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 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 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 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 世界文化名人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 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 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10、《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 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 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 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 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 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 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二次备课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 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un) 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d6不亦说二次备课 yue)乎三省(xing吾身传 chuan)不习乎逾矩(yuj)箪(dan) 好(hao)肱骨(gong)笃(du)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 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 “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 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 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 “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 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 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 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 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 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次备课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 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 (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逾矩(yújǔ ) 箪(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 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 “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 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 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 “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 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 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 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 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 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检査作业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朝读]请①明读课文,②背诵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二次备课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习:(具体内容见练习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 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 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成语: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后反思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习:(具体内容见练习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 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 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成 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后反思:
《<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题 、给加粗字注音。 1.人不知而不愠 2.学而不思则罔 3.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 、根据拼音写汉字 l.ln语2.不亦yue乎3.吾日三xing4. chuan不习乎 三、解释下列加粗字 1.吾日三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传不习乎 4.学而不思则罔 5.思而不学则殆 6.人不知而不愠 7.博学而笃志 8.人不堪其忧 四、下列四项中未出现通假字的两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提示:翻译格言跟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 格,不随便增减词语。 六、填空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 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格言是 4.讲学习方法的格言警句有: 5.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 七、默写《论语》十二章中的一、二、四、五、七章。 参考答案: 1. yun 2. wang 3. dai 4.du 论2.说 3.省4.传 1.每天2.真诚,诚实3.老师传授的知识4.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 无所适从5.有害6.生气、发怒7.忠实、坚守8.忍受 四、B、D
《<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题 一、给加粗字注音。 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4.博学而笃志________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l.lún 语___ 2.不亦 yuè乎____ 3.吾日三 xǐng____ 4. chuán____不习乎 三、解释下列加粗字。 1.吾日三省___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 3.传不习乎______ 4.学而不思则罔____ 5.思而不学则殆____ 6.人不知而不愠_____ 7.博学而笃志_____ 8.人不堪其忧______ 四、下列四项中未出现通假字的两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翻译格言跟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 格,不随便增减词语。〕 六、填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 3.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格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讲学习方法的格言警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默写《论语》十二章中的一、二、四、五、七章。 参考答案: 一、1.yùn 2.wǎng 3.dài 4.dǔ 二、1.论 2.说 3.省 4.传 三、1.每天 2.真诚,诚实 3.老师传授的知识 4.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 无所适从 5.有害 6.生气、发怒 7.忠实、坚守 8.忍受 四、B、D
五、1.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在温习好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 要改正 六、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2.丘仲尼春秋思想家教育家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略5.略七、 “说真话,抒真情”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怎样作文是“说真话,抒真情”’揣摩“说真话,抒真情”的具体途径。 2、培养学生习作中能说真话,抒真情,写自己真实感受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以读导写,以写促知,读写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指导,第二课时写作) 教学内容和步骤 次备课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想起1999年的高考题“坚韧—一我所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有很多考 生写什么自己的父母死去,写什么自己遭到车祸等等。以此来说明自己是如何如 何的坚韧、坚强。所写事情令人感动吗?能够赚得阅卷老师的一把同情泪吗?(学 生发言) 、出示一段名言,让学生思考这段话对我们的写作提出了什么要求。(出示 课件,学生齐读后思考。) 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 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奥地利卡夫卡 (讨论后出示:说真话,抒真情。) 3、出示学习目标: 写作知识阐述 1、为什么要说真话、抒真情。 穿插故事 (1)留学生在国外写“我的娘”的作文,没有自己的感受,以致老师惊叹: 都是一个娘。 (2)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讨论当时你会怎么做时,没有人说自己会抢 着逃命,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结:假做真时真亦假,诚实等于愚蠢,欺骗通向成功 2、什么是说真话、抒真情。简言之:我手写我心 3、怎样才能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1)做一个真实的人,留心观察挖掘真实的生活瞬间、生活场面。 (2)选择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内容来写,写出自己的深切的真实感受
五、1.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在温习好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 要改正 六、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2.丘 仲尼 春秋 思想家 教育家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略 5.略 七、略 “说真话,抒真情”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怎样作文是“说真话,抒真情”,揣摩“说真话,抒真情”的具体途径。 2、培养学生习作中能说真话,抒真情,写自己真实感受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以读导写,以写促知,读写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指导,第二课时写作)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想起1999年的高考题“坚韧——我所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有很多考 生写什么自己的父母死去,写什么自己遭到车祸等等。以此来说明自己是如何如 何的坚韧、坚强。所写事情令人感动吗?能够赚得阅卷老师的一把同情泪吗?(学 生发言) 2、出示一段名言,让学生思考这段话对我们的写作提出了什么要求。(出示 课件,学生齐读后思考。) 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 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奥地利 卡夫卡 (讨论后出示:说真话,抒真情。)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写作知识阐述 1、为什么要说真话、抒真情。 穿插故事: (1)留学生在国外写“我的娘”的作文,没有自己的感受,以致老师惊叹: 都是一个娘。 (2)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讨论当时你会怎么做时,没有人说自己会抢 着逃命,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结:假做真时真亦假 ,诚实等于愚蠢 ,欺骗通向成功 2、什么是说真话、抒真情。简言之:我手写我心 3、怎样才能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1)做一个真实的人,留心观察挖掘真实的生活瞬间、生活场面。 (2)选择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内容来写,写出自己的深切的真实感受。 二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