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 ■切而知之谓之巧。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五世纪着名医家扁鹊 擅长候脉诊病。 《史记·高鹊仓公列传》曰:“今天下之言脉者, 由扁鹊也。 《黄帝内经》记载了“三部九候”造诊脉法; 《唯经》弘扬“独取寸口”候脉言病。 西西晋王叔和着《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 分述三部九候脉法和寸口脉法等临床意义,确定了 二十四脉,是我国现存最旱的脉学专着
第一节诊脉概述 脉诊原塑: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 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顺畅,气血的盈亏个脏 腑的协调作用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的持动 ■2、脉管的舒畅 ■3、心明与心阳的协调 心脏一缩一卷有节律的持动,把血液排入脉 管而形成脉搏 ■脉为血之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心气、心血是心脏生理活动的物质 基础。 心脏的搏动离不开气血的供养, 气血盈亏 直接影响脉道的充盈度。 血在脉管中运行全赖于气的推动,血液不 溢于脉外全靠气的固摄,脉搏的强弱和节律有 赖气的调节。若气血不足, 则脉象细弱或虚豁 而无力;气滞或血瘀,则脉象细涩而不利等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心气、心血是心脏生理活动的物质 基础。 心脏的搏动离不开气血的供养,气血盈亏 直接影响脉道的充盈度。 血在脉管中运行全赖于气的推动,血液不 溢于脉外全靠气的固摄,脉搏的强弱和节律有 赖气的调节。若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或虚豁 而无力;气滞或血瘀,则脉象细涩而不利等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的关系 肺有主气,司呼吸 朝百脉的功能。肺对脉的 影响体现在肺与心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统血的功能,为气血生 化之源,又称“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 谷精微的多寡,可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肝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 液,调节血量,调畅气机的作用,有利于使全 身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 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 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 绝,尺脉有力,是“有根”的特征
二、 诊脉部位和方法 (一)诊脉部位 1、三部九候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论》 2、人迎寸口诊法: 《灵枢终始》 3、独取寸口诊法: 《素问五脏别论》 4、 寸口趺阳或太谿脉诊法: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寸口部位切脉始见《内经》, 《难经》对此有较 详细的论述,并提出寸口脉与脏腑相对应的分属关系, 到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上已日趋完善 并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运用,直至当今脉诊仍是中 医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