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活 交易;与私人产品不同,公共产品不具有这些性质,所以公共 产品的交换行为难以产生,消费者与供给者之间联系由此中 断,虽然存在市场需求,但却没有市场供给,这时,政府应予以 介入,提供这种产品,弥补市场的这个局限性。 可是,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内在特性,这两个内在特性决定 了政府介入之后公共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 第一个内在特性是,公共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 恩格尔定律告诉我?,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 等“生理需要”的开支比例越来越小,而用于非生活必须品等 “精神需要”上的开支比例将越来越大。简言之,随着社会的 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 求越来越高;而公共福利产品的收入辩性一般来说大于市场 私人产品,即公共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其中最主要的 原因就是现代社会的公共产品不属生活必需品,而趣是非必 需品,它的收入弹性就越大,当个人收入超过一定水平时,公 共产品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政府服务, 这时,医疗保健、文体设施、交通运输、社会保险、公共安全等 优效型公共产品就开始日益“侵蚀”和“挤占”消费结构中的私 人产品的相对份额。公共产品的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成了 推动公共支出不断膨胀的原始动力。 第二个内在特性是,公共资本存量与私人资本存量之间 有一种密切的内在函数关亲。战后以来西方国家对公共基础 设施投资的每一次胀或缩无不刺激著或彩响着私人投资趋势 的波动,从而对宏观经济的总量运行发生着巨大作用。在这 13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 方面,美国经济学教投阿斯乔作了有益的探索。我们知道,公 共投资的增长对私人授资有两种影响,一是刺激私人扩大投 资,即被公共投资“挤进”资本总量、一是当国家总投资(私人 与公共投资之和)超过一定水乎时被公共投资“挤出”,照私人 资本将减少。阿时斯乔认为,从长期来看,“挤进"的影响占支配 地位,经过计算,其结果是公共投资每增加1美元,私人投资 约增长0.45美元。在对美国州与州之间以及其他7个国家 的历尖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之后,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在美国1950一-一1988年近40年的公共投资曲线中,前 20年(1950年一70年代)是呈上升趋势的、后十儿年是下 降的。为了更准确地考察公共投资对经济运行的彩响结果, 阿斯乔对这4)年公共投资曲线的2个不同阶段里的要素生 产率,私人资本收益率、私人投资率这三个数据进行了运算, 其结果惊人地显示出!它们的变动情况与国家公共投资的规模 有着密切的联亲。从要素生产率来看,在公共投资上升阶段 要素生产率为2.8%,下降阶段为14%,在下降阶段要素生 产率损失的1.4%中,至少57%或每年0.8%是由公共支出减 少引起的。而私人资本收益率和私人投资率在公共支出扩大 阶段分别为10.7%和3.8%,而在公共支出下降阶段分别为 7.9%和3.1%。阿斯乔指出,象公路、街道、机场、排水和供 水等基础设施的国家投资,是与私人投资相至补充的,不注意 国家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将严重阻碍整个经济的运行[]。 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们 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失衡,将会严重地对社会经济 14
译者的话 的发展产生“滞后”的负彩响。阿斯乔的研究成果表明,美国 战后以来前20年经济增长率之所以能够达到10%以上,是因 为国家扩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后20年经济增长率之所以 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共设施的投资净额几乎处于停 滞状态。在阿斯乔看来,甚至经济周期的发生原因也可以用 公共技资存量的变化来解择。可以这样认为,公共资本存量 与私人资本存量之间的这种内在函数关亲,是公共支出日益 扩大的客观要求。 公共产品上述两个内在特性告诉人们,公共支出和公共 部门不斯膨胀的趋势首光是由于政府干商市场、纠正市场失 灵(提供公共产品)所导致的结果。换句话说,国家的强大,既 是其校正市场失灵的前捉与能力的表现与基础,同时,也是干 预市场的理性要求与容观结果。 其实,早在瓦格纳之前,马克思{8}就已经预料到,用于“公 共需要”的那部分“扣除”(指公共产品)将会庄益膨胀;他指 出,在应扣除的那部分中须划成三份:1.“和生产没有关亲的 一般管理费用”;2.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 健设施等”;3.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马克思 明确预言道,用于满足“共同需要”的那部分,“将会立即显著 增加并将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今天看来,随着 社会的发展,公共支出的膨胀与公共邦门的强大,其原因,马 克思早就作了解答。马克思的预言已经得到了实践的印证, 并将继续得到未来发展的印证, 战后以来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政 15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流 府干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诸如垄断、外部性、失业 等微观层次上的市场失灵迟早要及映到通货膨胀、总供给与 总需求等国民经济宏观总量失衡方面,于是,政府宏观调控手 段与干预力度的选择与组合情况就决定了克服微观市场块陷 的效果与程度。因此,西方国家的主要问题一般来说虽然发 生在微观层次上,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在宏观管理方面。 与之相反,前计划经济国家由于排斥市场,在实行玫革之后, 发现几乎在微观层次上的所有领域内都表现出缺乏创新与活 力,经济推动力几乎趋于枯揭。 一面是成熟的、发达的市场,一面是日益扩大的攻府经济 干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共生现象”的产生与存 在,确实是值得研究的,图为,半竞“现象”与“本质”一定具有 某种关联性,我们.应该从中找出内在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 16
注释 注 释 [1]郑秉文:《市场缺陷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2]Wagner A:Three Extracts on Public Finance,Mus- grave and Peacock eds):Classics in the Theory of Public Fi- nance,New York,Macmillan Co.,1958. [3]Peacock,A T and Wiseman,J:The Grown of Public Expenditure in the United Kingdom,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1967. [4 Baumol,W J: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American Economic Re- view,1967,Jun.57,P.415-426 [5]萨谬尔逊:《经济学》,商印书馆,1982年,上册,第 207-208页。 [6]Musgrave R A:Fiscal Systems,New Haven,Connecti- cut: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Chapter 3. [7]上面材料引自阿斯乔:《基础设施:美国的第三种赤 字》,载于《世界经济译丛》,1991年10月号,第16-21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9-10 页,1972年12月。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