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资料汇总 目录 周易古经韵考韵读 《易经》与稷下学一一兼论《易传》为稷下黄老之作 二十世纪西方《易经》研究的进 《周易》与中国诗学八论 《周易》意象与中国古代文论 从《易经》看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易经》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及其契合点 《易经》中的哲学与儒家的改造 从新科学的启示去探讨《易经》的哲学原理阴阳辩证一元论. 莱布尼茨、黑格尔和《易经》符号系统 78 《周易》古经句法探析…. 从“易经”看信息与管理…. 从《周易》中可辑出中国最古的哲理诗集 文化研究易经的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107 《易经》卦爻辞的诗性阐释一一中国古代诗歌之起源. 《易经》中的君子观 124 司马迁与《周易》 《易经》对《老子》的影响 《周易》:先秦的一部诗集 《易经》与中西方科学思维方式的融合 《易经》教育观试析—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探源 《易经》在西方早期的传播 初论《易经》三规律 161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 《周易》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影响 171 《易经》之知识论
《易经》资料汇总 1 目录 周易古经韵考韵读............................................................................................................ 3 《易经》与稷下学 ——兼论《易传》为稷下黄老之作 ................................................... 18 二十世纪西方《易经》研究的进展................................................................................. 22 《周易》与中国诗学八论............................................................................................... 30 《周易》意象与中国古代文论........................................................................................ 40 从《易经》看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47 《易经》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及其契合点.......................................................................... 52 《易经》中的哲学与儒家的改造..................................................................................... 58 从新科学的启示去探讨《易经》的哲学原理阴阳辩证一元论........................................... 70 莱布尼茨、黑格尔和《易经》符号系统.......................................................................... 78 《周易》古经句法探析................................................................................................... 84 从“易经”看信息与管理............................................................................................... 89 从《周易》中可辑出中国最古的哲理诗集....................................................................... 95 文化研究 易经的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102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107 《易经》卦爻辞的诗性阐释 ——中国古代诗歌之起源 ..................................................114 《易经》中的君子观.....................................................................................................124 司马迁与《周易》.........................................................................................................127 《易经》对《老子》的影响...........................................................................................132 《周易》:先秦的一部诗集...........................................................................................138 《易经》与中西方科学思维方式的融合.........................................................................147 《易经》教育观试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探源...........................................................153 《易经》在西方早期的传播...........................................................................................157 初论《易经》三规律.....................................................................................................161 20 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167 《周易》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影响................................................................................171 《易经》之知识论.........................................................................................................177
《易经》资料汇总 传统研究与当代意识——陈良运《《周易〉与中国文学》序 论《易经》作者的主体意识与道德内求思想 21世纪易经管理哲学之兴起 《易经》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 干宝的《周易》古史观 非线性科学视野中的易经一一两种探索世界生成演化体系的对话 《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 《易经》的语言形式与著作年代… 222 简论《易经》中的管理哲学. 231 真可论《易》一—《易经》“佛经化”的一个实例.… 影响范式研究:《周易》与《文心雕龙》 243 政治正当性判准的历史建构一一从政治哲学角度看《易经》……..…. 249 《史记》与《周易》 论文王卦位的形成及其与《易经》的关系 263 《易经》意义的来源 荣格与《易经》: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心理学尝试 《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 285 从易经、易传看先秦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衍生.… 《汉书》与《周易》 论中国经典诠释的两个基型:直释与旁通. 中西文化的一次对话:清初传教士与《易经》研究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的宗教诉求一—孔子与《易经》关系新论… 子夏与《归藏》关系初探—一兼及帛书《易经》卦序的来源 346 略论《易经》的类比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易经》异文的类型和语言学价值 359 管理中的《易经》 365 2
《易经》资料汇总 2 传统研究与当代意识 ——陈良运《〈周易〉与中国文学》序........................................181 论《易经》作者的主体意识与道德内求思想..................................................................185 21 世纪易经管理哲学之兴起..........................................................................................189 《易经》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192 干宝的《周易》古史观..................................................................................................199 非线性科学视野中的易经 ——两种探索世界生成演化体系的对话.................................208 《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215 《易经》的语言形式与著作年代....................................................................................222 简论《易经》中的管理哲学...........................................................................................231 真可论《易》 ——《易经》“佛经化”的一个实例......................................................233 影响范式研究:《周易》与《文心雕龙》......................................................................243 政治正当性判准的历史建构 ——从政治哲学角度看《易经》........................................249 《史记》与《周易》.....................................................................................................255 论文王卦位的形成及其与《易经》的关系......................................................................263 《易经》意义的来源.....................................................................................................272 荣格与《易经》: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心理学尝试...........................................................281 《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285 从易经、易传看先秦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衍生...............................................................293 《汉书》与《周易》.....................................................................................................299 论中国经典诠释的两个基型:直释与旁通......................................................................307 中西文化的一次对话:清初传教士与《易经》研究........................................................324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的宗教诉求 ——孔子与《易经》关系新论...............................336 子夏与《归藏》关系初探 ——兼及帛书《易经》卦序的来源........................................346 略论《易经》的类比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352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易经》异文的类型和语言学价值....................................................359 管理中的《易经》.........................................................................................................365
《易经》资料汇总 周易古经韵考韵读 【原文出处】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199403 【原刊页号】1-16 【分类号】H 【分类名】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01 【作者】杨端志 【正文】 提要 本文是从音韵学角度研究《周易》古经的。探讨了古经的协韵情况,分析总结 出古经韵部系统为26部,并且与甲骨文、《诗经》、《楚辞》的韵部系统相对比,确 定了韵部系统所反映的绝对年代,从而确定了众说纷纭的关于古经的写作时代和作者 发现了古经是比《诗经》还要早的民歌、巫歌的文学性质,驳正了近现代以来在《易经》 研究方面如标点等重大失误,努力使古经归还了本来面目。 《周易》古经(以下简称“古经”)是由64个神秘符号和卦辞爻辞配合起来 的庞大“符号·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以符号为骨干,以语言为说明。就创作者初衷 说,语言是理解符号进而通向天地人事的中介。就今天的研究说,从音韵训诂角度真正 弄明白古经语言的意义,则是全部《周易》研究的基础。我们这篇文章,就是从音韵角 度探讨《周易》古经的语言形式和有关问题的 古经韵考 这里考察的是古经语言押韵的有关问题 古经语言押韵的覆盖面极广 (一)古经协韵情况 (1)韵在古经中的分布 64卦卦辞爻辞中,乾、坤、屯、蒙等52卦中都有协韵的现象,全然不入韵, 纯然为散文句子的仅有比、谦、豫、蛊、临、复、恒、遜、升、兑、节、既济等12卦。 协韵的卦中,有卦辞爻辞皆入韵者,如坎、损、震、艮、未济等5卦。有卦辞 入韵而爻辞不入韵者,如蒙、讼、解3卦。有爻辞入韵而卦辞不入韵者,如乾、坤、屯、 需、师、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随、观、噬嗑、贲、剥、无妄、大畜、颐、 大过、离、咸、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益、央、妡、萃、井、革、鼎、困、 渐、归妹、丰、旅、巽、涣、中孚、小过等44卦 (2)韵在卦辞爻辞中的分布 卦辞入韵,只是部分句子入韵,并不是全部语句都入韵。如《蒙》:“亨。非 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其中只“初筮告,再三渎, 渎则不告”(觉屋合韵)协韵,前后都有些不入韵的成分。《艮》:“艮其背,不获其 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其中“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真 部)协韵,最后一句“无咎”则不入韵。 爻辞入韵,有的是每爻爻辞皆有韵句,如《渐》:“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
《易经》资料汇总 3 周易古经韵考韵读 【原文出处】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199403 【原刊页号】1-16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01 【作 者】杨端志 【正 文】 提要 本文是从音韵学角度研究《周易》古经的。探讨了古经的协韵情况,分析总结 出古经韵部系统为 26 部,并且与甲骨文、《诗经》、《楚辞》的韵部系统相对比,确 定了韵部系统所反映的绝对年代,从而确定了众说纷纭的关于古经的写作时代和作者, 发现了古经是比《诗经》还要早的民歌、巫歌的文学性质,驳正了近现代以来在《易经》 研究方面如标点等重大失误,努力使古经归还了本来面目。 《周易》古经(以下简称“古经”)是由 64 个神秘符号和卦辞爻辞配合起来 的庞大“符号·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以符号为骨干,以语言为说明。就创作者初衷 说,语言是理解符号进而通向天地人事的中介。就今天的研究说,从音韵训诂角度真正 弄明白古经语言的意义,则是全部《周易》研究的基础。我们这篇文章,就是从音韵角 度探讨《周易》古经的语言形式和有关问题的。 一 古经韵考 这里考察的是古经语言押韵的有关问题。 古经语言押韵的覆盖面极广。 (一)古经协韵情况 (1)韵在古经中的分布: 64 卦卦辞爻辞中,乾、坤、屯、蒙等 52 卦中都有协韵的现象,全然不入韵, 纯然为散文句子的仅有比、谦、豫、蛊、临、复、恒、遯、升、兑、节、既济等 12 卦。 协韵的卦中,有卦辞爻辞皆入韵者,如坎、损、震、艮、未济等 5 卦。有卦辞 入韵而爻辞不入韵者,如蒙、讼、解 3卦。有爻辞入韵而卦辞不入韵者,如乾、坤、屯、 需、师、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随、观、噬嗑、贲、剥、无妄、大畜、颐、 大过、离、咸、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益、夬、姤、萃、井、革、鼎、困、 渐、归妹、丰、旅、巽、涣、中孚、小过等 44 卦。 (2)韵在卦辞爻辞中的分布 卦辞入韵,只是部分句子入韵,并不是全部语句都入韵。如《蒙》:“亨。非 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其中只“初筮告,再三渎, 渎则不告”(觉屋合韵)协韵,前后都有些不入韵的成分。《艮》:“艮其背,不获其 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其中“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真 部)协韵,最后一句“无咎”则不入韵。 爻辞入韵,有的是每爻爻辞皆有韵句,如《渐》:“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
《易经》资料汇总 有言(元部),无咎。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元部),吉。九三:鸿渐于陆,夫 征不复,妇孕不育(觉部),凶,利御寇。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屋部),无咎。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蒸部),吉。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 仪(觉歌合韵),吉。”这样的情况,只有困、渐、归妹三卦。绝大部分卦是其中部分 爻的爻辞有韵句,入韵的爻一二三四五不等(见《古经韵读》部分)。 (3)一韵到底和换韵 卦辞中的韵段,一般是一韵到底,因为它比较短小。如《解》:“其来复,吉 有攸往夙(觉部),吉。”《震》:“震来虢虤,笑言哑哑(铎部)。”只有《讼》换 为二韵:“有孚室,惕中吉(质部),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真文合韵)。 爻辞中的韵段,以六爻爻辞作一单位看,没有一韵到底的,只有在本卦一爻之 辞协韵的情况下才一韵到底,如《履》只有“六三”爻辞协韵因而一韵到底:“眇能视, 跛能履,履虎尾(脂微合韵),晊人,凶。”《观》只有“六四”爻辞协韵因而一韵到 底:“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阳部)。”除此情况外,都要换韵,一般是以各爻爻辞 为单位换韵,如《离》:“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歌部),凶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脂质通韵)。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歌 部),吉。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幽部),无咎。”《旅》:“六二: 旅即次,怀其资(脂部),得童仆。”“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鱼侯合韵),我心 不快。”“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咣(宵部),丧牛于易,凶。”同一爻爻 辞中间换韵的也有,比较少,如《屯》:“六二: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元部)。匪寇 婚媾(侯部)。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之部)。”《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 载鬼一车,先张之孤,后说之弧(鱼部)。匪寇,婚媾(侯部)。往遇雨则吉。”若干 爻爻辞同用一韵,同其他爻爻辞构成换韵的也有,也比较少,如《乾》:“初九:潜龙, 勿用(东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真部)。”其中九二、九四、九 五三爻协一韵部,与九一构成换韵。《大畜》:“九二:舆说葭。九三:良马逐,利艰 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六四:童牛之牿(觉部),元吉。六五:獷豕之牙,吉。上 九:何天之衢(鱼部),亨。”其中九二、九三、六四协同一韵部,六五,上九协同 韵部,二者构成换韵 (4)交韵包韵 交韵、包韵是两种特殊的协韵方式。所谓交韵,是指韵句之间交叉相押。古经 中只有二例,一例是同一爻辞内交韵,即《归妹》:“上六:女承筐(与下隔句“羊” 协),无实(与下隔句“血”协);士封羊(阳部),无血(质部);无攸利。”一例 是二爻爻辞交韵,即《睽》:“九四:睽孤(与下句“夫”、六五“肤”协),遇元夫 交孚(与下句“咎”、六五“咎”协),厉无咎。六五:悔亡。厥宗噬肤(鱼部),往 何咎(幽部)。”所谓包韵,是指协同一部的韵段中间含有协其他韵的韵段。古经中只 有一例,即《坤》:“六四:括囊(与六五“裳”、上六“黄”协),无咎,无誉(幽 鱼合韵)。六五:黄裳,元吉。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阳部)。” (5)韵在韵段中的位置 韵在韵段中的位置,古经中基本有三种类型。一是句句相协,如《坎》:“六 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幽部)。”二是偶句相协,如《中孚》。“鸣 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歌部)。”三是韵段中间或前后有些不入 韵的成分,如《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之部)。” 韵段中间“行人之得”不入韵。《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 利(物质合韵),艰则吉。”韵段前“羝羊触藩”,后“艰则吉”不入韵。古经中第三
《易经》资料汇总 4 有言(元部),无咎。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元部),吉。九三:鸿渐于陆,夫 征不复,妇孕不育(觉部),凶,利御寇。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屋部),无咎。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蒸部),吉。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 仪(觉歌合韵),吉。”这样的情况,只有困、渐、归妹三卦。绝大部分卦是其中部分 爻的爻辞有韵句,入韵的爻一二三四五不等(见《古经韵读》部分)。 (3)一韵到底和换韵 卦辞中的韵段,一般是一韵到底,因为它比较短小。如《解》:“其来复,吉。 有攸往夙(觉部),吉。”《震》:“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铎部)。”只有《讼》换 为二韵:“有孚窒,惕中吉(质部),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真文合韵)。” 爻辞中的韵段,以六爻爻辞作一单位看,没有一韵到底的,只有在本卦一爻之 辞协韵的情况下才一韵到底,如《履》只有“六三”爻辞协韵因而一韵到底:“眇能视, 跛能履,履虎尾(脂微合韵),咥人,凶。”《观》只有“六四”爻辞协韵因而一韵到 底:“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阳部)。”除此情况外,都要换韵,一般是以各爻爻辞 为单位换韵,如《离》:“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歌部),凶。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脂质通韵)。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歌 部),吉。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幽部),无咎。”《旅》:“六二: 旅即次,怀其资(脂部),得童仆。”“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鱼侯合韵),我心 不快。”“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宵部),丧牛于易,凶。”同一爻爻 辞中间换韵的也有,比较少,如《屯》:“六二: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元部)。匪寇, 婚媾(侯部)。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之部)。”《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 载鬼一车,先张之孤,后说之弧(鱼部)。匪寇,婚媾(侯部)。往遇雨则吉。”若干 爻爻辞同用一韵,同其他爻爻辞构成换韵的也有,也比较少,如《乾》:“初九:潜龙, 勿用(东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真部)。”其中九二、九四、九 五三爻协一韵部,与九一构成换韵。《大畜》:“九二:舆说輹。九三:良马逐,利艰 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六四:童牛之牿(觉部),元吉。六五:豮豕之牙,吉。上 九:何天之衢(鱼部),亨。”其中九二、九三、六四协同一韵部,六五,上九协同一 韵部,二者构成换韵。 (4)交韵 包韵 交韵、包韵是两种特殊的协韵方式。所谓交韵,是指韵句之间交叉相押。古经 中只有二例,一例是同一爻辞内交韵,即《归妹》:“上六:女承筐(与下隔句“羊” 协),无实(与下隔句“血”协);士刲羊(阳部),无血(质部);无攸利。”一例 是二爻爻辞交韵,即《睽》:“九四:睽孤(与下句“夫”、六五“肤”协),遇元夫, 交孚(与下句“咎”、六五“咎”协),厉无咎。六五:悔亡。厥宗噬肤(鱼部),往 何咎(幽部)。”所谓包韵,是指协同一部的韵段中间含有协其他韵的韵段。古经中只 有一例,即《坤》:“六四:括囊(与六五“裳”、上六“黄”协),无咎,无誉(幽 鱼合韵)。六五:黄裳,元吉。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阳部)。” (5)韵在韵段中的位置 韵在韵段中的位置,古经中基本有三种类型。一是句句相协,如《坎》:“六 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幽部)。”二是偶句相协,如《中孚》。“鸣 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歌部)。”三是韵段中间或前后有些不入 韵的成分,如《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之部)。” 韵段中间“行人之得”不入韵。《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 利(物质合韵),艰则吉。”韵段前“羝羊触藩”,后“艰则吉”不入韵。古经中第三
《易经》资料汇总 种类型较多。不入韵者大多是些表示吉凶休咎性的所谓断辞。 (6)韵在句中的位置 古经一般在句子末一字用韵,如《大过》:“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 (脂部)。”但是,如果句末是虚词,韵脚一般落在虚词前一字上。因为虚词占的本来 是韵脚的位置,所以这种情况又称为虚字脚。古经虚字脚不多,计有: ①如字脚,如《屯》:“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元部)如。 ②之字脚,如《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锡微合韵)之。” ③若字脚,如《离》:“六五:出涕沱若,戚嗟(歌部)若。” (二)古经协韵分析 (1)古经的韵部系统 经过我们对古经协韵情况的归纳分析,《周易》古经的韵部系统为26部,如 下(入韵字右下角数字为入韵次数,无数字者为入韵1次): ①之部同部协韵7次,通韵3次,合韵5次 入韵字字[,2]否[,2]喜灾[,2]牛龟[,3]颐来[,2]思[,2]趾子[,2]期时母祀部[,2] 丘 ②职部同部协韵4次,通韵3次 入韵字經棘得翼食[,4]恻福[,2]革塞克 ③蒸部同部协韵2次 入韵字陵[,2]兴孕胜 ④微部合韵6次 入韵字维尾[,2]违[,2]藟 ⑤物部同部协1次,合韵1次 入韵字遂[,2]馈退 ⑥文部合韵3次 入韵字川君群 ⑦缉部合韵1次 入韵字习 ⑧侵部合韵1次 入韵字枕 ⑨锡部同部协韵1次,合韵1次 入韵字益击系 ⑩耕部同部协韵1次 入韵字盈平 (11)脂部同部协韵7次,通韵2次,合韵2次 入韵字师尸肺矢妻[,2]咨痍藜娣[,2]视[,2]次履[,2]资死泥济 (12)质部同部协韵4次,通韵2次,合韵3次 入韵字血[,2]穴室吉实[,2]疾即弃至利[,2]劓 (13)真部同部协韵3次,合韵2次 入韵字田人[,4]渊天翩邻身臣 (14)鱼部同部协韵11次,通韵2次,合韵3次 入韵字雨处[,2]舆庐牙衢华夫[,2]誉[,2]孤[,2]肤[,3]涂车[,2]弧[,2]故且[,2] 鱼[,3]瓜徐辅序畬下[,2] (15)铎部同部协韵3次,通韵2次,合韵1次 入韵字虢[,2]哑[,2]索矍获若[,2]
《易经》资料汇总 5 种类型较多。不入韵者大多是些表示吉凶休咎性的所谓断辞。 (6)韵在句中的位置 古经一般在句子末一字用韵,如《大过》:“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 (脂部)。”但是,如果句末是虚词,韵脚一般落在虚词前一字上。因为虚词占的本来 是韵脚的位置,所以这种情况又称为虚字脚。古经虚字脚不多,计有: ①如字脚,如《屯》:“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元部)如。” ②之字脚,如《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锡微合韵)之。” ③若字脚,如《离》:“六五:出涕沱若,戚嗟(歌部)若。” (二)古经协韵分析 (1)古经的韵部系统 经过我们对古经协韵情况的归纳分析,《周易》古经的韵部系统为 26 部,如 下(入韵字右下角数字为入韵次数,无数字者为入韵 1 次): ①之部 同部协韵 7 次,通韵 3 次,合韵 5 次 入韵字 字[,2]否[,2]喜灾[,2]牛龟[,3]颐来[,2]思[,2]趾子[,2]期时母祀蔀[,2] 丘 ②职部 同部协韵 4 次,通韵 3 次 入韵字 纆棘得翼食[,4]恻福[,2]革塞克 ③蒸部 同部协韵 2 次 入韵字 陵[,2]兴孕胜 ④微部 合韵 6 次 入韵字 维尾[,2]违[,2]藟 ⑤物部 同部协 1 次,合韵 1 次 入韵字 遂[,2]馈退 ⑥文部 合韵 3 次 入韵字 川君群 ⑦缉部 合韵 1 次 入韵字 习 ⑧侵部 合韵 1 次 入韵字 枕 ⑨锡部 同部协韵 1 次,合韵 1 次 入韵字 益击系 ⑩耕部 同部协韵 1 次 入韵字 盈平 (11)脂部 同部协韵 7 次,通韵 2 次,合韵 2 次 入韵字 师尸胏矢妻[,2]咨洟藜娣[,2]视[,2]次履[,2]资死泥济 (12)质部 同部协韵 4 次,通韵 2 次,合韵 3 次 入韵字 血[,2]穴窒吉实[,2]疾即弃至利[,2]劓 (13)真部 同部协韵 3 次,合韵 2 次 入韵字 田人[,4]渊天翩邻身臣 (14)鱼部 同部协韵 11 次,通韵 2 次,合韵 3 次 入韵字 雨处[,2]舆庐牙衢华夫[,2]誉[,2]孤[,2]肤[,3]涂车[,2]弧[,2]故且[,2] 鱼[,3]瓜徐辅序畬下[,2] (15)铎部 同部协韵 3 次,通韵 2 次,合韵 1 次 入韵字 虩[,2]哑[,2]索矍获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