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物理学专业口 习题与复习 5 5 0 合计 64 64 0 3、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数学(代数、变换)不仅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而且还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 论课程。对于应用物理、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等专业来说,一方面是为学习本专业知识所需要的数学 基础知识和技能做好准备,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数学知识打好基础。在基础课宽口径和理论知识 以够用为度的原则下,在选材符合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恰当地把探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至关重要。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者力阐明数学概念、方法与理论的发现与形成过程,并将重点放在培养学 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上。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反映这 些基本概念的实际背景及其应用,者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 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并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 好坚实的代数,变换基础。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议阅读MT免费开放课程Linear Algebra,尤其是MT的考试题,可以有 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目标对培养要求的支撑: 培养要求 课程支撞点 课程教学目标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专业准入和准出课程 会用代数语言描述物理问题,会用变量替 换解题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应采用理论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又要加强运用理论知 识的训练,还应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把讲授与训练结合起来,就是把理论知识与具体运用理论知识结 合起来,把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把一般概念与具体实例结合起来。 5、课程资源: (1)推荐教材及参考文献: 同济大学数学系编.工程数学线性代数M.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维新编.线性代数简明教程M科学出版社 David C.Lay.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M.第三版(英文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LceW.Johnson,ctc.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M.第五版(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许甫华、张贤科编.高等代数解题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 Gilbert Strang.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M.第四版。 (2)课程网站: MIT:Linear Algebra 同济大学《线性代数》精品课:htp:www.tongji..edu.cn~math/xxds/ 6、学生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高等数学(代数、变换)是考试课程,试 19
应用物理学专业 ■ ·19· 习题与复习 5 5 0 合计 64 64 0 3、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数学(代数、变换)不仅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而且还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 论课程。对于应用物理、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等专业来说,一方面是为学习本专业知识所需要的数学 基础知识和技能做好准备,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数学知识打好基础。在基础课宽口径和理论知识 以够用为度的原则下,在选材符合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恰当地把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至关重要。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着力阐明数学概念、方法与理论的发现与形成过程,并将重点放在培养学 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上。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反映这 些基本概念的实际背景及其应用,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 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并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 好坚实的代数,变换基础。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议阅读 MIT 免费开放课程 Linear Algebra,尤其是 MIT 的考试题,可以有 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目标对培养要求的支撑: 培养要求 课程支撑点 课程教学目标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专业准入和准出课程 会用代数语言描述物理问题,会用变量替 换解题 4、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应采用理论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又要加强运用理论知 识的训练,还应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把讲授与训练结合起来,就是把理论知识与具体运用理论知识结 合起来,把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把—般概念与具体实例结合起来。 5、课程资源: (1)推荐教材及参考文献: 同济大学数学系编.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M]. 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维新编. 线性代数简明教程[M].科学出版社. David C. Lay.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M]. 第三版(英文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Lee W. Johnson, etc. 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M]. 第五版(英文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许甫华、张贤科编. 高等代数解题方法[M]. 清华大学出版社. Gilbert Strang. 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M]. 第四版。 (2)课程网站: MIT: Linear Algebra; 同济大学《线性代数》精品课:http://www.tongji.edu.cn/~math/xxds/ 6、学生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高等数学(代数、变换)是考试课程,试
■理学院 题分A、B卷。任选A、B卷中一套作为期末考试卷,另一套作为备用补考试卷。 试题应做到: 符合大纲要求,覆盖大纲的基本内容,突出重点,不出偏题怪颗。 重点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木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试题叙述准确,各试题彼此独立,试题答案唯一。 试题类型:(1)填空题:(2)选择题:(3)解答题:(4)论证题。 (2)评价标准: 考核等级 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概念清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良好(80-89) 概念清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 中等(70-79) 概念清晰,掌提基木知识,基本计算方法 及格(60-69) 概念清晰,掌提基木知识 不及格(低于60) 概念模糊,未掌握基本知识 (3)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一般占50%,期末成绩占50%。 (4)过程考核: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后作业20%与考勤20%和课堂问答10%三部分组成。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总论(或绪论、概论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让学生获得高等数学代数、变换方面的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空间想 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数学 基础 1、教学要求: 本课程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尽量让学生养清本学科的整个理 论体系结构,为学习数学专业其它学科打下良好基础。具体要求如下: (1)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代数、变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 本技能。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提高其抽象思维、逻辑推 理和代数运算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辩证关系,培养其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4)逐步培养学生的对知识的发现和创新的能力,训练其对特殊实例的观察、分析、归纳、综 合、抽象概括和探索性推理的能力。 (5)使学生对中学数学有关内容从理论上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够居高临下地掌握和处理高 级中学数学教材,进一步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2、主要内容:行列式的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用矩阵的初等变换解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 .20
■ 理学院 ·20· 题分 A、B 卷。任选 A、B 卷中一套作为期末考试卷,另一套作为备用补考试卷。 试题应做到: 符合大纲要求,覆盖大纲的基本内容,突出重点,不出偏题怪题。 重点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试题叙述准确,各试题彼此独立,试题答案唯一。 试题类型:(1)填空题; (2)选择题;(3)解答题;(4)论证题。 (2)评价标准: 考核等级 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概念清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良好(80-89) 概念清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 中等(70-79) 概念清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计算方法 及格(60-69) 概念清晰,掌握基本知识 不及格(低于 60) 概念模糊,未掌握基本知识 (3)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一般占 50%,期末成绩占 50%。 (4)过程考核: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后作业 20%与考勤 20%和课堂问答 10%三部分组成。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总论(或绪论、概论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让学生获得高等数学代数、变换方面的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空间想 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数学 基础。 1、教学要求: 本课程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尽量让学生弄清本学科的整个理 论体系结构,为学习数学专业其它学科打下良好基础。具体要求如下: (1)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代数、变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 本技能。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提高其抽象思维、逻辑推 理和代数运算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辩证关系,培养其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4)逐步培养学生的对知识的发现和创新的能力,训练其对特殊实例的观察、分析、归纳、综 合、抽象概括和探索性推理的能力。 (5)使学生对中学数学有关内容从理论上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够居高临下地掌握和处理高 级中学数学教材,进一步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2、主要内容:行列式的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用矩阵的初等变换解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
应用物理学专业口 关性,矩阵对角化及二次型的化简。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4、学习资料: 陈维新编。线性代数简明教程M科学出版社 http://www.tongji.edu.cn/-math/xxds/ 5、思考题:课后习题 第一章 行列式(12学时) 1、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行列式、上(下)三角形行列式,对角形行列式,余子式,代数余子式等重要概 (2)理解并掌握行列式的运算性质,并会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以及一些 常用的计算行列式的方法(如建立递推关系式等)计算行列式的值: (3)了解克莱姆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并会运用克莱姆法则求解某些特殊线性方程组:同时注 意利用克莱姆法则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局限性和解题过程的复杂性,为下一章引进矩阵概念,并利用增 广矩阵的行初等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解做好铺垫。 2、主要内容: 第一节二阶与三阶行列式 第二节全排列及其逆序数 第三节n阶行列式的定义 第四节对换 第五节行列式的主要性质 第六节行列式按行按列展开 第七节克莱姆法则 3、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采用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方法结合,组织课堂讨论。 要求学生课堂听课,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含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 4、学习资料:《线性代数简明教程》,陈维新编,科学出版社,1.6节,38到43页。 5、思考题:课后习题 第二章矩阵及其运算(10学时) 1、教学要求: (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对角矩阵、数量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正交矩阵 (2)掌握矩阵的加减法、数乘、乘法、转置及它们的运算法则: (3)了解方阵的方幂和方阵乘积的行列式,及其上下三角块矩阵的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4)理解矩阵可逆和伴随矩阵的概念,掌握可逆矩阵的性质及其可逆矩阵的逆矩阵用伴随矩阵 的表示公式: (5)理解矩阵分块的方法,并掌握分块矩阵的运算法则,及其上(下)三角块矩阵的行列式的 计算方法。 21…
应用物理学专业 ■ ·21· 关性,矩阵对角化及二次型的化简。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4、学习资料: 陈维新编。线性代数简明教程[M].科学出版社. http://www.tongji.edu.cn/~math/xxds/ 5、思考题:课后习题 第一章 行列式(12 学时) 1、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行列式、上(下)三角形行列式,对角形行列式,余子式,代数余子式等重要概 念; (2)理解并掌握行列式的运算性质,并会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以及一些 常用的计算行列式的方法(如建立递推关系式等)计算行列式的值; (3)了解克莱姆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并会运用克莱姆法则求解某些特殊线性方程组;同时注 意利用克莱姆法则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局限性和解题过程的复杂性,为下一章引进矩阵概念,并利用增 广矩阵的行初等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解做好铺垫。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二阶与三阶行列式 第二节 全排列及其逆序数 第三节 n阶行列式的定义 第四节 对换 第五节 行列式的主要性质 第六节 行列式按行按列展开 第七节 克莱姆法则 3、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采用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方法结合,组织课堂讨论。 要求学生课堂听课,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含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 4、学习资料:《线性代数简明教程》,陈维新编,科学出版社,1.6 节,38 到 43 页。 5、思考题:课后习题一 第二章 矩阵及其运算(10 学时) 1、教学要求: (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对角矩阵、数量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正交矩阵; (2)掌握矩阵的加减法、数乘、乘法、转置及它们的运算法则; (3)了解方阵的方幂和方阵乘积的行列式,及其上下三角块矩阵的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4)理解矩阵可逆和伴随矩阵的概念,掌握可逆矩阵的性质及其可逆矩阵的逆矩阵用伴随矩阵 的表示公式; (5)理解矩阵分块的方法,并掌握分块矩阵的运算法则,及其上(下)三角块矩阵的行列式的 计算方法
■理学院 2、主要内容: 第一节矩阵 第二节矩阵的运算 第三节逆矩阵 第四节矩阵分块法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采用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方法结合,组织课堂讨论。 要求学生课堂听课,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含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 4、学习资料: 《线性代数简明教程》,陈维新编,科学出版社,3.6节,118到121页 5、思考题:课后习题二 第三章 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10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的概念,及其初等矩阵的性质(即初等矩阵的逆矩阵是同 型的初等矩阵),并掌握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矩阵行(列)最简形式的定义: (2)理解矩阵秩的概念,及其矩阵(行、列)等价的概念:掌握初等变换不改变矩阵秩的性质, 并会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矩阵: (3)理解线性方程组Ax=b求解与对它的增广矩阵(Ab)中的系数矩阵A的化为行最简形式之 间的联系,并掌握利用增广矩阵求线性方程组解的方法: (4)掌握线性方程有唯一解、无穷多解和无解的判别方法,及其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 要条件。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基础解系的求法和通解 表示方法,及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求法。 2、主要内容: 第一节矩阵的初等变换 第二节矩阵的秩 第三节线性方程组的解 3、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采用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方法结合,组织课堂讨论。 要求学生课堂听课,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含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 4、学习资料:《线性代数简明教程》,陈维新编,科学出版社,2.4节,63到68页。 5、思考题:课后习题三 第四章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11学时 1、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组合、向量的线性表示、向量组等价以及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 无关等概念。 (2)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法。 (3)理解向量组的最大线性无关向量组和向量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及向量组 的秩:掌握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秩的关系,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和通解的概念。 (4)理解n维向量空间、基、维数、坐标、过渡矩阵等概念,并会求过渡矩阵:掌握求n维向 …22
■ 理学院 ·22·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矩阵 第二节 矩阵的运算 第三节 逆矩阵 第四节 矩阵分块法 3、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采用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方法结合,组织课堂讨论。 要求学生课堂听课,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含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 4、学习资料:《线性代数简明教程》,陈维新编,科学出版社,3.6 节,118 到 121 页。 5、思考题:课后习题二 第三章 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10 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的概念,及其初等矩阵的性质(即初等矩阵的逆矩阵是同 型的初等矩阵),并掌握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矩阵行(列)最简形式的定义; (2)理解矩阵秩的概念,及其矩阵(行、列)等价的概念;掌握初等变换不改变矩阵秩的性质, 并会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矩阵; (3)理解线性方程组 Ax b 求解与对它的增广矩阵( ) Ab 中的系数矩阵 A的化为行最简形式之 间的联系,并掌握利用增广矩阵求线性方程组解的方法; (4)掌握线性方程有唯一解、无穷多解和无解的判别方法,及其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 要条件。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基础解系的求法和通解 表示方法,及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求法。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矩阵的初等变换 第二节 矩阵的秩 第三节 线性方程组的解 3、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采用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方法结合,组织课堂讨论。 要求学生课堂听课,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含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 4、学习资料:《线性代数简明教程》,陈维新编,科学出版社,2.4 节,63 到 68 页。 5、思考题:课后习题三 第四章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11 学时) 1、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组合、向量的线性表示、向量组等价以及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 无关等概念。 (2)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法。 (3)理解向量组的最大线性无关向量组和向量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及向量组 的秩;掌握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秩的关系,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和通解的概念。 (4)理解n维向量空间、基、维数、坐标、过渡矩阵等概念,并会求过渡矩阵;掌握求n维向
应用物理学专业口 量空间的基和维数的方法,以及求基变换与坐标变换公式的方法。 2、主要内容: 第一节向量组及其线性组合 第二节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第三节向量组的秩 第四节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 第五节向量空间 3、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采用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方法结合,组织课堂讨论。 要求学生课堂听课,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含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 4、学习资料:《线性代数简明教程》,陈维新编,科学出版社,4.8节,171到177页 5、思考题:课后习题四 第五章相似矩阵及二次型(16学时)) 1、教学要求: ()掌握向量内积、长度、夹角、正交,以及单位向量、正交向量组、规范正交组(基)、正交 矩阵等概念及其性质,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施密特(Schmidt)正交化方法。 (2)理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掌握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方法。理 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矩阵与对角阵相似的充要条件,掌握用相似变换化矩阵为对角阵的方法。 (3)掌握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以及用正交变换化实对称矩阵为对角阵的方 法。 (4)掌握二次型、二次型的矩阵、二次型的秩、对称矩阵合同等概念,及其用矩阵表示二次型 的方法: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等概念以及惯性定理:掌握用矩阵的初等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 型为标准形的方法,以及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规范形的方法。掌握正定二次型与正定矩阵的概念, 以及正定二次型与正定矩阵的判别方法 2、主要内容: 第一节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必性 第二节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第三节相似矩阵 第四节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第五节二次型及其标准化 第六节用配方法化二次型成标淮型 第七节二次正定型 3、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采用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方法结合,组织课堂讨论。 要求学生课堂听课,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含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 4、学习资料:《线性代数简明教程》,陈维新编,科学出版社,5.5节,203到207页 5、思考题:课本习题五 23
应用物理学专业 ■ ·23· 量空间的基和维数的方法,以及求基变换与坐标变换公式的方法。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向量组及其线性组合 第二节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第三节 向量组的秩 第四节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 第五节 向量空间 3、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采用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方法结合,组织课堂讨论。 要求学生课堂听课,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含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 4、学习资料:《线性代数简明教程》,陈维新编,科学出版社,4.8 节,171 到 177 页。 5、思考题:课后习题四 第五章 相似矩阵及二次型(16 学时) 1、教学要求: (1)掌握向量内积、长度、夹角、正交,以及单位向量、正交向量组、规范正交组(基)、正交 矩阵等概念及其性质,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施密特(Schmidt)正交化方法。 (2)理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掌握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方法。理 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矩阵与对角阵相似的充要条件,掌握用相似变换化矩阵为对角阵的方法。 (3)掌握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以及用正交变换化实对称矩阵为对角阵的方 法。 (4)掌握二次型、二次型的矩阵、二次型的秩、对称矩阵合同等概念,及其用矩阵表示二次型 的方法;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等概念以及惯性定理;掌握用矩阵的初等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 型为标准形的方法,以及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规范形的方法。掌握正定二次型与正定矩阵的概念, 以及正定二次型与正定矩阵的判别方法。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必性 第二节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第三节 相似矩阵 第四节 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第五节 二次型及其标准化 第六节 用配方法化二次型成标准型 第七节 二次正定型 3、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采用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方法结合,组织课堂讨论。 要求学生课堂听课,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含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 4、学习资料:《线性代数简明教程》,陈维新编,科学出版社,5.5 节,203 到 207 页。 5、思考题:课本习题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