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鸬鹚 中等体型(70厘米)的闪光黑色 鸬鹚。脸红色,与红脸鸬鹚甚似, 但繁殖期冠羽较稀疏而松软,脸 部红色不及额部但脸颊红色较多, 幼鸟及非繁殖期的鸟脸粉灰,体 型略小。虹膜一蓝色;嘴一黄色: 脚一灰色。叫声:于海上无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阿拉斯加至西 伯利亚及日本,越冬于美国的加 日本南部及中国。分布状况 不常见。指名亚种有记录迁徙时 见于中国东北,冬季从渤海、辽 东湾至东部沿海至广东越冬。迷 鸟至台湾。习性:典型的海上鸬
海鸬鹚 ◼ 中等体型(70厘米)的闪光黑色 鸬鹚。脸红色,与红脸鸬鹚甚似, 但繁殖期冠羽较稀疏而松软,脸 部红色不及额部但脸颊红色较多, 幼鸟及非繁殖期的鸟脸粉灰,体 型略小。 虹膜-蓝色;嘴-黄色; 脚-灰色。 叫声:于海上无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阿拉斯加至西 伯利亚及日本,越冬于美国的加 州、日本南部及中国。 分布状况: 不常见。指名亚种有记录迁徙时 见于中国东北,冬季从渤海、辽 东湾至东部沿海至广东越冬。迷 鸟至台湾。 习性:典型的海上鸬 鹚
海鸬鹚是大型水鸟,体长为70一77厘米,体重1180-2200克。身体的羽毛为黑色,颈部缀有白色的细羽,并且闪 烁着紫色的光泽,身体的其余部分则具有绿色的光泽。在繁殖期间,头顶和枕部各有一束铜绿色的冠羽,而且 额部被有羽毛,肩羽和覆羽为铜绿色,另外两胁各具一个大的白斑,喉部和眼周的裸露皮肤呈暗红色。虹膜为 绿色。嘴较为细长而稍微侧扁,嘴槽的两边如同镶嵌着两把利刃,锋利无比,呈黑褐色,脚短而粗,为黑色。 黑色的尾羽共有12枚,呈圆形。冬季的羽色和夏羽基本相似,但头上没有羽冠,颈部也没有白色的细羽,嘴基 和眼周裸露皮肤的红色较为暗淡而不明显。海鸬鹚分布于北太平洋沿岸和邻近岛屿,最北从俄罗斯东西伯 利亚海沿岸的符兰格尔岛和楚科奇海沿岸的楚科奇半岛经白令海峡到萨哈林岛、千岛群岛、日本和我国的辽东 岛一带,以及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到下加利福尼亚。全世界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 亚种,繁殖于辽东半岛及其邻近岛屿,越冬和迁徙期间见于东北、华北、东南和华南沿海一带 海鸬鹚主要栖息于温带海洋中的近陆岛屿和沿海地带,也见于河口和海湾。常成群停息在露岀海面的岩礁 上和海岸悬崖中的突出部位,以及岩顶和峭壁间,有时多达数十只密集地站在一个小块的岩礁上。活动时多沿 海面低空飞行,或在海岛附近海面游泳,并且频频地潜入水中觅食。有时也能见到少数个体在海岸附近的沼泽 地带和水泡中活动。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吃虾和其他甲壳类海洋动物。觅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潜水,在水 下追捕猎物。有时也常站在岩石上等候食饵的到来。休息的时候,如果受到干扰,就会急促飞起,并将胃内没 有消化的鱼骨、鱼鳞等食物用一个黏液囊反吐出来,用来减轻体重,加快飞行,以便迅速逃避敌害。这时就会 有成群的海鸥紧随而来,将这些食物残渣一一取食,进行"废物利用” 海鸬鹚营巢于海岛和海岸的悬崖岩石上和断壁,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群的大小有几对、数十对、甚至成百 上千对的,有时也有零星的单对,较为分散,有时和其他鸟类混合在一起营巢繁殖。繁殖期为4-7月份,靠近 北方的地区繁殖开始比较晚。在辽东半岛,6月初已经能看见雏鸟孵化出来,而在此时堪察加半岛上的种群才 刚刚开始产卵。它的巢由枯干的水生植物和海草构成,形状呈皿形,每窝通常产卵3-4枚,偶尔有少至2枚和 多至7枚的,卵的大小57×36毫米。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白色和蓝色,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孵化期 为26天。雏鸟由亲鸟喂养,每当亲鸟觅食归来,便张开大口,让维鸟将嘴伸进去,从亲鸟特别伸长的食道里吸 取半消化的食物。幼鸟大多在6月末至7月初就可以离巢出飞,但在北方也有迟至8月末至9月初的 海鸬鹚大多数为留鸟,终年在繁殖地附近活动,也有少数在北方繁殖的种群需要飞往南部温暖的海域越冬。 迁徙的时间常随气温的变化而定,通常在北方冰雪刚刚开始融化后不久即到达繁殖地,秋季在水面部分结冰之 后才往南迁徙 海鸬鹚在我国沿海地区和附近岛屿曾经较为普遍和常见,但由于人类的干扰、环境条件的恶 化,种群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根据1992年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在我国境内仅见到246只
◼ 海鸬鹚是大型水鸟,体长为70一77厘米,体重1180-2200克。身体的羽毛为黑色,颈部缀有白色的细羽,并且闪 烁着紫色的光泽,身体的其余部分则具有绿色的光泽。在繁殖期间,头顶和枕部各有一束铜绿色的冠羽,而且 额部被有羽毛,肩羽和覆羽为铜绿色,另外两胁各具一个大的白斑,喉部和眼周的裸露皮肤呈暗红色。虹膜为 绿色。嘴较为细长而稍微侧扁,嘴槽的两边如同镶嵌着两把利刃,锋利无比,呈黑褐色,脚短而粗,为黑色。 黑色的尾羽共有12枚,呈圆形。冬季的羽色和夏羽基本相似,但头上没有羽冠,颈部也没有白色的细羽,嘴基 和眼周裸露皮肤的红色较为暗淡而不明显。 海鸬鹚分布于北太平洋沿岸和邻近岛屿,最北从俄罗斯东西伯 利亚海沿岸的符兰格尔岛和楚科奇海沿岸的楚科奇半岛经白令海峡到萨哈林岛、千岛群岛、日本和我国的辽东 半岛一带,以及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到下加利福尼亚。全世界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 亚种,繁殖于辽东半岛及其邻近岛屿,越冬和迁徙期间见于东北、华北、东南和华南沿海一带。 ◼ 海鸬鹚主要栖息于温带海洋中的近陆岛屿和沿海地带,也见于河口和海湾。常成群停息在露出海面的岩礁 上和海岸悬崖中的突出部位,以及岩顶和峭壁间,有时多达数十只密集地站在一个小块的岩礁上。活动时多沿 海面低空飞行,或在海岛附近海面游泳,并且频频地潜入水中觅食。有时也能见到少数个体在海岸附近的沼泽 地带和水泡中活动。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吃虾和其他甲壳类海洋动物。觅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潜水,在水 下追捕猎物。有时也常站在岩石上等候食饵的到来。休息的时候,如果受到干扰,就会急促飞起,并将胃内没 有消化的鱼骨、鱼鳞等食物用一个黏液囊反吐出来,用来减轻体重,加快飞行,以便迅速逃避敌害。这时就会 有成群的海鸥紧随而来,将这些食物残渣一一取食,进行"废物利用"。 ◼ 海鸬鹚营巢于海岛和海岸的悬崖岩石上和断壁,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群的大小有几对、数十对、甚至成百 上千对的,有时也有零星的单对,较为分散,有时和其他鸟类混合在一起营巢繁殖。繁殖期为4一7月份,靠近 北方的地区繁殖开始比较晚。在辽东半岛,6月初已经能看见雏鸟孵化出来,而在此时堪察加半岛上的种群才 刚刚开始产卵。它的巢由枯干的水生植物和海草构成,形状呈皿形,每窝通常产卵3一4枚,偶尔有少至2枚和 多至7枚的,卵的大小57×36毫米。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白色和蓝色,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孵化期 为26天。雏鸟由亲鸟喂养,每当亲鸟觅食归来,便张开大口,让雏鸟将嘴伸进去,从亲鸟特别伸长的食道里吸 取半消化的食物。幼鸟大多在6月末至7月初就可以离巢出飞,但在北方也有迟至8月末至9月初的。 ◼ 海鸬鹚大多数为留鸟,终年在繁殖地附近活动,也有少数在北方繁殖的种群需要飞往南部温暖的海域越冬。 迁徙的时间常随气温的变化而定,通常在北方冰雪刚刚开始融化后不久即到达繁殖地,秋季在水面部分结冰之 后才往南迁徙。 ◼ 海鸬鹚在我国沿海地区和附近岛屿曾经较为普遍和常见,但由于人类的干扰、环境条件的恶 化,种群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根据1992年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在我国境内仅见到246只
黑颈鸬鹚 体型略小(56厘米)的黑色鸬鹚。繁殖 羽:黑绿色,仅头侧、眼上及颈侧有几 片小小的白色丝状羽。非繁殖羽:少丝 状羽,但颏偏白,有时喉亦然。亚成鸟 胸较白,上体褐色较浓。虹膜一蓝绿色 嘴一褐色,端黑,基部略紫;脚一黑色。 叫声:于繁殖地发出拖长音的叫声keh- eh-eh-eh-eh-eh。分布范围:印度、 中国西南、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分布 b 状况:极罕见繁殖留鸟及夏候鸟,见于 云南极南部及西南部。习性:栖于湖泊 涨水的沼泽地及河岸。通常成小群,游 泳时仅头露出水面,反复潜水捕鱼。结 群营巢于水体或沼泽的悬枝上。注:有 著者将此种并入欧亚区的侏鸬鹚P pygmaeus
黑颈鸬鹚 ◼ 体型略小(56厘米)的黑色鸬鹚。繁殖 羽:黑绿色,仅头侧、眼上及颈侧有几 片小小的白色丝状羽。非繁殖羽:少丝 状羽,但颏偏白,有时喉亦然。亚成鸟: 胸较白,上体褐色较浓。 虹膜-蓝绿色; 嘴-褐色,端黑,基部略紫;脚-黑色。 叫声:于繁殖地发出拖长音的叫声keheh-eh-eh-eh-eh。 分布范围:印度、 中国西南、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 状况:极罕见繁殖留鸟及夏候鸟,见于 云南极南部及西南部。 习性:栖于湖泊、 涨水的沼泽地及河岸。通常成小群,游 泳时仅头露出水面,反复潜水捕鱼。结 群营巢于水体或沼泽的悬枝上。 注:有 著者将此种并入欧亚区的侏鸬鹚P. pygmaeus
黑颈鸬鹚是中型水鸟,也是我国鸬鹚类中体形最小的一种,体长为50-51厘米。嘴、脚短 粗,头部较圆,颈部较短,身体细长,尾羽也比较长,呈圆尾状。全身的羽毛均为黑色 缀有深蓝色和蓝绿色光泽,腹部的中央为白色,两胁和胸部缀有淡褐白色。繁殖期间头顶、 头的两边和颈级有少许窄的白色丝状细羽,枕部和后颈部仅有轻微的短羽冠,与红脸鸬鹚 和海鸬鹚头部和颈部所具有羽冠明显不同,因此可以同它们相区别。在非繁殖期间,额部 和上喉部为白色,头部和颈部的白色丝状细羽消失。虹膜为绿色,嘴为角褐色,尖端黑色, 基部为铅紫色。喉囊和眼周的皮肤在非繁殖期为黑色,繁殖期为紫色,脚和跗跖为黑色, 繁殖期还缀有肉紫色 黑颈鸬鹚没有亚种分化,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南 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我国仅见于云南南部的蒙自、腾冲、盈江、陇川、潞西、耿马 等地 黑颈鸬鹚为留鸟,栖息于内陆的湖泊、江河、水库、池塘、水田和沼泽等地区,在非 繁殖季节也到村庄附近的小水塘活动。性情较为温顺,在水中活动时十分灵活,可以潜入 多米深的水下。它的飞翔能力也很强,但在地面上行走时则显得比较笨拙,休息的时候 还要用坚硬的尾羽帮助支撑。主要以鱼类以及蛙类、蝌蚪等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潜水 在水下捕猎食物。据说有时它与鹈鹕一起合作捕猎,在水面上排成半个圆圈,由鹈鹕在水 面上用双翅拍击,驱赶鱼群,黑颈鸬鹚则潜入水中打围,彼此都能捕获到充足的食物 黑颈鸬鹚繁殖于各种适合于营巢而又富有食物的湖泊、池塘和沼泽地上,甚至也营巢 于比较小的水塘中。繁殖期随地区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 中从3月份到12月份几乎 部有繁殖的。常集成5-6对的小群在一起营巢,偶尔也有多至50-60对的大群在一起。营 巢于水边的树上、灌丛间或者比较高的草丛之中。每窝产卵3-5枚,卵为尖卵圆形,大小 为45×29毫米 黑颈鸬鹚的数量非常稀少,根据1992年冬季水鸟调査的结果,在亚洲 南部有58110只,亚洲东南部有3062只,而在我国境内则未能见列
◼ 黑颈鸬鹚是中型水鸟,也是我国鸬鹚类中体形最小的一种,体长为50一51厘米。嘴、脚短 粗,头部较圆,颈部较短,身体细长,尾羽也比较长,呈圆尾状。全身的羽毛均为黑色, 缀有深蓝色和蓝绿色光泽,腹部的中央为白色,两胁和胸部缀有淡褐白色。繁殖期间头顶、 头的两边和颈级有少许窄的白色丝状细羽,枕部和后颈部仅有轻微的短羽冠,与红脸鸬鹚 和海鸬鹚头部和颈部所具有羽冠明显不同,因此可以同它们相区别。在非繁殖期间,额部 和上喉部为白色,头部和颈部的白色丝状细羽消失。虹膜为绿色,嘴为角褐色,尖端黑色, 基部为铅紫色。喉囊和眼周的皮肤在非繁殖期为黑色,繁殖期为紫色,脚和跗跖为黑色, 繁殖期还缀有肉紫色。 ◼ 黑颈鸬鹚没有亚种分化,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南 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我国仅见于云南南部的蒙自、腾冲、盈江、陇川、潞西、耿马 等地。 ◼ 黑颈鸬鹚为留鸟,栖息于内陆的湖泊、江河、水库、池塘、水田和沼泽等地区,在非 繁殖季节也到村庄附近的小水塘活动。性情较为温顺,在水中活动时十分灵活,可以潜入 10多米深的水下。它的飞翔能力也很强,但在地面上行走时则显得比较笨拙,休息的时候 还要用坚硬的尾羽帮助支撑。主要以鱼类以及蛙类、蝌蚪等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潜水, 在水下捕猎食物。据说有时它与鹈鹕一起合作捕猎,在水面上排成半个圆圈,由鹈鹕在水 面上用双翅拍击,驱赶鱼群,黑颈鸬鹚则潜入水中打围,彼此都能捕获到充足的食物。 ◼ 黑颈鸬鹚繁殖于各种适合于营巢而又富有食物的湖泊、池塘和沼泽地上,甚至也营巢 于比较小的水塘中。繁殖期随地区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一年之中从3月份到12月份几乎 部有繁殖的。常集成5一6对的小群在一起营巢,偶尔也有多至50一60对的大群在一起。营 巢于水边的树上、灌丛间或者比较高的草丛之中。每窝产卵3一5枚,卵为尖卵圆形,大小 为45×29毫米。 黑颈鸬鹚的数量非常稀少,根据1992年冬季水鸟调查的结果,在亚洲 南部有58110只,亚洲东南部有3062只,而在我国境内则未能见列
岩鹭 体型略大(58厘米)的白色或炭 灰色鹭。有两种色型:灰色型较常 见,体羽清一灰色并具短冠羽,近 白色的颏在野外清楚可见。白色型 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头及 颈狭窄。与其他鹭的区别为腿偏绿 色且相对较短,嘴浅色,习性也不 同。虹膜一黄色;嘴一浅黄:脚 绿色。叫声:进食时发出粗哑 呱呱的喉音,告警时发出更为粗哑 的ark声。分布范围:东亚和西 太平洋沿海并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 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分布状 况:偶在海南岛、香港、台湾、澎 湖列岛及南沙群岛繁殖。福建、浙 江及广东沿海有候鸟。习性:几 乎总是见于沿海岸线地带,在岩石 或悬崖面上休息,或在水边捕食 巢筑于小岛大砾石下的石堆上
岩鹭 ◼ 体型略大(58厘米)的白色或炭 灰色鹭。有两种色型:灰色型较常 见,体羽清一灰色并具短冠羽,近 白色的颏在野外清楚可见。白色型 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头及 颈狭窄。与其他鹭的区别为腿偏绿 色且相对较短,嘴浅色,习性也不 同。 虹膜-黄色;嘴-浅黄;脚 -绿色。 叫声:进食时发出粗哑 呱呱的喉音,告警时发出更为粗哑 的arrk声。 分布范围:东亚和西 太平洋沿海并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 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分布状 况:偶在海南岛、香港、台湾、澎 湖列岛及南沙群岛繁殖。福建、浙 江及广东沿海有候鸟。 习性:几 乎总是见于沿海岸线地带,在岩石 或悬崖面上休息,或在水边捕食。 巢筑于小岛大砾石下的石堆上