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 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 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 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a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 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 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 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 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 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 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 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 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 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 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 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 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 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 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 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 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 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 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 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 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 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 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 44 岁,生于公元前 507 年。孔子 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 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 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 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 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 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 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 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 (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 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 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a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 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 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 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 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 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 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 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 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 (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 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 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 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 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 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 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 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 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1-9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懂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 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 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 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 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 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 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 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110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 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 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 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 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 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 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 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 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 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 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 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 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 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 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 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 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 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 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 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 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 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 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 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 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 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 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 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 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11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i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 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 31 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 5 20 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 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 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 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 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 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 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 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 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 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 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 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 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 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 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 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 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 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 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一一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 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 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 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 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 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 史的必然 【原文】 112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 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 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 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 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 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 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 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 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 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 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 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 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 史的必然。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 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 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 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