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湖南省株洲市200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卷 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就读学校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积累与运用(共27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寒噤(jn) 禁锢(gi) 广袤无垠(mao) B.琐屑(xiao) 吊唁(yan) 毛骨悚然(s6ng) C.妖娆(ro) 愕然(e) 孜孜不倦(zi) D.颓唐(tui) 恻隐(ce) 万恶不赦(she)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亵读 憔悴 顾名思意 肃然起敬 B.瓦砾 制裁 任劳任怨 因地制宜 C.挑衅 祈祷 根深蒂固 吹毛求疵 D.污秽 荫庇 人声鼎沸 怡然自得 3.下列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童话色彩只是《格列佛游记》的表面特征,尖锐而 的讽刺才是其灵魂所在 ②光未然的《黄河颂》,通过歌颂黄河,表达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对于不愿做 亡国奴的炎黄子孙来说,极富 性,使人 涌起一股誓死保卫祖国的万丈豪情。 A.深沉 煽动 情不自禁 B.深刻 煽动 忍俊不禁 C.深沉 鼓动 忍俊不禁 D.深刻 鼓动 情不自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 B.从小学到现在,你一定有过被小说的情节深深吸引的时候。 C.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D.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按原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5.(1)感时花溅泪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 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 (3)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长歌行》) (4)子曰:“岁寒, 。”(《论语·子罕》
绝密★启用前 湖南省株洲市 2009 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卷 时量: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就读学校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7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8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寒噤(jìn) 禁锢(ɡù) 广袤无垠(mào) B.琐屑(xiāo) 吊唁(yán) 毛骨悚然(sǒnɡ) C.妖娆(ráo) 愕然(è) 孜孜不倦(zī) D.颓唐(tuí) 恻隐(cè) 万恶不赦(shè)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亵读 憔悴 顾名思意 肃然起敬 B.瓦砾 制裁 任劳任怨 因地制宜 C.挑衅 祈祷 根深蒂固 吹毛求疵 D.污秽 荫庇 人声鼎沸 怡然自得 3.下列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童话色彩只是《格列佛游记》的表面特征,尖锐而 的讽刺才是其灵魂所在。 ②光未然的《黄河颂》,通过歌颂黄河,表达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对于不愿做 亡国奴的炎黄子孙来说,极富 性,使人 涌起一股誓死保卫祖国的万丈豪情。 A.深沉 煽动 情不自禁 B.深刻 煽动 忍俊不禁 C.深沉 鼓动 忍俊不禁 D.深刻 鼓动 情不自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 B.从小学到现在,你一定有过被小说的情节深深吸引的时候。 C.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D.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按原文默写(共 8 分,每空 1 分) 5.(1)感时花溅泪, 。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 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 , 。(辛弃疾《破阵子》) (3)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长歌行》) (4)子曰:“岁寒, 。”(《论语·子罕》)
(5)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岀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 之苦。其中“ ”表现了爱情的坚贞, 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千古传诵。 (三)按要求答题(共11分) 6.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补出乙说的话。(2分) 某班语文老师布置学生读名著《西游记》。同学甲家境较差,在书店花十几元钱买了一本普及本,到 学校后,看到同桌乙买的是一百多元的豪华本,甲有点尴尬。为消除甲的尴尬,乙说: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某学者就“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与学习效率之关系”对三个平行班(每班50人)进行了调查,以下是 调查的数据统计 习效率 掌握80%以上掌握50%-80%掌握50%以下 习方式 一班:听老师分析讲解12人28人10人 班:自己看书做题11人30人9人 巨班:以上两种方式结合40人9人1人 (1)根据上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2)结合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 8.名著阅读(5分) ①武松乘着酒兴,走上冈子来,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 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转身再回酒店… ②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力气,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 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树上,把那条哨 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 (1)上文节选自古典长篇小说 (2)作者要塑造武松“打虎英雄”的形象,却为何写武松胆怯,想转身回去? (3)武松从柴进庄上出来,就一直将哨棒带在身边,作者也时时提起它,读者满以为定当靠它打虎,结 果却没有用上。这样写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共27分。其中第18小题3分,第20小题4分,其余每小题2分)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 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 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
(5)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 之苦。其中“ , ”表现了爱情的坚贞, 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千古传诵。 (三)按要求答题(共 11 分) 6.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补出乙说的话。(2 分) 某班语文老师布置学生读名著《西游记》。同学甲家境较差,在书店花十几元钱买了一本普及本,到 学校后,看到同桌乙买的是一百多元的豪华本,甲有点尴尬。为消除甲的尴尬,乙说:“ 。”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 分) 某学者就“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与学习效率之关系”对三个平行班(每班 50 人)进行了调查,以下是 调查的数据统计。 学 习效率 学习方式 掌握 80%以上 掌握 50%—80% 掌握 50%以下 一班:听老师分析讲解 12 人 28 人 10 人 二班:自己看书做题 11 人 30 人 9 人 三班:以上两种方式结合 40 人 9 人 1 人 (1)根据上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2)结合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 8.名著阅读(5 分) ①武松乘着酒兴,走上冈子来,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 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转身再回酒店…… ②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力气,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 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树上,把那条哨 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 (1)上文节选自古典长篇小说《 》。 (2)作者要塑造武松“打虎英雄”的形象,却为何写武松胆怯,想转身回去? (3)武松从柴进庄上出来,就一直将哨棒带在身边,作者也时时提起它,读者满以为定当靠它打虎,结 果却没有用上。这样写有何作用? 二、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共 27 分。其中第 18 小题 3 分,第 20 小题 4 分,其余每小题 2 分) (一)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 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 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
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 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 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 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 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 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 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节选自《苏州园林 9.上文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的 10.“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寂寞”在文中是 的意思 11.请用“∥”将第一段划分为三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 。”请用第一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二)学会等待 邱裕华 (1)犹如幼鹰在蛋壳中静静地孵化,等待赋予生命以力量;犹如蓓在枝头上悄悄地守候,等待给 予生命以美丽 (2)曾有专家做过这样—个实验:给-些4岁的孩子毎人一颗好吃的奶糖,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 吃,就只能吃一块;如果能等上20分钟再吃,便可以得到第二块。后来的跟踪实验表明,那些拿到糖马 上就吃的孩子,长大后性格比较孤僻,容易受挫;而能耐心等待第二块糖的孩子,成年后往往具有较强的 适应性,经得起挫败且更为自信独立 (3)可见,学会等待是多么重要。其实,不仅仅是幼小的孩童,对于中学生来说,也经常需要学会 等待,需要能适时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为一时的得失斤斤计较,不为暂时的输赢唉声叹气,不为眼 前的诱惑迷失本性。这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把握幸福的重要心理素质之
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 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 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 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 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 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 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节选自《苏州园林》) 9.上文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的 。 10.“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寂寞”在文中是 的意思。 11.请用“∥”将第一段划分为三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 的。”请用第一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 (二)学 会 等 待 邱裕华 (1)犹如幼鹰在蛋壳中静静地孵化,等待赋予生命以力量;犹如蓓蕾在枝头上悄悄地守候,等待给 予生命以美丽。 (2)曾有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些 4 岁的孩子每人一颗好吃的奶糖,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 吃,就只能吃一块;如果能等上 20 分钟再吃,便可以得到第二块。后来的跟踪实验表明,那些拿到糖马 上就吃的孩子,长大后性格比较孤僻,容易受挫;而能耐心等待第二块糖的孩子,成年后往往具有较强的 适应性,经得起挫败且更为自信独立。 (3)可见,学会等待是多么重要。其实,不仅仅是幼小的孩童,对于中学生来说,也经常需要学会 等待,需要能适时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为一时的得失斤斤计较,不为暂时的输赢唉声叹气,不为眼 前的诱惑迷失本性。这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把握幸福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4)这就像依米花。它生长在非洲极其千旱的沙漠之中,为了积聚开放所需要的水分,竟需要耐心 地等待四五年。然后,在吸足蓓所需要的全部水分和养分后,它开花了。这是世界上最艳丽的花朵,美 得令人惊心动魄,似乎把整个荒漠都照亮了。显然,没有之前干旱之中的几年等待,就没有它们美丽无比 的时刻。 (5)①能够年少成名当然好,就如人们常说,出名要趁早,可是天才毕竟是少数,我们很多人都需 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会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得,有所获。②成功之前往往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寂寞与艰苦 跋涉。③那些奥运赛场上的冠军,无一不是多年苦练的结晶;诺贝尔奖,也有不少人是在古稀之年才获得 的。④可遗憾的是,许多人耐不住寂寞,他们浮躁、急功近利,老是想一步登天。⑤他们在乎的不是历练 和经验,而是结果,最好是能一夜成名。⑥这样的人,缺乏坚定的目标,缺乏踏踏实实和持之以恒的心态, 太急于求成,最后往往难以有所成就 (6)一天建不成罗马,一步到不了长城。等待给人希望,等待让人平和,等待促人成功。让我们学 会等待,在等待中做好眼前的事,就像田园等待春的孕育、夏的繁殖、秋的成熟。 (选自《东方青年》2009年第3期,有删改) 13.由第(2)段的事例,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14.文中的第 段照应了“犹如蓓蕾在枝头上悄悄地守候,等待给予生命以美丽”这句话 15.第(5)段的中心句是第 16.每个人都要“学会等待”。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个方面需要“等待”?结合文意,你觉得应该如何“等 (三)蜘蛛脚与翅膀 刘心武 跟老伴从电影院出来,在人行道上缓步前行,议论着观影心得。忽然觉得身后有竹竿点地的声响 回头,是一位戴墨镜的盲人,立即意识到,不该占住脚下的盲道,让开后,道歉:“对不起,真不好意思 盲人却并不移动,叫出我的名字来。老伴好吃惊。我倒并不以为稀奇。想必他从电视里听过我在《百家讲 坛》揭秘《红楼梦》的讲座。一问,果然。于是说:“感谢您听我的讲座,欢迎批评指正啊門本是-句客 气话,没想到他认真地指正起来:“你讲得好,可是,你有的发音不对啊。你说史湘云后来再蘸,其实
(4)这就像依米花。它生长在非洲极其干旱的沙漠之中,为了积聚开放所需要的水分,竟需要耐心 地等待四五年。然后,在吸足蓓蕾所需要的全部水分和养分后,它开花了。这是世界上最艳丽的花朵,美 得令人惊心动魄,似乎把整个荒漠都照亮了。显然,没有之前干旱之中的几年等待,就没有它们美丽无比 的时刻。 (5)①能够年少成名当然好,就如人们常说,出名要趁早,可是天才毕竟是少数,我们很多人都需 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会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得,有所获。②成功之前往往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寂寞与艰苦 跋涉。③那些奥运赛场上的冠军,无一不是多年苦练的结晶;诺贝尔奖,也有不少人是在古稀之年才获得 的。④可遗憾的是,许多人耐不住寂寞,他们浮躁、急功近利,老是想一步登天。⑤他们在乎的不是历练 和经验,而是结果,最好是能一夜成名。⑥这样的人,缺乏坚定的目标,缺乏踏踏实实和持之以恒的心态, 太急于求成,最后往往难以有所成就。 (6)一天建不成罗马,一步到不了长城。等待给人希望,等待让人平和,等待促人成功。让我们学 会等待,在等待中做好眼前的事,就像田园等待春的孕育、夏的繁殖、秋的成熟。 (选自《东方青年》2009 年第 3 期,有删改) 13.由第(2)段的事例,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14.文中的第 段照应了“犹如蓓蕾在枝头上悄悄地守候,等待给予生命以美丽”这句话。 15.第(5)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16.每个人都要“学会等待”。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个方面需要“等待”?结合文意,你觉得应该如何“等 待”? (三)蜘蛛脚与翅膀 刘心武 跟老伴从电影院出来,在人行道上缓步前行,议论着观影心得。忽然觉得身后有竹竿点地的声响,一 回头,是一位戴墨镜的盲人,立即意识到,不该占住脚下的盲道,让开后,道歉:“对不起,真不好意思!” 盲人却并不移动,叫出我的名字来。老伴好吃惊。我倒并不以为稀奇。想必他从电视里听过我在《百家讲 坛》揭秘《红楼梦》的讲座。一问,果然。于是说:“感谢您听我的讲座,欢迎批评指正啊!”本是一句客 气话,没想到他认真地指正起来:“你讲得好,可是,你有的发音不对啊。你说史湘云后来‘再蘸’,其实
应该是再醮′,那醮′字发叫的音啊。奇怪的是,你明明是认得醮′字的呀。你前面讲贾府在 清虚观打醮,醮′这个字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你都正确地发出‘叫”的音啊!寡妇再醮′,就是她再 次举行了祈福仪式,改嫁的意思啊…. 万没想到,他跟着讲出这样一番话来:“这世界上,大概只有我知道你为什么出这么个错儿……那一定 是,五十多年前,在钱粮胡同宿舍大院里,你总听见我奶奶说‘再蘸′再蘸′的。那是俗人错语呀,你 到电视上讲,哪能这么随俗错音呀,应该严格按照正规工具书来啊『说到这儿,他脸微微移向我老伴:“嫂 夫人,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我惊喜交集,双手拍向他双肩,大叫:“喜子!是你呀 他用左拳击了我胸膛一下:“苟富贵,毋相忘!你还记得我 老伴问他:“您怎么只听两句,就认出他来了啊?″喜子笑眯眯地说:“他要没上电视,我也未必听出 是他。我们半个多世纪没见过了。当然,我一直记得他那时候的语音。那时候我们都没变声呢。” 我说:“我在明处,你全看见了。可你是怎么过来的?”他说:“我从盲人学校毕业以后,到工艺美术 工厂,先当工人,后来当技师,现在当然也退休啦。不夸张地说,我差不多把咱们国家出版的盲文书全读 过了。活到老,学到老,咱们这代人,不全有这么个心劲吗? 回到家,我给老伴详细讲起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那时候,喜子奶奶常唠叨喜子他妈是“寡妇再蘸”, 给好些气受。其实,对他妈最不满的是,他的姐姐、妹妺都正常,他生下来却双眼失明。那时候他常坐在 他家门外—张紧靠墙的破藤椅上晒太阳。有一次,我们几个淘气的男孩,就拿粉笔,以他为中心,往黑墙 上画出蜘蛛脚,还嘎嘎怪笑。我开头也觉得这恶作剧很过瘾,但是,见到他脸上痛苦的表情久久不散,就 有点良心发现,过了一阵,别的朋友散去了,我就过去把那些蜘蛛脚全擦了,另画出了两只大翅膀。说来 也怪,我也没告诉他我的修改,喜子却微笑了,那笑脸在艳阳下像一朵盛开的花 老伴听了,说:“做人,你要继续发扬善良……: (选自2009年2月18日《今晚报》,有删改) 17.第一段“盲人却并不移动”一句中,用“移”字好在哪里?
应该是‘再醮’,那‘醮’字发‘叫’的音啊。奇怪的是,你明明是认得‘醮’字的呀。你前面讲贾府在 清虚观打醮,‘醮’这个字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你都正确地发出‘叫’的音啊!寡妇‘再醮’,就是她再 次举行了祈福仪式,改嫁的意思啊……” 万没想到,他跟着讲出这样一番话来:“这世界上,大概只有我知道你为什么出这么个错儿……那一定 是,五十多年前,在钱粮胡同宿舍大院里,你总听见我奶奶说‘再蘸’‘再蘸’的。那是俗人错语呀,你 到电视上讲,哪能这么随俗错音呀,应该严格按照正规工具书来啊!”说到这儿,他脸微微移向我老伴:“嫂 夫人,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我惊喜交集,双手拍向他双肩,大叫:“喜子!是你呀!” 他用左拳击了我胸膛一下:“苟富贵,毋相忘!你还记得我!” 老伴问他:“您怎么只听两句,就认出他来了啊?”喜子笑眯眯地说:“他要没上电视,我也未必听出 是他。我们半个多世纪没见过了。当然,我一直记得他那时候的语音。那时候我们都没变声呢。” 我说:“我在明处,你全看见了。可你是怎么过来的?”他说:“我从盲人学校毕业以后,到工艺美术 工厂,先当工人,后来当技师,现在当然也退休啦。不夸张地说,我差不多把咱们国家出版的盲文书全读 过了。活到老,学到老,咱们这代人,不全有这么个心劲吗?” 回到家,我给老伴详细讲起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那时候,喜子奶奶常唠叨喜子他妈是“寡妇再蘸”, 给好些气受。其实,对他妈最不满的是,他的姐姐、妹妹都正常,他生下来却双眼失明。那时候他常坐在 他家门外一张紧靠墙的破藤椅上晒太阳。有一次,我们几个淘气的男孩,就拿粉笔,以他为中心,往黑墙 上画出蜘蛛脚,还嘎嘎怪笑。我开头也觉得这恶作剧很过瘾,但是,见到他脸上痛苦的表情久久不散,就 有点良心发现,过了一阵,别的朋友散去了,我就过去把那些蜘蛛脚全擦了,另画出了两只大翅膀。说来 也怪,我也没告诉他我的修改,喜子却微笑了,那笑脸在艳阳下像一朵盛开的花。 老伴听了,说:“做人,你要继续发扬善良……” (选自 2009 年 2 月 18 日《今晚报》,有删改) 17.第一段“盲人却并不移动”一句中,用“移”字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