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 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产生最早且唯一一脉相传的文化体系 在上古时代,人类文明是在不同的地区独立地产生出来的。这种文明,可称 为最初的文明或第一代文明。在这些第一代文明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之间的继 承、交流、借鉴,形成大小不同的文化困和层层迭压的“文明世代”。据英国考 古学家丹尼尔的研究,属于“独立起源的文明”或第一代文明的,全世界共有九 个他们分别是古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爱琴一一米诺斯、南俄、美洲的 奥尔梅克、玛雅、査文。这九个文明的历史命运是很不相同的。古埃及的文化现 已后继无人,美洲的奧尔梅克、玛雅、査文没有能经受住欧洲殖民主义浪潮的冲 击,已经濒于灭绝。两河流域、爱琴-米诺斯、印度文明经过多次的民族入侵 深深迭压在后起文明世代的底层,基本上成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惟有中国文明 得到了最为连贯的继展和发展。这方面最雄辩的证据是文字。汉字的历史可以追 溯别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按一般规律,语系不同的民族 继承或输入了前代文明文字系统的立接结果,即为拼音文字或准拼音文字的出 现。而汉字系统却没有经历这样的变迁。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 并且是其中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的文明。 (二)照顾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限于中国本土,它还扩散到东亚各国,如日本、朝鲜、 越南等,形成中国文化圈或东亚文化圈。从公元前4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中国 一直是这个文化圈的中心。汉字白公元前4世纪底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 国,成为通行于这些国度的唯一公用文字以及国际间交往的通用文字。尽管东亚 各国在其后的发展中参照汉字创制出本国文字,汉字在东亚地区仍是具有权威性 的文字。随着汉字的流体,中国的典章制度及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亦传 播于各国,形成又有共同文化要素的中国文化圈。这个文化圈,与西方基督放文 化圈、东方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并称世界五大文化圈。 (三)人类封建时代发展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文化系统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各民族的文化和各文化圈的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 的,它们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也大小不等。在这个意义上,存在所谓“文明中心” 和文明中心的转移。大体言之,在世界文化史上,文明中心已经历了三次大的转 移。在奴隶制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古希腊、古罗 马。在封建制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中国。在资本 义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属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的 西欧和英国。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封建时代文化中发展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文化 基于以下的事实: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封建时代文化中宗教色彩最谈、理 性主义和人文精神最浓的文化;第二,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 先地位,第三,小国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领一代风骚;第四,中国在近两千年中 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建设个,积累了许许多多经验教训,形成了许多至今仍可以 借鉴的制度,显承出很高的政治智慧;第五,中国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在人类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物质文明水平也是世界第一流的
1 第四讲: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就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 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产生最早且唯一一脉相传的文化体系 在上古时代,人类文明是在不同的地区独立地产生出来的。这种文明,可称 为最初的文明或第一代文明。在这些第一代文明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之间的继 承、交流、借鉴,形成大小不同的文化困和层层迭压的“文明世代”。据英国考 古学家丹尼尔的研究,属于“独立起源的文明”或第一代文明的,全世界共有九 个他们分别是古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爱琴——米诺斯、南俄、美洲的 奥尔梅克、玛雅、查文。这九个文明的历史命运是很不相同的。古埃及的文化现 已后继无人,美洲的奥尔梅克、玛雅、查文没有能经受住欧洲殖民主义浪潮的冲 击,已经濒于灭绝。两河流域、爱琴-米诺斯、印度文明经过多次的民族入侵, 深深迭压在后起文明世代的底层,基本上成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惟有中国文明 得到了最为连贯的继展和发展。这方面最雄辩的证据是文字。汉字的历史可以追 溯别公元前 2500 年至 2000 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按一般规律,语系不同的民族 继承或输入了前代文明文字系统的立接结果,即为拼音文字或准拼音文字的出 现。而汉字系统却没有经历这样的变迁。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并且是其中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的文明。 (二)照顾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限于中国本土,它还扩散到东亚各国,如日本、朝鲜、 越南等,形成中国文化圈或东亚文化圈。从公元前 4 世纪到 19 世纪中叶,中国 一直是这个文化圈的中心。汉字白公元前 4 世纪底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 国,成为通行于这些国度的唯一公用文字以及国际间交往的通用文字。尽管东亚 各国在其后的发展中参照汉字创制出本国文字,汉字在东亚地区仍是具有权威性 的文字。随着汉字的流体,中国的典章制度及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亦传 播于各国,形成又有共同文化要素的中国文化圈。这个文化圈,与西方基督放文 化圈、东方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并称世界五大文化圈。 (三)人类封建时代发展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文化系统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各民族的文化和各文化圈的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 的,它们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也大小不等。在这个意义上,存在所谓“文明中心” 和文明中心的转移。大体言之,在世界文化史上,文明中心已经历了三次大的转 移。在奴隶制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古希腊、古罗 马。在封建制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中国。在资本 义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属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的 西欧和英国。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封建时代文化中发展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文化 基于以下的事实: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封建时代文化中宗教色彩最谈、理 性主义和人文精神最浓的文化;第二,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 先地位,第三,小国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领一代风骚;第四,中国在近两千年中 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建设个,积累了许许多多经验教训,形成了许多至今仍可以 借鉴的制度,显承出很高的政治智慧;第五,中国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在人类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物质文明水平也是世界第一流的
二、科学技术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区别于世界具他文 明中心的特殊风貌、特殊结构、特殊传统,反射出中国文化的卓异光辉。 首先,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而这一实用性,又主要表现为“绝 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⑧。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相当突出,其原因在于王 朝一统天下的统治以“授命于天”为根据,假如“新朝的政治能和谐而与大自然 的底律吻合,则新朝即可立于巩固坚定的基础之上”,因此,“历法乃国家要务, 关系匪轻”。历代王朝莫不设立专官观测天象,修改历法,即使在魏晋南北朝的 大动乱时代,天文研究的传统亦末断绝,甚至连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如前 秦、前燕、北魏等,也设天官,皆以占候著名。这种传统,构成中国古代天象记 录殊为丰富、历法也备臻精确的盛况。中国古代农学相当发达,仅农书就有三百 多种,土地丈量技术与绘制地图技术也颇为出色。这与历代王朝“以农立目”的 方略有密切关系。中国地域广阔,王朝的统一维系于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故不少 官员,甚至身居相位如李吉甫者,亦关心政区沿革、物产民情,促成了古代地理 学的长足进展。著名的。四大发明”也是国家“实用”需要的产物,纸张、指南 针和印刷术作为一统社会中社会通讯工具而产生:火药的发明固然与炼丹术相久 但作为一种技术应用于社会,还是出自于大一统政权军事活动的需要。 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渗透于各学科,中国古代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而著 称。如《九章算术》中分列了方田、粟米、哀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 方程、勾股等九章,计有245个应用题,都与生产需要密切相关。明代曾编辑大 量算学书籍,但是,“非官曹民事所必需者,虽九章古法,亦所摈弃”,表现出强 烈的实用色彩。此外,如大地测量以“皇舆全览”为目的,天文学附属于历法 生物学知识几乎完全存在于农学和医学中,各学科无不以“实用”来规范自己的 发展道路。 中国科技的实用性,是其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国家的 实用需要使得封建王朝可以“利用国家的权力,利用集中组织的社会力量。推动 科技的发展。在希腊、中世纪的欧洲,以及重视科学的回教诸国,有时也有统治 者聚集学者从事科学研究,但是,一旦当权者失势或死亡,研究机构也随之废止。 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钦天监、太医院等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并以国家之力网 罗了大量专门人才从事天文学、数学、医学以及工艺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例如历 代史籍记载的天文资科、唐代以来公布的医书和药典;都是通过官方组织的大规 模的科技人员的合作才得以完成。尽管王朝有兴替,但是,这一传统一脉相承延 续不断。这种情形在近代以前的欧洲不曾出现就是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而言,也 是一个相特殊的历史现象。与此同时,社会和个人的实用需要也使科技发展获得 广泛的关心。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揭示出,伟大科学理论的建构并非以实用为出发 点,而往往基于一种超实用的好奇心。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非常痛恨实用性, 据说有一个学生曾问他学几何有什么用,欧几里得立刻叫奴隶给他一个金币,然 后叫他走。欧几里得毕生追求的是透过几何图形探讨世界本质,这最不实用的理 论几何学在文艺复兴以后与代数结合成一崭新的数理模型,为近代以降西方科技 的飞跃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在中国,实用的价值取向局限了人们思维的 升华,注定了中国科技不可能进入更高层次,建构成独立的科学体系 中国古代科技的另一特点是“经验”色彩浓厚。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大多属
2 二、科学技术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区别于世界具他文 明中心的特殊风貌、特殊结构、特殊传统,反射出中国文化的卓异光辉。 首先,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而这一实用性,又主要表现为“绝 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⑧。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相当突出,其原因在于王 朝一统天下的统治以“授命于天”为根据,假如“新朝的政治能和谐而与大自然 的底律吻合,则新朝即可立于巩固坚定的基础之上”,因此,“历法乃国家要务, 关系匪轻”。历代王朝莫不设立专官观测天象,修改历法,即使在魏晋南北朝的 大动乱时代,天文研究的传统亦末断绝,甚至连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如前 秦、前燕、北魏等,也设天官,皆以占候著名。这种传统,构成中国古代天象记 录殊为丰富、历法也备臻精确的盛况。中国古代农学相当发达,仅农书就有三百 多种,土地丈量技术与绘制地图技术也颇为出色。这与历代王朝“以农立目”的 方略有密切关系。中国地域广阔,王朝的统一维系于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故不少 官员,甚至身居相位如李吉甫者,亦关心政区沿革、物产民情,促成了古代地理 学的长足进展。著名的。四大发明”也是国家“实用”需要的产物,纸张、指南 针和印刷术作为一统社会中社会通讯工具而产生;火药的发明固然与炼丹术相久 但作为一种技术应用于社会,还是出自于大一统政权军事活动的需要。 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渗透于各学科,中国古代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而著 称。如《九章算术》中分列了方田、粟米、哀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 方程、勾股等九章,计有 245 个应用题,都与生产需要密切相关。明代曾编辑大 量算学书籍,但是,“非官曹民事所必需者,虽九章古法,亦所摈弃”,表现出强 烈的实用色彩。此外,如大地测量以“皇舆全览”为目的,天文学附属于历法, 生物学知识几乎完全存在于农学和医学中,各学科无不以“实用”来规范自己的 发展道路。 中国科技的实用性,是其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国家的 实用需要使得封建王朝可以“利用国家的权力,利用集中组织的社会力量。推动 科技的发展。在希腊、中世纪的欧洲,以及重视科学的回教诸国,有时也有统治 者聚集学者从事科学研究,但是,一旦当权者失势或死亡,研究机构也随之废止。 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钦天监、太医院等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并以国家之力网 罗了大量专门人才从事天文学、数学、医学以及工艺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例如历 代史籍记载的天文资科、唐代以来公布的医书和药典;都是通过官方组织的大规 模的科技人员的合作才得以完成。尽管王朝有兴替,但是,这一传统一脉相承延 续不断。这种情形在近代以前的欧洲不曾出现就是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而言,也 是一个相特殊的历史现象。与此同时,社会和个人的实用需要也使科技发展获得 广泛的关心。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揭示出,伟大科学理论的建构并非以实用为出发 点,而往往基于一种超实用的好奇心。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非常痛恨实用性, 据说有一个学生曾问他学几何有什么用,欧几里得立刻叫奴隶给他一个金币,然 后叫他走。欧几里得毕生追求的是透过几何图形探讨世界本质,这最不实用的理 论几何学在文艺复兴以后与代数结合成一崭新的数理模型,为近代以降西方科技 的飞跃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在中国,实用的价值取向局限了人们思维的 升华,注定了中国科技不可能进入更高层次,建构成独立的科学体系。 中国古代科技的另一特点是“经验”色彩浓厚。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大多属
于对当时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极少进行科学理论的探 讨。如小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极为仔细而系统,其完整程度为古代和中世纪 欧洲所不可比拟,但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却没有对这些天象观察记录进行深入分 析,以寻求规律。故中国史籍虽然留下了哈雷彗星出没的三十一次记录,但发现 其平均周期的却是十七世纪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明代《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三大领域的最高水平总结,但也只 限于记录、归纳、总结生产经验,乏于理论方面的概括和升华。中国古代科学家 注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但大多从日常经验和自身感受出及这一思维方式固然 “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①,但却始终停留在“言其 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②的直观、笼统的水平上,未能建立完善的科学理 论体系。对科学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分折精神与实证精神,难以在中国古代科技 的“经验型”土壤中寻觅到生长的条件。因而,中国的经验长梦”虽曾使中国有 极辉煌的科技成就记录,但也阻碍了科学技术迈向近代化。 “实用型”和“经验型”给中国科技发展以相当的局限,但也包藏着合理的 内核,正如现代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期坦所指出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 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 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 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 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十六、七世纪之交,当耶稣会士踏上中国大陆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光 芒使他们恍如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从而由衷地发出“古代的中国人是伟大的创造 者”的惊叹。而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辉煌正渗透于多方面的突出成就中 (二)对人类历史进程发生革命性作用的四大发明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整个人 类历史进程的伟大技术成泉,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 1造纸术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的创造发明。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代 埃及取用纸草茎部的薄皮,书写于上。欧洲人则在羊皮纸上书写。我国曾以甲骨」 竹木乃至丝帛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时,人们使用丝絮制成薄片,叫做粱纸。这是 造纸术的开端。由于丝絮珍贵,絮纸原料来源极窄,人们在实践中又采用了麻纤 维制成的薄片,亦即植物纤维纸。到了东汉时期(公元二世纪初),蔡伦集中了劳 动人民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创造了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废物 制成的植物纤维纸。这种造纸方法,使造纸原料的来源大大扩充,造纸的成本大 大降低.因此很快地推广开来。蔡伦遂成为后世所传的纸的发明人。至晋朝时, 纸张已为人们普遍使用,从而取代了简、帛的地位成为我国主要的书写材料。 公元六世纪开始,这种造纸术传往朝鲜、越南、日本。公元7引年传到中亚 细亚的撤马尔罕,以后又传到西亚的大马士革城。阿拉伯纸大批生产后,源源不 断翰往欧洲的希腊、意大利等地。一一五O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了欧洲第 家造纸工厂,此时离蔡伦的发明己有一千多年。后来法国、意大利在十三世纪 开始造纸。德国(1391年)、英国(1495或1498年)、荷兰(1586年)、美国(1696年) 都先后设厂造纸,到十六世纪,纸张已流行欧洲 “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①。中世纪
3 于对当时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极少进行科学理论的探 讨。如小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极为仔细而系统,其完整程度为古代和中世纪 欧洲所不可比拟,但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却没有对这些天象观察记录进行深入分 析,以寻求规律。故中国史籍虽然留下了哈雷彗星出没的三十一次记录,但发现 其平均周期的却是十七世纪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明代《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三大领域的最高水平总结,但也只 限于记录、归纳、总结生产经验,乏于理论方面的概括和升华。中国古代科学家 注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但大多从日常经验和自身感受出及这一思维方式固然 “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①,但却始终停留在“言其 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②的直观、笼统的水平上,未能建立完善的科学理 论体系。对科学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分折精神与实证精神,难以在中国古代科技 的“经验型”土壤中寻觅到生长的条件。因而,中国的经验长梦”虽曾使中国有 极辉煌的科技成就记录,但也阻碍了科学技术迈向近代化。 “实用型”和“经验型”给中国科技发展以相当的局限,但也包藏着合理的 内核,正如现代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期坦所指出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 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 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 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 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十六、七世纪之交,当耶稣会士踏上中国大陆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光 芒使他们恍如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从而由衷地发出“古代的中国人是伟大的创造 者”的惊叹。而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辉煌正渗透于多方面的突出成就中。 (二)对人类历史进程发生革命性作用的四大发明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整个人 类历史进程的伟大技术成泉,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 1.造纸术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的创造发明。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代 埃及取用纸草茎部的薄皮,书写于上。欧洲人则在羊皮纸上书写。我国曾以甲骨、 竹木乃至丝帛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时,人们使用丝絮制成薄片,叫做粱纸。这是 造纸术的开端。由于丝絮珍贵,絮纸原料来源极窄,人们在实践中又采用了麻纤 维制成的薄片,亦即植物纤维纸。到了东汉时期(公元二世纪初),蔡伦集中了劳 动人民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创造了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废物 制成的植物纤维纸。这种造纸方法,使造纸原料的来源大大扩充,造纸的成本大 大降低.因此很快地推广开来。蔡伦遂成为后世所传的纸的发明人。至晋朝时, 纸张已为人们普遍使用,从而取代了简、帛的地位成为我国主要的书写材料。 公元六世纪开始,这种造纸术传往朝鲜、越南、日本。公元 7 引年传到中亚 细亚的撤马尔罕,以后又传到西亚的大马士革城。阿拉伯纸大批生产后,源源不 断翰往欧洲的希腊、意大利等地。一一五 O 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了欧洲第 一家造纸工厂,此时离蔡伦的发明已有一千多年。后来法国、意大利在十三世纪 开始造纸。德国(1391 年)、英国(1495 或 1498 年)、荷兰(1586 年)、美国(1696 年) 都先后设厂造纸,到十六世纪,纸张已流行欧洲。 “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①。中世纪
的欧洲,尚流行以羊皮作为信息的物质载体。据估计,生产一本羊皮纸的《圣经》, 至少需要三百多只羊的皮,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围极为狭小。纸的生 产,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 件。从这一意义而言,“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耍比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2印刷术 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伟大发明。雕版印 刷是在古代刻石和印章的基础上产生的。隋代初期(七世纪初),民间已经开始用 雕版印刷佛象等数量较多的宗教画。到了唐代又逐渐用雕版印刷流通较广的书 籍。一九OO年,敦坦千佛洞发现了一卷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刷的 《金刚经》长约五百三十三厘米,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卷首是一幅释迦牟尼说 法图,卷尾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介为二亲敬造善施”。此卷雕刻精美, 刀法纯熟,印刷清晰,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物。欧洲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 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国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尔》画像,日期是公元一四二三年, 晚于我国约六百年。到了五代,后唐宰相冯道等奏请雕印九经,这是内国家雕版 印刷儒家经典的开始。于是,雕版印刷更广泛地得到应用 由于雕版印刷费工费料,印刷业遂产生改进技术的意向。宋仁宗庆历年间(十 世纪中期),刻字工人毕升发明了活字印,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单字,入火 烧烤,使之坚硬,作成字模,然后排列起来进行印刷。这是排版印刷的开始。以 后;又有人用锡、铜等金属制成活宇。 我国的雕版印刷大约在公元八世纪传到日本,十二世纪或略早,传人埃及。 波斯也很早便熟悉了中国的印刷术,并曾经用来印造纸币。著名历史学家拉希 德·丁在其 O年完成的著作《世界史》中,还专门介绍了中国雕版术。 活字印刷则于十四世纪传到朝鲜。欧洲接触中国印刷术当在十三世纪(元代),此 时,中西交通活跃,不少欧洲旅行家远涉中国,亲眼看到中国人用雕版和活字印 刷图书、纸币和纸牌,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十四-十五世纪,雕版与活字印刷 开始流行于欧洲。一四六六年意大利出现了印刷厂以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如雨 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把学术、教育从基督教修道院中解放出来。恩格斯指 出:“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 字的状况,而且也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较高级的教育的状况。”从此,欧洲的 学术中心由修道院转移到了各地的大学。印刷术的出现为当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 动和反封建斗争提供有力的武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思想文化的交 流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3火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了硝石和硫磺的功能,为火药的 发明奠定了基础。唐初(公元七世纪末)名医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丹经》一书中 提出了一种火药的配方,把硫磺、硝末、木炭制成一种药粉,用来发火炼丹。这 说明我国最迟在唐朝已经发明了火药。以后提炼纯硝的技术不断提高,它的燃烧 性、爆炸性逐渐显示出来,于是,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朝末年(十世纪初),出 现了“飞火”,也就是火炮、火箭。宋朝时.用火炮、火箭于战争更为普遍。到 了北宋末年(十二世纪初期),出现了“霹雷炮”,大大加强了火药的爆炸力和破 坏力。南宋初年(十二世纪初陈规发明了管形火器,近代枪炮就是从原始的管形 火器发展起来的。《水浒》中的“轰天雷”凌振,便是元末明初文学作品刻画的 位宋代火炮专家。蒙古人在对宋、金作战中学到了制造火药、火器的方法,阿
4 的欧洲,尚流行以羊皮作为信息的物质载体。据估计,生产一本羊皮纸的《圣经》, 至少需要三百多只羊的皮,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围极为狭小。纸的生 产,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 件。从这一意义而言,“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耍比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2.印刷术 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伟大发明。雕版印 刷是在古代刻石和印章的基础上产生的。隋代初期(七世纪初),民间已经开始用 雕版印刷佛象等数量较多的宗教画。到了唐代又逐渐用雕版印刷流通较广的书 籍。一九 OO 年,敦坦千佛洞发现了一卷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 868 年)印刷的 《金刚经》长约五百三十三厘米,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卷首是一幅释迦牟尼说 法图,卷尾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介为二亲敬造善施”。此卷雕刻精美, 刀法纯熟,印刷清晰,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物。欧洲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 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国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尔》画像,日期是公元一四二三年, 晚于我国约六百年。到了五代,后唐宰相冯道等奏请雕印九经,这是内国家雕版 印刷儒家经典的开始。于是,雕版印刷更广泛地得到应用。 由于雕版印刷费工费料,印刷业遂产生改进技术的意向。宋仁宗庆历年间(十 一世纪中期),刻字工人毕升发明了活字印,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单字,入火 烧烤,使之坚硬,作成字模,然后排列起来进行印刷。这是排版印刷的开始。以 后;又有人用锡、铜等金属制成活宇。 我国的雕版印刷大约在公元八世纪传到日本,十二世纪或略早,传人埃及。 波斯也很早便熟悉了中国的印刷术,并曾经用来印造纸币。著名历史学家拉希 德·丁在其一三一 O 年完成的著作《世界史》中,还专门介绍了中国雕版术。 活字印刷则于十四世纪传到朝鲜。欧洲接触中国印刷术当在十三世纪(元代),此 时,中西交通活跃,不少欧洲旅行家远涉中国,亲眼看到中国人用雕版和活字印 刷图书、纸币和纸牌,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十四-十五世纪,雕版与活字印刷 开始流行于欧洲。一四六六年意大利出现了印刷厂以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如雨 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把学术、教育从基督教修道院中解放出来。恩格斯指 出:“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 字的状况,而且也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较高级的教育的状况。”从此,欧洲的 学术中心由修道院转移到了各地的大学。印刷术的出现为当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 动和反封建斗争提供有力的武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思想文化的交 流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3.火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了硝石和硫磺的功能,为火药的 发明奠定了基础。唐初(公元七世纪末)名医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丹经》一书中, 提出了一种火药的配方,把硫磺、硝末、木炭制成一种药粉,用来发火炼丹。这 说明我国最迟在唐朝已经发明了火药。以后提炼纯硝的技术不断提高,它的燃烧 性、爆炸性逐渐显示出来,于是,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朝末年(十世纪初),出 现了“飞火”,也就是火炮、火箭。宋朝时.用火炮、火箭于战争更为普遍。到 了北宋末年(十二世纪初期),出现了“霹雷炮”,大大加强了火药的爆炸力和破 坏力。南宋初年(十二世纪初)陈规发明了管形火器,近代枪炮就是从原始的管形 火器发展起来的。《水浒》中的“轰天雷”凌振,便是元末明初文学作品刻画的 一位宋代火炮专家。蒙古人在对宋、金作战中学到了制造火药、火器的方法,阿
拉伯人在与蒙古人作战中也学会了制造火药的武器。欧洲人于十三世纪后期,从 阿拉伯人的书籍中获得了火药的知识。到了十四世纪前期,又从对回教国家的战 争中学到了制造、使用火药火器的方法,于是掌握了火药的秘密。 火药传入欧洲后发生巨大影响,思格斯指出:“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 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 墙报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 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火药武器的使用,在城市市民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 极大的威力。 4.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业中划时代的事件。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 经发现了天然磁石吸铁和指示南北的现象。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 了最初的指南针一一司南。北宋末年(公元十二世纪初)朱彧在他的《萍州可谈》 中堤到,他曾在广州看见“舟师一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 针”以确定航向。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在宋朝,中国的商 船在南洋、印度,西至波斯湾一带,极为活跃。同时波斯和阿拉伯的船只也在红 海和波斯湾一带航行,他们不久就从中国人那里学会采用指南针来指导航向,以 后经过他们又传播到欧洲。恩格斯指出:“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是在“ 八O年左右”① 磁针罗盘的使用,为远洋航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五、六世纪时,葡萄牙人 达马环绕非洲到达印度的航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航行,麦哲伦的环行全 球,若是没有磁针罗盘,是不可想象的。新航线的开辟,殖民地的建立,导致了 世界市场的出现,刺激了欧洲的工业生产。这一切又都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成 长壮大和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 5发明的文化价值 四大发明的文化价值为世界所公认。美国学者德克海德说:“纸和印刷术, 我们将仍然生活在中世纪。如果没有火药,世界也许会少受点痛苦,但另一方面, 中世纪欧洲那些穿戴盔甲的骑士们可能仍然在他们有护城河围绕的城堡里称王 称霸,不可一世,而我们的社会可能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之下。最后,如果 没有指南针,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可能永远不会到来,而正是这个地理大发现的时 代刺激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把知识带给了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的世界,包括我 们美国。”马克思更精辟地论述道,“火药、罗盘、印刷木一一这是预兆资产阶级 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 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6领先与落后的反思 但是,在古代中国,由于封建经济发展的停滞,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举世 闻名的四大发明未能在本土产生革命性的社会效应,而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 态。法国作家雨果指出:“象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 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 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其是一个保 存胎儿的酒精瓶。”鲁迅也辛辣地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 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基 本无人知晓,更没有得到推广,明代中叶以前普遍使用的仍是木版印刷。如果不 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工匠毕升的这一成就加以记载,世人根本无法得知十
5 拉伯人在与蒙古人作战中也学会了制造火药的武器。欧洲人于十三世纪后期,从 阿拉伯人的书籍中获得了火药的知识。到了十四世纪前期,又从对回教国家的战 争中学到了制造、使用火药火器的方法,于是掌握了火药的秘密。 火药传入欧洲后发生巨大影响,思格斯指出:“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 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 墙报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 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火药武器的使用,在城市市民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 极大的威力。 4.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业中划时代的事件。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 经发现了天然磁石吸铁和指示南北的现象。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 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北宋末年(公元十二世纪初)朱彧在他的《萍州可谈》 中堤到,他曾在广州看见“舟师一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 针”以确定航向。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在宋朝,中国的商 船在南洋、印度,西至波斯湾一带,极为活跃。同时波斯和阿拉伯的船只也在红 海和波斯湾一带航行,他们不久就从中国人那里学会采用指南针来指导航向,以 后经过他们又传播到欧洲。恩格斯指出:“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是在“一 一八 O 年左右”①。 磁针罗盘的使用,为远洋航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五、六世纪时,葡萄牙人 达.马环绕非洲到达印度的航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航行,麦哲伦的环行全 球,若是没有磁针罗盘,是不可想象的。新航线的开辟,殖民地的建立,导致了 世界市场的出现,刺激了欧洲的工业生产。这一切又都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成 长壮大和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 5.发明的文化价值 四大发明的文化价值为世界所公认。美国学者德克.海德说:“纸和印刷术, 我们将仍然生活在中世纪。如果没有火药,世界也许会少受点痛苦,但另一方面, 中世纪欧洲那些穿戴盔甲的骑士们可能仍然在他们有护城河围绕的城堡里称王 称霸,不可一世,而我们的社会可能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之下。最后,如果 没有指南针,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可能永远不会到来,而正是这个地理大发现的时 代刺激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把知识带给了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的世界,包括我 们美国。”马克思更精辟地论述道,“火药、罗盘、印刷木——这是预兆资产阶级 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 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6.领先与落后的反思 但是,在古代中国,由于封建经济发展的停滞,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举世 闻名的四大发明未能在本土产生革命性的社会效应,而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 态。法国作家雨果指出:“象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 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 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其是一个保 存胎儿的酒精瓶。”鲁迅也辛辣地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 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基 本无人知晓,更没有得到推广,明代中叶以前普遍使用的仍是木版印刷。如果不 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工匠毕升的这一成就加以记载,世人根本无法得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