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 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 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 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 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 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 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 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第一节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 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 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 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 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 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 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 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 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 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 16
16 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 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 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 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 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 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 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 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第一节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 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 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 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 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 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 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 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 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 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
和吸引力的环境。 第二节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 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 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 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 管理“绿色通道”。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 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 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深化院士 制度改革。 第三节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技伦 理体系。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发挥企业家在把握 创新方向、凝聚人才、筹措资金等方面重要作用。推进创新创业创 造向纵深发展,优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倡导敬业、精益、专 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弘扬科学 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 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 质。 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 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 17
17 和吸引力的环境。 第二节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 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 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 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 管理“绿色通道”。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 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 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深化院士 制度改革。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技伦 理体系。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发挥企业家在把握 创新方向、凝聚人才、筹措资金等方面重要作用。推进创新创业创 造向纵深发展,优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倡导敬业、精益、专 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弘扬科学 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 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 质。 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 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
体化配置。 第一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 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重点投 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改革重大科 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 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健全科技评价机制,完善自由探索 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 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支 持科研事业单位试行更灵活的编制、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 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深 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第二节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 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 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加强知 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健全仲裁、调解、公证和维权援助体 系,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优化 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 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改革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扩 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 度,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 18
18 体化配置。 第一节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 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重点投 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改革重大科 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 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健全科技评价机制,完善自由探索 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 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支 持科研事业单位试行更灵活的编制、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 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深 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第二节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 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 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加强知 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健全仲裁、调解、公证和维权援助体 系,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优化 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 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改革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扩 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 度,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
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 科技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 合研发。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发挥 科学基金独特作用。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启动一批重 大科技合作项目,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实施科学家 交流计划。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 科技学术组织任职
19 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 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 科技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 合研发。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发挥 科学基金独特作用。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启动一批重 大科技合作项目,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实施科学家 交流计划。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 科技学术组织任职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 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 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 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 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 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依托行业 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 业化突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 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健全产 业基础支撑体系,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 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 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 20
20 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 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 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 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八章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 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 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依托行业 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 业化突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 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健全产 业基础支撑体系,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 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 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