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 的政府看成是为此目标而设立的一个集体性组织,这样更能 节省交易费用。为此,斯蒂格利茨明确地提出了一个“非分散 化基本定理”,这个定理与科斯定理的主张恰恰相反,认为市 场要依靠政府的调控,依法调控比罚款更好,否则,“如果仪仅 简单地公布一罚款,那么怎能知道会导致多少污染呢?”简单 地说,“非分散化基本定理”认为,没有政府干预,就不能实现 市场的有效配置。但对政府的市场调控放果要注意两点:不 要高估政府直接调控的效果,同时,也不要低估间接调控的能 力。 既然政府干预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就要回答政府如何 干预的问题一这也是个有争论的热点问题。尤其在公共产 品的供给方面,要区分“政府提供”与“政府生产“这两个概念: 在私人产品市场上,一般来说由私人部门予以提供和生产;但 在公共产品的“市场”上,或是政府建立企业,亲力亲为,进行 “政府生产”,或者问接生产,称之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服 务于公共大众,符合公共利益,而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 人部门的企业行为显然与公共利益是不一致的。斯蒂格利 茨认为,既使对这些企业(例如铁路)进行了国有化改造,也不 可能使其行为符合公共的利益,因为,从理论上讲,在完全竞 争条件下,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但在不完全竞 争的现实中,私人部门的价值取向显然难以实现公共部门应 具有的诸多社会目标,所以,要解决公共目标和私人目标先天 的不一致性,国有化运动不是一条必由之路。相反,斯蒂格利 茨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私有化基本定理”,其基本含义是:在 8
泽者的话 私人部门不能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情况下一一例如提供公共 产品,政府可以透过签订含同、授予控营权、经济资助、法律保 护等手段和途径,委托私人部门生产并提供,政府只要指定 “生产多少”就可以了;适用于这一类的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具 有规模经济性的自,然垄断产品即大部分为基础设施和一部分 公共服务行业,如自来水公司、电话、供电、电视台、灯塔、新 闻、垃圾收集、街道照明、基至医疗卫生、教育、图书馆管理、公 园管理、等等。在谈到拍卖电视蒴道时,斯蒂格利茨说这是 “好经济学”:但在谈到私有化时,认为这是“坏经济学”,他持 否定的态度:他为克林顿政府担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时,坚 决反对将一个生产褂的公司私有化,既使到今天,他还坚持不 懈地利用其自身的彩响,泻力推迟其私有化的进程。他始终 认为,私有化运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雾要政府某些合适的干预形 式。但政府干预的结果绝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副作用主要 是产生浪费和无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是一种自然垄 断性组织。根据莱本斯坦的研究,垄断条件下的任何组织 有可能丧失追求成本最小化与效益最大化的能力,从而导致 “X非效率”的产生,这是在竞争条件下受“桩护”的垄断者的 基本行为特征之一。但只要引入创新、激励与竞争精神,就会 提高效率,就会使公共机构对其服务对象的服务放率得以提 高。由于可见,不完善信息与不完全市场不但导致了市场失 灵,同样也是导致“政府失灵”的根源。 正如人们对斯蒂格利茨教授的评价那样,作为“明星技 9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 授”,“他是他那个专业的巨人,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他将来很可 能获诺贝尔奖”(见书末的《附录》)。他的经济理论对世界银 行和国标货币基金也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有时使世界银行行 长沃尔森也感到很“难堪”;对亚洲国家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 基金坚持要求其提高利率、关闭破产银行、减少政府开支等紧 缩政策,他坚决持相反的态度,并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国际货 币基金的政策主张是,提高利率可以吸引外资的流入,由此可 以恢复信心,促使当地货币升值,促进国家恢复正常。但斯蒂 格利茨测认为,由予市场失灵的存在一一信息不完善,在金融 危机到来的时候,提高利率就会很可能使投资者雄以判断投 资回报预期是否安全,使人们认为有可能偿付不起如此高位 的利率,其结果必将是资金不流人、汇率不回升、经济不复苏。 本书下篇里的七位经济学教授对上篇斯蒂格利茨教授的 论文分别所做的七篇评论,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斯蒂格利茨 关于政府经济作用问题的观点进行了富有成效地、精彩地讨 论,见仁见智,发人深省。 关于国家与市场、国家干预与市场失灵等,笔者以前曾做 过一些探讨{1。 市场失灵的存在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性,但市场的 作用却是政府无法替代的。前计划经济国家“市场恐惧病”导 致的后果是世人皆知的。对前苏联东欧国家解体的原因,曾 有人说是由于政府软弱从而导致了退却而造成的,但归根结 底,是由于市场的原因,即由于害怕市场倒因无市场而搞垮了 10
译者的活 自己。 至于说国家的作用,她始终是一个容观存在:越来越强大 起来。可以说,今天各国政府对经济各个领域甚至个人生活 的彩响程度和深度比古希腊时期甚至比一百多年前都有一个 巨大的、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一百多年前德国的瓦格纳[2】 在对几个国家的公共支出情况作了考察之后提出的“瓦格纳 定理”就曾预言:进入工业化以后,经济中的公共部门在数量 上和比例上仍将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大趋势,公共支出将不断 膨胀,这一规律在50—100年以后扔将发生作用。后来许 多经济学家的研究都验证了瓦格纳定理。 皮考克和魏斯曼[3]经过考察英国1890年以后的资料验 证了瓦格纳定理,发现英国公共部门的膨胀过程是呈现出一 种“阶级式”的形状,而非“连续性”的增长。鲍莫尔[4经过研 究之后从另一个角度给予了验证:工业化的结果之所以导 致公共支出的增加是因为先进技术并不能象私人生产部门那 样随着技术革新的进步就可能立即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能 够减少劳动人员。萨缪尔逊[5]对战后美国公共部门膨胀的历 史经过研究之后预言道,在将来的岁月里,不管那一个政党执 政,政府支出上升的趋向多半会继续下去,并将至少占GNP 的25%。美国著名财政学专家马斯格雷夫[6]运用实证分析 的方法,对英、美、德三国的公共支出结构的变化作了考察,其 结果总的来说,西方公共部门发展的趋势与瓦格纳的预洲是 相吻合的:公共支出占GNP的比率,英国从1890年的8.9上 升到1955年的36.6%;美国从7.1%上.计到1962年的44. 11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 1%。 后来,马斯格雷夫于1984年又对几个国家公共支出的规 模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西方国家中,美国1980年 度公共支出占GDP比率最小,为36%,瑞典最高,竞达61. 5%。比较经济学家普莱尔将战后东西方社会福利开支作了 比较,发现不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福利开支呈现出膨胀的 趋势,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开支也同样在默默地遵循着这个 规律,所不同的是它的增长速度稍低于西方国家。 如何解释100多年来世界经济史中转续出现的这个瓦格 纳现豪?我们固然可以从凯恩斯主义那里找到一连串的现成 答案:刺激需求、扩大市场、稳定就逆、对付危机、反衰退、调节 经济,等等。从国家宏观儒求管理和战后国家行为结果的角 度来看,这些解释无疑是正确的,它确是国家实施凯恩斯主义 的“主观动机”的必然结果,是福利政策的必然结果。除了政 府实施凯恩斯玫策这一重要因素以外,诸如政府面临强大的 政治压力(如院外集团)和社会压力(如工会波判)使祛会福利 具有明显的刚性的特证,“冷战”的国际局势和领繁的局部战 争所导致的军费开支增加,等等,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支多 或少都对瓦格纳现象起了这样或那样的决定性作用。 上述经验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似乎对瓦格纳现象作出了 令人满意的解释。但从规范经济分析出发,即从市场失灵理 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产品,似乎给出的答案会更令人满意。 自由市场制度是建立在交换的等价原则之土的,只有城 些具有排斥性质的可资交换的财产权力的产品才能进行市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