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8分)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 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 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 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淸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 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 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 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 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 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 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 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 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 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 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 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 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 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 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岀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 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 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 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 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D“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12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3分) 1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2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14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 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15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6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18 分)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 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 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 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 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 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 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 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 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 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 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 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 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 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 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 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 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 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 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 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 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 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 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⑾“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12.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3 分) 1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2 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14.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 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15.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1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3分) 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 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 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 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 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 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 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 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 根本打不了弯。 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 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 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 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岀的热气流尽量吹冋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 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 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 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 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 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 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 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 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 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 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 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 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 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 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性化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 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 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 点安全感。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 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 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 “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 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17 1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3 分) 三.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 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 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 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 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 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 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 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 根本打不了弯。 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 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 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 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 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 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 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 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 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 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 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 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 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 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 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 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 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 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性化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 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 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 点安全感。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 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 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 “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 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 CT 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 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8.请分别概括东京地铁客和芝加哥地铁客的风格。(4分) 19.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5分) 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 甚是欢快。 20.北京地铁没有职业携手“是不幸也是幸事”,这是什么意思(4分 21.作者列举了北京地铁客被踩脚后的三种反应,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从语言表达及化解矛盾效果的角度进行 评析。(4分) 22.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 请简述理由。(5分) (四)阅读选文,完成14~20题。(23分)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一一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 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 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 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成心里忽然 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 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 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最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 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 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叉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 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 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 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 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 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叉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 L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
18 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 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8. 请分别概括东京地铁客和芝加哥地铁客的风格。(4 分) 19. 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5 分) 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 甚是欢快。 20. 北京地铁没有职业携手“是不幸也是幸事”,这是什么意思(4 分) 21. 作者列举了北京地铁客被踩脚后的三种反应,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从语言表达及化解矛盾效果的角度进行 评析。(4 分) 22. 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 请简述理由。(5 分) (四)阅读选文,完成 14~20 题。(23 分)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 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 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 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成心里忽然 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 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 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 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最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 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 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 上,叉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 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 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 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 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 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 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叉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 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 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
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诼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11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 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12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 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 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13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14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15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著.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 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16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17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 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4请阅读选文③一⑩段,完成下面表格o(4分) ⑤~⑥ ⑩~12 13 母亲带我到 母亲怕我走失 母亲呼喊、寻 田野 呼喊我,我用头 找我,我终于 巾回应 回应 15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16.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④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3分)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18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⑩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4分) 19.选文中母亲具有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4分) 20.“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五.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用生命的“扁担”,挑 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②凊晨6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 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晚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10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 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17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年的汪美红26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那年她出嫁了,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 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
19 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11 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 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12 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 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 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13 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14 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15 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著.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 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16 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17 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 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4.请阅读选文③一⑩段,完成下面表格 o(4 分) 段 落 ③~④ ⑤~⑥ ⑦ ~ ⑨ [ ⑩~12 13 ~ 16 母亲带我到 田野 母亲怕我走失 呼喊我,我用头 巾回应 A 母亲呼喊、寻 找我,我终于 回应 B 15.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 分) 16.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④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3 分)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17.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 分) 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18.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⑩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4 分) 19.选文中母亲具有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4 分) 20.“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3 分) 五.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用生命的“扁担”,挑 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②清晨 6 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 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晚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 10 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 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 17 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 年的汪美红 26 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那年她出嫁了,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 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
胎。双胞胎的降冲淡了这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⑤然而1994年3月1日傍晚,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的横江打鱼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 个孩子嗷嗽待哺,身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 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拴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 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他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別人多流了多少 泪。”亲戚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 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10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需要妻挑运上山。于是,村 里唯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 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5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 里,一般男人也就挑100斤,我第一天就挑了180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4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 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货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9元钱时,人已经虚脱 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斤!到下午4点 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 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 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10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 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 邻居吃西瓜,女儿瞟了一眼,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 西,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力那一刻,唯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 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20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 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40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 ⑧这位母亲17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4000多级台阶,往返9000多次山下山上,行走20多万公里山路,磨 破140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70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 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19.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2分) 20.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21,第⑥段“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 为什么?(2分) 22.第⑥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斧觉得累”的“秘诀”。你从 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分) 23,品析第⑦段中加点“瞟”字的表达效果。(2分) 24,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 六、现代文阅读(共13分)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1)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 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2)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3)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20 胎。双胞胎的降冲淡了这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⑤然而 1994 年 3 月 1 日傍晚,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的橫江打鱼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三 个孩子嗷嗽待哺,身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 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拴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 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他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別人多流了多少 泪。”亲戚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 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 10 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需要妻挑运上山。于是,村 里唯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 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 5 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 里,一般男人也就挑 100 斤,我第一天就挑了 180 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 4 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 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货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 9 元钱时,人已经虚脱。 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 斤!到下午 4 点 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 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 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 10 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 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 邻居吃西瓜,女儿瞟了一眼,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 西,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力那一刻,唯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 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 20 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 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 40 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 工…… ⑧这位母亲 17 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 4 000 多级台阶,往返 9 000 多次山下山上,行走 20 多万公里山路,磨 破 140 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 70 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 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19.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2 分) 20.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2 分) 21,第⑥段“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 为什么?(2 分) 22.第⑥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斧觉得累”的“秘诀”。你从 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 分) 23,品析第⑦段中加点“瞟”字的表达效果。(2 分) 24,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 二是--------------------------------- 六、现代文阅读(共 13 分)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⑴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 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⑵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⑶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