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十二.(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今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令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今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今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令(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口口口口,《望湖楼晚景》写的 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令【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令(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 令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令(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 令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 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使人目 人社間的事情,往也是如此的。了军的人,经房的事情多了,会不正一次地遇到过类彼的现象 2012.02.28 26
2012.02.28 26 ❖ 十二.(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 刘敞 苏轼 ❖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 ❖ 是疾风骤雨。(2分) ❖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 (2分) ❖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 【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 ❖ 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 ❖ 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 ❖ 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 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上了年纪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令【解析】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 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 ☆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1)要填与“疾风骤雨”相 反的词语,结合诗歌即可得出。(2)分析作用从内容和形 式两方面答题,内容包括强调的内容和对主题情感的作用, 形式包括对题目、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作用。(3) 王国维以西方美学崇高的理论糅合中国古代美学阴阳柔刚说 而提出:“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 曰壮美。”若吾 人与审美对象无利害关系,又毫无生活之欲存在,则“此时 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 物大不利于吾我人,而吾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 去,而知力得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 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红楼梦》评论)。优美指审美 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 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其特征是:1)和谐;2)在形式上具 有小巧、和谐、精致、轻盈、绚丽、清新、秀丽、优雅等品 格;3)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具有静态、柔性的 美,没有冲突、矛盾。壮美是凡事物能使人有崇高、严肃、 201 维壮之感者。 27
2012.02.28 27 ❖ 【解析】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 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 ❖ 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1)要填与“疾风骤雨”相 反的词语,结合诗歌即可得出。(2)分析作用从内容和形 式两方面答题,内容包括强调的内容和对主题情感的作用, 形式包括对题目、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作用。(3) 王国维以西方美学崇高的理论糅合中国古代美学阴阳柔刚说 而提出:“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若吾 人与审美对象无利害关系,又毫无生活之欲存在,则“此时 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 物大不利于吾我人,而吾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 去,而知力得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 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红楼梦》评论)。优美指审美 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 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其特征是:1)和谐;2)在形式上具 有小巧、和谐、精致、轻盈、绚丽、清新、秀丽、优雅等品 格;3)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具有静态、柔性的 美,没有冲突、矛盾。壮美是凡事物能使人有崇高、严肃、 雄壮之感者
少【赏析】 《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 映”字,十分贴切 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 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 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 才具备这个特点。因些,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 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 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迩句写x城”。“楼因上拉即闲上更楼”。介。闲”字既表明请全井 客那样会佬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 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 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 或黛,备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 低”不等而已。“浅深”、“高低”,写岀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令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元代刘因有一首《村居杂 “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 诗人对于“旧 在薇雨中纵冒野望,也没有如茈信适的情绪,后菜的玩之兴才特别嵩。总 请人留连忘返,日修子凝想之中。他在反复的玩味后;终于豁开朗:展现在 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丛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 感到十分愜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 愉悦之情。 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 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 下有则是虚拟的意家虽是虚我却又极氧势象的地。这样由实盛 水睪图”前着以“江南 20生,量无组减列福都更能意物时织多婆精目爱害是 的联想。来源:z§xXk.Com
2012.02.28 28 ❖ 【赏析】 ❖ 《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 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 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 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 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 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 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 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 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 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 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 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 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 低”不等而已。“浅深” 、 “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元代刘因有一首《村居杂 诗》: “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诗人对于“旧 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 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总之, 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 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 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 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 愉悦之情。 ❖ 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 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 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 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 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 的联想。[来源:Z§xx§k.Com]
《望海楼晚景》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二首。有入认为,苏轼诗中的 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 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 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 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 组善海楼晚景的读;眼否添不想腾出笔詈来专写忽来经表的横风雨 得上 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 的,不好安排。 令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 《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 须好句夸”的话了。 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 凤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 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 眨眼间,凤已静了,雨也徫了。就好像演戏拉帷幕之时,天锣大鼓 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 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自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 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 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 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令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 2012.02.28 29
2012.02.28 29 ❖ 《望海楼晚景》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二首。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 “横风” 、 “壮观”(“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 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 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 ❖ 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一 组望海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 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 , 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 的,不好安排。 ❖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 《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 须好句夸”的话了。 ❖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 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 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 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 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 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 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 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 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
三(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减字木兰花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 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 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 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 【答案】初春。这是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 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待放,万 物充满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令级(鉴赏评价)。 2012.02.28
2012.02.28 30 ❖ 十三.(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 减字木兰花 苏轼 ❖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 遥看近却无。 ❖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 红英间绿苔 。 ❖ (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 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 (3分) ❖ 【答案】初春。这是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 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待放,万 ❖ 物充满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 级(鉴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