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闭合差调整 如果闭合差在容许范围以内,因其值很小,可不必调整继续放线;若误差超限,则应视具 体情况予以调整,如图12-6,可将中线调整为bc′d(D),也可以将中线调程为bcd(D)。现 以后一种情况为例,简单叙述其调整方法 调整闭合差的目的,是为了使前一段放线所积累的误差到检查点(c)截止,要求放出的下 转点d,应恢复到纸上定线D(D)位置上,即d、D两点应重合。所以闭合差调整,实质上 就是在c点如何设置D点的问题。具体步骤是: 根据c、D点坐标值反算cD边的边长(cD=750.57m)及其坐标方位角 (acD=127°3800″);已知bc边坐标方位角(ah=71°5242”),则c点转向角 ax=aaD-ak=55°4518″(右)。在c点置镜,后视b点倒转望远镜,顺时针拨角aa、量 距CD、即可定出点D。 图12-6闭合差调整 图127支距法 2.支距法放线 当地面平坦、初测导线与纸上定线间相距较近时,宜用支距法放线。支距法以导线点为基 础,独立放出中线的各条直线,然后将两相邻直线延伸相交得交点,不存在拨角法放线所产生 的误差传递、积累问题。实际工作时,常用拨角法放线,每隔一定距离用支距法校正一次,两种 方法交替使用 支距法放线分以下步骤:纸上选点、量距;现场放线;交点 (1)纸上选点、量距 般从初测导线的导线点或转点,做初测导线的垂线,把垂线与纸上定线的交点做为定测 中线的转点如图12-7中ZD4、ZD5等点。根据需要,也可以在纸上定线上选出便于放线 的明显地物点,做为定测中线的转点,如ZD-3地势较高,视野开阔,是理想的转点,它与初测 导线点C2的距离为l,与C2-C21边有一夹角B。 转点(如ZD)选好后,分别量出初测导线点(或转点)到纸上定线转点的支距长度 =14.25m和支距与初测导线的夹角B=52.5°,记在平面图上,作为放线时的依据。每段纸上 定线的直线上,最少要有三个转点,且转点间尽可能通视 (2)现场放线 根据放线示意图,到现场找出相应的初测导线点,按着已量得的支距距离和角值,以初测 导线为基础,用极坐标方法实地放线。一般距离用皮尺设置,角度用经纬仪测设:当角度为直 角时,可使用简易仪器方向架、直角镜等测设。放出的各点,应打桩、插旗标示其位置。 ①穿线 由于放线资料和实际测设都存在误差,因此位于纸上定线中一条直线上的各转点,在现场 设置后通常不在一条直线上,须用经纬仪将各转点调整到同一直线方向上,这一工作就叫做
11 ②闭合差调整 如果闭合差在容许范围以内,因其值很小,可不必调整继续放线;若误差超限,则应视具 体情况予以调整,如图 12-6,可将中线调整为 bc′d(D),也可以将中线调程为 bcd(D)。现 以后一种情况为例,简单叙述其调整方法。 调整闭合差的目的,是为了使前一段放线所积累的误差到检查点(c)截止,要求放出的下 一转点 d,应恢复到纸上定线 D( 4 JD )位置上,即 d、D 两点应重合。所以闭合差调整,实质上 就是在 c 点如何设置 D 点的问题。具体步骤是: 根 据 c 、 D 点坐标值反算 cD 边的边长 (cD =750.57m) 及其坐标方位角 ( CD = 1273800 ); 已知 bc 边坐 标方 位角 ( = 715242 bc ), 则 c 点 转向 角 = − = 554518 JC cD bc (右)。在 c 点置镜,后视 b 点倒转望远镜,顺时针拨角 Jc 、量 距 cD、即可定出点 D。 2.支距法放线 当地面平坦、初测导线与纸上定线间相距较近时,宜用支距法放线。支距法以导线点为基 础,独立放出中线的各条直线,然后将两相邻直线延伸相交得交点,不存在拨角法放线所产生 的误差传递、积累问题。实际工作时,常用拨角法放线,每隔一定距离用支距法校正一次,两种 方法交替使用。 支距法放线分以下步骤:纸上选点、量距;现场放线;交点。 (1)纸上选点、量距 一般从初测导线的导线点或转点,做初测导线的垂线,把垂线与纸上定线的交点做为定测 中线的转点,如图 12-7 中 ZD4−4 、ZD5−1 等点。根据需要,也可以在纸上定线上选出便于放线 的明显地物点,做为定测中线的转点,如 ZD4−3 地势较高,视野开阔,是理想的转点,它与初测 导线点 C22 的距离为 l,与 C22 -C21 边有一夹角β。 转点(如 ZD4-s)选好后,分别量出初测导线点(或转点)到纸上定线转点的支距长度 l=14.25m 和支距与初测导线的夹角β=52.5°,记在平面图上,作为放线时的依据。每段纸上 定线的直线上,最少要有三个转点,且转点间尽可能通视。 (2)现场放线 根据放线示意图,到现场找出相应的初测导线点,按着已量得的支距距离和角值,以初测 导线为基础,用极坐标方法实地放线。一般距离用皮尺设置,角度用经纬仪测设;当角度为直 角时,可使用简易仪器方向架、直角镜等测设。放出的各点,应打桩、插旗标示其位置。 ①穿线 由于放线资料和实际测设都存在误差,因此位于纸上定线中一条直线上的各转点,在现场 设置后通常不在一条直线上,须用经纬仪将各转点调整到同一直线方向上,这一工作就叫做 图 12-6 闭合差调整 图 12-7 支距法选点
“穿线”。 穿线方法:将经纬仪安置在一个放线点上,照准最远的一个转点(ZD),由远而近逐一检 查,如各转点偏差不大,说明各点位的设置没有错误,此时,可将中间各点都移到直线(视线) 上:或者移动仪器至某一点,使得位于仪器前后的大多数转点,都极接近仪器正倒镜视线所指 示的直线方向,则仪器视线方向,便是所放直线方向。 ②延长直线 在直线地段,常常需要根据两已知点延长直线。延长直线一般采用经纬仪盘左盘右分中 法。如图12-8,设AB线段需延长,在B点置经纬仪,盘左后视A点,倒转望远镜定出C1点; 平转望远镜盘右照准A点,再倒镜在地面上定出C2。当延长直线每100m点C:与C2间横向距 离小于5mm时,可将C1与C2点连线分中定出C点,BC段便是AB的延长线。《测规》规定, 当B、C点间距大于400m时,正倒镜的点位横向差不大于20mma 为了保证精度,延长直线时应使前后视距离大致相等,距离最长不宜大于400m,最短不宜 小于50m。对点时,应尽可能用测钎或垂球;当距离较远时可改用花杆对点,但须分中照准花 杆的最下端。 图12-8延长直线 图129直线中间加点 ③直线中间加点 如图12-9,当点A、B相距过远或两点虽相距不远但不通视,需在中间加设一点P。设 P′为一近似点,求出它与P点的偏距e值,即可定出点P 置镜P′点测角,量出两边长度a、b 设△APB的面积为Ω2,则 2Q2=absin B (12-9) 当e值很小时,AB≈a+b,则 292=(a+b)e (12-10) 由公式(12-9)、(12-10)式 bsin b=(a+b)e B 根据ε值移动仪器,按以上步骤重复,直到β=0时为止 条直线放出后,应就地与纸上定线核对,若满足了设计要求,则该直线即被确定,现场埋 桩、钉钉,在地面上标出位置 (3)交点 不同方向的相邻两直线在地面上放出后,要测设两直线的交点(JD),这一工作称为“交 点”。交点是确定中线的直线段方向和测设曲线的重要控制点。 如图12-10所示,A、B、C、D为地面上不同方向的两直线转点。先在A点置镜,后视B
12 “穿线”。 穿线方法:将经纬仪安置在一个放线点上,照准最远的一个转点(ZD),由远而近逐一检 查,如各转点偏差不大,说明各点位的设置没有错误,此时,可将中间各点都移到直线(视线) 上;或者移动仪器至某一点,使得位于仪器前后的大多数转点,都极接近仪器正倒镜视线所指 示的直线方向,则仪器视线方向,便是所放直线方向。 ②延长直线 在直线地段,常常需要根据两已知点延长直线。延长直线一般采用经纬仪盘左盘右分中 法。如图 12-8,设 AB 线段需延长,在 B 点置经纬仪,盘左后视 A 点,倒转望远镜定出 C1 点; 平转望远镜盘右照准 A 点,再倒镜在地面上定出 C2。当延长直线每 l00m 点 C1 与 C2 间横向距 离小于 5mm 时,可将 C1 与 C2 点连线分中定出 C 点,BC 段便是 A B 的延长线。《测规》规定, 当 B、C 点间距大于 400m 时,正倒镜的点位横向差不大于 2Omm。。 为了保证精度,延长直线时应使前后视距离大致相等,距离最长不宜大于 400m,最短不宜 小于 50m。对点时,应尽可能用测钎或垂球;当距离较远时可改用花杆对点,但须分中照准花 杆的最下端。 ③直线中间加点 如图 12-9,当点 A、B 相距过远或两点虽相距不远但不通视,需在中间加设一点P。设 P′为一近似点,求出它与 P 点的偏距 e 值,即可定出点 P。 置镜 P′点测角,量出两边长度 a、b。 设 APB 的面积为 ,则 2 = absin (12-9) 当 e 值很小时, AB a + b, 则 2 = (a + b)e (12-10) 由公式(12-9)、(12-10)式 absin = (a + b)e sin a b ab e + = (12-11) 根据 e 值移动仪器,按以上步骤重复,直到 =0 时为止。 一条直线放出后,应就地与纸上定线核对,若满足了设计要求,则该直线即被确定,现场埋 桩、钉钉,在地面上标出位置。 (3)交点 不同方向的相邻两直线在地面上放出后,要测设两直线的交点(JD),这一工作称为“交 点”。交点是确定中线的直线段方向和测设曲线的重要控制点。 如图 12-10 所示,A、B、C、D 为地面上不同方向的两直线转点。先在 A 点置镜,后视 B 图 12-8 延长直线 图 12-9 直线中间加点
点,延长直线BA,在估计与CD直线相交处的前后,打两个木桩a、b(俗称“骑马桩”),在a b桩上钉钉、拉上小线,则ab弦线就是BA直线在交点左右的延长线 搬动仪器置于C点,后视D点,延伸直线DC与ab线相交定出JD。具体钉测时,一人持 花杆沿ab线左右移动,在仪器观测者的指挥 下,找到交点位置打下木桩,然后用铅笔把 图12-10交点测设 ab线方向准确的划在桩顶上,再用测钎(铅 笔尖)或垂球在桩顶ab方向上重新对点,点 位确定后打下小钉,标示JD的位置。由于具 体情况需要,有时在CD直线延长线,也设置两个骑马桩c、d,拉上小线,在ab、cd两细线交 点的位置上,打桩钉钉,最后定出交点 为保证交点的精度,交点到转点(或转点之间)的距离,宜介于400~50m之间。当地面 平坦,目标清晰时,也不要长于500m:若点与点间距短于50m,则各项操作(经纬仪对中,望 远镜照准,对点、钉点等等)都应格外严格、仔细。当地面有障碍无法测设交点桩时,可钉设 副交点。 线 3.极坐标法放 此法是将光电测距仪安置于导线点上,利用极坐标法测设点位的原理,同时测设数条直 线上的若干个点。其测设数据如距离、角度等通过坐标反算求得。最后也要经过穿线等来确 定直线的位置。极坐标法充分利用了光电测距仪速度快、精度高和测程长的优点,提高了放 线效率 12.3.1.2中线测设 放线工作完成之后,地面上己有了控制中线位置的转点桩ZD和交点桩JD。依据ZD和 JD桩,即可将中线桩详细测设在地面上,这种工作通称中线测量。它包括直线和曲线两部分, 此处介绍直线测设,曲线测设按第11章所述进行。 中线上应钉设公里桩、百米桩和加桩。直线上中桩间距不宜大于50m:在地形变化处或 按设计需要应另设加桩,如:沿线路纵横向地形变化处、地质不良地段变化处、线路与其他道 路、通讯线路或输电线路交叉处等。在铁路大型工程地段(如桥梁、隧道两端)也应设置加 桩。加桩一般宜设在整米处。 中线距离应用光电测距仪或钢尺往返测量,在限差以内时取平均值。百米桩、加桩的钉设 以第一次量距为准。中桩桩位误差,按《测规》要求不超过下列限差: 横向为±10cm 纵向为 200+0.1m。 式中s-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m计 定测控制桩一直线转点、交点、曲线主点桩,一般都应用固桩。固桩可埋设预制混凝土桩 或就地灌注混凝土桩,桩顶埋设铁钉表示点位 12.3.2线路高程及纵断面测量 定测阶段的水准测量分为基平测量和中平测量。基平测量的任务与初测阶段一样,是沿线 路建立水准基点,以便为定测线路及日后的施工和养护提供高程控制。中平测量是沿着定测线 路中心线的标桩进行中线水准测量,亦称中桩抄平。利用中线水准测量的结果绘制纵断面,为 施工设计提供可靠的资料依据 12.3.2.1线路水准点高程测量 1.水准点的布设 13
13 点,延长直线 BA,在估计与 CD 直线相交处的前后,打两个木桩 a、b(俗称“骑马桩”),在 a、 b 桩上钉钉、拉上小线,则 ab 弦线就是 BA 直线在交点左右的延长线。 搬动仪器置于 C 点,后视 D 点,延伸直线 DC 与 ab 线相交定出 JD。具体钉测时,一人持 花杆沿ab线左右移动,在仪器观测者的指挥 下,找到交点位置打下木桩,然后用铅笔把 ab 线方向准确的划在桩顶上,再用测钎(铅 笔尖)或垂球在桩顶 ab 方向上重新对点,点 位确定后打下小钉,标示 JD 的位置。由于具 体情况需要,有时在 CD 直线延长线,也设置两个骑马桩 c、d,拉上小线,在 ab、cd 两细线交 点的位置上,打桩钉钉,最后定出交点。 为保证交点的精度,交点到转点(或转点之间)的距离,宜介于 400~50m 之间。当地面 平坦,目标清晰时,也不要长于 500m;若点与点间距短于 50m,则各项操作(经纬仪对中,望 远镜照准,对点、钉点等等)都应格外严格、仔细。当地面有障碍无法测设交点桩时,可钉设 副交点。 3.极坐标法放线 此法是将光电测距仪安置于导线点上,利用极坐标法测设点位的原理,同时测设数条直 线上的若干个点。其测设数据如距离、角度等通过坐标反算求得。最后也要经过穿线等来确 定直线的位置。极坐标法充分利用了光电测距仪速度快、精度高和测程长的优点,提高了放 线效率。 12.3.1.2 中线测设 放线工作完成之后,地面上已有了控制中线位置的转点桩 ZD 和交点桩 JD。依据 ZD 和 JD 桩,即可将中线桩详细测设在地面上,这种工作通称中线测量。它包括直线和曲线两部分, 此处介绍直线测设,曲线测设按第 11 章所述进行。 中线上应钉设公里桩、百米桩和加桩。直线上中桩间距不宜大于 5Om;在地形变化处或 按设计需要应另设加桩,如:沿线路纵横向地形变化处、地质不良地段变化处、线路与其他道 路、通讯线路或输电线路交叉处等。在铁路大型工程地段(如桥梁、隧道两端)也应设置加 桩。加桩一般宜设在整米处。 中线距离应用光电测距仪或钢尺往返测量,在限差以内时取平均值。百米桩、加桩的钉设 以第一次量距为准。中桩桩位误差,按《测规》要求不超过下列限差: 横向为 10cm; 纵向为 m s + 0.1 2000 。 式中 s—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 m 计。 定测控制桩—直线转点、交点、曲线主点桩,一般都应用固桩。固桩可埋设预制混凝土桩 或就地灌注混凝土桩,桩顶埋设铁钉表示点位。 12.3.2 线路高程及纵断面测量 定测阶段的水准测量分为基平测量和中平测量。基平测量的任务与初测阶段一样,是沿线 路建立水准基点,以便为定测线路及日后的施工和养护提供高程控制。中平测量是沿着定测线 路中心线的标桩进行中线水准测量,亦称中桩抄平。利用中线水准测量的结果绘制纵断面,为 施工设计提供可靠的资料依据。 12.3.2.1 线路水准点高程测量 1.水准点的布设 图 12-10 交点测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