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参考区间】①定性:阴性或弱阳性。②定量: 腰椎穿刺:0.2~0.4g/L;小脑延髓池穿刺:0.1心 0.25g/L;侧脑室穿刺:0.05~0.15gL。 【临床意义】脑脊液蛋白质阳性常见于脑组织 和脑膜炎症性病变,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 炎、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强阳性见于脑 出血、脑外伤等(血液混入脑脊液中)。蛋白质含 量增高的临床意义见表7-8
【参考区间】①定性:阴性或弱阳性。②定量: 腰椎穿刺:0.2~0.4g/L;小脑延髓池穿刺:0.1~ 0.25g/L;侧脑室穿刺:0.05~0.15g/L。 【临床意义】脑脊液蛋白质阳性常见于脑组织 和脑膜炎症性病变,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 炎、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强阳性见于脑 出血、脑外伤等(血液混入脑脊液中)。蛋白质含 量增高的临床意义见表7-8
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表7-8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的临床意义 病变 临床意义 脑组织炎性病变 脑组织感染时脑膜和脉络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先有 清蛋白增高,随后球蛋白和纤维蛋白也增高 神经根病变 如梗阻性脑积水、Guillain-Barre综合征,常有蛋白-细胞 分离现象 椎管内梗阻 脑与蛛网膜下腔互不相通,血浆蛋白质由脊髓静脉渗出,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有时达30~50gL),如脊 髓肿瘤、转移癌、粘连性蛛网膜炎等 其他 早产儿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可达2gL,新生儿为0.8~1.0g/L, 出生2个月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2.葡萄糖 葡萄糖含量高低与血糖浓度、血-脑 脊液屏障的通透性、葡萄糖的酵解程度有关。 【检测原理】测定方法与血清葡萄糖定量方法相 同: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 【方法学评价】氧化酶法中一些还原性物质可产 生竞争性抑制作用,造成测定结果偏低,使反应的特 异性减低。 己糖激酶法基本不受溶血、高脂血、黄疸、尿酸、 维生素C及药物的干扰,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葡萄 糖氧化酶法
2.葡萄糖 葡萄糖含量高低与血糖浓度、血-脑 脊液屏障的通透性、葡萄糖的酵解程度有关。 【检测原理】测定方法与血清葡萄糖定量方法相 同: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 【方法学评价】氧化酶法中一些还原性物质可产 生竞争性抑制作用,造成测定结果偏低,使反应的特 异性减低。 己糖激酶法基本不受溶血、高脂血、黄疸、尿酸、 维生素C及药物的干扰,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葡萄 糖氧化酶法
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质量保证】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常含有细菌 或细胞,故应在采集标本后及时进行测定;如果不 能及时处理,应加适量防腐剂并低温保存,以抑制 细菌和细胞代谢对葡萄糖的消耗,防止假性减低。 【参考区间】腰椎穿刺:2.54.4mmol/L;小 脑延髓池穿刺:2.84.2mmol/L;脑室穿刺:3.0 4.4mmol/L。 【临床意义】健康人脑脊液葡萄糖含量仅为血 糖的50%~80%。脑脊液葡萄糖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见表7-9
【质量保证】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常含有细菌 或细胞,故应在采集标本后及时进行测定;如果不 能及时处理,应加适量防腐剂并低温保存,以抑制 细菌和细胞代谢对葡萄糖的消耗,防止假性减低。 【参考区间】腰椎穿刺:2.5~4.4mmol/L;小 脑延髓池穿刺:2.8~4.2mmol/L;脑室穿刺:3.0~ 4.4mmol/L。 【临床意义】健康人脑脊液葡萄糖含量仅为血 糖的50%~80%。脑脊液葡萄糖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见表7-9
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表7-9脑脊液葡萄糖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变化 临床意义 减低 ①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葡 萄糖含量越低,其预后越差 ②脑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 ③神经梅毒 ④低血糖 增高 ①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液葡萄糖含量增高 ②脑出血 ③影响到脑干的急性外伤或中毒 ④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