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 11 货币因素置于从属地位的实物经济,从而促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从混沌大一统状态中裂变而出。显然,建立在这些假定上的传统经济学说 与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大相径庭。此外,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和以凡勃伦为代表的美国制度学派,或者不得不承认无产阶级的贫困和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或者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及其 局限性,主张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但它们并非这一时期经济学发展 的主流。 四、当代西方经济学 进人20世纪,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趋于激化。一方面,随着生产和资 本集中的迅速发展,大型垄断企业形成,垄断推动生产社会化水平大大提 高;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加剧,生产严重过剩,这一矛盾最 终导致1929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大萧条。这次大萧条给整个资本 主义经济以沉重打击,也促使西方经济学家深刻反思自己的经济理论,其 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于1936年出版的代表作《就 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摒弃了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动恢复均衡机制的传 统观念,指出只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实行以刺激需求为核心的需 求管理,才能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并据此推出了 一系列国家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主张。《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自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凯恩斯的追 随者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使之发展成为以萨缪尔 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并形成一套较为 完整的宏观经济调节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流行,西方经济学 体系的内在矛盾也显露出来。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以个体分析为主,根 据市场可以出清的均衡价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自行解决其运行 中出现的矛盾,主张实行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另一方面,凯恩斯主 义以总体分析为主,根据“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不 能自动解决需求不足问题,难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不能实现充
12 导 论 分就业,因此,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为了克服西方经济学 体系的内在矛盾,以萨缪尔森为首的西方经济学者建立了新古典综合派的 理论体系,将马歇尔的徽观经济学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综合在一起,将 凯恩斯主义倡导的政府调节与新古典学派主张的市场调节综合在一起,将 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政策和政府调节微观经济的政策综合在一起。这种综 合集中体现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中。该教材一经出版便成为畅 销书,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因此拥有了广泛的读者群,一直到20世纪60 年代,该理论都在西方经济学中居于主流地位。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能源危机,资本主义 世界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即滞胀。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 济理论和政策对解释和解决滞胀问题束手无策,招致各方的严厉批评和责 难。对凯恩斯主义发起攻击的各种学派在指责凯恩斯主义的同时,也都试 图以自己的理论为基础提出政策建议,试图解决滞胀问题。这些学派主要 有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等。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各个学派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 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这就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形成于20世纪 30年代,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以哈耶克、弗里德曼 等人发表的一系列论著中阐述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为代表。新自由主义思想 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个人高于社会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反对公有制,主张 全盘私有化;倡导经济自由主义;迷信市场自行调节,断言市场机制可以 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大市场,小政府”,等等。 进人20世纪70年代,随着对凯恩斯主义的责难和反对声加大,新自由主 义在西方广为流行。 20世纪80年代初,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现代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 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成为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 论基础。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以英美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 一股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浪潮;在苏联和东欧国家,新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 上加速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全面资本主义化,最 终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在拉美和亚洲、非洲等一些发展中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3 国家,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导的经济社会改革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后果,导致 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扩大,通货膨胀严重,失业人数增加, 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加剧。 与此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在应对新自由主义学派尤其 是其中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批评的过程中,斯蒂格利 茨、布兰查德、阿克洛夫和曼昆等人吸收了论战对方的研究方法,维护了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政策观点,由此促成新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和发展。西 方经济学因而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 主义两大学派并驾齐驱的局面。这两大学派同属主流经济学,采用的分析 方法是相同的,并且都主张将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以理性与自利为基础的微 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也都坚持理性预期理论。两者的区别是,新古典主义 宏观经济学从市场出清出发,得出市场机制稳定和政策无效的结论,而新 凯恩斯主义从工资与物价的刚性出发,认为市场不能出清,因此经济政策 是有效的。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 世界陷入自1929一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以新自由 主义为基础的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遭到更大质疑,西方经济学也遭遇前所 未有的信任危机,人们开始进行反思并寻找新的出路。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明了西方经济学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决 定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主线。因此,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首先 要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不同经济学家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的理解和表述是不尽相同的。这里,着重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关于西方经 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进行归纳和介绍
4 导 论 一、资源的稀缺性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起点 任何经济学都有自己的研究起点。研究起点表明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学 科赖以存在和关注的最重要的研究课题。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资源的 稀缺性。 西方经济学认为,物品和资源的稀缺性及社会必须对其有效地加以利 用,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正是由于存在着稀缺性和人们追求效率的愿 望,才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西方经济学看来,相对于人的 需求,人类可以使用的物品和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人工制造 的生产设备等,都是稀缺的,而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稀缺资源不可能满 足人的无限的欲望,因此,人类必须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将资源有效地 运用于满足人类最重要的目标上。如果所有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和劳 务,其数量超过人们所需要的数量,就像阳光、空气一样容易获得,那么 人们就不必付出任何努力来获得这些物质生存资料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 随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那么,就没有任何人会去关心不同的 人或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收人分配是否公平的问题了,社会也就不需要 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协调和解决分配问题了。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们不可 能无代价地获取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现有的物品和劳务只能满足人 们消费欲望的很小部分。由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对于任何经济活动而 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换句话说,人们要 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对各种有待满足的目标进行选择,以便使稀缺资源得 到有效率的使用。物品和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无限欲望的满足之间存在着 矛盾,如何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就成为经济学必须研 究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的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探 索和回答如何在稀缺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就成为西方经济学 的根本任务。 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稀缺条件下有效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该 研究对象的确定经过了长期发展过程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5 古典经济学最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方式和途径。 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就是重点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国民财富增加的原因的一部重要著作。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萨 伊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年)中,将政治经济学分为生产、 分配和消费三部分,提出政治经济学是“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 费”①的科学。19世纪末,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马 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 事物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 切有关的那一部分”②。马歇尔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强调了人类及其福 利水平的提高,财富被看做是人类福利水平得以提高的源泉。 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发表了《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 的著名论文,讨论了经济学的定义问题,并将经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由稀 缺性所引起的各种选择问题的学问,是“将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具有竞 争性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来研究的科学”③。在这一定义中,罗宾斯 把经济学看做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这一认识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其后,西方经济学界大都把人们 在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稀缺性和选择问题当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68年)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按广 泛接受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 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和欲望的方法 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④ ①[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 15页。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3页。 3 L.Robbins: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Macmillan, 1935,p.16. 4A.Rees:"Economics",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 (Vol.4),edi- ted by D.L.Sills,The Macmillan Company The Free Press,1968,p.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