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谭嗣同》)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谭嗣同》)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
“乎”的用法 ●●●●● ●●●● ●●0 ●●● ●●●●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乎”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三
●●●●● ●●●●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0 ●●● ●●●●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辞》)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辞》)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 ●●●● 生乎吾前 《师说》 ●●0 ●●● ●●●●● ●●●●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 生乎吾前……(《师说》)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以爱为质,”兵召等 (才,《触龙说赵太后》)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却,竟然《石钟山记》)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只,仅仅。《吕氏春秋》)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乃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触龙说赵太后》)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却,竟然《石钟山记》)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只,仅仅。《吕氏春秋》)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