的礼治德化的两手办法,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一贯 使用的统治手法。 第三,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 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这种“举贤才”的思想是他对周礼补充和发展的另一点。 第四,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这就是说,一个不仁的人 是不能真正理解周礼和实行周礼的。这也就是用德化来近一步允文和加强礼治,而仁就是所谓德化 的具体内容。 第五,在礼的实践中强调中庸的方法 3.礼要通过正名来表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天道、天命的秩序基础逐渐褪去,孔子开始从人的内部进行思考,在对于人的反思中,秩序是规范 人的,所以首先是合于人的,孔丘认为,对于人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并不
改变旧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条条框框以符合实际的情况,而是用旧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条条框框以纠正 当时他所认为是不正常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他所谓“正名”。(2)“正名’就是“复礼”:孔子将周礼 的根本归纳为正名,孔子就是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这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 孔子这种用名以正实的唯心主义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评价:(1)涉及到在先秦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名实问题。孔丘的“正名”的理论所注意的,并 不是认识论的问题,也不是逻辑的问题,在春秋末年,认识论和逻辑的问题还没有有意识地提到哲 学的日程上来,但是在客观上,“正名”牵涉到“名”与“实”的关系的问题。“君君”、“臣臣”,头 一个“君”一个“臣”字,是指事实上为君或为臣的具体的人,就是“实”。第二个“君” “臣” 代表“君”、“臣”的“道”,是一般的名。孔子的办法,是用一般的“名”以校正具体的“实”。在 “名一实”的关系这个问题上,这是唯心主义的理论。后荀况(所为有名)、董仲舒(深察名号)继 承发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2)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名教。名教问题在魏晋南北 朝成为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2.礼 一个人格总是个人的人格。但在这个人格中,包涵有社会的组织,社会的.制度,社会的秩序,个人 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等等。 (1)礼的含义:首先,礼是君主治国的措施。所谓“周礼”,就是的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 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即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他一生的梦想就是 要复兴这个“周礼”,这就是他所说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 其次,礼是个人行为(修身)的基本准则: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孔子对颜回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利勿动。”但礼只能约束人的行为,不能 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所以,他又提出仁的思想。这些都是一个完全的人格所要牵涉到的。用当时 的话说,这些都叫“礼”。所以关于“仁”的反思,必须同时也是对于“礼”的反思。“复礼”就是 回归于“礼”。当时“礼坏乐崩”,人们都不照周礼行事。不仅社会下层的人不照“礼”行事而“犯 上作乱”;即使社会上层的人也不照礼行事。 2.孔子对周礼的损益: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因为完全因袭已不再能充分地发 挥周礼的作用了,所以,他对周札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孔子对 周礼有四点补充和发展: 第一点就是上面所说的,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这样,就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 确、也更理论化了。 第二点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兔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这也就是加强人们对自身行为的道德感和人的自觉行为,反对专以政 今、刑罚治国。孔子提出的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的礼治德化的两手办法,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一贯 使用的统治手法。 第三,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 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这种“举贤才”的思想是他对周礼补充和发展的另一点。 第四,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这就是说,一个不仁的人 是不能真正理解周礼和实行周礼的。这也就是用德化来近—步允文和加强礼治,而仁就是所谓德化 的具体内容。 第五,在礼的实践中强调中庸的方法 3.礼要通过正名来表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仁 天道、天命的秩序基础逐渐褪去,孔子开始从人的内部进行思考,在对于人的反思中,秩序是规范 人的,所以首先是合于人的,孔丘认为,对于人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并不
是他的政治地位的贵贱。孔丘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品质,具有这个道德品质的人称为“仁人”。 为仁的基础:发自内心的情感或者说“直”。孔丘认为,人必须有真性情,有真情实感。爱是发自内 心的情感,不可伪装,可以看出一种正向人的内部发掘资源的倾向。这就是“仁”的主要基础。他 说:“刚毅木衲近仁。”(《论语·子路》)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刚毅木衲” 的人和“巧言令色”的人,成为鲜明的对比。前者是以自己为主,凭着自己的真性情、真情实感做 事的老者实实的人。后者是以别人为主,做事说话,专以讨别人喜欢的虚伪的人。孔丘认为,前者 是“近仁”,就是说,这虽然还不是“仁”,可是接近于“仁”。后者是“鲜矣仁”,就是说,在这样 的人之中,是很少能成为“仁”的。所以孔正常讲“直”。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意思就是说,以自己为主,凭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就说什 么,这是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以别人为主,不是这个样子,这就是“罔”。“罔”以讨 人喜欢为主,似乎是可以避免祸害,其实那也是“幸而免”。孔丘讲“仁”,注重人的真情实感。后 来的儒家,如孟子、《中庸》的作者,以及宋、明道学家们都着重“诚”。他们所讲的“诚”,比之于 孔丘所说的真情实感,未免有夸大的地方,但是其基本的内容就是“真”。他们说,“诚”是“无妄” 无妄”就是没有虚伪 孔子的仁的核心规定:仁者爱人。孔丘认为,人的最真实的情感是对于其父母的情感。“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对于父母,自然有最真实的爱慕。父母死了,这种爱慕之情就表现为“三年之 丧”。这是人的性情的真的流露。孔子认为,这是“仁”的根本的根本,仁首先是爱自己的父母。所 以他的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从这个根本的根本推出来,就成 为“老吾老而即人之老”“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这就是爱人 仁的基本内容:克己复礼孔子关于仁的论述相当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 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额渊进一步迫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札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克”就是战胜的意思。所谓复就是回,复礼就是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克己复礼”就是要 用“礼”战胜自己的欲求,使自己达到仁的道的境界。 (1)为何要克己?为了给忠恕之道开辟道路。孔丘讲仁,说的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就是 孔丘所说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说起来很容易,但实行起来很困难。为什么困难?因为人们都 愿意满足他们自己欲求,照着自己的欲求行事,这也是他们的真情实感,因而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 在第一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如果这样做妨碍了自己的利益,他就不能“勿施于人”了。 不但不能“勿施于人”,而且要强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这样做妨碍了自己 的利益,他就不能立人、达人了。不但不能立人、达人,而且还要把别人打翻在地,为自己的“立” “达”开辟道路。这样的私心就是“克已复礼”所要克的那个“己”。这个“已”不但是“复礼”的 阻碍,而且也是“推己及人”的阻碍。不克这个“己”,就不能“推己及人”。因此要克己。 (2)如何克己复礼?具体方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利勿动。”南宋朱熹发 挥了这一思想,认为“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为仁之方:忠恕之道在孔子看来忠恕是仁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能近取譬”(《论语·雍也》 的实行仁的方法。《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为恕”(《四书集注》)。“忠”要求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从消极方面说,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 语‘卫灵公》)。二者彼此贯通,其动机目的都是“爱人”,都须对人有同情心,实现了忠恕之道 也就是实现了对他人的爱,所以孔子也说仁就是“爱人”。《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认为人只要 能做到忠、恕就算是符合所谓的圣人之道了 仁的特点:(1)(孔子说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子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 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孔子说:“克 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已孔子所说的仁的另一个特点是为仁由已
是他的政治地位的贵贱。孔丘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品质,具有这个道德品质的人称为“仁人”。 为仁的基础:发自内心的情感或者说“直”。孔丘认为,人必须有真性情,有真情实感。爱是发自内 心的情感,不可伪装,可以看出一种正向人的内部发掘资源的倾向。这就是“仁”的主要基础。他 说:“刚毅木衲近仁。”(《论语·子路》)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刚毅木衲 ” 的人和“巧言令色”的人,成为鲜明的对比。前者是以自己为主,凭着自己的真性情、真情实感做 事的老者实实的人。后者是以别人为主,做事说话,专以讨别人喜欢的虚伪的人。孔丘认为,前者 是“近仁”,就是说,这虽然还不是“仁”,可是接近于“仁”。后者是“鲜矣仁”,就是说,在这样 的人之中,是很少能成为“仁”的。所以孔正常讲“直”。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意思就是说,以自己为主,凭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就说什 么,这是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以别人为主,不是这个样子,这就是“罔”。“罔”以讨 人喜欢为主,似乎是可以避免祸害,其实那也是“幸而免”。孔丘讲“仁”,注重人的真情实感。后 来的儒家,如孟子、《中庸》的作者,以及宋、明道学家们都着重“诚”。他们所讲的“诚”,比之于 孔丘所说的真情实感,未免有夸大的地方,但是其基本的内容就是“真”。他们说,“诚”是“无妄”’ ‘无妄”就是没有虚伪。 孔子的仁的核心规定:仁者爱人。孔丘认为,人的最真实的情感是对于其父母的情感。“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对于父母,自然有最真实的爱慕。父母死了,这种爱慕之情就表现为“三年之 丧”。这是人的性情的真的流露。孔子认为,这是“仁”的根本的根本,仁首先是爱自己的父母。所 以他的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从这个根本的根本推出来,就成 为“老吾老而即人之老”“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这就是爱人。 仁的基本内容:克己复礼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相当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 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额渊进一步迫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札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克”就是战胜的意思。所谓复就是回,复礼就是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克己复礼”就是要 用“礼”战胜自己的欲求,使自己达到仁的道的境界。 (1)为何要克己?为了给忠恕之道开辟道路。孔丘讲仁,说的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就是 孔丘所说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说起来很容易,但实行起来很困难。为什么困难?因为人们都 愿意满足他们自己欲求,照着自己的欲求行事,这也是他们的真情实感,因而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 在第一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如果这样做妨碍了自己的利益,他就不能“勿施于人”了。 不但不能“勿施于人”,而且要强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这样做妨碍了自己 的利益,他就不能立人、达人了。不但不能立人、达人,而且还要把别人打翻在地,为自己的“立”、 “达”开辟道路。这样的私心就是“克已复礼”所要克的那个“己”。这个“已”不但是“复礼”的 阻碍,而且也是“推己及人”的阻碍。不克这个“己”,就不能“推己及人”。因此要克己。 (2)如何克己复礼? 具体方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利勿动。” 南宋朱熹发 挥了这一思想,认为“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为仁之方:忠恕之道 在孔子看来忠恕是仁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能近取譬”(《论语·雍也》) 的实行仁的方法。《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为恕”(《四书集注》)。“忠”要求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从消极方面说,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 语‘卫灵公》)。二者彼此贯通,其动机目的都是“爱人”,都须对人有同情心,实现了忠恕之道, 也就是实现了对他人的爱,所以孔子也说仁就是“爱人”。《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认为人只要 能做到忠、恕就算是符合所谓的圣人之道了。 仁的特点:(1)(孔子说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子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 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孔子说:“克 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已 孔子所说的仁的另一个特点是为仁由已
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 而》)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 们自觉地占位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 变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3)孔子还认为仁的行为是全面的, 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是说仁不仅是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也是一个人 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孔子对于哪些品德近于仁:哪些品德不合乎仁、不属于仁,都有明确 的论述。如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对其弟子子路、冉求、子华的政治才能。子文的 忠诚,陈文子的清高、也都不称许以仁的品德,如他认为,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 下,“为仁矣”、能做到“刚(刚强)、毅(果断)、木(朴实)、衲(言语谨慎),近仁”,能够“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子张》)。 4、先验论思想: 知识论上的表现 生知:孔子是中国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先验论的鼓吹者,他明确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又《论语·阳货》:“唯上知(智) 与下思不移。”《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孔子看来 人的先天认识能力不同,所可能接受的教育也必然不同.只有对中等以上的人才可以讲高深的道理, 下等人“因而不学”,其顽不化,无法接受高深教育,甚至也用不着讲什么道理,只要役使他们就可 以了,即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学知:孔子似乎并不以生而知之的圣人自命,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但他也说他“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明确以继承文王做圣人自命。)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尤 重于“学知”,他说自己是“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承认自己的知识 来自经验,除来源于前人的经验一一古代典籍外,还来自直接经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 识之”(同上)。所以,重视学知和“学而不厌”是孔子能成为博学多识之圣人的根本原因 有教无类:他还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谓教育对象无贫 富、贵贱、种类等之别。这说明他并没有把人的智能等级看得十分重要。但是,孔子的“生知”思 想对后世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仁学先验论 孔子的先验论不仅表现在承认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圣人的生知上,而且也表现在他关于仁的学说上。 孔子认为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即实现仁依靠本人的觉悟和努力,是个人的独立 的自由意志的表现,并不受别人或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孔子这种关于仁的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的 特点,又是以仁的先验性为基础的。例如他提出的达到仁的途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当然 只有假定“己’的心都是善良的,都是先验地认识什么是善良的,这个情况下,‘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才能具有道德的价值,成为达到仁的途径。因此,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即是说仁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是说信的德性和认识具有先验性。此照孔子看来,一方面 有天生的先知先觉的圣人,另一方面又有天生的不知不觉的愚人,这两种人都是天生的、因而是不 可改变的,下愚的人并不能变为尧舜,所以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所谓的愚人就是指一殷的 劳动群众说的,他认为对这种人进行教育是白费气力:“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 语上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然,对这种人不是完全不进行教育,而是不进行‘可以上 也’的教育,不能把他们造就成为统治者的贤才。孔于认为统治的贵族应该对他们进行服从统治的 教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即这种教导可以使他们 成为更驯服的工具 孟子四端说对孔子仁学先验论是如何发展的? 「要点」孔子的仁具有自觉主动性的特点(引文)途径(引文)这种特点是以仁学先验论为基础的。 只是假定“己”心都是善的才具有道德价值,才能实现仁
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 而》)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 们自觉地占位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 变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3)孔子还认为仁的行为是全面的, 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是说仁不仅是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也是—个人 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孔子对于哪些品德近于仁:哪些品德不合乎仁、不属于仁,都有明确 的论述。如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对其弟子子路、冉求、子华的政治才能。子文的 忠诚,陈文子的清高、也都不称许以仁的品德,如他认为,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 下,“为仁矣”、能做到“刚(刚强)、毅(果断)、木(朴实)、衲(言语谨慎),近仁”,能够“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子张》)。 4、先验论思想: 知识论上的表现: 生知:孔子是中国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先验论的鼓吹者,他明确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又《论语·阳货》;“唯上知(智) 与下思不移。”《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孔子看来, 人的先天认识能力不同,所可能接受的教育也必然不同.只有对中等以上的人才可以讲高深的道理, 下等人“因而不学”,其顽不化,无法接受高深教育,甚至也用不着讲什么道理,只要役使他们就可 以了,即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学知:孔子似乎并不以生而知之的圣人自命,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但他也说他“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明确以继承文王做圣人自命。)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尤 重于“学知”,他说自己是“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承认自己的知识 来自经验,除来源于前人的经验—一古代典籍外,还来自直接经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 识之”(同上)。所以,重视学知和“学而不厌”是孔子能成为博学多识之圣人的根本原因 有教无类:他还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谓教育对象无贫 富、贵贱、种类等之别。这说明他并没有把人的智能等级看得十分重要。但是,孔子的“生知”思 想对后世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仁学先验论 孔子的先验论不仅表现在承认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圣人的生知上,而且也表现在他关于仁的学说上。 孔子认为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即实现仁依靠本人的觉悟和努力,是个人的独立 的自由意志的表现,并不受别人或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孔子这种关于仁的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的 特点,又是以仁的先验性为基础的。例如他提出的达到仁的途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当然 只有假定“己’的心都是善良的,都是先验地认识什么是善良的,这个情况下,‘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才能具有道德的价值,成为达到仁的途径。因此,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即是说仁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是说信的德性和认识具有先验性。此照孔子看来,一方面 有天生的先知先觉的圣人,另一方面又有天生的不知不觉的愚人,这两种人都是天生的、因而是不 可改变的,下愚的人并不能变为尧舜,所以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所谓的愚人就是指一殷的 劳动群众说的,他认为对这种人进行教育是白费气力:“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 语上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然,对这种人不是完全不进行教育,而是不进行‘可以上 也’的教育,不能把他们造就成为统治者的贤才。孔于认为统治的贵族应该对他们进行服从统治的 教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即这种教导可以使他们 成为更驯服的工具。 孟子四端说对孔子仁学先验论是如何发展的? 『要点』孔子的仁具有自觉主动性的特点(引文)途径(引文)这种特点是以仁学先验论为基础的。 只是假定“己”心都是善的才具有道德价值,才能实现仁
孟子的四端说(展开)是天赋性善论,此点上继承了孔子的仁学先验论。 差异:孔子将人分三等(引文),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可以学而知之。但是孟子在理论上 宣称“人皆可以为尧舜”。显然孔子仁学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中人,将下愚排除在外,孟子则不一样, 其人性论在普遍性上较孔子更广。 5.中庸之道:(认识论的思想方法)表述(程颐论中庸)、内涵、特点「灵活性(绝四)和原则性」 (程颢论中庸) 基本含义及出处:儒家伦理思想和方法论原则。语出《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民鲜久矣。”所谓“中庸”,后来北宋的程颐加以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大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这是说,不走极端和稳定个变,是一切事物正 当不移的道理。这一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孔子中庸思想的要点。 解释:(1)中庸作为道德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作为方法指“用中”,即把无过不及作为处理一切事物的原则相方法。《论语》也记载孔丘的话 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丘 的意思就是说:他自己实在没有什么别的知识,就是要注重“两端”。《论语》上有一个公式,就是 方面是“什么”,而另一方面又是“什么”。例如:“子温而厉,威而不猛。”(《论语·述而》)在这 里,“温”和“厉”是的端。这两端合起来就成为孔丘的形象 中庸的特点:(1)全面灵活性:孔丘说:君子“时中”。照孟坷后来所发挥的,“时中”就是说,所 谓中是随时变动的,“中”并不一定是在与“两端”等距离的中心点上,也并不是老在一个点上。他 还明确提出“绝四”的态度:“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孔丘也讲“权”。他说:“可与 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字》)就是说,有些入 也有志于学,但他所要学的未必是“道”。有些人虽然有志于学道,但未必能“立于礼”。行些入虽 然能“立于礼”,但往往把礼当成一种死的规矩。执著死的规矩、固定的办法以应不同的事情,对于 礼不能灵活地应用,这就叫“未可与权”。应用的灵活性,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与礼的原则性有违 背。但是在本质上正是同原则相符合。(2)中庸的灵活性,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他 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3)所谓“灵活性”,实质上是为了维护“礼”。 照孔丘讲,在奴隶社会中,“中”的具体规定就是礼,即周礼。《礼记》记载:孔丘说,师(子张)是太 过,商(子夏)是不及。子产好像是众人的母亲,能养活他们,但是不能教育他们。子贡答话说:怎样 才可以决定什么是中呢?孔丘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孔丘是以“礼”作为“中”的具体的 规定,这也就是以“中”作为“礼”的理论根据。另一方面,他认为周礼的主要精神,其可贵处又 正是承走极端和反对偏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 影响:(1)对“中庸”的含义,后世儒家多有发挥。东汉郑玄注:“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礼 记正义》)。三国魏何晏注:“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理学家则着重揭示中庸的方法论意义 北宋二程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河南程氏遗书》 卷七)。南宋朱熹注:“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 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2)中庸在后世又演变出一种贬义,用来指含混苟且、不分是非的圆滑态度(这实际上是孔孟所反 对的“乡愿”)。东汉末年,已有“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天下中庸有胡公”的说法。宋以后, 这种意义的中庯更常使用。鲁迅所批判的“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 似的脸来”就属此类 孔丘对于天命鬼神的问题的态度大概是,不明确地否认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强调鬼神的存在。他认 为,承认有天和天命是最主要的,承认有天命,顺天命而行,这就不需要求鬼神的帮助保护
孟子的四端说(展开)是天赋性善论,此点上继承了孔子的仁学先验论。 差异:孔子将人分三等(引文),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可以学而知之。但是孟子在理论上 宣称“人皆可以为尧舜”。显然孔子仁学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中人,将下愚排除在外,孟子则不一样, 其人性论在普遍性上较孔子更广。 5.中庸之道:(认识论的思想方法)表述(程颐论中庸)、内涵、特点『灵活性(绝四)和原则性』 (程颢论中庸) 5.中庸 基本含义及出处: 儒家伦理思想和方法论原则。语出《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民鲜久矣。” 所谓“中庸”,后来北宋的程颐加以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大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这是说,不走极端和稳定个变,是一切事物正 当不移的道理。这一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孔子中庸思想的要点。 解释:(1)中庸作为道德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作为方法指“用中”,即把无过不及作为处理—切事物的原则相方法。《论语》也记载孔丘的话 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丘 的意思就是说:他自己实在没有什么别的知识,就是要注重“两端”。《论语》上有一个公式,就是: 一方面是“什么”,而另一方面又是“什么”。例如:“子温而厉,威而不猛。”(《论语·述而》)在这 里,“温”和“厉”是的端。这两端合起来就成为孔丘的形象。 中庸的特点:(1)全面灵活性:孔丘说:君子“时中”。照孟坷后来所发挥的,“时中”就是说,所 谓中是随时变动的,“中”并不一定是在与“两端”等距离的中心点上,也并不是老在一个点上。他 还明确提出“绝四”的态度:“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孔丘也讲“权”。他说:“可与 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字》)就是说,有些入 也有志于学,但他所要学的未必是“道”。有些人虽然有志于学道,但未必能“立于礼”。行些入虽 然能“立于礼”,但往往把礼当成一种死的规矩。执著死的规矩、固定的办法以应不同的事情,对于 礼不能灵活地应用,这就叫“未可与权”。应用的灵活性,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与礼的原则性有违 背。但是在本质上正是同原则相符合。(2)中庸的灵活性,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他 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3)所谓“灵活性”,实质上是为了维护“礼”。 照孔丘讲,在奴隶社会中,“中”的具体规定就是礼,即周礼。《礼记》记载:孔丘说,师(子张)是太 过,商(子夏)是不及。子产好像是众人的母亲,能养活他们,但是不能教育他们。子贡答话说:怎样 才可以决定什么是中呢?孔丘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孔丘是以“礼”作为“中”的具体的 规定,这也就是以“中”作为“礼”的理论根据。另一方面,他认为周礼的主要精神,其可贵处又 正是承走极端和反对偏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 影响:(1)对“中庸”的含义,后世儒家多有发挥。东汉郑玄注:“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礼 记正义》)。三国魏何晏注:“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理学家则着重揭示中庸的方法论意义。 北宋二程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河南程氏遗书》 卷七)。南宋朱熹注:“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 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2)中庸在后世又演变出一种贬义,用来指含混苟且、不分是非的圆滑态度(这实际上是孔孟所反 对的“乡愿”)。东汉末年,已有“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天下中庸有胡公”的说法。宋以后, 这种意义的中庸更常使用。鲁迅所批判的“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 似的脸来”就属此类。 6.天命 孔丘对于天命鬼神的问题的态度大概是,不明确地否认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强调鬼神的存在。他认 为,承认有天和天命是最主要的,承认有天命,顺天命而行,这就不需要求鬼神的帮助保护
基本观点: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 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引向一种 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富贵在大”的“天命论”。 原因:(1)殷周的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塑造了人格神的天,宣扬政权神授,作为他们统治 的精神支柱。他们把“天”人格化、神圣化,把它打扮成操纵人间万物命运的活灵活现的主宰,他 们自己则扮演着受命于天,从天命而行的角色,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春秋时期,虽然而意志的人 格神的天的观念开始动摇,但仍旧是具有强大力量的宗教送信思想。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 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2)春秋时期,在唯物主义 和无神论思想的冲击下,天这个人格神的观念已经无法维系人心。 1.天:弃形保威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孔丘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 就是说,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不但主宰着人间的一切生死祸福,而且操纵着自然界四时 酌变化和万物的生灭,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丁天命的主 宰性和必然性。 方面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孔丘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又说:“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论语·雍也》)又说:“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又说:“知我者其天乎!”从 这些话看起来,孔丘所说的天,基本上仍然是当时的传统的宗教所说的天、帝或上帝,是宇宙的最 高主宰者 2.“天命” 方面强调人的社会生活所受天命的支配。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 语·季氏》)孔丘把“天命”、“大人”、“圣人之言”并列起来,认为三者同是可敬畏的。这说明他认 为这三者是一类的,“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者,“大人”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圣人”是个人所 信奉的权威。“圣人之言”是圣人所说的话,“天命”是上帝的命令。孔丘特别着重人的社会生活所 受天命的支配。孔丘的学生子夏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闻之” 就是说,他是听孔丘说的。孔丘认为,人的生死、贫富、贵贱,以及成功、失败,都是由天命决定 的 方面认为人还是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做他自己所认为是应该做的事,不管成功或失败。孔丘认为, 即使明知是不能成功的,只要认为应该做,还是要努力去做。当时的人说,孔丘是“知其不可而为 之”。(《论语·宪问》)他的学生子路替他解释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至于人的道德品质,孔丘则认为,是人的自己的努力所决定的,与天命完全无关。 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丽》)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鬼神 基本态度:孔丘对于鬼神的问题的态度大概是,不明确地否认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强调鬼神的存在。 他认为,承认有天和天命是最主要的,承认有天命,顺天命而行,这就不需要求鬼神的帮助保护 即是“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一方面不明确地否认鬼神的存在:孔丘说:“所重:民、食、丧、祭。”就是说,人除了吃饭以外, 最重要的事就是办丧事和祭鬼神了。祭祀的对象,就是鬼神。既然重视丧、条礼,就是承认有鬼神。 孔丘又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其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 佾》)就是说,祭祖先,要十分诚敬,就好像有祖先在那里。祭外神要十分诚敬,就好像有外神在那 一方面也不强调鬼神的存在。但是对于鬼神的存在,他也说了些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回避问题的 话。他的学生子路向他“问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死,他说:“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又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他敬鬼神,但是又 要“远之”,这算是“智”(知),那么不远之就是不智了。《论语》记载说:孔丘有一次病了,他的学
基本观点: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 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引向一种 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富贵在大”的“天命论”。 原因:(1)殷周的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塑造了人格神的天,宣扬政权神授,作为他们统治 的精神支柱。他们把“天”人格化、神圣化,把它打扮成操纵人间万物命运的活灵活现的主宰,他 们自己则扮演着受命于天,从天命而行的角色,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春秋时期,虽然而意志的人 格神的天的观念开始动摇,但仍旧是具有强大力量的宗教迷信思想。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 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2)春秋时期,在唯物主义 和无神论思想的冲击下,天这个人格神的观念已经无法维系人心。 1. 天:弃形保威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孔丘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 就是说,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不但主宰着人间的一切生死祸福,而且操纵着自然界四时 酌变化和万物的生灭,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巳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丁天命的主 宰性和必然性。 一方面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孔丘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又说:“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论语·雍也》)又说:“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又说:“知我者其天乎!”从 这些话看起来,孔丘所说的天,基本上仍然是当时的传统的宗教所说的天、帝或上帝,是宇宙的最 高主宰者。 2.“天命”: 一方面强调人的社会生活所受天命的支配。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 语·季氏》)孔丘把“天命”、“大人”、“圣人之言”并列起来,认为三者同是可敬畏的。这说明他认 为这三者是一类的,“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者,“大人”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圣人”是个人所 信奉的权威。“圣人之言”是圣人所说的话,“天命”是上帝的命令。孔丘特别着重人的社会生活所 受天命的支配。孔丘的学生子夏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闻之”, 就是说,他是听孔丘说的。孔丘认为,人的生死、贫富、贵贱,以及成功、失败,都是由天命决定 的。 一方面认为人还是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做他自己所认为是应该做的事,不管成功或失败。孔丘认为, 即使明知是不能成功的,只要认为应该做,还是要努力去做。当时的人说,孔丘是“知其不可而为 之”。(《论语·宪问》)他的学生子路替他解释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至于人的道德品质,孔丘则认为,是人的自己的努力所决定的,与天命完全无关。 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丽》)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鬼神: 基本态度:孔丘对于鬼神的问题的态度大概是,不明确地否认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强调鬼神的存在。 他认为,承认有天和天命是最主要的,承认有天命,顺天命而行,这就不需要求鬼神的帮助保护, 即是“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一方面不明确地否认鬼神的存在:孔丘说:“所重:民、食、丧、祭。”就是说,人除了吃饭以外, 最重要的事就是办丧事和祭鬼神了。祭祀的对象,就是鬼神。既然重视丧、条礼,就是承认有鬼神。 孔丘又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其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 佾》)就是说,祭祖先,要十分诚敬,就好像有祖先在那里。祭外神要十分诚敬,就好像有外神在那 里。 一方面也不强调鬼神的存在。但是对于鬼神的存在,他也说了些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回避问题的 话。他的学生子路向他“问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死,他说:“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又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他敬鬼神,但是又 要“远之”,这算是“智”(知),那么不远之就是不智了。《论语》记载说:孔丘有一次病了,他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