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潮州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一模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卷面分3分,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请仔细审题,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2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书写相应的汉字。(4分)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yan()如莲花的开落”,四月的江南莺飞草长,燕舞莺啼, 诗意盎然,那小巧别zhi( 的亭台楼阁,旖旎迷人的青山绿水,曲折you( )深的寂静巷陌 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无不令人着迷,令人心chi( )神往。当第一缕春风抚过人的面庞时, 浓浓的暖意沁人心脾,唤醒了蛰伏一冬的心灵 2.古诗文名句默写。((1)-(6)题必做,(7)(8)两题任选一题)(8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3)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4)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 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⑦)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填空) (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1.名著阅读。(3分) (1)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我用手举着拖 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里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 尽地恭维,当场就封我作“那达克”,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这段话出自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 (2)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 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 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 (3)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 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
浙江省湖州市 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一模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卷面分 3 分,满分为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请仔细审题,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2 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书写相应的汉字。(4 分)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 yán( )如莲花的开落”,四月的江南莺飞草长,燕舞莺啼, 诗意盎然,那小巧别 zhì( )的亭台楼阁,旖旎迷人的青山绿水,曲折 yōu( )深的寂静巷陌, 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无不令人着迷,令人心 chí( )神往。当第一缕春风抚过人的面庞时, 浓浓的暖意沁人心脾,唤醒了蛰伏一冬的心灵。 2.古诗文名句默写。((1)-(6)题必做,(7)(8)两题任选一题)(8 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 ,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3)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4)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 ,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1. 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7)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 ,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填空) (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1. 名著阅读。(3 分) (1)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我用手举着拖 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里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 尽地恭维,当场就封我作“那达克”,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这段话出自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 》。 (2)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 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 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 。 (3)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 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
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这段文字的作者是以描写湘西民风民俗而著称的现代作家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某班拟开展“金钱,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 (1)【想想】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找出共同点,写出结论性的话。(2分) 材料一:某大学教授居然对学生说:“十年后你挣不到四千万不要来见我。” 材料二:某小学生的作文中如是写着:“钱是我的最爱。” 材料三: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中某女嘉宾说:“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材料四:2011年中超赛场中“升班马”广东恒大夺冠了,夺冠的最大法宝就是赢球奖金,因为他们开 出的单场赢球奖金是500万,2012年亚冠联赛中他们首战告捷,更是贏得了单场赢球奖金,高达1400万 我的结论是 (2)【议议】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很多珍贵的东西不可以用金钱买到。请根据示例仿写。(2分) 金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金钱可以买到 金钱可以买到 (3)【说说】班委在商议主题活动项目,征求你的意见,以下三个活动你觉得哪个最有意义?请简要说明 理由。(3分) ①竞赛:与金钱有关的格言俗语 ②调查:中学生金钱消费面面观 ③辩论会:“金钱是否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 我喜欢( )(只填序号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12题 (一)(11分) 茶可道,茶亦悠然 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 省,崇尚顺其自然。西方人善于制造,用金属制造刀叉来吃饭,制造器皿来装食物。我们则善于利用。我 们的祖先剖葫芦为瓢用来舀水,凿木为碗用以盛饭,劈竹为筷用来吃饭。西方人制造西药用来治病,我们
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这段文字的作者是以描写湘西民风民俗而著称的现代作家 。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7 分) 某班拟开展“金钱,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 (1)【想想】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找出共同点,写出结论性的话。(2 分) 材料一:某大学教授居然对学生说:“十年后你挣不到四千万不要来见我。” 材料二:某小学生的作文中如是写着:“钱是我的最爱。” 材料三: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中某女嘉宾说:“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材料四:2011 年中超赛场中“升班马”广东恒大夺冠了,夺冠的最大法宝就是赢球奖金,因为他们开 出的单场赢球奖金是 500 万,2012 年亚冠联赛中他们首战告捷,更是赢得了单场赢球奖金,高达 1400 万。 我的结论是: (2)【议议】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很多珍贵的东西不可以用金钱买到。请根据示例仿写。(2 分) 金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金钱可以买到 ,但 ;金钱可以买到 , 但 。 (3)【说说】班委在商议主题活动项目,征求你的意见,以下三个活动你觉得哪个最有意义?请简要说明 理由。(3 分) ①竞赛:与金钱有关的格言俗语 ②调查:中学生金钱消费面面观 ③辩论会:“金钱是否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 我 喜 欢 ( ) ( 只 填 序 号 ) , 理 由: 二、现代文阅读(20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12 题 (一)(11 分) 茶可道,茶亦悠然 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 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 省,崇尚顺其自然。西方人善于制造,用金属制造刀叉来吃饭,制造器皿来装食物。我们则善于利用。我 们的祖先剖葫芦为瓢用来舀水,凿木为碗用以盛饭,劈竹为筷用来吃饭。西方人制造西药用来治病,我们
的祖先则采摘大自然之百草为药用以疗伤。西方人喝的咖啡是制造的:我们的茶叶则是采摘的,是采摘了 日月之精华,吸收了天地之灵气。茶可以冲浊爽气,颐神养性 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道”。 茶是用来喝的,茶道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个人,静静地独坐于洒满阳光的室内。用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冲一杯荼,看那茶在杯中,在水里不断 地浮沉,翻腾。那原本细丝般的茶叶在水中慢慢地柔软、舒展,悬在空中,又不断地沉入杯底。漂浮在水 面的又一点一点地悬在空中,渐渐变软,展开,完完全全地沉淀下去。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 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杯里的水渐渐变了颜色,原来纯净而无色的 变为淡黄,仍是那么纯,无一点杂质。茶叶全都沉入杯底,水则澄澈在小小的杯中,与茶叶共同酝酿出 种宁静的优雅。杯口有袅袅的荼香飘散,氤氲一室的意境。此刻,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看茶叶融于水的全 过程,你一定有所感悟,感悟茶与水的排斥与融合。然后,啜饮一口,那种沁入心脾的微苦、醇美,让饮 茶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苦还是醇美,或者是由苦而醇美的感觉。不知是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 或者茶如人生。 许多喜欢风雅的人说“茶如人生”。所以,就有了“茶道”之说。那些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 出了人生的况味。就是将烹茶、饮茶艺术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它以 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使饮茶渐变为一种“道”,一种“茶道 茶可道,就升华为一种文化。如同佛道、儒道等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亦悠然。茶来自 大自然,来自民间,用来解渴消暑,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可以置于一雅室,浅酌论道,品味人生:亦可 以携游于山野,放浪形骸,一壶茶里看世界。 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两代,衰落于清代 还记得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那关于茶的描写吗?“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 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文章的作者说核舟所刻大概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在那小小的核桃 上不惜刻上一个烧茶的童子,可见当时文人雅士们是多么的喜爱饮茶啊。于波涛骇浪之上泛舟赤壁,竟然 有童子烧茶,还那么专心致志。这里面到底是“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呢?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将它升华为“道”,是因为它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 想。所以佛家可以跳出三界外,可以了却红尘因缘,却是难以了断茶的情缘。沏一杯香茗,对一盏青灯, 手念一串佛珠。无论是面壁十年,还是打坐于佛前,或者风轻云淡对高山流水,都会坐出一片意境,悟出 种禅机。 佛教是强调“禅荼一味”的,在从荼中体味苦味的冋时,也在茶道中注λ佛理禅机。在我看来,“莲 在佛教中有清静修为的隐喻,茶则是佛教出尘入俗的媒介。一杯清茶可佛可俗可道,亦可悠然啊。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
的祖先则采摘大自然之百草为药用以疗伤。西方人喝的咖啡是制造的;我们的茶叶则是采摘的,是采摘了 日月之精华,吸收了天地之灵气。茶可以冲浊爽气,颐神养性。 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道”。 茶是用来喝的,茶道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一个人,静静地独坐于洒满阳光的室内。用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冲一杯茶,看那茶在杯中,在水里不断 地浮沉,翻腾。那原本细丝般的茶叶在水中慢慢地柔软、舒展,悬在空中,又不断地沉入杯底。漂浮在水 面的又一点一点地悬在空中,渐渐变软,展开,完完全全地沉淀下去。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 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杯里的水渐渐变了颜色,原来纯净而无色的 变为淡黄,仍是那么纯,无一点杂质。茶叶全都沉入杯底,水则澄澈在小小的杯中,与茶叶共同酝酿出一 种宁静的优雅。杯口有袅袅的茶香飘散,氤氲一室的意境。此刻,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看茶叶融于水的全 过程,你一定有所感悟,感悟茶与水的排斥与融合。然后,啜饮一口,那种沁入心脾的微苦、醇美,让饮 茶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苦还是醇美,或者是由苦而醇美的感觉。不知是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 或者茶如人生。 许多喜欢风雅的人说“茶如人生”。所以,就有了“茶道”之说。那些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 出了人生的况味。就是将烹茶、饮茶艺术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它以 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使饮茶渐变为一种“道”,一种“茶道”。 茶可道,就升华为一种文化。如同佛道、儒道等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亦悠然。茶来自 大自然,来自民间,用来解渴消暑,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可以置于一雅室,浅酌论道,品味人生;亦可 以携游于山野,放浪形骸,一壶茶里看世界。 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两代,衰落于清代。 还记得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那关于茶的描写吗?“居左者右手执蒲葵 扇,左手抚炉,炉上有 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文章的作者说核舟所刻大概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在那小小的核桃 上不惜刻上一个烧茶的童子,可见当时文人雅士们是多么的喜爱饮茶啊。于波涛骇浪之上泛舟赤壁,竟然 有童子烧茶,还那么专心致志。这里面到底是“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呢?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将它升华为“道”,是因为它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 想。所以佛家可以跳出三界外,可以了却红尘因缘,却是难以了断茶的情缘。沏一杯香茗,对一盏青灯, 手念一串佛珠。无论是面壁十年,还是打坐于佛前,或者风轻云淡对高山流水,都会坐出一片意境,悟出 一种禅机。 佛教是强调“禅茶一味”的,在从茶中体味苦味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在我看来,“莲” 在佛教中有清静修为的隐喻,茶则是佛教出尘入俗的媒介。一杯清茶可佛可俗可道,亦可悠然啊。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
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一杯清茶在手,独坐于清风明月之中,人与茶都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 饮茶乎?悠然于天地之间也。 我也喜欢饮茶,但远没有达到“道”的境界。饮茶只是一种心情,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 茶虽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于我们的生活却是绝佳的饮品。相比于水,它那微微的、淡淡的苦味百尝不 厌。茶可以解渴、解暑,消除疲劳,也可以饮岀境界,饮岀品位;相比于酒,它的优点更是难以一一诉说。 同为饮品,同样可以归为“文化”之内,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但茶采 之于树木,冲之以甘泉,洁来洁去,带给人的是神清气爽,可以涵养人的品性。它不会耗费粮食,与人争 食。它不会饮之乱性,衍生出许多靡乱的故事。它可俗可雅,是寻常人家的常备饮品。亦可以登上大雅之 堂,可以很名贵,千金难求:可以很普通,随手可以采摘。可以以“茶道”待之,也可以以悠然之心,慢 慢品尝 我喜欢茶,喜欢它的大俗大雅 茶可以道,茶亦悠然, (摘自“散文网”)(有改动) 3.联系全文说说标题“茶可道,茶亦悠然”的含义。(2分) 4.文中开头为何要写“西方人喜爱喝咖啡”?(2分) 5.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表达的妙处。(3分) 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我们为什么应推崇饮茶。(4分) 材料一:茶叶是我国的“国饮”。据说古老的华夏族早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和周朝开国功臣周公时, 就把茶叶当作药物饮用了。到南北朝时,茶树已在南北各地种植。唐朝时饮茶成风。到南宋时,《梦粱录》 中更说到:“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很快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共同的日常饮料。 材料二:茶叶和茶饮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与茶有不解之 缘。战国大诗人屈原曾在自己作品里谈到“茶茗”。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有关于茶的诗,李白一首 敬亭山饮茶诗云:“茗生此山石,玉泉流不歇。”杜甫有诗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写茶文化雅事 最多的算是《红楼梦》,栊翠庵女尼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吃“体己”茶,使人觉得雅性十足。 (二)(9分) 善用网络“水波效应
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一杯清茶在手,独坐于清风明月之中,人与茶都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 饮茶乎?悠然于天地之间也。 我也喜欢饮茶,但远没有达到“道”的境界。饮茶只是一种心情,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 茶虽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于我们的生活却是绝佳的饮品。相比于水,它那微微的、淡淡的苦味百尝不 厌。茶可以解渴、解暑,消除疲劳,也可以饮出境界,饮出品位;相比于酒,它的优点更是难以一一诉说。 同为饮品,同样可以归为“文化”之内,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但茶采 之于树木,冲之以甘泉,洁来洁去,带给人的是神清气爽,可以涵养人的品性。它不会耗费粮食,与人争 食。它不会饮之乱性,衍生出许多靡乱的故事。它可俗可雅,是寻常人家的常备饮品。亦可以登上大雅之 堂,可以很名贵,千金难求;可以很普通,随手可以采摘。可以以“茶道”待之,也可以以悠然之心,慢 慢品尝。 我喜欢茶,喜欢它的大俗大雅。 茶可以道,茶亦悠然。 (摘自“散文网”)(有改动) 3.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茶可道,茶亦悠然”的含义。(2 分) 4. 文中开头为何要写“西方人喜爱喝咖啡”?(2 分) 5. 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表达的妙处。(3 分) 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 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我们为什么应推崇饮茶。(4 分) 材料一:茶叶是我国的“国饮”。据说古老的华夏族早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和周朝开国功臣周公时, 就把茶叶当作药物饮用了。到南北朝时,茶树已在南北各地种植。唐朝时饮茶成风。到南宋时,《梦粱录》 中更说到:“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很快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共同的日常饮料。 材料二:茶叶和茶饮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与茶有不解之 缘。战国大诗人屈原曾在自己作品里谈到“茶茗”。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有关于茶的诗,李白一首 敬亭山饮茶诗云:“茗生此山石,玉泉流不歇。”杜甫有诗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写茶文化雅事 最多的算是《红楼梦》,栊翠庵女尼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吃“体己”茶,使人觉得雅性十足。 (二)(9 分) 善用网络“水波效应
张铁 条“道德不曾跑路,良心仍在心中”的微博,转发超过21万次,在2011年“十大转发微博”中位 居第五;QQ推出“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超过600万网友在QQ签名档中点亮爱心…… 这样的力量,与其说是一个原点的激发,不如说是无数传播者聚集的合力。在“前网络时代”,媒体 传播是一对多,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更是多对多。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 向外辐射,如同池塘中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水波效应”,能量巨大。以微博为例,一个人拥有1万粉丝,每个粉丝再有100个关注者,仅仅两 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而仅仅新浪网的微博账号,就已经超过3亿,更何况还有各种博客、论 坛、社交网站等等。每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发布信息、传递观点,产生惊人的叠加效果 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 考、积极的声音。“免费午餐”就是从一个质朴的善念开始,在140字的转发中传递与扩散,“3元加3元” 的同频共振,掀起一层层爱的涟漪,为无数山区孩子奉上热腾腾的饭菜,也写就水波效应的经典案例。 能搅动舆论场“一池舂水”的,往往是触动了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失去双 腿,“板凳妈妈”却以板凳为支架,照顾了130多个孤残儿童:大雨倾盆,“最美女孩”不顾自己被淋湿, 为乞讨者撑起一把伞…物质潮流冲刷之下,道德良知拷问之中,还有什么能像人性之善那样能产生最广 泛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诉诸时代共同感受的网帖,能够赢得最多的评论和转发, 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水波传得更远,也有赖传播方式助力。如果不能聚拢680万粉丝,郭明义难以把善念辐射向最广大人 群;如果没有微博、团购等新手段,“聚蕉行动”也不能把滞销的香蕉售往全国。魔弹式的“我说你听”, 只是被动传播;而散弹式的“大家都在说”,则是主动传播。自媒体能“选择性关注”,只有与受众契合, 才能得到波峰加波峰的强劲效应。 对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能否用好水波效应,考验着传播能力,体现着引导水平。一方面,需要主 动设置议程,找到“共鸣点事件”、“公约数观点”,发现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人物与事件。而 从骑三轮车捡垃圾助学的白芳礼老人,到单手托举救下跳楼女子的消防战士,他们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 另一方面,也需要探求传播规律,找到“共振频率”、“相通波段”。如果只是以“要”字打头,以“应该” 领跑,投入舆论的石子非但不能激荡波纹,更容易让人反感、招致抵触。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 正是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的时代考题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是舆论水面上漾起的一圈涟漪。即便手握“金话筒”,媒体也需要让自己的 声音不断传递,才能成为舆论的领唱,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而这,也正是主 流媒体的价值所系、责任所在,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3日)
张 铁 一条“道德不曾跑路,良心仍在心中”的微博,转发超过 21 万次,在 2011 年“十大转发微博”中位 居第五;QQ 推出“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超过 600 万网友在 QQ 签名档中点亮爱心…… 这样的力量,与其说是一个原点的激发,不如说是无数传播者聚集的合力。在“前网络时代”,媒体 传播是一对多,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更是多对多。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 向外辐射,如同池塘中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水波效应”,能量巨大。以微博为例,一个人拥有 1 万粉丝,每个粉丝再有 100 个关注者,仅仅两 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而仅仅新浪网的微博账号,就已经超过 3 亿,更何况还有各种博客、论 坛、社交网站等等。每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发布信息、传递观点,产生惊人的叠加效果。 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 考、积极的声音。“免费午餐”就是从一个质朴的善念开始,在 140 字的转发中传递与扩散,“3 元加 3 元” 的同频共振,掀起一层层爱的涟漪,为无数山区孩子奉上热腾腾的饭菜,也写就水波效应的经典案例。 能搅动舆论场“一池春水”的,往往是触动了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失去双 腿,“板凳妈妈”却以板凳为支架,照顾了 130 多个孤残儿童;大雨倾盆,“最美女孩”不顾自己被淋湿, 为乞讨者撑起一把伞……物质潮流冲刷之下,道德良知拷问之中,还有什么能像人性之善那样能产生最广 泛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诉诸时代共同感受的网帖,能够赢得最多的评论和转发, 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水波传得更远,也有赖传播方式助力。如果不能聚拢 680 万粉丝,郭明义难以把善念辐射向最广大人 群;如果没有微博、团购等新手段,“聚蕉行动”也不能把滞销的香蕉售往全国。魔弹式的“我说你听”, 只是被动传播;而散弹式的“大家都在说”,则是主动传播。自媒体能“选择性关注”,只有与受众契合, 才能得到波峰加波峰的强劲效应。 对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能否用好水波效应,考验着传播能力,体现着引导水平。一方面,需要主 动设置议程,找到“共鸣点事件”、“公约数观点”,发现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人物与事件。而 从骑三轮车捡垃圾助学的白芳礼老人,到单手托举救下跳楼女子的消防战士,他们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 另一方面,也需要探求传播规律,找到“共振频率”、“相通波段”。如果只是以“要”字打头,以“应该” 领跑,投入舆论的石子非但不能激荡波纹,更容易让人反感、招致抵触。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 正是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的时代考题。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是舆论水面上漾起的一圈涟漪。即便手握“金话筒”,媒体也需要让自己的 声音不断传递,才能成为舆论的领唱,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而这,也正是主 流媒体的价值所系、责任所在。 (选自《人民日报》2012 年 3 月 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