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 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 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 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 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 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 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 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 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 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 势,培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 术经济安全评估,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 第三节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 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 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 产业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 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 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21
21 第二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 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 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 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 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 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 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 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 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 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 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 术经济安全评估,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 第三节 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 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 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 产业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 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 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 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 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 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第四节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 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企业 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 效,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 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允 许制造业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 路铁路运输等物流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建立制造业重大 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建设中 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 专栏4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01高瑞新材料 推动高端稀土功能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材、高性能合金、高温合金、高纯稀 有金属材料、高性能陶瓷、电子玻璃等先进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取得突破, 加强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基和生物医用材料研发 应用,加快茂金属聚乙烯等高性能树脂和集成电路用光刻胶等电子高纯材料 关键技术突破, 02重大技术装备 推进CR450高速度等级中国标准动车组、谱系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高端 机床装备、先进工程机械、核电机组关键部件、邮轮、大型LNG船舶和深 海油气生产平台等研发应用,推动C919大型客机示范运营和ARJ21支线客 机系列化发展。 22
22 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 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 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 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第四节 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 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企业 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 效,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 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允 许制造业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 路铁路运输等物流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建立制造业重大 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建设中 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 专栏 4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01 高端新材料 推动高端稀土功能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材、高性能合金、高温合金、高纯稀 有金属材料、高性能陶瓷、电子玻璃等先进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取得突破, 加强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基和生物医用材料研发 应用,加快茂金属聚乙烯等高性能树脂和集成电路用光刻胶等电子高纯材料 关键技术突破。 02 重大技术装备 推进 CR450 高速度等级中国标准动车组、谱系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高端 机床装备、先进工程机械、核电机组关键部件、邮轮、大型 LNG 船舶和深 海油气生产平台等研发应用,推动 C919 大型客机示范运营和 ARJ21 支线客 机系列化发展
03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 重点研制分散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控系统等 工业控制装备,突破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减速器等智 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发展增材制造。 04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加快先进航空发动机关健材料等技术研发验证,推进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 机CJI000产品研制,突破宽体客机发动机关键技术,实现先进民用满轴发 动机产业化。建设上海重型燃气轮机试验电站。 05北斗产业化应用 突破通信导航一体化融合等技术,建设北斗应用产业创新平台,在通信、金 融、能源、民航等行业开展典型示范,推动北斗在车载导航、智能手机、穿 戴设备等消费领域市场化规模化应用 06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 突破新能源汽车高安全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高性能动力系统等关健技 术,加快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线控底盘和智 能终端等关键部件。 07高端医疗装备和创新药 突破腔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机等核心技术,研制高端影像、放射治 疗等大型医疗设备及关链零部件。发展脑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等植入介 入产品,推动康复辅助器具提质升级。研发重大传染性疾病所需疫苗,开发 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特效药。加强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 08农业机械装备 开发智能型大马力拖拉机、精量(免耕)播种机、喷杆喷雾机、开沟施肥机 高效联合收割机、果蔬采收机、甘蔗收获机、采棉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 发展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高效专用农机。推动先进粮油加工装备研发和产业 化。研发绿色智能养殖饲喂、环控、采集、粪污利用等装备。研发造林种草 等机械装备。 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 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3
23 03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 重点研制分散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控系统等 工业控制装备,突破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减速器等智 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发展增材制造。 04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加快先进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等技术研发验证,推进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 机 CJ1000 产品研制,突破宽体客机发动机关键技术,实现先进民用涡轴发 动机产业化。建设上海重型燃气轮机试验电站。 05 北斗产业化应用 突破通信导航一体化融合等技术,建设北斗应用产业创新平台,在通信、金 融、能源、民航等行业开展典型示范,推动北斗在车载导航、智能手机、穿 戴设备等消费领域市场化规模化应用。 06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 突破新能源汽车高安全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高性能动力系统等关键技 术,加快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线控底盘和智 能终端等关键部件。 07 高端医疗装备和创新药 突破腔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机等核心技术,研制高端影像、放射治 疗等大型医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发展脑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等植入介 入产品,推动康复辅助器具提质升级。研发重大传染性疾病所需疫苗,开发 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特效药。加强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 08 农业机械装备 开发智能型大马力拖拉机、精量(免耕)播种机、喷杆喷雾机、开沟施肥机、 高效联合收割机、果蔬采收机、甘蔗收获机、采棉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 发展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高效专用农机。推动先进粮油加工装备研发和产业 化。研发绿色智能养殖饲喂、环控、采集、粪污利用等装备。研发造林种草 等机械装备。第九章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 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第一节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 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 展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 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 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 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 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 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 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融资 担保和风险补偿力度。 第二节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 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 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 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 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 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 第十章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 24
24 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7%。 第一节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 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 展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 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 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 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 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 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 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融资 担保和风险补偿力度。 第二节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 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 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 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 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 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 第十章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
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 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 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 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聚焦增强 全产业链优势,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 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 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统 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服务企业。 第二节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 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 育、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 生命期的各类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与智慧社 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业态与模式创新,推进数 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加快 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 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 3
25 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 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 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 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聚焦增强 全产业链优势,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 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 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统 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服务企业。 第二节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 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 育、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 生命期的各类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与智慧社 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业态与模式创新,推进数 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加快 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 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