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导 论 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做了这样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 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 分配。”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斯密到马歇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侧重 于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从罗宾斯到萨缪尔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逐渐 转向资源稀缺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着重分析改善资源配置方式的代 价和可能,探索增加财富生产并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途径。因此,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财富并在杜会成员之间 进行分配的学问。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稀缺资源 与人类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关系,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实现资源配置的 效率。为此,经济学要重视研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它们在本质上是由资源稀缺引 起的选择问题,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资源配置机制,才能 增加社会财富的生产并实现财富的合理分配。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根本途径是充分 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因此,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微观经 济学也因此被称为价格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经济学又把市场价格 制度及其有效运行作为其研究对象。 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完全解决资源 有效配置和利用问题,还必须进行政府调节。政府调节包括政府对微观经 济的调节和对宏观经济的调节。相应地,政府调节经济的政策包括微观经 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三、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评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中,必然结成一定的、不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成康·诺德素斯:《微观经济学》第18版,萧环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7 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 下进行的,因此,“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 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①。也就是说,“经济学研 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 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正是研究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 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从而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 的科学。 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同,西方经济学以资源的稀缺性为起点讨 论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问题,把生产中人与物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完全 撇开了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超阶级”、 “超历史”的科学。西方经济学抽象地讨论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 费,用对人与物或物与物的关系的分析代替对人与人的关系或社会关系的 分析。这种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忽视人与人的关系,见物不见人的分析方 法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会导致其对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研究停留 在表面,不能深人揭示资源配置和利用活动的本质,难以科学回答资源配 置和利用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是资源配置和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劳动与资本按一定比例配置或结合在一起,对劳动对 象进行加工和改造的劳动过程,它还是一个劳动在资本的支配和监督下按 照资本的意志去行动的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造,生产出可以满足生 产和消费需要的劳动产品,是人与物的关系,它反映人通过改造自然界而 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动性和目的性;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者在资本家的支配下不但创造出满足劳动力再生产 所需要的劳动力价值,而且还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杜2009年版,第153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4页
18 导 论 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人的基本关 系和主要关系,其本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 的目的和动力。劳动过程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这 种关系存在于任何社会形态,仅仅研究这种人与物的关系,根本看不出资 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也看不出资本主义生产对于劳动者和资 本家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在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者处于被剥削、 被支配的地位,资本家则处于支配和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地位,这是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即人与人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资本 主义分配关系的剥削性质,即资本家以不支付等价物的方式无偿占有雇佣 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是追求剩余价值。资本 主义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交换和消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交换和消费都 受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所支配,服从于资产阶级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的需要。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和利用过程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 统一体,就其本质而言,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支配下,生产和实现剩余 价值的过程,因此,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关系必然 影响和制约整个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和利用过程,使之充满矛盾、 冲突和摩擦,经济波动、通货膨张、失业乃至经济危机都是这些矛盾的具 体表现。要认清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力,阐明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源配 置和利用的性质和效果,就必须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只研究人与物的关系,不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就无法认清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难以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内在矛 盾和运动规律。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及其矛盾和冲突视而不见,否 认资产阶级经济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的本质。事 实上,西方经济学将研究对象界定为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否认资源配 置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只讨论超越具体生产方式的抽象的一般的 资源配置方式,论证和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这就是在为资本主义 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进行辩护,显示出了强烈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倾 向性
第四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9 还须指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重视市场的作用, 但两者的着眼点却完全不同。西方经济学仅仅把市场或市场调节看做是有 效配置资源的手段,或者说,西方经济学重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市场不但具有配置资源的功能,更重要的 是,市场(流通领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资本家进行剩余价值生产和 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或者说,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条件。西方经济学 否认剥削的存在,它当然也就闭口不谈市场的这方面作用。 西方经济学(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代表)也重视发挥政府的职能, 政府除了实行管理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之 外,还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或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部门,并通过实行 福利政策,解决所谓“富裕中的贫困”问题。这可以看做是西方经济学 对现代西方国家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的肯定。但也必须指出,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看,资产阶级的国家或政府从根本上说是代 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机构,因此,无论资产阶级国家或政府推出什么样的政 策措施,不管它怎样打着代表“全民”利益的幌子,本质上都是以维护 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前提的。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是研究和认识人类经 济活动的性质、特点及一般规律的方法,是经济学理论体系赖以形成和建 立的基础。认识和把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理论体系 的前提。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一 方面,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以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为基础,从个人主 义的自利和完全理性假设出发描述人类经济活动,阐述资源配置的机制和 规律,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发展了一些研究经济 问题的具体方法,特别是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方法借用来研究经济问 题,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一些有用工具。本教材着重介绍现代西方主流
20 导 论 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非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很重 要,但不是本教材介绍的重点。 一、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一)方法论个人主义 经济学的方法论属于经济哲学范畴,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西方 主流经济学家主要采用方法论个人主义进行经济学研究。 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系统的观点,它们是西方经济学分析和解 决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石。要了解和把握 西方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必须了解和认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个人主义及 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体现。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 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构成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唯一真实的基础是个体的人, 离开了个体的人,社会就不复存在;社会生活中的任何行为都是由个人做 出的,一个社会或集体有所作为,总是经由相互合作的个人的行动表现出 来的;社会或者集体是无法被具体化的,只有个人的行为才赋予社会或者 集体以具体的意义;分析和研究个人的心理和动机是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 的出发点,只有进行个体分析,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对社会 现象的分析应当是从个人到社会,而不是从社会到个人。 关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特点,新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哈耶克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说:“真正个人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首先,它主要是一种旨在理解那些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力量的社会理论; 其次,它是一套源于这种社会观的政治行为规范。”①“我们在理解社会现 象时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只有通过对那些作用于其他人并且由其预期行为 所引导的个人活动的理解来理解社会现象。”②方法论个人主义往往同资产 ①[奥地利]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年版,第6页。 ②[奥地利]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