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 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 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 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 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 用的 【原文】 25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 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 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 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 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 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 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 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 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 用的。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 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 46 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 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 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 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 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 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 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 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 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 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a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 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 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③3)馔(4),曾是以 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 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 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 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 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 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 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 45 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 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 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 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 z hua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 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 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 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 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 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评析】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 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 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原文】 210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度(4)哉?人焉廈哉?” 【注释】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 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 5、6、7、8 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 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 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 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 521 年,比孔子小 30 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 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 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评析】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 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 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原文】 2·10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释】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廈:音s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 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 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 隐埋得了的 【原文】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 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 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 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原文】 212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评析】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 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 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 隐埋得了的。 【原文】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 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 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 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评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 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 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 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原文】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 是一个君子了)。 【评析】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 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i,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 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 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原文】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 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 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 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原文】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 是一个君子了)。” 【评析】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 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 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 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原文】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